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有些穴位“身份”特殊,治病還得依據五行

有人會注意到,中醫的一些穴位有著特殊的“身份”,有些被稱為“原穴”,有些被稱為“郄穴”,有些被稱為“井穴”。這些特殊的“身份”決定了該穴位的特殊作用。其中經常被提到的五輸穴是什麼呢?

五輸穴是類特定穴

人體特定穴有十大類,包括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背俞穴等。它們各自的位置、治療作用以及經氣留止都不同,這就像是一棵大樹的諸多分叉一樣,同宗同源卻又不盡相同。而且,許多重要的穴位往往“身兼數職”,比如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既屬於原穴、八會穴,又是五輸穴中的輸穴。

在特定穴中,五輸穴是一種尤為特殊的存在,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5個穴位。《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這是關於五輸穴的最早記載。古人常言:“上善若水”,所以也喜歡把經氣的運行過程比喻為水流。

五輸穴各守其位,司其職

五輸穴也有其各自的五行屬性,所有陽經的井穴屬金,滎穴屬水,輸穴屬木,經穴屬火,合穴屬土;所有陰經的井穴屬木,滎穴屬火,輸穴屬土,經穴屬金,合穴屬水。

井穴:多位於手指尖和腳趾尖,比喻為水的源頭,經氣出來的地方,即“所出為井”。

滎穴:多位於手掌或腳掌之前的手指、腳趾,比喻水流比較微弱,還未形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即“所溜為滎”。

輸穴:多位於手掌或腳掌,喻為水流由小而大,由淺而深,是經氣漸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為腧”。

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也就是前手臂和小腿,喻為水流變大,暢通無阻,是經氣正盛、運行經過的部位,即“所行為經”。

合穴:位於手肘和膝蓋附近,比喻水流匯入湖海,經氣由此深入,會合於臟腑的部位,即“所入為合”。

臨床常根據具體病變經脈的五輸穴相生、相剋關係選取穴位治療疾病。在《難經》中有一段經典描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井穴可用於治療胃脘不適(胃痛、胃脹、嘈雜不爽等),同時這些穴位在四肢末端,十指連心,針刺時很痛,因此可以治療神志昏迷;也有學者運用針刺井穴治療痴呆,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滎穴可用於治療一切和“熱”有關病,比如高熱時可以針刺滎穴,運用瀉法或者點刺放血,達到退熱的目的。

輸穴可用來治療關節痛和臟腑病症,陽經輸穴多用於肢節疼痛,如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後溪穴治療頸肩痛;陰經輸穴多用於治療五臟病症,如手少陰心經的輸穴神門穴,多用於治療與心有關的失眠、多夢、心悸、胸悶等。

合穴可用來治療六腑(胃,膽,大小腸,膀胱,三焦)病症。

有些穴位“身份”特殊,治病還得依據五行

日常保健巧用五腧穴

五輸穴在養生保健中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刺激方法和其它穴位類似,包括針刺、艾灸、按摩、拔罐、刮痧等。但因五輸穴多位於肘膝關節以下,肌肉淺薄,拔罐、刮痧不易操作,針刺需要由專業醫生按照部位的不同調整針刺角度和深度。

作為保健穴,推薦艾灸或按摩五輸穴,手心互揉、手掌手背互搓,睡前熱水泡腳按揉足趾,長期堅持,可精神氣爽,少受疾病困擾。

失眠、頭痛:湧泉穴位於足底,是足少陰腎經的第一個穴位,經常步行石子路可以按摩此穴,具有降壓、改善失眠、緩解頭痛等保健作用;同時因該穴位於腳底,位置最低,易受涼後感冒生病,“寒從腳起”,應注意腳底保暖。

咽喉痛:感冒了嗓子痛,或者慢性咽炎犯病了,咽喉腫痛,可以用指甲點按手太陰肺經的井穴少商穴,有條件的可以局部點刺放血,能即可緩解疼痛。

胃痛: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它能調節胃功能,改善飲食,胃脹胃痛時可以用手指點按或者按揉足三里穴,局部酸脹感越明顯,療效越好;同時該穴具有氣血雙補的作用,對於身體虛弱者可以運用艾灸的方法,補益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

腹瀉: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具有利水滲溼的作用,“合主逆氣而洩”,艾灸該穴可以治療洩瀉(鬧肚子、大便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