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是董卓進京導致江山亂,還是大將軍何進無能,漢室衰敗可以避免嗎?

大馬哈魚12


任何一家政權的衰敗,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長時期的太監專權、黨錮之禍和黃巾起義已經動搖了漢朝的根基

東漢政權開始是外戚專權,到了漢和帝劉肇即位時,外戚竇憲甚至連皇帝劉肇都不放在眼裡,甚至圖謀不軌。劉肇生長在宮中,即位時只有十歲,所以只有聯手與自己一起長大的太監,來對付竇憲。並且獲得成功。永元四年(公元92年),劉肇藉助宦官的力量發動政變,一舉剷除竇氏外戚集團,奪回了最高權力。但由此,太監登上了政治舞臺。

如果遇上皇帝有點能力,基本上還能壓制住這些太監,但凡皇帝能力弱時,權力就會落在太監的手裡。太監們勢力羽翼漸豐,他們已經不單純是在宮裡灑水掃地了,開始參與政務。史稱東漢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憲”,政治力量不斷壯大,已經可以和外戚集團平起平坐了。

期間,太監與外戚的權力鬥爭就一直沒有停過,互有勝負。

東漢的太監們雖然沒少干涉朝政,但更多的是內部撕咬,他們的主要敵人是外戚集團。而外戚集團的主要敵人又是清流官僚集團,東漢這三股勢力基本沒有全盤交集,多是一對一的單挑,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漢桓帝劉志時代。

中間還出現了“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還在漢桓帝劉志末年,河南尹李膺彈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貪墨,結果羊元群花錢買通了太監,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隨後廷尉馮緄打死了因罪繫獄的山陽太守單遷(單超之弟),而大司農劉祐上書朝廷,要求限制太監的經濟掠奪。結果被太監們全都打下去了。

看到太監們氣焰囂張,清流官僚當然沉不住氣了,決定大舉反擊,這是黨錮之爭的第二個階段。這次反擊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竇武、陳蕃為代表的清流官僚準備發動政變,一舉剷除宦官集團。

但因打擊面過大,宮中所有太監為了活命,全部抱成團,打著竇武、陳蕃謀反的旗號提前發動攻擊。雖然竇武手上有兵,但這些兵爺卻非常怵那些陰險的太監,太監們在陣前一陣恐嚇,竇武的部下一鬨而散。竇武成了光桿司令,自然沒好下場,除了皇太后被廢,誅竇氏三族!

但這批太監們的好日子還沒過完。人很快被時間淘汰掉了,頂上來的是以張讓、趙忠為代表的十二個太監頭子,史稱“十常侍

和前幾任太監主要在政界耍橫相比,禍害更大,因為十常侍把賊手伸向了經濟領域。歷史已經證明,一旦經濟崩潰,離翻船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終於引發了“黃巾起義”。

朝廷官軍大舉出動,剿殺黃巾軍。但不除作惡萬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專政制度,根本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在宦官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藩鎮問題又開始突顯。因為地方藩鎮通過鎮壓黃巾起義,開始暗中坐大,形成強大的獨立藩鎮。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死後,長子劉辯繼位。因為劉辯的生母是何太后,所以何太后的異母哥哥何進當上了大將軍,這也是東漢最後一支外戚勢力。

到此為此,何進才算登上政治舞臺,卻一閃而過。

何進雖為大將軍,這支外戚實際上只是個花架子,實際上兵權都控制在宦官集團手上,這是漢靈帝劉宏安排的。

不過天下輿論基本上都站在何進這一邊,比如隨後在三國史鼎鼎大名的人物,袁紹、袁術、董卓、曹操、逄紀、荀攸這些人。形勢對何進很有利,但何進為人少謀寡斷,做事猶豫不決。席下首謀袁紹勸何進先發制人,可何進由於妹妹何太后的反對,不知所措,白白浪費掉了好機會。

宦官集團先下手為強。張讓等人趁何進進宮的時候,埋下伏兵,一舉擊斬何進。

但是,袁紹等人率軍隊攻入宮中, 對太監勢力進行血洗,“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隨後張讓、段珪脅迫劉辯和劉協外逃,但被反對派的軍隊逼得走投無路,橫豎是個死,甩掉小皇帝,投河自盡了。,禍害東漢整整百年的宦官勢力徹底覆滅,但陪太監們下地獄的還劉秀打下來的江山。

實際上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董卓只是順手撿了第一桶金

至於董卓,其實董卓在青年時代是一個標準的豪俠少年,因為性格豪爽,在西北邊地結交不少強人朋友。長大後,成為西北地區赫赫有名的諸侯,有自己的軍隊,還鎮壓過羌人造反、黃巾造反,而知道朝廷內部不穩,河東離洛陽非常近,一旦朝廷有什麼變故,董卓就可以立刻殺進京師,成就一番大事業。董卓“

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何進私下請董卓率兵進京。董卓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立刻率軍就道南下,算是引狼入室吧。

還沒等董卓進洛陽,愚蠢的何進就被太監們給幹掉了,隨後袁紹等人又將太監兵團一鍋燴了。外戚勢力和太監勢力就這樣同歸於盡了,但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正好由以董卓為代表的藩鎮勢力來填補,董卓也適時地發現並抓住了這次商機,順利地撈到了第一桶金。

後面的事就不用介紹了

總結分析

實際上,到了漢靈帝后,東漢王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不可醫治了,外戚、太監爭權搞得朝廷烏煙瘴氣。當時已經民不聊生,才引發了黃巾起義,鎮壓了黃巾起義後,各地的藩鎮實力已經做大。形成藩鎮割據的形勢。

而何進和董卓也是外戚與太監爭權的角色,只不過,何進輸了,而董卓代為藩鎮勢力代表贏了而已。

假如沒有何進和董卓,朝廷還是掌握太監手裡,衰敗也是難已避免的。只能說是氣數已盡,至於曹操把漢獻帝救下,又延續了幾十年, 只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


國內ERP專題


這事還真沒法說是因為哪個原因,漢室衰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題主說的董卓進京和何進無能都是原因 。

曹操的《薤露行》裡寫得很清楚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智小而謀強。這句話是說漢靈帝用的人不是好人,真是不會用人。其所任用的大將軍何進枉尊高位而沒有真本領。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意思是何進對誅殺“十常侍”一事猶豫不決,致使皇帝被“十常侍”所擄。不僅皇帝被擄掠,何進也被“十常侍”殺死。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這裡就寫道董卓了,董卓從西涼入京後,不僅沒有安撫亂局,而且殺死漢靈帝,焚燒洛陽城,使漢代基業毀之一旦,宗廟也被焚燬。

漢代滅亡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而非董卓和何進所能左右

第一,朝廷宦官(以十常侍為代表)和外戚(以何進為代表)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內鬥不休。

第二,漢靈帝和漢獻帝年齡幼小,太后臨朝,進一步加劇了宦官和外戚專權。

第三,土地兼併嚴重,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田連阡陌。換言之貧富分化嚴重。

第四,貧富分化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另外為農民起義提供了兵源。

第五,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但中央失去控制權,國家主權落入地方豪強手中。


宗山所述,漢朝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物質文化史


文章轉載自知乎臭鹹魚,歡迎大家關注這位優秀的創作者

漢末天下大亂的是東漢帝國分裂、崩潰、走向滅亡的開始。

天下大亂的起因是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的根本是:關東士族(主要是名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對董卓這種涼州人掌控中央的不滿,造成地方起兵,與中央武裝對峙。

董卓之所以能夠成功上臺,早期有太傅袁隗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在雒陽,他掌控了絕對的軍權。

說到這裡。也就說明了:何進之死與天下大亂沒什麼關係。何進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穩一點,把軍權都交給袁紹、袁術兩位愛侄,好好的團結一下大將軍府剩下的那幫有兵權的幕僚,袁氏一家人壟斷朝廷,也就沒董卓什麼事了。

偏偏袁隗要派人去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讓他進了城,才有了大將軍府的吳匡等人投奔董卓,呂布殺丁原投奔董卓,張遼也投董卓,王匡鮑信沒投,而是跑路了。

袁隗這位官場老手肯定不會不知道軍權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太平御覽·卷196·居處部二十四》引《續漢書·獻帝紀》:昭寧元年(189年),董卓住兵屯[顯]陽苑,使者就拜司空。

回答完“不正經的正題”,轉回到這裡的胡說八道的話題上來。

什麼喜聞樂見的東漢臺柱子論。

外戚、宦官、士族也是夠了。這三根臺柱子的論調我都看得生厭。

還有答主提出加上“軍閥”,四根臺柱子。也是神論。

真要是有軍閥,涼州羌亂不至於弄成幾十年吧?皇甫規在涼州呆久了,朝廷有人彈劾他,他都嚇得要上書自辯,末了還得到朝廷當官以示清白。

就說靈帝時期,靈帝當皇帝第二年,涼州羌亂就被段熲給掃平了好吧?然後十幾年(截止中平元年之前)沒羌亂了好吧?

交州鬧個叛亂,朱儁帶點家鄉的揚州兵去平叛了,打完了就得“振旅還京師”,交出兵權當光祿大夫好吧。

“涼州三明”哪個不是打完仗就得到雒陽交兵權報道的,東漢政府一貫玩這樣的流程,《百官志》裡寫的各種將軍“事後罷”,真當是寫著玩的嗎?

這樣的玩法怎麼可能會產生“軍閥”?真是奇了怪!

要真說中平末有軍閥,那也是兩家,一個韓遂馬騰,就是造反軍,中平四年直接把涼州拿下了,靈帝在五年設西園軍時就是想徵西呢;他們能被賦予合法身份也是董卓執政末期的事了。

第二個就是黑山軍,結果是給靈帝招安了好吧,封了個黑山校尉楊鳳(張燕是平難中郎將),給了黑山軍自治權。

靈帝死時,真要能被稱為軍閥的也就這兩家而已,其他的絕對是叛亂軍,除了青徐黃巾軍有點耐操,荊州南那撥人給孫堅搞定了,幽州二張給劉虞搞定了。

在這裡張口閉口就是“地方做大”,“軍閥林立”的人,你們就根本屬於沒讀書,對當時全國形式完全沒有了解!

再者,要是地方上叛亂問題還那麼嚴重,何進、袁紹哪還有閒心點艹張讓這幫宦官刷聲望玩。

益州劉焉、幽州劉虞、豫州黃琬、荊州王叡、徐州陶謙、冀州賈琮,除了王叡沒傳,其他人傳記擺在那裡,他們平叛的工作都做到位了吧(大部分都是到任後不久,轄地叛亂平息的記載)?沒有哪個是政治能力近似於白痴的慫包吧?

再說“州牧導致地方做大論”,這絕對是千古神論!

始作俑者是劉昭,就因為在《續漢志》裡就這個重置州牧的話題噴了一波靈帝,於是從此就沒人願意去看書研究當時形勢,想當然地認可這個觀點。

東漢十三州,中平五年設3個州牧(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豫州牧黃琬),其中2個是劉姓自家人。——全國3/13的州牧就能證明“州牧導致地方做大”?

中平六年設幷州牧董卓,董卓沒去;董卓入朝後,就廢豫州牧黃琬, 立冀州牧韓馥。

後來大家知道了,除了韓馥參加了反董,另外兩個州牧可以說是中立。

刺史倒是有兩個,劉岱、孔伷這兩個刺史還是董卓時期任命的,才幾個月,這兩個名士就暴露了軍閥本質?難道他們驕傲了嗎?膨脹了嗎?

要知道反董聯軍大部分都是太守好吧,他們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我覺得頂多能拿來黑一波長沙太守孫堅(誰讓他當太守的時間長,帶的兵多);至於張諮、張邈這種都是臨時上任沒幾個月的好吧。

張邈能站隊到反董聯軍中,這是和袁紹當初就建立起了政治友誼好吧!韓馥能站隊到反董聯軍這邊,一是他本來就是袁氏故吏,二來從事劉子惠告訴他,“興兵為國”,這樣直接把董卓推到國家的對立面去了,當時不都是打著愛國的旗號來造反的。

真要假裝認真點,就乾脆直接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太守,導致太守軍政兩全齊備,在地方上做大,導致了漢末出現“地方對抗中央”,我覺得這特麼絕對有理有據!(滑稽臉)

“州牧導致地方對抗中央”?我看還是省省吧。


叮叮和咘咘


漢王朝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社會各階層充滿了矛盾,內憂外患,朝廷矛盾重重,各方勢力忙著爭權奪利,對百姓橫徵暴斂,導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從而政權不穩,一系列的問題導致漢室衰微無法挽回。

一、外戚干政

漢以來,外戚一直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力量。無論是漢初的呂氏轉政,還是後漢的外戚力量,一直都在左右著漢朝政權,即使強大如漢武帝,在剛即位時也無法避免外戚的干預。這與漢朝的官員選拔制度有關。漢朝實行的是察舉制,也就是由官員們考察推薦,這就形成了一個個貴族集團,從而影響了皇權。而皇帝為了能有效的形式皇權,就會大量的使用外戚人員在重要的位置,從而把持朝政。

二、士大夫集團

漢朝實行的是察舉制,各貴族都是根據遠近親疏來向朝廷舉薦人才,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個的利益集團,各利益集團又互相勾結打壓。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那麼注重出身。袁紹的四世三公,什麼潁川荀氏、弘農楊氏,就是因為察舉制而慢慢形成的一個個的利益集團。

三、宦官專政

有以上兩大勢力,皇權行駛起來就處處受到制約,為了有效的形式皇權,有效的打壓和消滅外戚和士大夫,皇帝就得藉助身邊的宦官。漢朝的宦官都是擁有實權的。

東漢末年,主要是這三股勢力充斥朝堂,而各勢力為了權利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各種朝政都無法有效的實行。東漢的皇帝從漢和帝開始,都是幼年繼位,由於不具備理政能力,一開始就是依靠外戚,緊接著有用宦官勢力將外戚打壓消滅。而每一次皇帝的更迭,都會伴隨著權利的爭鬥,所以東漢末年,基本上都是皇權旁落,整個漢室也隨之衰微。

由於朝堂無法有效的行駛權利,使政策無法落實。地方也橫徵暴斂,激起民變。漢靈帝時期就爆發了黃巢起義,由於朝堂無力鎮壓,只能允許各州縣自行招募兵馬。從而使各州郡的士大夫集團擁有了自己的兵馬賦稅,而朝廷也無法控制。

此時的朝廷的宦官和外戚依然在爭鬥。本來外戚何進本想引進董卓消滅宦官,沒想到消息走漏而被宦官給消滅了,而後擁有強大兵力的董卓又將宦官給消滅了,並且還立了個新皇帝。這一系列又加速了漢王朝的滅亡。

所以漢朝的滅亡並不是何進或者董卓所能左右的,當時社會的矛盾重重又沒有強有力的君主進行改革,所以這一系列的矛盾必然導致了漢室的衰微。只是說何進和董卓將這一進程加速了。



年少愛上層樓


漢室衰敗的根本原因是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由來已久,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改變的。有時是封建體制的問題。官員貪汙腐化,欺壓人民,階級矛盾激化。只能是說是可以緩解漢室的消亡。



山間明月隨我心


他倆是最後一根稻草,給衰敗的東漢王朝的統治添上最後一把火,為什麼

何進

首先何進,屠豬販狗之徒,誅殺十常侍這幾個宦官還用得著請外援,畢竟是一個大將軍,掌握軍權,只能說是無能,如果不引進董卓,漢室起碼還能再延續一段時間

董卓

進京之後直接殺了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遷都,造成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天下從此大亂


小民學歷史


壹零壹肆來回答。

我認為東漢王朝的衰敗,滅亡已是必然,並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能影響的,不管是何進也好,董卓也罷,只不過是加速了東漢滅亡的過程。

就何進與董卓而言,我認為董卓的影響更大一些。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董卓做了一件動搖國本的事情——廢立皇帝

董卓進京不久,就提出要換皇帝。至於理由,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少帝劉辯愚昧懦弱,陳留王劉協則有聖主的素質。

據《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典略》、《獻帝紀》等書,董卓進京的時候,洛陽已經大亂。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謀殺,十四歲的少帝劉辯和他九歲的弟弟陳留王劉協流落民間,千辛萬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帶兵來迎接聖駕的時候,少帝劉辯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問陳留王劉協,則一清二楚,對答如流。董卓當時就起了換皇帝的心思。

然而董卓萬萬沒有想到,他這麼一鬧,就把自己鬧成了“人民公敵”,弄得“天下共討之,全國共誅之”。因為在當時正統的士大夫看來,皇帝是不能隨便換的,哪怕換上去的也是劉家人也不行。因為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豈能動搖?


壹零壹肆


一個王朝的衰敗的結局,絕不會因為一兩個人而改變。這是我學歷史便知道的一句話。

就算當時董卓不進京,何進順利砍死了十常侍穩定了政權,可當時黃巾之亂剛剛結束,各地本身就不穩,各地擁兵自重比比皆是。

所以更需要當時的領導者,有能力來消除這種現象,而何進絕不是這樣的人,他很有可能會立自己親侄子劉協,同樣也會廢掉劉辯,變成一個新的外戚權臣。就算他有能力,對當時的情況,也不過是多苟延殘喘幾十年罷了。不過最後是葬在誰手裡就不一定了。

畢竟當時的東漢王朝,經歷了三次黨錮之禍,宦官外戚權利不斷交換,土地兼併嚴重,皇帝年幼,所以天下早就千瘡百孔,衰敗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董卓進不進京,何進有沒有能力,漢朝都會衰敗甚至滅亡。


嘴痕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董卓進京勤王的時候發現,皇帝已經如同傀儡,此時此刻面對利益最大化,來控制皇室達到自己想做的事。

王朝的衰敗,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貪腐的政治中心和無能的君主,董卓的出現只是加快了王朝的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