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习俗?

棒奔霸


吃赤豆棕

得说现在很多上海人喜欢上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像是肉粽啊,蜜枣粽啊,豆沙粽啊什么的,不过初心还是吃都粽吧。餐桌上的经典口味,甜蜜蜜的就爱这一口。

食五黄

江南一带应该都有这个习俗。吃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

雄黄酒应该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一年阳气最盛的时候,祛邪求福的时候。

吃白和蛋

现在不知道讲不讲就这个了,反正在父辈,习惯把剥了壳的鸡蛋叫做“白和蛋”。

据说端午吃白和蛋,皮肤会和鸡蛋白一样光洁。特别是季节变化,蛇虫出动,人容易生病,蛋白也可以增加抵抗力。

赛龙舟

不止是上海,很多地方都会有赛龙舟的节日活动。

挂艾草

艾草代表招福。而且艾草的气味还可以驱散虫子。

在老上海,人们还会将菖蒲、艾叶之类的,制成花环、佩饰,小孩和女性可以佩戴。

赏戏剧

对于很有戏剧文化色彩的上海来说,端午看戏也是一大享受。特别是白蛇传、屈原等题材,端午看就特别有氛围。

点额头

上海人现在还有雄黄涂小孩额头,驱虫的说法。

而且也是祈祷小孩健康成长,平安的意思。

戴香包

在香囊里放入预防感冒和驱虫的药物,老上海人对香包应该不陌生。从前家家户户都缝制香包佩戴。虽然现在很少见了,但是市面上还是会推出香包,买的人还不少呢。


❤魔都最新、最小资、最有情调的美食生活方式平台,快来关注我的头条号吧!


上海小资美食生活


端午节是个沉重的节日,我老家的习俗也挺多的。

比如吃粽子,吃饺子,叠印包,采艾蒿,吃鸡蛋,插杨树枝,挂印包和葫芦,拴五彩线,用艾叶洗脸等等。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到了,妈妈早早的起床包饺子,也把我们喊起来,去采艾蒿。一听说这事,我们一骨碌爬起来,急急忙忙的就走了!因为大人说只有太阳出来之前的艾蒿才管用!我们来到山坡上,壕沟边,细心的寻找,全然不顾露水湿透了鞋袜!忽然妹妹喊起来,“在这里!”我们跑过去,一会功夫就采了几大绺,原来艾蒿都是成片生长的,找到一棵就会发现很多!连跑带颠的奔回家去,怕太阳出来呀!

到家后,母亲把艾蒿洗洗,烧一盆热水,把艾草放进去,泡一会,然后我们都用这水去洗脸,洗手,据说是洗了就不着蚊虫咬了,所以我们都用心的洗着……

之后是吃饺子,吃煮鸡蛋。每人分一个,这是一年中唯一的待遇!因为鸡蛋都留着给最小的孩子和款待客人。还要给放猪的留几个——家乡每个屯都有个猪官,把各家各户的猪集中起来统一放养,中午和晚上再赶回来。

每到端午节这天,小猪官喊”松猪了”格外早!因为今天有盼头——有鸡蛋!只见他一手拿鞭子,一手挎个篮子,全村走一遍,篮子里的鸡蛋就满了!都是熟的,馋得一帮孩子在后面跟着……村里人很讲究,没有一家不给的!鸡蛋少的人家哪怕大人不吃,也要省下一个给猪官!母亲则每次都给两三个的!她说人家风里来雨里去的也不容易!据说端午吃鸡蛋是管肚子不疼的。

之后我们还会去采杨树枝,母亲指挥着我们把叠好的印包,葫芦拴在树枝上,再插在屋檐上;给我们栓上五色线,戴上小荷包,小笤帚,说是辟邪的!而这些东西都是母亲在灯下缝制扎成的!不知少睡了多少觉……

如今,又快到端午节了,母亲却再也不能陪我们过节了!想想母亲在时那些美好的时光,真是心酸!

这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想起来真是值得回味的!

您的家乡有什么不同的习俗吗?欢迎交流,关注,评论和点赞!


常青树


在我的家乡贵州这儿比较注重过端午节,而且每一件都会举行盛大且热闹的赛龙舟比赛。

关于赛龙舟,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就是“爬龙船”,既有传统的龙舟,也有符合国际比赛的龙舟式样,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每年到了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无论这天太阳多么毒辣,依然挡不住市民朋友们的热情,大家携老带幼一起去河边观看龙舟比赛,人山人海的场景很是热闹。

关于赛龙舟习俗里,我们这最有趣的当属抢鸭子活动了。

龙舟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会把鸭子扔进河里,这时候龙舟健儿们个个跳下水抢鸭子,激起的浪花与半空飞舞的鸭子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包粽子(本地话叫包粽粑)也是我们这的习俗之一,我妈妈会包粽子,在这儿就不多说吃粽子了,来说说门前挂艾草、菖蒲的习俗。

众所周知,夏季炎热容易滋生细菌,挂艾草、菖蒲就是为了防止病菌滋生,而且也是祈福的行为。这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对于健康也有益处,在端午节民俗活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便是我的家乡贵州过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和很多地方的端午节习俗大同小异,但承载的仍旧是乡愁情怀。


安小念说情感


五月初五粽飘香,健儿龙舟竞渡忙!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在我的家乡粤东地区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而且有一些习俗外地人是从来没有看到的!这些习俗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就一直留传至今的!

1、赛龙舟:家乡的赛龙舟是农历五月初五开始至初八结束,为期四天,每年约有30左右条龙舟参加比赛,比赛过程可能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可能唯有不同的是龙头下水前的仪式吧!初五凌晨三点左右,凡参加比赛的人员必须集中到“社里”的“地头宫”集体参拜“地头老爷”,仪式由社里“老大”主持,烧香、烧钱纸及祭品完毕,然后请出龙头,龙头有两个,一个公和一个母,所有人都要依次排队,走在最前面是社里负责一路燃放鞭炮的人,接着就是负责一路洒“仙水”和撒“盐米”的两个人(仙水和盐米是驱走邪气的神物,谁家和红白事的人拒绝参加),然后是两个社里最强壮的年轻小伙子负责扛龙头,这些人一路上都必须要小跑,浩浩荡荡跑到河边码头,这时的码头早已经站满了人在等着下面的龙头下水仪式,只见锣鼓响起、鞭炮齐鸣,老大为龙头“开目”,然后龙头下水,岸上有几个人往水里和周围撒下“龙蛋”(双华李、桃子),岸上观看的都会争着抢,据说抢到龙蛋吃的人会一生平安!



2、初五上午,每家每户都会驱赶蚊子。不知是季节关系还是这个法术有法力效果?农村五月前的蚊子特别多,而到了初五之后蚊子就明显减少了!人们会事先准备一根柳树枝和一份“五土钱纸”(祭品),然后手拿着这东西在房间里的每个角落走一圈,口中念念有词:“赶蚊赶蚊群,赶到溪边看龙船”然后把柳枝扔在溪边上。

3、祭拜祖先,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吃粽子,看龙舟比赛,为自己的社里摇旗呐喊,祈祷家里的龙舟抢到头标。



4、吃龙舟粥,初五正日凌晨,社里会煮很多粥,除了供参赛选手吃之外,社里有小孩的家庭都可以来打粥吃,每一个小孩只许打一碗,据说体弱的小孩吃了以后身体会很快强壮起来!

5、煮汤给体弱、吃饭不多、挑食的孩子吃,据说五月初五这一天是圣日,凡家有小孩“甘则”的、用螃蟹加“甘则籽”(像八角)煮水给小孩喝,以后小孩就会吃多,身体会强壮起来。

以上是我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不知道大家看后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请把你家乡的习俗分享给大家吧!谢谢


潮声饶韵


记得在家乡渭南,端午中秋都是和他们一家人一起过,春能吃到嫂子亲手包的粽子,秋能享受螃蟹的肥美。嫂子之前待我真的如家人一般,有一次我做手术住院,嫂子天天亲自下厨,开车从老城送饭到中心医院,我出院后,她直接接我住她家,鸽子汤虫草汤各种补品与美食,休养好能上班时,她又每天做早点让我带到单位,一做就是三份,我们当时的代码办公室人手一份她的早饭,每每想起总是不能忘怀感激不尽。她待人的真诚宽厚,做事情的认真与拼劲真是我一生要去学习的。在四川相见,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相思,临别,她卸下手指上的蓝宝石戒指戴在我手上,说你一定带豆蔻来连云港,到时候带你去看水晶宫,买更好的宝石戒指送你!常想我何德何能,能遇到如星辰大海一般宽厚贤惠又美丽的嫂子,她真的就像送我的那枚蓝宝石一样,通透澄净!


渭南文坛


端午节各地的习俗,还是挺多的。

1. 采艾蒿。

采艾蒿一定要在清晨的时候,越早越好。

一般,都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出发,去采艾蒿。

那可是新鲜至极的艾蒿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


记得大学的时候,女生宿舍,一直都是雷打不动到点儿锁门的,不到天亮,别想开门。

但就是端午节的那个晚上,学校开恩了。

所以,一个晚上,都有女生陆陆续续地出门。

据说,半夜2点一波,清晨4点一波,早晨6点还有一波。

我就是属于半夜2点那波的。

记得我们班男生把女生接出去后,一起往外走。半夜2点的天,不是黑的,是藏蓝色的,天空中竟然还能看到星星。

就在这最美的蓝宝石一般的夜空中,我们把新鲜的艾蒿,采回来。

2. 插艾蒿。

采完艾蒿之后,就会把艾蒿插在门框上面,据说可以挡病驱灾。

只要早起采艾蒿的,都会把艾蒿插在门上,算是讨个吉利。

3. 顶鸡蛋。

这也是端午节的一大游戏。

一般家里都会煮一盆鸡蛋,小孩子就拿鸡蛋顶着玩儿,看谁的鸡蛋壳更硬,谁就赢了。

一般都会在早餐的时候,选一个最硬的,因为吃完鸡蛋,就知道哪个鸡蛋可以笑到最后了。

然后像献宝一样,拿着自己的鸡蛋冠军去,看看其他人有没有能比自己鸡蛋壳更硬的鸡蛋。

记得有个端午节,我连续吃了8个鸡蛋,就是因为都顶输了。从此之后,与鸡蛋绝缘!

4. 吃粽子。

吃粽子,应该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情了,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都是自己家里包粽子。

外婆会事先买好粽子叶,准备好所有的材料,然后一个一个把粽子包好,再煮好,放在凉水里面冰着,省得粽子变质。

外婆做的粽子,是最香最甜最好吃的!

外婆炒的鸡蛋,都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炒鸡蛋!

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我是放飞九月,喜欢旅游、摄影、美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分享美食美景体验。


放飞九月


从进入社会开始奋斗那天起,多少人多少年没在家过过节日了,端午节也不例外!只能说说小时候的记忆了!

端午前两天,父母就开始割粽叶洗粽叶,泡糯米,泡发豌豆,熬红糖漿,准备端午当天包粽子的材料辅料!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有艾叶,到了端午当天,一大早就被母亲从温暖的被窝揪出来,扎小辫,还得在小辫上插一枝刚掐下来的新鲜艾叶!现在想来都是美好的回忆,不过想想那时候幸好不知道古时往头上插根草表示贱卖的意味,不然怕不是要哭的岷江河水倒流呀!

屋门口爸爸会准备两把长的最好的当年艾叶,先象征性的在家里所有人身上弹几下,再挂单大门的两边,一直要挂到过完端午所在的当月!这也是全年唯一一次,我爸举起小鞭子往我身上打姐不会号啕大哭的一次!

等我背着小书包蹬着小短腿跟在隔壁哥哥姐姐们身后去学校之后,家里就开始全员出动包粽子了!我们家的粽子很简单,只有纯糯米粉甜粽和加入豌豆放了盐的咸粽两总。直到第一次去到外省才知道世界之大,原来还有鲜肉粽、咸肉棕、蛋黄粽、豆沙粽、红枣粽……等等粽!但是记忆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妈妈亲手包的粽子,甜粽粽子本身是没有味道的,纯糯米白味粽,需要煮熟后蘸上白糖或者淋上红糖漿食用,甜粽吃多了发腻,因此个头比咸粽小,包好后会串成一串入锅煮食!咸粽则是独行侠,一个一个入锅!

中午放学,知道家里的粽子已经熟了,所以会比平日的脚步快一些奔回家,回家书包都来不及放,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厨房的大桶或者大盆中用凉水降着温的粽子!

下午上学父母会让提着一串粽子送给老师,不是贿赂,只是那个年代纯朴的父母表达对于传道授业老师的感激与尊重!

听说隔壁镇上号称小西湖的所在会每年旅行划龙舟的比赛,彩头是几只鸭子!邻居家有成年后在外闯荡的哥哥,他们绘声绘色的讲着龙舟会的种种,让一帮小萝卜头都巴不得马上长大,可以跟着哥哥去看赛龙舟!可惜,直至今日,还没见识过邻居哥哥口的人山人海的赛龙舟景象!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粽子节可以多吃点!✌(̿▀̿ ̿Ĺ̯̿̿▀̿ ̿)✌😜😝😛





颖子游世界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我对端午节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小时候,说实话近些年对节日都没什么概念,因此对现在的端午节也就没什么体会。还是聊聊小时候家乡是怎么过端午节吧!


对于这个节日,有两件事儿影响特别深刻。一是栓五色线,二是吃凉糕。每到端午节临近,母亲都会准备各种颜色的花线,晚上在油灯下一条一条的搓好,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颜色,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香囊。但是母亲会自己用花布缝公鸡,里面塞上香香的一种叫“地茭”的草。这种草在家乡遍地都是。端午节那天早上,母亲会给我们姊妹三个每个人都栓上五色线,胳膊上,腿腕处都得系上,说是驱瘟辟邪,保平安,而且母亲一再嘱咐不能自已解开,要等它自己掉落。装有“地茭”的公鸡香囊会给我们每人衣服上缝一个,特别漂亮,我想寓意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老家是没有粽子的,通常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糕,与其它地方的江米凉糕不同的是,我们老家用黄米,因为老家出产这个。母亲通常会在前一天把各种原料泡上,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熬制,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配料也没什么,几颗红枣,几粒冰糖。熬好后摊在自家的“净片子”上凉凉,(这个净片子不知道字对不对)。吃的时候,我们姊妹三个最大的乐趣就是抢红枣,那时候是真的感觉甜!等我们吃完了,父母吃的时候,红枣肯定是一粒都不剩了。

除此之外,母亲会采艾叶,用红绳系上挂到门头上,我想这应该也是用于辟邪。那个年代,虽然不富裕,但是每个节日都很隆重,很有仪式感,在主观上都很重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买个粽子吃,已经没了感觉,再也吃不出当初那个甜味。现在无论过什么节,都是在朋友圈过过而已!这在内心深处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呼市老贺


我的老家是湖南湘西的一个小山村!

除了大家熟悉的吃粽子,赛龙舟等,还有着一些独特的风俗!

唤蛇

端午节前后,是暑气最盛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山上的蛇虫活动也因为其燥热变得频繁。

老家的每一个村落基本上都有一个比较懂“道行”的人。

就是所谓的“师公”,平时负责村落的白喜事。过年送财神,清明看山。

到了端午,就会去附近的山上,拿一块青砖,念念有词,边走边洒一些雄黄,据说“师公”熟悉每一条“蛇道”,顺着蛇道一路召唤,说是给山上所有的蛇打声招呼,人道,蛇道,各走一边,互不干扰,互不侵犯。在各个蛇出没的地方放上米粮,同时,会给村落里每一个小孩都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让蛇虫知道,这是小孩,不要侵扰。

取龙水

端午节前后,师公会带上村落的小孩,去附近山上的一口泉井取龙水。每人喝一口,说是端午节龙王恩降龙水。

小孩喝了,可以消去暑气,强身健体。

当然,以前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喝这口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到了夏天,我们经常把西瓜和啤酒放到井中冰着,比冰箱还管用。

在肚脐眼处放艾叶

到了端午节中午午睡,家里都会拿几片艾叶放在小孩的肚脐眼上。说是艾叶除瘴气,消暑驱邪。

其实也不光是端午节,平时夏天太热,小时候走远路,奶奶都要摘几片艾叶放在我肚脐眼上,说这样不会中暑。说来也奇怪,有时候走很远的山路,暑热难当,还真没有中暑过。

也许有些风俗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是,这里面也饱含着村里人祈求平安祥和的愿望。


大嘴大师


我们老家在四川省会理县,相对来说,端午节的风俗比较简单,当然,也可能是当时太穷的原故吧!

一、煮鸡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那里农村比较穷,端午节是少有的能吃两个鸡蛋的时候。

二、煮大蒜

其实煮大蒜还真是美味,只是吃过之后的人嘴里散发的味道,嘿嘿,你懂的。

那时候在小学读书,同学们都会把鸡蛋和大蒜带到学校,这么多人吃鸡蛋和大蒜的场面和味道,还真不一般。如果谁不把自己也吃得一身一嘴味儿,估计还真受不了。

不过,还真没吃过粽子,直到离开家乡出来工作,都没吃过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