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土木堡之變,不該發生的悲劇,都怪那個有文化的大太監

1449年,蒙古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征。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50多名大臣死於混戰,史稱“

土木堡之變”。這場悲劇的背後,有個關鍵人物那就是明代第一個專權的大太監——王振。

內閣、司禮監的由來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大肆屠殺功臣,加強皇權。胡惟庸死後,廢除了千年的丞相制度,所有大權都歸於皇帝之手。可是日常政務繁多,就算皇帝再勤奮,也根本忙不過來。怎麼辦?於是誕生了所謂的秘書即內閣學士,逐步形成了內閣制。

土木堡之變,不該發生的悲劇,都怪那個有文化的大太監

隨著內閣大臣的權力日重,成了“不是丞相的丞相”,皇權還是受到了威脅。另外一批人粉墨登場,那就是皇帝最親近的人“太監”。內閣大臣將建議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擬”。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

可是老朱家的後人就沒那麼勤快了,事實上大多數的“批紅”都是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代筆,然後經掌印大太監審核,蓋上皇帝的大印就可以正式執行。司禮監的太監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權勢熏天。

自閹入宮,權傾天下

一般來說,沒有人願意當“身殘志堅”的太監,有的是太窮了,有的是俘虜來的,但是王振則不同。王振原本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一個落第秀才,在私塾教書,後來做了教官

。有說法是因為犯罪,為免發配而自宮,總之在永樂末年自閹,入宮當了太監。

王振有蛻變為成功太監的資質:一是夠狠,能拿刀閹了自個;二是長在民間,有豐富的社會鬥爭經驗;三是有文化;四是為人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入宮後,很快就博得朱瞻基的喜愛,被派到東宮,服侍皇太子朱祁鎮,這自然是一個美差,以王振之能搞定一個小屁孩不在話下。

土木堡之變,不該發生的悲劇,都怪那個有文化的大太監

小鮮肉版王振

1435年,朱瞻基病死,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朱祁鎮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直接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當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太監首領。

大明風華里的王振唇紅齒白,整個一個奶油小生。王振永樂末年入宮,按照20歲左右計算,專權的時候差不多40歲左右。加上太監衰老加快,怎麼說也是個大叔才差不多。

土木堡之變,不該發生的悲劇,都怪那個有文化的大太監

仁宗張皇后

1442年,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太皇太后病逝,再也沒有人能限制王振了。話說當年,朱元璋曾在宮門上懸掛鐵牌“禁止宦官干政”,王振直接拆下扔了,藉機樹威。朱元璋地下有知,估計恨不能詐屍還魂。從此英宗稱為先生,公卿大臣稱之為翁父,爭相攀附。

想吃回扣,挑起戰事

仁宣時期,蒙古部落只要進貢,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明朝都會回賜,無論貢品如何,都按人頭派發。也先利用漏洞,不斷增加使者數目,兩千人竟然虛報為三千人。

對於其中的貓膩,王振心知肚明,讓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五分之一。王振無非是想吃點回扣,分一杯羹,可不是為國省錢。沒想到,也先不按常理出牌,反而以此為藉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宣宗時期,也先就一統瓦剌、韃靼和兀良哈,實力大增,野心膨脹。這次不過順水推舟,借題發揮罷了。

夢想建功,力主親征

瓦剌軍來勢兇猛,大同守軍全軍覆沒。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書生,王振反而覺得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忽悠英宗效仿宋真宗親,青史留名。自小長在深宮婦人之手的朱祁鎮,也想像朱棣一樣馳騁疆場。

土木堡之變,不該發生的悲劇,都怪那個有文化的大太監

朱祁鎮

兩人一拍即合,不顧大臣反對,執意出征。兩天之內湊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雖然有英國公張輔等知兵之人,但全部事務都由王振一人專斷,即使是成國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

一路上陰雨連綿,還沒到大同就開始缺糧,軍心浮動。有大臣進言退兵,王振大為光火,將兵部尚書鄺埜和戶部尚書王佐罰跪於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準起來。

好不容易到了大同,卻遍地是大同守軍的屍體。王振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心裡開始顫抖了。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把前幾天的慘敗添油加醋的說了一遍,王振真的害怕了,急忙下令第二天就撤兵

節外生枝,慘劇發生

如果劇情照此發展下去,情況不算糟,先退回京城再說。然而“有文化”的王先生又開始作祟了,這是個衣錦還鄉的好機會。

他要大軍繞道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走了40裡以後,王振忽然想起,幾十萬大軍經過,一定會損壞自家的田園莊稼。於是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

土木堡之變,不該發生的悲劇,都怪那個有文化的大太監

繞道蔚州

就這樣耽誤了撤退的行程,蒙古人都是騎兵,很快就追了上來。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徹底散了。

也先假意和談,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皇帝朱祁鎮被俘,從徵的50多位文武大臣幾乎全部戰死沙場。惡人自有惡報,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憤怒至極,趁機掄起鐵錘砸碎了王振的腦袋。

英宗朱祁鎮復辟後,居然思念王振不已。下詔為其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師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靈。僅憑這一點,說朱祁鎮是個“昏君”,一點兒也不過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