03.05 孟達申耽反叛背後:上庸——被忽略的三國半獨立勢力


三國時期的申耽、申儀、孟達曾先後意圖讓上庸成為三國時期的第四方勢力。由於他們只是謀求上庸實質割據地位,並不追求獨立地位,因此後人都將他們的行為,或視為反叛,或視為私人恩怨。

上庸的半獨立狀態,直到司馬懿擊敗孟達、遷移申儀洛陽的新城之亂後才徹底消除。

本文就來詳細說說那些被大家忽略的上庸半獨立狀態的細節。

上庸半獨立文化根源:古庸國及其文化

古庸國,為容成氏後裔,在黃帝時的容臣開始慢慢形成。古庸國都城在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方城山)。唐朝《括地誌》記錄:

“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曰方城。”

古庸國是一個大國,疆域大致為今天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鎮坪;重慶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秭歸、巴東等,即整個秦巴山區。

大致疆域如下圖:


孟達申耽反叛背後:上庸——被忽略的三國半獨立勢力

古庸國大致疆域


在武王伐紂時,古庸國是武王伐商的西方八國聯盟之首。《史記 周本紀》:

“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

古庸國除了參加1046年武王伐商外,最出名的記錄就是春秋時期楚滅古庸國事蹟。

公元前611年楚國因為饑荒,古庸國率領附近附庸國攻打楚國,在選(今枝江)聚積軍隊。楚莊王派遣廬戢黎率軍攻打古庸國都城方城,但被古庸國擊敗,隨後又派軍繼續攻打,連續七戰均被古庸國擊敗。屢次的勝利讓古庸國對楚國失去戒備心,認為:

“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設備”

楚莊王聯合秦國和巴國,三國共同夾擊古庸國,最終滅了庸國,以古庸國為上庸縣。

有趣的是楚、秦、巴三國瓜分古庸國,和今天陝西、重慶、湖北三省市分治高度類似。

古庸國主要文化特點:

1、獨特的方言——竹溪方言為代表;

2、懸棺文化,流行巖藏;

3、打夜鑼鼓、唱孝歌——一人提鑼,一人擊鼓,圍著靈樞慢慢邊走邊跳舞邊唱,二人對唱或跟唱;

4、流行巫文化;

5、盛產鹽,成為秦國和楚國爭奪的戰略資源;

6、擅長製作青銅器,很多商代鼎器、大鐘都是庸人制作,因此也被稱為“鏞人”;

7、擅長築城,西周洛陽城雒邑就是庸人修築,因此被稱呼為“墉人”。

三國時上庸的半獨立狀態

秦朝時,上庸、房陵、西城都屬於漢中郡。西漢時,漢中郡郡治從南鄭縣遷移到西城縣(今安康市)。東漢時,漢中郡郡治從西城縣遷回南鄭縣。

東漢建安20年即公元215年,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才從漢中郡中分出來。

當年7月曹操擊敗張魯,奪取漢中,張魯逃入巴中:

“復漢寧郡為漢中;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錫、上庸郡,置都尉。”

因此可知,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三郡是215年曹操奪取漢中時,以懷柔手段因勢利導冊封三郡,以讓佔據上庸、西城的申耽和房陵的蒯祺歸順。

分封上庸三郡,是曹操消弱張魯勢力、兵不血刃完成搶奪漢中目的的手段。

《三國志 劉封傳》記錄:控制上庸的是申耽,控制房陵的是蒯祺。

《魏略》記錄:

“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千家,後與張魯通,又遣使詣曹公,曹公加其號為將軍,因使領上庸都尉。”

從這段記錄來看,可以得知兩個事實:

1、西城郡、上庸郡是被申耽控制,因此申耽上庸投降,西城郡也投降,西城郡根本不用攻打,申耽投降曹操和劉備情形都一樣;

2、申耽控制上庸、西城不會晚於張魯控制漢中。張魯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割據漢中。當年孫策被刺殺、曹操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劉表擊敗反叛的張羨。

在申耽建安5年即控制上庸、西城的結論上,可以推斷出房陵太守蒯祺應該是以襄陽為中心的荊州劉表派遣守衛的。理由有:

1、 房陵孤立。漢中大部分被張魯割據、申耽控制上庸和西城,漢中最東的房陵處於孤立狀態,劉表為防守襄陽西側必然佔據。

2、 蒯祺是荊州望族,是諸葛亮、諸葛瑾的姐夫或妹夫。

劉表死後,曹操奪取荊州,劉備和孫權聯盟,赤壁之戰擊敗曹操,三分荊州。隨後曹操忙著平定關中、隴右,劉備忙著入蜀,孫權——我也不知道孫權在幹嘛,忙著偷襲關羽?

總之,在房陵防守的蒯祺,在劉表死後沒有人理會,和申耽一樣進入半獨立狀態。直到曹操擊敗張魯奪取漢中,才想起申耽、蒯祺的存在,於是就地分郡冊封了事。

建安24年公元219年5月,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派遣孟達從秭歸向北攻打房陵,劉封從漢中順漢水而下,和孟達夾擊上庸的申耽。孟達攻佔房陵,蒯祺被殺。申耽面對劉封和孟達的夾攻,選擇投降。劉備任命申耽為上庸太守、申耽弟弟申儀為西城太守。

劉備對申耽、申儀的任命,也從側面證實了申耽控制上庸、西城的事實。

劉備讓劉封、孟達二人同時駐守上庸三郡是一個錯誤。劉封是個武將,性格粗烈。孟達是文人,恃才傲物。個性不同,是劉封和孟達不和的主因。加上申耽、申儀兄弟,也可能對劉封、孟達二人不和進行煽風點火。因為申耽、申儀兄弟一直想要上庸恢復到張魯、曹操時期的半獨立狀態,劉備和孟達的存在,對申氏兄弟的壓制。

孟達投降曹魏,是劉封、申耽、申儀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劉封的目的是壓制孟達,鞏固自己在上庸的威望。申耽、申儀二人的目的在於讓二人不和,逼迫劉備調走二人,讓上庸重回申氏控制的半獨立狀態。因為申氏兄弟的妻子、子女和宗族都被送到成都質押,申耽、申儀並無有投降曹魏的意願。

更出人意料的是,以4000人投降曹魏的孟達,得到了曹丕的寵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合併西城、上庸、房陵三郡為新城郡,派遣夏侯尚、徐晃協助孟達擊敗劉封,奪取上庸三郡。220年上庸重新回到曹氏手中。

227年,由於226年曹丕死去,加上孟達的政治盟友桓階、夏侯尚也先後死去,孟達在曹魏的地位處於不可知的狀態。孟達開始和蜀漢、東吳聯絡,目的有二:

1、借蜀漢、東吳勢力,增強自己在曹魏中的地位,迫使曹魏不敢輕易處置自己;

2、迫不得已,以上庸三郡作為投靠蜀漢或東吳的資本。

但不管孟達如何選擇,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自己控制上庸的半獨立狀態。申耽在曹魏擊敗劉封、重奪上庸後,被遷移到南陽,只留下申儀作為西城太守。申氏家族勢力在上庸已經式微。孟達控制上庸7年,必然大力打擊盤踞19年的申氏勢力,這是申儀和孟達不和的原因。

孟達既然和諸葛亮通書信,自然也和東吳駐守公安的諸葛瑾有書信往來,只是史書沒有記錄而已。司馬懿平定新城之亂時,蜀漢和東吳都分別派兵援助,就是孟達同時和蜀漢、東吳聯絡的證明。

《晉書 宣帝紀》:

“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

“圖謀中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孟達未必要背叛曹魏,更多是藉助蜀漢、東吳勢力,在自己失去政治盟友後穩固新皇帝時期的地位。背叛曹魏是孟達的迫不得已才做的行為。

簡單說,孟達是想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進行談判,誰給他上庸半獨立地位,他就跟誰混。

司馬懿突然出兵,打破了孟達的計劃,迫使孟達只有反叛曹魏。司馬懿在平定孟達的新城之亂後,遷移申儀到洛陽,終結了建安5年以來申時家族和孟達先後控制上庸的歷史,也結束了上庸的半獨立地位。

司馬懿平定新城之亂關鍵不在於兵貴神速

傳統上基本上都認為孟達之所以被擊敗,是因為司馬懿兵貴神速,只用8天就到新城,讓孟達來不及進行防禦準備。

但事實並非如此。司馬懿成功平定新城之亂的關鍵,不在於司馬懿兵貴神速、孟達毫無防禦準備,而在於運氣——孟達外甥鄧賢和部下李輔背叛,開城投降。

理由如下:

1、 上庸易守難攻。春秋時楚國獨自無力攻下上庸,就是因為上庸易守難攻。《晉書 宣帝紀》:

“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

上庸(今湖北竹山縣)地形見下圖,確實三面環水:

孟達申耽反叛背後:上庸——被忽略的三國半獨立勢力

上庸城


孟達在上庸城門外樹立木柵,說明孟達還是有時間進行一些防禦措施的。況且孟達經營上庸7年,並非毫無準備。司馬懿雖然兵多,但想短時間要攻下上庸城,並不容易。司馬懿分軍八路,日夜進攻,連攻16天都沒有能夠攻下上庸城。

從事後司馬懿俘虜孟達1萬多人來看,孟達兵力估計頂多1.5萬人。司馬陳珪認為只用16天就能打下上庸已經是神速了。

2、兵貴神速的代價是輕裝前進、糧餉不多、難以持久。在238年司馬懿平定遼東時,司馬懿在回答攻打襄平和攻打上庸為何不同時,提到了孟達和司馬懿的糧餉對比:

“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

孟達只有1萬多人,上庸卻有一年的糧食;司馬懿雖然有四萬多人,但糧餉最多一個月。司馬懿日夜攻打上庸已經16天,司馬懿最多再攻打14天,就不得不糧盡退軍。

3、 蜀漢和東吳同時派軍支援,司馬懿難以持久。《晉書 宣帝紀》:

“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

木闌塞,即今天陝西安康市旬陽縣東北。這應該是蜀漢軍隊所抵達的地方。至於西城安橋,地點不明。

下圖是對司馬懿、蜀漢、東吳三方的行軍路線圖


孟達申耽反叛背後:上庸——被忽略的三國半獨立勢力

新城之亂 司馬懿、蜀漢、東吳進軍路線


藍色線:司馬懿從南陽直奔十堰,從十堰黃龍鎮順流而下直到上庸城。紫色線:蜀漢軍從漢中出發,經西城郡,順流而下,意圖從司馬懿後路攻打。黃色線:東吳軍從秭歸北上救援。實際上東吳有更好的救援路線:趁南陽空虛,從江陵派遣大軍攻佔襄陽。

即如圖:


孟達申耽反叛背後:上庸——被忽略的三國半獨立勢力

東吳趁虛進攻襄陽


襄陽比上庸重要太多了。東吳奪下襄陽,上庸三郡就出於蜀漢和東吳夾擊狀態下,曹魏很難守住。

總結:

1、上庸自古就是具有其獨特文化地區,具有半獨立的社會基礎。古庸國參加武王伐商,之後國力強大,連楚國也無力單獨擊敗,只能聯合秦國和巴國才能擊敗。

2、最遲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張魯割據漢中時,申耽、申儀兄弟就控制上庸、西城二地,上庸處於半獨立狀態。219年劉備派遣劉封、孟達入駐上庸,才結束申氏兄弟獨自控制上庸局面。劉備扣押申氏宗族、曹丕遷移申耽到南陽,司馬懿遷移申儀到洛陽,這徹底結束了申氏控制上庸的割據歷史。

3、220年到227年孟達雖然獨自控制上庸7年,但由於孟達備受曹丕信任,又有桓階、夏侯尚二人為政治盟友,孟達非常滿足控制上庸的半獨立狀態。孟達在曹丕、桓階、夏侯尚先後死去、曹明帝剛即位、朝中無人情況下,意圖藉助蜀漢和東吳來提升和穩固自己在曹魏中的地位,繼續維持自己半獨立狀態。

3、司馬懿能夠擊敗孟達,不在於兵貴神速,而是幸運——孟達手下背叛,開門投降,否則司馬懿只能糧盡退軍,孟達投降蜀漢或東吳。

4、蜀漢和東吳都在司馬懿攻打孟達時出現戰略失誤。東吳的失誤在於沒有利用司馬懿大軍出動、南陽空虛機會,大軍奪取襄陽,控制長江全水系。蜀漢的失誤就在於,既然軍隊到木闌寨無法前進,應該攻下西城郡,為順漢水而下攻打南陽、襄陽奠定基礎。如下圖:


孟達申耽反叛背後:上庸——被忽略的三國半獨立勢力

蜀漢佔西城 東吳攻襄陽


5、即便司馬懿沒有攻打孟達,孟達都難以維持其在上庸的半獨立狀態。曹魏只會通過提升官爵方式將孟達調走;孟達曾經背叛蜀漢,又和李嚴關係良好,若加入蜀漢,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是引狼入室的威脅。若加入東吳,東吳會讓孟達繼續在上庸,但軍事控制權將會被東吳將領控制,孟達有名無實。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