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為何還不放過魏延?

蒂亙花海


第一,魏延確實反了,怨不得別人。

第二,諸葛亮生前除掉的人很多,不管你能力如何,跟他不對付的蜀將都無一倖免。

第三,三國後期,魏國有鄧艾鍾會等人,吳國有呂蒙陸遜等人,為何偏偏蜀中無大將?這與諸葛丞相用人方略不無關係。說白了,諸葛亮只用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姜維。

第四,魏延雖然火燒棧道,但他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造反。如果造反就應該去投曹丕,而魏延的目的只是要誅殺死敵楊儀。諸葛亮借楊儀之手殺掉魏延,用安排費禕除掉楊儀,這才是真正的一計害三賢吧!而費禕蔣琬才是諸葛亮的自己人,這倆人如其名,一個廢人,一個醬碗。蜀國沒人了!

第五,諸葛亮一生窮兵黷武,所謂先帝劉備的霸業實際上是諸葛村夫的霸業。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姜伯約九出祁山空手回……都是一脈相承,孔明一人設計。


用戶81012532970


因為孔明怕魏延專政且空耗國力一意北伐!諸葛亮三分天下之策的根本是佔領益州和荊州部分,東聯孫吳北扛曹魏!待中原有變則命一上將帥荊州之兵出兵宛洛,劉備親帥一軍出秦川!到時中原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裡的關鍵就是你得有荊州和中原有變。要是中原沒變怎麼辦?你就老實待著也夠割據稱王了!但是荊州已經沒了,中原也沒有意外出現。這是北伐可以說沒有任何希望!諸葛用兵謹慎,為啥謹慎?因為他明白無論怎麼用兵,都無法改變敵強我弱的局勢,北伐不可能成功?孔明之所以在明知不可為還要一心北伐,其原因有二!一是先祖遺訓,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二國內矛盾加深,為了緩解內部矛盾需要樹立外部敵人,說白了就是為了解決麻煩而製造更大的麻煩!孔明深知我活著曹魏還有一點擔憂,一旦我死了北伐絕對沒戲!而且他也知道魏延是劉備的心腹重將,絕對會不惜一切完成先祖的遺願收腹中原!但是如此做法只能空耗國力加速蜀漢政權的滅亡,如此魏延逼死!只不過他看透了魏延缺忽略了姜維!諸葛亮絕想不到費儀會死的那麼早,大權如此快的轉接到姜維手上!按他的設想蜀國交到費儀手裡十幾二十年修生養息,待到政局穩固國力回升再由姜維主持北伐也有可能成功!但人算不如天算,能算的生前算不到死後!這也是歷史大勢所趨,漢王朝氣數已盡!看似偶然事件,其實都是歷史洪流滾滾向前的必然!有人說劉邦只憑益州就取了天下了,但是不要忽略秦末的天下大亂,項羽封了十八個王啊,中原那個時候是有變的,只有天下大亂才會有機會逐鹿中原!再說劉邦佔了道德制高點,為楚懷王之死發義軍討打項羽!而漢末天下離心,老百姓都不喜歡漢王朝。並且正統的漢帝已經禪讓退位,大魏國是正統接續其統治的。所以蜀漢伐魏,出師無名!


一個看透世界真理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剛見到魏延,就要殺了魏延,說魏延生有反骨,將來會反,這雖然只是諸葛亮對魏延用的下馬威,卻也說明諸葛亮是對魏延不放心的,也看清了魏延的性情。

撇開正史不談,就以三國演義中而論,三國演義裡的魏延是非常的勇猛,對用兵也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後來魏延在蜀漢政權中也能獨當一面,鎮守一方,可見魏延在當時的地位和能力。

但是不管魏延的能力和地位多高,終究不能和關羽、張飛等人相提比倫的。所以諸葛亮後來也一直對魏延採取信任與不信任的心態之間。

魏延生性剛猛,在蜀漢政權中是居關羽、張飛等人之下的首席大將,在關羽、張飛等人去世後,魏延也就隱然成了蜀漢政權中最有能力的戰將。

在三國演義中,雖然諸葛亮對魏延始終不放心,但也不想過早的殺了魏延,因為當時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雖然猜忌魏延,但也要用魏延的勇猛來衝鋒陷陣。

同時諸葛亮知道,只要自己活著,魏延是不敢亂來的。但諸葛亮也知道,一旦自己不在人世,魏延就在也沒有顧忌,為沒人人能輕易地制住魏延。

當然在三國演義中,魏延也相信,一旦諸葛亮去世,整個蜀漢政權又有誰是他的對手。

所以三國演義中,在諸葛亮臨死的時候,要除去魏延,不然魏延就會危害蜀漢江山,最終勇猛的魏延被馬岱所除去,這也是諸葛亮留下計策。


中孚鑑


並不是諸葛亮死後不放過魏延,而是諸葛亮預感到自己一死,就沒有人再能讓魏延有所顧忌,怕魏延生出異心,因此就做了正反兩手準備。如果魏延服從諸葛亮繼任者的命令就一如既往,如果不服從有二心,則讓與魏延關係不錯的馬岱找機會幹掉魏延。可惜魏延,見諸葛亮逝去以為蜀國自己就是老大,一時張狂,在陣前大叫大笑,被馬岱從背後出其不意斬於馬下。


炎龍俠9


什麼叫不放過胃炎,只不過教他斷後而已,實在不行還給了她一條可以投靠魏國的路,因為他知道他死了過後 胃炎可能會被人害死

他其實很喜歡文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