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從“握手”向“拱手”轉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渠道,無論是居家隔離、線上學習、空中宣講,還是網絡招聘、手機辦稅繳費,無論是口罩、手套、防護服、護目鏡、額溫槍,還是無人機噴灑消毒劑全方位滅菌、參與物資運輸投送、巡邏喊話、遠程測量體溫,都與一個詞相關聯——那就是“無接觸”。防疫期間,“無接觸”消費模式也悄然流行。無接觸配送、快遞櫃自取、自助寄包裹……這種為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風險,保障自身和他人健康安全的“無奈之舉”,既推動著線下配送模式變革,深刻改變著未來商業模式,也可能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國內消費市場依然蘊含巨大潛力與創新活力。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舉,常常也能帶來技術、理論、思維的非常之創新,催生非常之業,促成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功。“無接觸”思維下,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有望迎來新發展,這既為零售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提供了一輪整合升級的新契機,也為疫情結束後經濟恢復發展提供了新可能,同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出新動能。

一個人,一家企業,要化危為機,避免在疫情防治期間被淘汰而生存下來或實現成功轉型,應逐漸接受、適應“無接觸”,發展思路、思維方式、產品供給、服務形式也應嘗試從“握手”向“拱手”轉變。

非典時,為減少互相之間的直接接觸,避免交叉感染,醫院裡一度流行起拱手禮。中國乃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悠久的禮儀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至今。拱手禮這種傳統的問候方式在中國源遠流長。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從現代人的健康衛生角度看,行拱手禮,不會產生身體接觸,互相之間不會傳染病毒,較之握手、擁抱、吻手、貼面等禮儀,其優勢顯而易見。

拱手禮,並非拒人千里,雖無接觸,但不生分、無隔閡,不失禮數、不少情份、不缺溫度。“拱手型”發展思路、思維方式、產品供給、服務形式,並非一隔了之,基於“無接觸”,滿足健康安全需求,又高於優於接觸性、聚集性特點明顯的線下產品、傳統服務和運營模式。

相比較而言,“拱手型”因“無接觸”而更需堅實的信用基礎。要建設信用社會,包括對各種基礎性制度的信賴和嚴格遵守。在此基礎上才有高質量、高頻度、高效率的社會交往和商業活動,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社會財富的創造源泉。

正如眼前可見的紙幣硬幣正逐漸被移動支付取代一樣,更多符合“無接觸”特質要求的新技術、新產品將被研發應用,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將會應運而生。當前,“無接觸”相關產品,可作為復工復產的優先方向;未來,或將成為經濟轉型增長迅猛發展的“新藍海”。就醫療健康領域而言,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疫情結束後,遠程醫療、醫療機器人等將更多地被推廣使用。其他產品和服務也必將與時偕行,更廣泛地向線上或無接觸渠道轉移,例如更高端的智能設備、遠程教育、在線遊戲、線上娛樂、短視頻和知識付費、電子商務、居家辦公、虛擬會務、無接觸餐廳、無接觸生產,等等。甚至涵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也將更多地適應“無接觸”要求,探索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方式,提供更多、更優質、更便民的“拱手式”服務。

直立行走和一次次的工業革命、技術創新不斷解放著雙手,使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去創造,去改變。從一種習慣到一種新的習慣,從不習慣再到習慣,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改變。而從傳統“握手”向新型“拱手”的轉變,值得期待。(楊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