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娛樂圈是一個大林子,裡面有默默上進的新人,也有為自己熱愛的演藝事業貢獻一生的老藝術家。

然而看看目前在圈子內極為受到追捧的,或是“社會地位高”的大多是言之無物的明星;遲到早退的演員;十年主持功力如一日的主持人。

今天小編要寫的不是譴責上面的這些人,甚至不是批評喜歡這類人的粉絲群體。

小編要說的是喜歡和追捧是個人意志,但是德不配位其實是一種社會問題。


01

比起拿反面例子說,不如我們來拿正面例子說一說。

1955年一個對影視圈影響深重的人物誕生了,這個男嬰就是陳道明。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陳道明的父親算是中國當年為數不多上了大學,並且會英文的“文化人”,曾經就任於天津醫科大學外文教研室執教和教授。可見其文化程度。

小時候的陳道明多少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不僅喜愛讀書,也承襲了父親喜歡研究鑽研的獨立思考模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儘管在採訪的時候陳道明說自己的學習成績“尚可”,顯然這個詞用的有點過謙了。

在《北平往事》中,陳道明飾演的角色說到自己離鄉多年,想念北平的時候脫口而出:“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 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這段是弘一法師的詩,陳道明一直喜歡弘一法師的詩,幾乎是張口就來。當時就是他自己根據角色感觸隨性說了這句原本沒在劇本上的詞。

同樣的還有他在《康熙王朝》中感慨大臣們腐敗時說的話,也是他當時有感而發,不自覺的就說出了口。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可見陳道明出口成章,這其中在學習和研究中下的心血不言而喻。


02

除了文化的底蘊,陳道明最為特別的一點就是他從小獨立思考的能力。

要知道哪怕是現在,中國學校的教育還是更加偏向“填鴨式”教育,一直以來對於兒童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重視。

這種現象在當年更甚,然而陳道明就是做到了“叛逆”。

小學時候讀課文,文章明明是“天黑了,燈都熄滅了。”, 他偏偏要根據自己的想法說:“天黑了,雞也不叫了。”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這樣的“叛逆”他長大以後依然保留著。剛開始演戲的時候他飾演的都是隻有一個快速鏡頭的群眾角色。

一次他飾演一個匪兵,只需要從左邊跑到右邊就完事了。於是他就只化了半邊臉的妝。

其實這些在當時看著像“叛逆”的行為只是一種對獨立思考的探索。

這份特質哪怕到今天,陳道明一直保持著,並且重視著。在他看來自己跟自己對話是一種最舒服的狀態,因為沒有人比自己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而自我思考是一種探討的同時,是一種“自我淨化”的方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在1993年到1997年之間,陳道明也質疑過自己作為演員的能力和前途。他心態坦然的不斷跟自己對話,探討自己作為演員的發展和意義。

最終在不斷的思考和探討下他知道,哪怕自己以後不紅了他依然能夠以平常的心態繼續他的演藝事業。

小編認為陳道明的這種心態可以很好的借鑑在我們的事業瓶頸期。質疑自己是成長的第一步,人類都是從不斷的質疑和追問中成長。


03

陳道明是一個矛盾的人,他不斷的對自己飾演的角色深入思考和鑽研人物特質。

比如在《黑洞》中陳道明第一次飾演一個反派人物。最終呈現的角色,他帶著的口罩,拉手風琴,房間的擺設全部都是陳道明自己設計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但是這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喜歡待在“舒適圈”的人。

很多人找他當導演,製片人等。陳道明自己不是沒有動心過,他這樣有思想的人和創作慾望的人,肯定是希望能有一部片子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腦中所想那樣呈現出來。

但是他依舊全部拒絕了。理由是做導演和製片人必定會遇到“酒桌文化”,也必定需要跟很多很多人打交道。

而陳道明是一個一到酒桌就不舒服的人,更別提跟那麼多的陌生人探討自己的想法。

只不過陳道明的“舒適圈”不是因為懶惰所致,而是他不做違心的事情他的行駛軌跡一直都是朝著“心之所向”這個方向進行。


04

如果說這樣低調的他能夠多年在影視圈地位屹立不倒是因為實力,那麼他的這份實力除了源於思考,還來源於緊跟時代的步伐。

慶餘年大火的時候,很多自媒體都寫過陳道明喜歡在片場觀察別人演戲。因為他想要看看現在的年輕人是怎麼演戲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其實除了陳道明以外,不少優秀的演員都有同樣的“愛好”。

雷佳音在拍攝《我的前半生》就很喜歡觀察馬伊琍和靳東的戲。年輕一點的朱一龍也是在拍攝《知否知否》的時候,本來早已結束自己的戲份,但他就是生生留在劇組七個月就是為了觀察別人演戲。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大概好的演員都是從不斷借鑑和創新中提升自己

然而現在的娛樂圈浮躁的很,給予有內涵的好演員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隘。反倒是那些言之無物,華而不實的明星拿著德不配位的高薪資,甚至排場要帶十個助理,讓全劇組的人就等他(她)一個人。

明明有著這樣那樣不恰當的言行,很快就會被團隊拼命營銷成耿直人設。

在小編看來,真正的耿直大概就是陳道明的那句:“幹我們這行的沒幾個文化人。”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市場正在忽略對美德和內涵的重視性。看看現在的明星有多少不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但凡有一個各方面不錯的年輕藝人都要驚為天人了。

這樣的趨勢是中國影視行業的衰落,是觀眾的損失。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陳道明

我們需要的不是明星,我們需要的是像陳道明一樣,以優秀的公眾形象和道德品質引導我們向前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