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多炮塔坦克指车身上装有数个炮塔的坦克,此类坦克在一战末期开始发展,在30年代达到鼎盛,到二战时期被彻底淘汰,多炮塔坦克的兴盛没落也是早期坦克和装甲兵战术的发展见证。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多炮塔的巅峰T35型坦克

多炮塔坦克的诞生——一法国夏尔2C型坦克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投入了坦克作战并成功突破了数段德军防线,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协约国共装配有近8000辆坦克,坦克成为了协约国突破德军防线最重要的装备。当时英国坦克部队的参谋长富勒中校针对当时堑壕战的特性提出了轻重两种坦克配合的装甲部队战略:重型坦克装备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对堑壕防线发动正面突击以求打开突破口,机动性强的轻型则通过重型坦克打开的缺口向敌军纵深突击。英法坦克部队都以此思路来发展坦克型号。法国的搭配是重型的施耐德和圣沙蒙坦克配合轻便的雷诺FT17坦克,英军的搭配则是重型的马克系列坦克配合轻型小猎犬坦克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一战法军坦克

可在实战中坦克部队打开第一线的缺口后,后续部队往往不能及时的跟上来扩大战果。如果敌军在这个空隙阶段配合前线残余的防守部队展开反攻,那第一线的坦克部队很可能就会被困在堑壕地带中遭到前后夹击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英军先胜后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大量坦克损失在两道防线之间。所以重型坦克不但需要厚重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外还需要大量机枪来对付蜂拥而至的步兵(1917-1918年的德军士兵已经敢于用手榴弹、反坦克步枪、火焰喷射器同协约国的坦克展开近身战斗)。雷诺FT17之前的坦克都没有独立旋转炮塔,火炮机枪主要装在车体炮郭中,射界十分有限,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射击死角就要大量在车身上开孔安装炮郭,这样就会降低车体的整体防御能力。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法国施耐德坦克上的炮郭 射界相对有限

可全向旋转的独立炮塔的射界相比老式炮郭有极大优势,理论上一个全向旋转的机枪炮塔是没有射击死角的,而且因为不用在车身侧面开洞,也加强了车身整体的防御性能。所以在战争末期英法就开始考虑发展有数个独立炮塔的的坦克来强化各个方向的火力密度。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法国夏尔2C型坦克装备一前一后两个炮塔

世界上第一款多炮塔坦克是法国人在1917年设计出的夏尔2C型坦克,夏尔2C型坦克装备有一前一后两个炮塔,前炮塔装有一门75mm火炮,后部炮塔则装有一挺8mm机枪,车体前方和两侧也各装有一挺8mm机枪,全车合计有一门75mm火炮,4挺8mm机枪,全长10.27m高4米重69吨,是个不折不扣的巨无霸。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2C型坦克的生产车间中还没安装炮塔的车身 可以清楚看到一大一小两个炮塔座圈

夏尔2C型坦克因为体型过于庞大制造工艺复杂,导致到一战结束停产为止都只生产了10辆,没有赶上战争的末尾车。到二战法国战役爆发后才又被紧急拉出来充数,但还没来得及赶赴战场法国就投降了,后都被法军爆破销毁。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车组乘员和夏尔2C型坦克的合影可以看出2C型坦克的巨大

夏尔2C型坦克性能数据

重量:69吨

全长:10.27米

高度:4米

宽度:3米

武备:1门75mm火炮、4挺8mm哈奇开司机枪

车组乘员:11人

速度:15km/h

陆地巡洋舰——英国A1E1独立号坦克

一战结束后,英国人认为下次战争主要形式仍然会是大规模堑壕战,坦克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突破堑壕,英国人认为新坦克必须要有强大的机枪火力在突破堑壕后对敌军步兵进行毁灭性的扫荡作战,装备多个独立机枪炮塔看上去是”最佳选择“。新型坦克在1921年开始研制,并在1925年制造出了第一辆原型车A1E1型独立号坦克(以下简称独立号坦克)。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独立号坦克

独立号坦克拥有一个装备一门47mm速射炮的圆柱形炮塔和四个装有一挺7.7mm机枪的小型炮塔。四个机枪炮塔围绕在主炮塔四周,拥有着极佳的射界和及其猛烈的机枪火力。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独立号坦克两视图

独立号坦克的定位是突破堑壕并控制一整片战区坚守到后续部队跟上来为止,其47mm速射炮可以击穿20年代绝大部分坦克装甲也可以用来压制堑壕中的火力点,四挺机枪则可以车体为中心形成360度无死角的火力范围。独立号虽然重量高达31吨却有着32公里/小时的高速(在20年代这已经是很高的速度了)。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独立号的四个机枪炮塔可以同时对四周进行无死角的扫射

以20年代的标准来看独立号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指标都是很优秀的,但因为昂贵的造价没能展开批量生产,仅生产了一辆实验车。但其设计思想却对之后的多炮塔坦克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三十年代设计的大部分多炮塔坦克或多或少都和独立号有着关系。二战初期英军使用的MKI A9巡洋坦克和苏联的T28、T35的炮塔布局便都是以独立号的为基础。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英军MKIA9型巡洋坦克

独立号坦克性能数据

重量:31吨

全长:7.6米

高度:2.7米

宽度:2.7米

武备:1门47mm速射炮、4挺7.7mm维克斯机枪

车组乘员:8人

速度:32km/h

多炮塔神教的鼎盛——苏联的多炮塔坦克

1930年苏联的采购代表来到英国考察坦克与装甲车辆,并购入了”卡登埃劳德”超轻型坦克和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之后的T26和T27两款坦克便是在这两款英国货的底盘基础上研发的。采购代表还看上了五炮塔独立号坦克和三炮塔的维克斯16吨中型坦克,但是被英国人拒绝。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三炮塔的维克斯16吨中型坦克就是二战中英国巡洋坦克的元祖型号

虽然没买到英国的多炮塔坦克,但苏联人还是开始设计自己的多炮塔坦克。苏联国产的多炮塔坦克计划分为35吨的五炮塔重型坦克和16吨的三炮塔中型坦克两种。两种坦克的设计都在1932年完成 ,三炮塔的中型坦克被命名为T28,五炮塔的重型坦克被命名为T35。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35和T28的定位是在“航空兵和远程炮火支援下对敌军纵深进行远距离突击”,

属于大本营预备队下属的重型坦克旅的主战装备,在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中扮演中央突破的重要角色。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拥有一个椭圆形主炮塔与两个机枪塔,整体布局与维克斯16吨中型坦克十分接近,武备为一门76mm主炮与5挺7.62mm机枪(两个机枪塔各一挺、并列机枪、后射机枪、高射机枪更一挺)。其不但火力猛烈而且非常的可靠,1936年的的越野实验中三天行进了250公里,被坦克部队的官兵高度赞扬。

T28中型坦克性能数据

重量:16.04吨

全长:7.4米

高度:2.8米

宽度:2.8米

武备:1门76mm坦克炮、5挺7.62mmDT机枪

车组乘员:6人

速度:45km/h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28坦克四视图

T28第一次实战是在苏芬战争中,在攻击“曼纳海姆防线”的作战中T28发挥了重大作用,1940年2月的黑拉德战斗中基洛夫坦克旅的T28坦克连续摧毁了芬军近三十个火力点与碉堡,并摧毁了大量铁丝网和拒马,在芬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宽12公里深11公里的巨大缺口,圆满完成了其突破敌军防线的任务。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28坦克正面

战斗中也暴漏了T28的缺点,在面对拥有反坦克炮的敌人时T28的损失率就会大幅度提升,苏芬战争中有超过150辆T28被芬军反坦克炮击毁,究其原因就是T28

“皮薄大馅”。T 28如此巨大的外形但其装甲厚度却仅有20-30mm(被嘲笑为豆战车的日本89式坦克也有17mm厚的装甲),薄弱的装甲加上高耸的外形使其在反坦克炮面前非常无力。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28高2.8米长7.4米

T35坦克则是多炮塔坦克发展的巅峰,其火力为三炮五枪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火力最为猛烈的坦克。T35坦克的外形就是T28的放大版,两者非常类似。T35的主炮塔也装备一门76mm火炮,四个副炮塔的布置为左前右后为机枪塔各装备一挺7.62mmDT机枪,右前和左后的炮塔里各装备一门45mm火炮,还有并列机枪、后射机枪、高射机枪各一挺。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35坦克的四视图

T35重型坦克性能数据

重量:45吨

全长:9.27米

高度:3.4米

宽度:3.2米

武备:1门76mm坦克炮、2门45mm炮、5挺7.62mmDT机枪

车组乘员:11人

速度:30km/h

T35的定位是比T28更重型更具威力的防线撕裂者,其设想是76mm主炮发射高爆弹来摧毁敌军防线上的各种兼顾工事,两门45mm炮则用来对抗敌军坦克,五挺机枪则用来攻击步兵。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炮塔指向同一方向时的T35重型坦克是不是与战列舰神似

T35比T28更重更大,其生产难度也更大,从1933年投产到1938年停产只生产了61辆,其巨大的体型和导致其机动性能极差,最大爬坡度仅为20度,而且转向性极差甚至无法原地转向,巨大的外形加上低劣的机动能力使苏军对其并不满意,没有像T28那样大批量生产。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T35坦克的正面

多炮塔的彻底破灭——二战中的多炮塔坦克

二战爆发初大量装备多炮塔坦克其实仅有英苏,德法日波等国都仅有少量实验型号德多炮塔坦克。英国的早期巡洋巡洋坦克多是延续维克斯16吨中型坦克的设计。这些坦克在北非战役初期面对落后的意大利坦克还能发挥作用,但在德军加入北非战局后很快就都被淘汰了。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英国的MKIA9和 十字军MKI型巡洋坦克

苏联的T28也是如此,虽然T28的火力和装甲速度相比德军的三号和四号更强,但是其巨大的体积却大大降低了其战场生存能力,而且六人车组在指挥和协同上远比德军的四人车组来的困难,在战车遭到击毁后逃生也更困难,在苏德战争初期便消耗殆尽,1942年以后在前线部队中就很难再看到T28了。T35坦克的境遇则更尴尬,在战争爆发前苏军便把这些笨重的“巨人”都送入了坦克学校作为教具,战争爆发后被紧急征用运往战场,但因其低劣的机动性能和稀少的数量导致其很快就在战场上消耗殆尽。

多炮塔坦克的兴起与衰亡

被德军围观的T35坦克

多炮塔坦克在二战中被迅速淘汰的原因有很多

1为了安装多个砲塔导致战车大型化,体积重量直线上升,机动力降低;

2为了减轻重量使得战车无法安装厚重装甲;

3操作人员过多导致战车内部指挥混乱;

4由于内部空间不足整备维修困难;

这些因素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战争形态的变化,多炮塔作为堑壕战时代的产物,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援步兵突破堑壕,其主要的对手是步兵和防御工事,而且因为缺乏有效的高性能反坦克炮,坦克本身也很难摧毁其他坦克,导致反坦克对坦克而言并是不其主要任务。而在30年代末期随着单炮塔技术和新型反坦克炮的发展,使得坦克本身就成了最高效的反坦克武器,坦克部队开始成为兼具进攻和防御性的强力武器,最终脱离了支援步兵这一初始角色,成为全新的兵种。在二战这个机动为王的运动战年代,在火力、防护、机动更平衡的单炮塔坦克取代多炮塔坦克则也是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