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战争都在打后勤,后勤是薄弱的,不像作战部队战斗力强盛;后勤是最关键的,兵不能不食,枪不能无弹,战不能无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人对于战时的理解,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打仗对于粮草的重视程度。并且我们反观历史,其实不难发现,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通过阻断对方的粮草从而获得最终胜利,其中最著名大家也比较熟知的就有“火烧博望坡”、“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这些都是以少胜多的案例,同时,这些也都是通过烧毁对方粮草从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一、粮草的重要性

粮草在古代是势气和战斗力的象征。模拟一下:比如守城之战,如果守城一方兵力较少,但城内粮食储备充足,是可以沉着应战来回调度的;而攻城一方,除了需要仰攻、源源不断的投入兵力,还必须将城池围住,这样投入的兵力就会远大于守城一方,对于粮食的消耗就会很大,所以除了后勤保障工作做的非常好,而目标城池成为一座孤城之外的局面,攻城方是很难做到长期围攻一座城池的。

再比如深入敌境作战,或远征,这种情况的大规模战役多半是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和抢地盘为最终目的的,即便古人打仗,对于骑兵的运用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但是除了草原民族那种全骑兵阵容,奉行打了就跑,机动作战的风格,对于粮草的需求往往是就地取材,吃饭靠抢外,其余中原国家的远程作战往往以步兵团为主,骑兵为辅,配以辎重和粮草部队,在这种行军作战的途中,粮草的供应和运输成为了关键。所以才有了“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贼”的歌谣,而一方如果摧毁另一方的粮草部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战争效果,甚至直接取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二、运输粮草的学问

粮草,粮是士兵的能量来源、草是马匹的能量来源,在古代战争中,对于粮草的运输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1)先说粮道的选择

粮食运输多为陆路,水路运粮虽然便捷,但相较于敌军的攻击,水上风浪自然因素对于运粮船只的结实性要求极高,所以除非是水战需要,古人很少船上屯粮、水中运粮。那么如何选择粮道呢?古代打仗以遭遇战为主,战场多为开阔地便于部队展开,阵法排列,当然在提前探之敌方行军路线的情况下也有伏击战法的运用,不过这是少数,而粮道的选择是不能和战场前线靠的太近的,换言之,官道虽然开阔平坦,但很容易被敌方斥候探知,而相较于前线,运粮的骑兵配置较少,所以很容易被对方骑兵部队袭扰摧毁。因此,古代远征,特别是深入敌境,粮道多选择崎岖山路,和林间小路,提高运粮部队的隐蔽能力,运粮兵马不宜配置太多,也是基于提高隐蔽能力这个考虑。

(2)从运输路线上来看

古代的战争一般都是对外扩张,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粮草部队肯定是在自己的后方运输,这样才能保证其安全,肯定不会将自己的运输部队在敌方地盘上运输,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一定是埋伏。有前线部队在前方作战,这时候后方就肯定安全了,所以运输时的人马并不会安排专门的将领前来防止偷袭,并且就算是真的派出顶级的将领,也不能保证粮草完全安全的送达前线,为什么这么说呢?

(3)从天气来看

在当时可没有现在便捷的运输工具,当时都是牛马居多,甚至还有人力代之,最主要的一点是,当时的天气可没有现在的天气预报,也就是说在路上很有可能遇见一切情况。下雨、山体滑坡、炎热等,这些都是不可抗力,就算是派出再精锐的将领,也依旧不能摆脱这些,所以在运输上就选择次等士兵多一些,这也是为了当时的时局着想。下雨、山体滑坡、炎热等,这些都是不可抗力,就算是派出再精锐的将领,也依旧不能摆脱这些,所以在运输上就选择次等士兵多一些,这也是为了当时的时局着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4)再说运粮兵的消耗

古人的打仗的后勤保障能力不比今日,古代战争动不动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拼杀,对于粮草的消耗极大,所以要一次性供给全家将士马匹的日常粮草消耗,对粮草的运输量也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运粮的队伍不仅会有负责保卫的军士,还有数量相当的民夫用来驱赶牲畜,装卸粮食,所以装车的粮草,很大一部分是运粮部队自身的配给,再加上天气、道路等因素的影响,运粮队伍的行军速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多走一天,对于粮草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史记·平准书第八》

“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梦溪笔谈·官政一》


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言远费也。《十一家注孙子》

从这些典籍不难看出,这笔账古人已经算过,而且没有很好的代替和解决办法,军队数量和粮草数量是和战斗力成正比关系,但运粮部队的数量和粮草数量成反比关系,基于这个客观事实,运粮的民夫和护卫人数的控制在古代都有固定的科学的比例,曹操这位官渡之战的胜利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我想一定比袁绍多。

(5)古代的屯田政策

虽然古代战争的军事实力是以人马为单位来评价的,但即使是综合国力鼎盛的朝代如唐、明等也无法做到常备武装的日常消耗和共给,在这种情况下,平时为农战时为军的屯田制度和作战前的兵役补充制度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是与其相适应的粮草配给方式,因此就有了“人持干粮三斗,可用数旬”的说法,作战部队自带粮草,虽然不多,但对于小规模时间短或者奇袭战、伏击战这种隐蔽性高、付出小收效快的战争而言,足够了。这种情况下,自然减轻了粮草运输的压力,运粮的兵马自然就少了许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三、粮草成为战争转折点

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有多少战役,一方是因为后勤和粮草被截断而军心离散,在古代浩瀚的战争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争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汉中之战,合肥之战,诸葛亮六处祁山,襄樊战役等,都因粮草决定胜负。

(1)因粮草问题败仗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立定北方的最主要的战争,也是以少胜多的实例,当时曹操的大本营就是许都而已,官渡位于许都正北稍偏东,距许都约100公里,当时的曹操未战先退,军心混乱,虽然在白马之战曹操袭斩了袁绍两名大将,振奋了军心士气,救出了被围困于白马的全部军民,但仍然未能扭转战局,难以抵挡袁军强大攻势的洪流,双方遂相持于官渡一带。袁绍的谋士许攸,也是曹操的心腹,他建议袁绍偷袭曹操,因为从军中细作得知,曹操严重缺粮,如果此时偷袭定能全胜,袁绍没有采纳,许攸一气之下投靠曹操,许攸熟悉袁绍军中军情,也是袁绍重要的谋士,火烧乌巢,使袁军大乱,曹操出军击之,大获全胜。在许攸的帮助下,没有多久便把袁绍的冀、幽、并、青四州收为囊中。曹操就是因为火烧了袁绍的粮草,此消息传入军中,使得大军混乱,可见粮草是有多么重要。

(2)因粮草问题败仗二: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大家都以为是周瑜火攻赤壁,孙刘联盟的成果,其实这把火不是周瑜烧的,是曹操自己烧的。当时曹军和吴军对战长江两岸,赤壁之战并非一场大战或历史性的战役,它只是5000曹军与3万人马的孙刘联军打的一场遭遇战。由于军队遭遇疾疫和后勤补给线过长的缘故,由于初战不利,曹操烧船自行撤退了。

当时的赤壁战争对战耗时数年,曹操当时北方初定,根基未稳,而且一直的战争,群民饥饿,经济百废待兴,曹操的粮草补给线拉得过长,粮草运输很是艰难,而且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所以曹操已经感觉如此对耗下去必败,不如早点退出,修身养性,来年再战。粮草补给线的拉长,供应不足才是赤壁失败的原因。

(3)因粮草问题败仗三: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使得蜀国国力大减,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才得以恢复,其实好多人认为是刘备为了给张飞,关羽报仇做的愚蠢的战争,其实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备发动战争报仇是虚头,目的是把荆州夺回来,因为荆州是刘备主要的根基,也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军队的驻扎,防守的主要都成。虽然很多人反对,但是刘备还是做了,诸葛亮没有跟随,因为当时初定,很多区域需要防守和筹建,刘备之所以八百里连营,就是因为粮草和水源的原因,当时陆逊看出刘备粮草运输线的缺点,以退为守,更加的拉长了刘备的防线,刘备运输粮草很是缓慢,造成军中缺粮,又因为对战时间较久,无战斗之心,所以被陆逊打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4)因粮草问题败仗四: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犹如曹操碗中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曹操当时带领大军,攻占汉中,刘备还未反击,刘璋已经投降曹操,但是汉中身在四川,地处秦巴山区,穷乡僻壤,地广人稀粮少。这一地区,对曹操来说,利害不大,可有可无;但对刘备来说,则是非争不可的,“若汉中无,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依曹操的军事才能和魏国的经济实力,曹操是有能力、有优势同刘备拼到底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汉中留下数量强大的兵力和一条长长的、强有力的补给线。

曹操思前想后,果断抛弃汉中,虽然汉中没有资源而且是群山环绕,但是地理位置无可替代,这是分开魏蜀最有力的分割线,曹操是一位军事才人,但也因粮草不济,运输困难,无力回天之术,辛辛苦苦攻占的城池,送给别人,这也是诸葛亮出祁山的必经之路。

(5)因粮草问题败仗五: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张辽大将最为人所知的原因,此战不仅区区几千人抵御孙权十几倍的兵力,而且险些活捉孙权,可见张辽足智多谋,是一位可用的将才。但是曹操两次兵临合肥最后都无功而返,张辽虽然打败孙权,但是还是撤离了合肥,究其原因就是粮草的原因,粮草的运输和补给花费很大,而且经常受到吴军的偷袭,只能放弃。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都是铁则。

(6)因粮草问题败仗六: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要经过汉中,当年曹操放弃的汉中,在诸葛亮北伐中原失利时才显现出来。也正基于上述的原因,这一地区把诸葛亮的北伐给坑苦了。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蜀军的粮草和给养都是从成都平原运送到剑阁,再由剑阁转运到祁山前线,这样千里运输,势必造成费时耗工,既不能保证数量,也不能保证及时。蜀军粮少,利在急战和决战,但魏军识破了蜀军的谋略,坚守不出,意在拖垮蜀军,故蜀军每次北伐差不多都是因为粮尽而退,无功而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7)因粮草问题败仗七: 襄樊战役

襄樊战役关羽所攻的襄樊,被魏国称为“国之巨防”,可见其重要性,襄阳所处的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南阳盆地都是必争之地。襄阳地处南阳盆地的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经汉中而联络陇西。因此,襄阳作为湖北境内的一大重心,实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但是因为此战,关羽自己身败名裂,不仅大意失荆州,而且败走麦城,被吴军所杀。史书常说关羽不该发起这场战争,因为当时刘备和诸葛亮入川,无暇顾及荆州,荆州又是刘备的主要根据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己老老实实就可以了,而且史料记载没有关羽呈报给刘备的奏请书,说白了就是关羽自己发动的。关羽如此的惨败一是自己刚愎自负,二是没有审时度势,三是没有奏请、擅自做主,四是没有后军支持,没有强有力的粮草补给线。

关羽被儒生陆逊所骗,抽走大批的守军,致使荆州空虚,被吕蒙夜袭而得之。此时荆州被袭,前军受阻,无援军可增,粮草补给全部断裂,最后退守麦城,当时关羽收拾惨军应该也有两万有余,但是几乎无粮可吃,军队很快散尽,关羽最后只有十几位士兵跟随,如果有充足的粮草,关羽完全有机会反败为胜。

七个粮草的战例说明:大战之前先备好粮草给养。没有充足的后勤给养,不可轻易言战,不可轻易出战,不可恋战。粮草的安全是战争中生命线。粮草的安全要有精兵保卫,重兵保卫,不能半点轻敌,不能丝毫大意,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补给线要确保在安全地带。粮道,顾名思义,就是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如果军队处于攻势前进状态,粮道还会不断延伸拉长,因而粮道的安全性和粮食的运输能力密切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既然粮草和粮道这么重要,但感觉古代战争的粮草很容易被敌军毁灭,粮道也很容易被敌军断掉。对粮草敌方大都采取偷袭、奇袭的方式,因此补给的路线、粮草的野战仓库必须置于安全地带,必须高度警惕,不给对方可乘之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析粮草对于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结语:

古人正是基于粮草对于战争的关键作用,才在运输粮草的问题上殚精竭虑,寻求最经济的办法,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运输部队的兵力投入,这种方法虽然稳妥,但弊端是隐蔽性不足,机动能力有限,当然本身消耗也极其沉重。

其次,是在粮道的选取上下功夫,在运粮乃至战争之前,派出斥候对预设战场的行军路线进行实地打探,选取隐蔽性最高的路线运粮,当然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为敌方也会想方设法刺探粮道所在,一旦被发现,战争前线的将士就会面临断粮的危险。

最后,是在运粮部队上做文章,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方面古人既有谋略,更有智慧,一种办法是伪装、采用虚实真假的方法诱骗敌军截粮,设伏兵,打击敌人的偷袭部队,或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敌人“断其粮道”的战术思想动摇;当然,纵观古代历史,尤以诸葛孔明在数次北伐种所发明的木牛流马作为运粮工具所被后世称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