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為何羅馬的早期工業化並未能發展成「工業革命」?

在上兩篇文章中,小巖概略地探討了羅馬帝國發生在公元1-2世紀的工業化萌芽,以及將之跟另一個被認為發生工業化萌芽的10-12世紀北宋進行對比。

我們知道兩個文明都發展出高度發達的商業和製造業、大量冶煉金屬和使用煤作為燃料。

在2000年前的羅馬發生一場工業革命,將之推前17個世紀,這是一個很誘人的歷史假想。

如果工業革命可以推前到公元1-2世紀,或許到了2000年後的現在,人類的科技已經足夠殖民外太空。

但在現實中,它並沒有發生。

正所謂萬事皆有因,不會無緣無故發生,在這篇文章中,小巖希望進一步探討和分析為何羅馬帝國並沒有發展出一場浩浩蕩蕩的工業革命。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是什麼因素導致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發生,然後才可以從比較中得出羅馬和北宋的早期工業化缺少了什麼必需的條件。

當小巖嘗試將在羅馬和北宋的經濟條件和世界格局,跟18世紀英國的情況做比較,我們很清楚可以見到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情況跟羅馬和北宋存在重大差異,因此前兩個出現工業化萌芽的文明能發展出真正工業革命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理解羅馬和北宋未能出現工業革命的關鍵,在於認識18世紀英國的獨特性

18世紀工業革命的本質,簡單來說是大規模以化石燃料取代生物能源,以驅動自動化機械進行工業規模生產的一場變革。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工業革命的起源,在歷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跟英國的圈地運動和農業革命有關。

圈地運動造成大量失業農民湧入城市,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農業革命導致的農業生產力提高,則容許更少的農耕人口養活更多的城市人口,變相讓更多人能夠留在城市從事非農業的經濟活動。

然而,小巖相信這種解釋並未能完全解釋工業革命的源起,理由是:

一,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如前文所述,羅馬時期的意大利就曾經達到20%以上的城市化率,足以跟18世紀的英國相比,但工業革命並沒有發生;

二,人口的增長和勞動力的增加

在經濟學上有可能對勞動節約技術的發展起壓抑作用,更多的勞工代表更便宜的勞動力,跟傳統的理論起相反效果,甚至可能抑制自動化資本的投資。

在經濟學角度分析,生產要素市場中,決定要素價格的是供應和需求雙方面的狀態,加上考慮到有否出現買方或賣方壟斷的現象決定,而不能以供應方單方面的情況釐定。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就提出理論,指價格是協調供求的信號,如果用這個理論框架來理解工業革命的誕生,資本家在18世紀開始大舉投資勞動替代技術,背後必定有一個價格信號促成,而這個價格信號正正就是勞工成本相比起資本成本的上漲。

根據羅伯特∙艾倫所提供的數據,這正正就是18世紀英國所出現的現象。

考慮到圈地運動造成的勞動力增長,我們必須要以一個以更快速增長的需求來解釋工資的快速增長。而這個將會是我們以經濟學原理理解工業革命本質的關鍵。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為何英國會出現實質工資快速增長?這和勞動替代技術的普及又有什麼關係?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知道18世紀的英國出現了實質工資的快速增長,這向資本家們發出了一個清晰的價格信號,投資於勞動替代的自動化機器變得更有利可圖,也更吸引。

這個短期非均衡的情況刺激了自動化機器的發展和實用化,成為工業革命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就曾經說過一句:“長遠而言,我們全都將死去。”

意思就是很多經濟現象並不能用長期的均衡狀態來解釋,在短期內市場上發生的突變,對於我們理解工業革命的發展史變得相當重要。

那麼為什麼英國即使有大量失業農民流入城市,壓低勞動力價格,但卻會反而出現這種勞動成本突發性上升的現象呢?

要解釋這個現象,就要從勞動市場的需求方尋求答案。

18世紀的英國,肯定是出現了對勞動力突然急速增長的需求,壓過了圈地運動引發的「入城潮」,從而提升了價格。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英國圈地運動引發的入城潮

當我們追根究底,我們就會發現18世紀的英格蘭是處於一個世界規模的大型貿易體系之中。

當時英國已經從一個歐洲島國成長成一個世界強權:橫跨歐、美、亞、非的「日不落帝國」,大西洋三角貿易使得英國能夠大量獲得來自帝國邊緣地區的原材料和龐大的海外市場。

這些源源不絕湧入的原材料和海外對成品的需求,對位於這個貿易體系核心的英格蘭經濟造成的巨大的衝擊:供應衝擊和需求衝擊。

在英格蘭,將原材料轉化成製成品的工業如黑洞般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從事重覆性高的生產工作,在供求的帶動之下,短時間內大幅提高了工人的工資水平。

在這個情況下,勞動力成為了資本家們進一步追逐利潤的瓶頸:英國雖然有大量的原材料和海外需求,卻缺乏相應多的人口作勞動力。

加上殖民主義抑制了殖民地的進口替代,英國的資本家急需要一個新的生產方式以突破勞動力短缺的瓶頸。

他們的答案,就是引入機械化和自動化。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

雖然以上所討論的供求衝擊論已經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足夠的經濟誘因,但我們還是不得不考慮到地理和技術對工業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從地理角度看,英格蘭是位處於大英帝國的核心位置,也是洲際貿易的中心,所有原材料都經由英格蘭本土進行加工。

因此,供求衝擊對直接影響英格蘭本土的價格信號,以及資本家的投資決定。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地理上英格蘭位處大英帝國的核心位置

此外,英國富含煤礦,這為工業革命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條件自動化機械必需要一個能夠持續、穩定、可控地提供大量能源的能量來源,而化石燃料則滿足了這個條件

英國的煤礦也存在積水的問題,以燃煤提供能源的蒸汽機能夠抽取礦坑內的積水,變相使得更多煤能夠被挖出使用,這個正反饋循環進一步壓低了化石燃料相對於傳統生物來源燃料的實質價格,強化了英格蘭的資本家使用煤作燃料驅動自動化機械,以從湧入的原材料大量生產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經濟誘因。

此外,科學革命也為18世紀的英國提供了文化和技術上創新的條件,有利於自動化技術和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牛頓( 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正因為所有工業革命必需的條件,即基礎的原料、燃料和技術在英國都具備,加上充分條件,即正確的價格信號和經濟誘因,點燃了工業革命之火。

這星星之火,最終將改變整個世界和人類文明的面貌,也奠定了西方文明恃之主導世界秩序的條件。

說到這裡,相信為何北宋、羅馬不能進入工業革命的原因,應該都呼之欲出了。


北宋和羅馬所缺乏的工業化條件

將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的工業化萌芽,和18世紀英格蘭的工業革命相比,我們可以發現羅馬人所具備的條件,或他們的「早期工業化」,主要滿足了工業革命必需的條件,而滿足不了工業革命的充分條件。

法國南部發現的羅馬磨坊和日耳曼尼亞對水動力自動化的規模應用,顯示了價格信號驅使投資決定和勞動替代技術發展的基本經濟原理,在羅馬時代跟18世紀英國,甚至今時今日的世界是相通的。

羅馬人的工廠主和英國的工廠主,當面對相同的價格信號和經濟誘因時,會表現出近似的反應,作出相同或相似的決定。

但重點是,英國資本家在工業革命早期所面對的地理和經濟因素,跟羅馬時代有著根本性的差異。

首先是羅馬時代並沒有像大英帝國般的三角貿易,公元1-2世紀的羅馬經濟就算再繁榮,也沒有面對原材料和海外市場的衝擊。缺乏供、求衝擊的意大利半島,勞動力將不會廣泛成為經濟生產的瓶頸,羅馬的商人也就沒有得到適合的價格信號和誘因去大規模投資在自動化和勞動節約技術之上。

另外羅馬的煤產地:不列顛尼亞行省和日耳曼尼亞行省;跟羅馬經濟和科技的核心:意大利半島和東地中海在地理上並不匹配。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北宋、羅馬的工業化萌芽(三)

世界煤蘊藏量的地圖,羅馬文明的核心:意大利半島和地中海一帶缺乏煤礦

即使亞歷山大港的科學家發現了蒸汽作為動力的秘密,但由於他們沒有便宜的燃料:化石燃料尤其是煤,這些技術一直都不能實用化,成為經濟生產體系的一部分。

羅馬人的發明家跟任何時代的發明家一樣聰明,他們建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種機械,但最終這些機械能否轉化成具實際用途的工業資本,這些都取決於它們相對勞動力的成本能否足夠便宜、是否有足夠便宜的燃料等等因素。

在羅馬,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

羅馬的自動化機械只有在局部地區應用,例如法國南部發現的羅馬磨坊地區因長期奴隸短缺而應用了自動化的水力磨坊等等。

然而由於羅馬時代缺乏洲際貿易,羅馬的經濟中心缺乏化石燃料等等因素,羅馬人的自動化發展最終是不可能發展出一場工業革命的。


當我們將類似的邏輯套用在北宋的早期工業化上,我們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

在北宋時代的中國,工業革命的所有必需的條件都很可惜的未能夠完全滿足,例如蒸汽動力並沒有在北宋被發現。

即使退一萬步,假如宋人真的發現了蒸汽作驅動機械的秘密,他們所面對的經濟、貿易條件跟羅馬是相似的,跟工業革命的英國是存在極重大的分歧。

北宋並沒有建立起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加工貿易體系,雖然北宋大量出口瓷器和絲綢,但北宋並沒有面對勞動力的瓶頸和勞動人口的短缺。

在這種均衡而穩定的市場中,勞動成本的上升都被更多勞動人口投身市場所吸收,並不會促使資本家們大規模投資於勞動節約機械和更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之上。

這也跟我們對北宋技術水平的瞭解互相符合,在那個時代,我們北宋的先人發展出類似羅馬在1000年前所發展出的有限度水動力機械化和自動化,但卻沒有發展出蒸汽機和工廠內使用的大規模工業自動化技術。

當我們分析過所有經濟、地理和科技因素後,北宋和羅馬能產生出全面工業革命的可能性,是近乎不存在的。

這跟北宋的金人入侵、羅馬的奴隸制這些傳統解釋並無太大關係,真正的重點是他們並沒有滿足工業革命的充分條件,即正確的經濟誘因而造成。


最後:在比較過北宋和羅馬的早期工業化,和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後,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

18世紀英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完全滿足了工業革命必需條件和充分條件的文明體系,因此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並不是偶然,而是一系列正確的經濟、地理、科技條件集合的產物。

在英國,勞動力的瓶頸、因蒸汽抽水機械而導致大量便宜的煤碳湧入市場、加上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大幅減低了機械生產相較於勞動密集式生產的成本,從而導致資本家大批採用化石燃料驅動機械作生產工具,點燃了工業革命之火。

這些條件在北宋和羅馬的缺失,使得這兩個取得令人印象深刻成果的文明,並沒有夠將早期工業化成果,發展出一個完整的工業革命,也無辦法創造出工業文明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和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