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咖啡產區-非洲篇

作為咖啡的發源地,非洲咖啡在整個咖啡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雖然咖啡的商業種植在全球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時至今日非洲不知凡幾的野生咖啡品種依舊是咖啡研究者們心中最大的寶藏。非洲咖啡的普遍特點是濃郁的香氣以及迷人的果酸,其酸味亮度活潑令人振奮,但非洲咖啡的醇厚往往略顯單薄,甜味也不太突出。非洲咖啡多采用幹法處理生豆,豆型常常並不均勻美觀,瑕疵率較高。

提起非洲,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沙漠、乾旱、部落、貧窮、神秘等等。正因為其氣候環境,反而成了咖啡樹生長的樂土。

咖啡產區-非洲篇

埃塞俄比亞(Ethiopia)

適合烘焙:Light/Medial/City淺焙至中深烘焙皆可,若是強調水果香與花香的話就一定要用淺焙,甚至可以在一爆結束前就停止烘焙。若要強調風味或要混入espresso配方的話,可以烘焙到剛剛進入二爆的適合,這個時候將會提供給您更厚的風味,西達摩與哈拉爾都很適合在這種狀況下使用。

根據歷史的記載,埃塞俄比亞是咖啡的起源地,公元6世紀時,咖法(kaffa)鎮上的牧羊人發現羊群食用某種紅色果實後會顯得非常興奮,於是就摘取了這種生長在樹上的紅色漿果食用,這一摘便開啟了是全世界咖啡的大門,影響力至今依然未曾減弱。埃塞俄比亞種植咖啡的地方大約是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哈拉爾(Harar)高原更是阿拉比卡咖啡的原生地,目前埃塞爾比亞還有很多咖啡的原生林,可以說是一個咖啡的基因庫,而這個基因庫將是許多咖啡問題的解決之道。埃塞俄比亞咖啡豆的品質相當高而且風味非常多樣,很少有國家出其右。至於生豆的處理方式上,有的地方是日曬法,有的則是水洗法,也有兩種都用得(像西達摩地區,Sidamo),埃塞爾比亞風味那麼多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樣。西邊的吉瑪(Djimmah)、中部的西達摩與東邊的哈拉爾是埃塞俄比亞的三大產區,其中最特別的當屬西達摩省的耶加雪菲(Yirgacheffe),這種咖啡兼具了水果香、花香與蜂蜜甜香,再加上喝起來像茶一般的風味更是令人回味不已,是許多人進入精品咖啡的起點。當然,吉瑪狂野的口感與哈拉爾特有的葡萄酒香同樣也使許多咖啡迷瘋狂。埃塞俄比亞咖啡每一批之間的差異很大,所以購買時要注意批號,標誌著相同產區的兩袋咖啡味道可能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另外埃塞俄比亞咖啡早採收的通常比較好,這一點異於許多其他地區的咖啡。

咖啡產區-非洲篇

也門(Yemen)

適合烘焙度:City/Full city從city到full city都適合,淺一點的烘焙會突顯曬味與香料味;而深一點的烘焙讓黑巧克力與煙燻味明顯,同時口感也會更加濃郁。要注意的是因為豆子比較小,加上顆粒大小有蠻大的差異,所以用鼓式烘焙機要注意卡豆的問題。

也門位於亞洲大陸的阿拉伯半島,隔著紅海與非洲對望,一般也歸類為非洲豆。提到也門大多數人直接聯想到的就是摩卡!事實上摩卡是也門的一個港口,從前幾乎所有附件的咖啡都是從摩卡港出口,所有摩卡就變成了咖啡的代名詞而一直沿用至今,事實上摩卡港老早就因為淤塞而消失了!但是因為傳統上的習慣使然,所以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咖啡豆(例如干燥法處理的埃塞俄比亞豆)依然標示著摩卡。摩卡這個詞的拼法有很多,有Moka、Mocha、Mocca等等,不過Mokha最接近阿拉伯原文。也門有幾個著名的產區,像是薩那尼(San'ani)、馬塔裡(Mattari)、希拉里(Hirazi)、雷米(Rimy)、與哈瑪麗(Dhamari),這些產區生產許多高品質的日曬豆,因為是日曬處理,所以咖啡豆的大小常常不會一致,有時候還會摻雜一些玉米等等的穀類;也因為是日曬豆,所以味道帶著日曬的感覺與狂野的風味。總體來說也門咖啡性格獨特,野性強、複雜、刺激、尤其是迷人的葡萄酒酸與深厚的黑巧克力味道讓許多人喜愛,然而也有人認為也門的咖啡豆偏苦。不管如何這就是獨一無二的也門咖啡豆。

肯尼亞(Kenya)

適合烘焙度:City/Full City city烘焙時可以展現肯尼亞咖啡最佳的平衡感,儘可能不要進入密集的二爆區,否則迷人的漿果香與果酸都會消失,要注意的是肯尼亞都烘焙時的顏色會比一般其他咖啡豆來的深,可能在一、二爆之間就已經呈現出黑色,所以建議不要用咖啡豆的顏色來判斷咖啡烘焙深淺的依據。

北邊緊挨著埃塞俄比亞,地處東非的肯尼亞不但是咖啡大國,也是咖啡屆的楷模,不論咖啡的品質和經營方式,肯尼亞都是世界一流的,部分原因得歸功於肯尼亞咖啡局。肯尼亞咖啡局負責統一收購所有的咖啡,並且對所有咖啡進行杯測和分級,同時在寄送樣品之後進行拍賣,所以每年最好的肯尼亞咖啡都是通過拍賣方式售出的,買主激烈的競爭把價格炒的很高。肯尼亞隊咖啡的研究舉世無雙,品質管制極度嚴格,全國各地的咖啡小農深諳種植之道,收入也相對較高,因為他們瞭解品質與售價是成正比的。肯尼亞的咖啡分級主要是依據生豆的大小作為基準的,一般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大概有AA+、AA、AB三級,AA的平均顆粒比AB大,而AA+則是AA級的特別精選版,也是唯一將“味道”因素放入分級標準的等級。因為品質穩定且優異,所以許多玩家都認為肯尼亞咖啡是超值的選擇,比起許多昂貴的咖啡更值得購買。總體來說,肯尼亞咖啡因為突出的水果酸味而顯得特別亮度,不喜歡酸味的人可能會排斥肯尼亞豆。若先不考慮個人喜好的問題,好的肯尼亞咖啡是非常複雜的,聞起來帶有果香(漿果、柑橘或是梅子)或是香料味,亮度乾淨,喝起來非常像沒有添加糖的水果茶,最頂級的肯尼亞咖啡甚至帶有讓人迷戀的酒香味道會瀰漫整個口腔。還有就是肯尼亞咖啡豆的風味在非洲豆中屬於偏厚,喝在口中會有實在的感覺。

咖啡產區-非洲篇

津巴布韋(Zimbabwe)

適合烘焙度:City/Full City City到Full City皆可,但是在Full city的烘焙下風味會更完整,建議烘完之後放置三四天再品嚐。

津巴布韋在1960年代才可以種植咖啡,但是已經有不錯的品質,平衡、複雜、質地皆備,香料的味道頗為迷人,風味與甘回都相當出色,不過要找到好的津巴布韋咖啡還是要花點功夫。頂級的咖啡豆在袋子上不但標誌著“AA”還會有“Code 53”的字樣。津巴布韋咖啡主要產地在與莫桑比接壤的馬尼卡蘭(Manicaland)和馬紹納蘭(Mshonaland)兩個省份,主要生產城市則是奇平加(Chipinge)和穆塔雷 (Mutare)。

烏干達(Uganda)

適合烘焙度:Full city /Espresso建議進入二爆,在這種程度下會有很明顯的巧克力味,若是烘焙得再深一點則相當適合混入Espresso配方之中。烘焙完之後需要成熟期,所以放三四天後再品嚐會得到最完整的味道。

烏干達北邊靠近肯尼亞邊界的布吉蘇(Bugisu)產區有極佳的生豆,許多喝過布吉蘇的人都非常驚訝其品質之高,但是因為烏干達是內陸國家,所以並沒有自己的出口港,而該國多年的內戰導致交通不便,故咖啡運送經常延宕,大批的生豆受到烈日長期曝曬,對品質影響很大。烏干達的咖啡豆由該地兩大生豆加工廠負責外銷(Mbale Bugisu 咖啡工廠和Budadiri 咖啡工廠),頂級的烏干達咖啡會有AA的標示。奇怪的是烏干達咖啡的味道不太像鄰近(肯尼亞、贊比亞)國家的咖啡,厚重的風味與深沉的味道反而有點類似爪哇的咖啡。

坦桑尼亞(Tanzania)

適合烘焙度:Full city/Expresso坦桑尼亞的咖啡豆可以烘焙得再深一些,二爆前後起鍋都沒有問題,若是烘焙圓豆(Peaberry)則要特別小心,因為形狀的關係,所以很容易升溫過快而超過預定的烘焙程度。

從肯尼亞再往南就進入坦桑尼亞,坦桑尼亞咖啡是東/中非咖啡家族的一員,大部分都是水洗豆,所以通常口感亮度同時具有刺激的香氣。坦桑尼亞咖啡絕對有與鄰國肯尼亞相較的實力。可是該國咖啡品管不嚴,許多處理過程中的草率往往破壞了咖啡分成AA與A級,一般來說圓豆價格最高,不過價格高並不一定代表味道比較好。重要的產區在北部接近肯尼亞的山區,例如乞力馬扎羅山區(Mt.kilimanjaro)與梅魯山區(Mt.Meru)。上等的坦桑尼亞豆喝起來風味與肯尼亞豆類似,除了綿延的回味之外,果香與果酸也都兼備。

咖啡產區-非洲篇

這裡是啡絲book。

關注我嗎,一起成長吧~

咖啡產區-非洲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