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為什麼我們要讀哲學?或許看了無數哲學家的著作以後才會明白,原來哲學就是教會人如何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教會人如何在看透人性的基礎上讓自己過得更加幸福。

叔本華,雖然被人們稱為“悲觀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但是他的哲理卻並非是悲觀的,他只是寫出了太多人性的本能與真理,把所有人性裡的美醜都表達出來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叔本華在他的晚年成名作《人生的智慧》裡,有一章節叫做“人所擁有的財產”。十分清晰的解釋了貧窮與富有的人之間的思想差距,對於獲得的財富不同的態度,以及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

看完以後,才知道,我們一直在問的這些問題,原來叔本華早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為什麼貧窮的人在擁有金錢以後會更加奢侈享樂?

出生於世代貧困之家的人把貧窮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所繼承得到的財富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多餘的東西,把財富用作享受或揮霍才是理所當然的!一旦把錢財耗盡,他們仍然像以前沒錢的時候那樣生活下去,並且,還免除了一樣煩惱哩!——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貧窮的人不是應該更加勤奮或是更加努力才能改變現狀,讓自己從貧窮里走出來嗎?

經受過貧窮的人不是更加知道生活的不易,而在自己擁有金錢以後更加懂得節儉,懂得如何去守好自己那得來不易的財富嗎?

貧窮的人是不是更懂生活,更會生活?

這些問題都是常人們以為的答案,但是很不幸,也很現實的答案卻是:否。

貧窮的人,是指兩到三代都處於貧窮的家庭出生的人,他們並不會像我們大眾以為的那樣更加節儉,把金錢看得更重,把掙來的財產守得更牢,相反,他們會認為超過他們平時掙得維持溫飽的錢都是額外的東西,本不屬於自己的生命,那當然用於揮霍和享樂要來得踏實與自在。

因為貧窮的人早已把貧窮視為他生命裡的理所當然,他們也相信自己能夠憑著運氣或努力去改變命運,從而走上人生的顛峰,但是他們這所有的想法都是裝在他們的心裡,而非憑藉腦子。

他們的認知和從小所處的環境、教育讓他們達不到那個高度,可以去憑藉自己的能力翻身, 只是在心裡有所寄託的認為自己萬一撞上大運了呢,萬一遇見貴人了呢,萬一我這一單做成了呢,萬一……

他們對於成功的概念多來自於心裡,但是由於頭腦裡的認知與思想的匱乏,當他們真的有一天憑著運氣和僅有的那一點看上去的能力賺取到了一定的金錢時,他們便會覺得這一切來得並沒有那麼難,這是他們該得的,也該有的享受,於是他們把這些所賺來的錢更多的用於奢侈消費,講排場,去追求他們認知裡的“上層生活”。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就好像網絡上流傳的這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過你認知以外的財富,如果你憑運氣賺到了,那麼最後也終於憑實力虧掉了。

因為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你的認知範圍以內的,即使暫時賺取到了一定的財富,那麼最後也當然憑著你的認知能力把所有的錢“撒”了出去,又回到起點。

可是回到起點又算什麼呢,大了不照舊過著以前一樣的貧窮生活罷了,沒什麼兩樣,也習以為常,再辛苦勞作便是了,只當這一切做了一場春秋大夢,過了一把富人癮也不枉此生。

以後的生活該怎麼樣還怎麼樣,沒什麼大不了。因為貧窮才是他們的人生基調。

戲劇家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裡有一句話:乞丐一旦騎上了坐騎,就非得把馬跑死為止。

聽上去很諷刺,但細細想來,也不無道理。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為什麼富有的人更加懂得保護好自己的財產和珍惜所擁有的財富?

出生於富有家庭的人已把財富視為必不可少,是構成唯一可能的生活元素,就像空氣般的不可或缺。因此,他們警覺地保護自己的財產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所以他們通常都有條不紊、小心謹慎、勤儉節約。——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大多出生於書香門第,或是世代富家的孩子,他們從小便受著良好的教育,周圍的生活環境也是積極向上的。

在他們的認知裡 ,金錢為他們的生活實現了無數的願望,滿足了他們對於愛好與理想的追求,不用辛苦勞作掙扎於溫飽之間 ,他們利用金錢為他們服務,更好的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追求他們的遠方,去做真心喜愛的事業,而不是被迫的去為了生存而放棄所有的夢想。

金錢之於他們是工具,是實現人生高度的階梯,是實現自由的鑰匙,他們在從小就擁有財富的家庭長大,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並把這種擁有視為理當如此, 在這種習慣之下伴隨著他們成長,然後在他們的認知裡再繼續傳給下一代。

“一個習慣於處理錢財的有錢女人,會小心翼翼地花錢。但一個在結婚以後才首次獲得支配金錢權力的女人,會在用錢的時候大膽妄為,她簡直就是大肆揮霍。”——《約翰遜的一生》

當一種生活狀態成為了一種習慣,並長時間的世代相傳,那麼就已經形成了一種家風,甚至是家庭骨子裡的特性。你好像看到這個人就能讓你想起他的父輩,甚至是他祖輩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

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都有各自生活環境裡所帶來的特性,這是無法改變的。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我們通常會好奇一些現象,為什麼越有錢的人會越節儉?

越有錢的人怎麼就越摳門,越捨不得大手大腳的花錢,連外出吃個飯還要把剩下的打包帶走?相反,那些暴富或者中彩票得來的錢而暫時翻身的人卻花錢如流水,點了一桌大餐吃了幾口,便一走了之,他們把打包的行為看成是丟臉,好像越大方越揮霍才能更加顯擺出他的身份地位一樣。

因為這些深藏在富有家庭所帶來的良好品性早已深入到了他們的骨子裡,他們從不炫耀自己的金錢多少,也不去攀比誰擁有的名牌更多,更不會把自己的財富拿去作無謂的揮霍。

這些猶如生命般的財富理應是和他們的生命一般融合在一起,並相伴一生的,有什麼理由去浪費他們,不敬畏他們呢?

一個人越不敬畏什麼,那麼他所不敬畏的東西就會反過來讓你在這方面受到越嚴厲的懲罰。

你不敬畏大自然,有天災來懲罰你;

你不敬畏生命,便會更加輕易的讓你失去生命;

你不敬畏金錢,那麼,金錢也會讓你嚐到失去他的痛苦;

……

凡所有我們不加珍惜的,都會離我們而去。

富有的人,正是由於他們從小便知道金錢為他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好處,所以才會更加珍惜和維護金錢給他們所帶來的舒適生活,知道如何利用好金錢為他們的生活服務,而不是大手大腳的去把金錢花在一些毫無用處的事情上。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窮人與富人對待金錢的差別

窮人不會因為得不到巨大的財富而焦慮不安,但富人在計劃失算落空的時候,不會考慮到自己已經擁有相當可觀的財物,並以此安慰自己。——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金錢對於窮人和富人,就好比本金與利息的關係。

窮人本身在貧窮的環境裡生活已成習慣,他們把日後得到的錢財視為額外的饋贈或是連本金都稱不上的財產。

當然在得到他們以後也便會視為本不屬於自己生命的東西,理應用於嘗試自己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的生活 ,或是寄予已久,嚮往的生活,去體驗他們給自己帶來的快感,滿足自己內心壓抑已久的那一份虛榮心。

富人對於金錢的認知是,他們把本屬於自己的(繼承得來)這一部分財富看作是本金,已經和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方式融入一體,把自己日後賺取到的財產看作是利息,這一部分他們會習以為常的一部分用作維持舒適生活所必須的開銷,一部分便會成習慣般拿出來算作本金裡。

如此反覆,本金便會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直到他們像上一輩傳到自己手裡一樣的再傳到下一代手裡。

為此,我們可以明白,那樣所謂的名媛或是名門家族為何會積累到如此多的財富,並且富人家裡走出來的孩子更加有教養和更好相處,而窮人一般都比較刁蠻,讓他富有也富不過三天。

為什麼你憑能力和運氣掙來的錢卻會憑你的實力虧掉?

叔本華說: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這一道理同樣適用於名聲。

正如,越擁有越珍惜,越珍惜越拼搏,越努力越幸運。

貧窮的人懂得金錢的魅力與威力的巨大,但卻無法利用好金錢,也無法通過有效的手段去賺取到更多的金錢。

富有的人懂得金錢的作用並能很好的認識到金錢對於他們生活的改善和影響一個人的未來,所以更加珍惜與敬畏已經擁有的財富,並通過這些有效的工具去積累到更多的財富,在此基礎上去實現自我的人生最高價值,也就是富人為什麼更加自律,或是更加熱衷於做公益的原因。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財富對於窮人是揮霍,對於富人是生命價值的體現。

如何增強自己的認知,提高自己的能力,擺脫短視與偏見所帶來的人生阻礙,去實現自己的人生跨越和價值,不仇富,不自卑,用正確的心態與眼光去看待和學習一切優點為我所用,並把它們化為動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些才是我們應當思考終生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