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摘要:利益获取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是平台改进努力的方向,也是监管部门需要介入的重点。

本报记者 赵碧 实习生 刘昭报道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手机APP上搜索一条关于健身的信息,之后经常会收到各种关于健身知识、健身产品的广告推送……

日前,有媒体测试称,用微信进行文字聊天后,微信“精选”推荐的公号文章中的广告内容与聊天内容密切相关,疑似被精确推送广告。随后,微信方面回应称,并未检测用户聊天记录,但用户的点击行为可能会影响相关资讯的呈现。

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应用的兴起,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定制化、资讯分众化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也让大众不断思考,APP收集到的信息,如何利用呢?

APP过度收集信息 界限难确定

事实上,APP收集信息并不新鲜。以此次媒体报道微信精准推送为例,其中提到微信用户刘明正计划去日本大阪旅游。他的家人通过微信发来一张春秋航空机票的截图。8分钟后,一个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底部广告位,出现了大连到大阪的春秋航空机票广告。

微信表示,广告投放的逻辑是基于用户属性,广告主可选择他们设定的目标人群。因此很容易出现用户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的聊天内容、浏览内容相似的巧合情况。

除了微信之外,淘宝、头条甚至谷歌的许多用户都曾反映过自己只是搜索了一次甚至仅仅聊天提及某产品,相关的推送很快就来了,而且还是从不同平台反复出现,其时效性之快和准确性之高真的令人惊讶。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律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微信自身做监控聊天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对其而言,风险太大,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方式,而是有很多其他合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或隐私的方式。

“我认为这是一种打擦边球的行为,是不合规定的。”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律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目前对于收集信息的界定还不清晰,而且我们国家缺少比较明确统一的监管标准。”

腾讯此前多次公开表示,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

输入法软件搜狗负责人也表示,用户在使用键盘过程中输入的文字内容、个人敏感信息,不会被使用或上传到云端。

但是用户信息确确实实流失了,对此,赵占领说:“此事件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也有可能是某些其他经营者非法收集用户聊天记录,进而精准推送广告。”

记者还了解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手段有多种。最普遍的例子,有时候连接上某个公共WiFi就有可能将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有网友曾爆料,WiFi探针可扫描获取到周边设备的MAC地址,进而匹配到手机号、浏览记录等信息,再与第三方数据结合,如支付数据、地理位置等,就可以对用户的偏好习惯做出详细的分析。

赵占领指出,对于用户信息的收集应当遵循正当、合法、必要的原则,所收集个人信息应当与所提供的服务相关联,坚持最少够用原则,而不是任意扩大收集的个人信息的范围。但是因为目前对于必要原则缺少具体的判断标准,导致实践中确实存在很多经营者以改善服务为由来扩大收集信息的范围。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交流和使用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必然,如何在个人隐私和数据流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董毅智说道:“利益获取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是平台改进努力的方向,也是监管部门需要介入的重点。”

规范信息监管 合理利用信息

在国家层面,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提出要在全年重点治理App违规收集隐私的现象。

3月初,国家《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正式问世,对《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确立的关于合法性、最小化、授权同意、同意的例外、敏感信息明示同意、隐私政策等基本原则的进一步细化;加之3·15晚会的重拳曝光,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为规范个人信息的合理收集和利用提供严格的保障和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公号发表文章称,目前已初步建成“App个人信息举报”的公众号,用户可关注后实名或匿名举报,举报项目涉及“App无隐私政策”、“超范围收集与业务功能无关个人信息”、“强制或频繁索要业务功能非必需权限”等10个选项。并且,据了解,在所有的举报问题中,“超范围收集与业务功能无关个人信息”类占到所有问题的20%,位居榜首。可见,App越界收集信息,确实是亟待加强监管的重灾区了。

知名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我们不能因为近年频繁的数据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放弃了对数据的应用,走向封闭;我们也不能因为单纯地看到数据应用带来的前景,而无节制地对数据进行滥用,带来数据危机。”

“很多时候,公众的恐慌来自于‘不透明’,而非‘被利用’。我们的国家或者相关企业应该明确告知公民:出于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发展,我们会通过互联网来收集、使用公民信息(此为透明告知)。但我们有责任和能力保护好你们的信息隐私,且收集来的信息不会二次泄露(此为隐私保护)。如果做好了二者并不冲突。”丁道师补充说。

一系列的隐私信息被泄露事件又将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许多用户对此深感头痛,在进行个人信息授权时往往会“矫枉过正”,一谈到收集信息便“谈虎色变”全盘拒绝,而造成相反的效果。事实上,对于个人信息加以合理使用,产生的好处是无可估量的。

以去年3月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提出的腾讯帮云南省制作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为例,该项目可以用一部手机可以把整个旅游的所有信息、数据和抱怨的不透明、宰客等旅游乱象管起来,游客可以评分。帮助治理旅游乱象,增加信息透明度。对此,丁道师表示,游客通过手机对相关景区或者餐厅进行评价,这些数据如果被第三方的企业、营销机构来用,无疑对用户是一场灾难。但如果被腾讯和政府部门来利用,就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旅游体验,整顿治理景区。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过:“我们非常重视隐私问题以及数据的保护问题,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且也一直在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果我们认为用这个数据会让所有者受益,而且用户也愿意让你去使用他的数据,我们会使用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做法。”

在丁道师看来,对企业来说,数据在利用过程前后的安全应该如何保障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层面,各大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来提升防护,让所有的数据能给按需利用不至于外泄,同时在和第三方的开放合作中,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机制和体系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使用;二是管理和运营层面,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以及管理要提升,从人的层面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尽可能地堵上。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中国产经新闻

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订阅:cien_offical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APP成隐私泄漏重灾区 信息监管亟待规范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