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枯山水庭院怎麼做呢?

劉寬新


我是廈門曼園互聯園林公司的主創設計師,有多年的庭院設計與造園經驗,我致力於打造頭條最具影響力的庭院美學公眾號,專注分享原創、高端的設計技巧和提供設計服務,歡迎關注!

首先我先說明下什麼是枯山水?

枯山水的出現,還得從古中國說起。中國古典園林獨樹一幟,有著世界園林之母的美稱,是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也被稱為“榮山水”。

我國古代的造園藝術,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目的。筆者多年前在蘇州留園考學過,對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創作意境深有感觸。

這種園林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來塑造自然。所以,園內除建築本身外,還要挖池造山,綠化種植,用來仿照自然山水風光。也有利用山水畫、詩詞的情調,去塑造詩情畫意的景觀。

但不管哪種形式,擁有這樣的園林,除了需要有雄厚的資金外,也要有足夠多的土地去發揮才行。中國自古地大物博,自然是好。但有一個國家,後來學習吸收了古典中國園林的精髓,回國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派景象,與“榮山水”截然不同,這個國家便是日本。

大約在7世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曾經贈予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盆內置放幾塊散石。這盆景對日本的造園藝術未必有實質性的影響,但卻成就了日本的寫意庭院。受地理限制,日本學者用自然石頭象徵山巒,用砂象徵雲海,在其上耕繪出波紋,像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在其獨有的環境中,因無水而喻水、無山無水而得名。它就是著名的日式造園精髓——枯山水。

國內許多學者、造園達人,都會認為枯山水庭院就是“禪意庭院”。但筆者認為的早期枯山水造園與禪宗文化並無關係。

早在1185年之前,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就提及“枯山水”的描述:“於無池無遣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此枯山水樣式,乃先做出斷崖、野筋等景,再因順其勢,立石而成之”。而1187年明庵榮西才將禪法傳入日本。由此也可以論證,早期的枯山水只是在表達自然景色時抽去水元素而已,思想絕非禪宗精神。

《作庭記》不僅代表著日本古典園林的精髓,同時也是中日造園文化交流的重要產物。全書分為十二卷,主要記載當時盛行的寢殿造庭園的建造,而這種造園手法也深受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前文提及的早期的枯山水和禪學文化無關,而枯山水在後期的發展中卻深受日本寺廟的影響,逐漸演變成為禪宗思想的精神載體。其最為著名的當屬京都龍安寺石庭。

該寺廟創建於1450年,以其枯山水方丈庭院而聞名,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內方形地面鋪著一層細白砂石,表面梳著極整齊的波紋,除了場地內的石頭,此外別無一物。

有趣的15塊石頭位置非常巧妙,無論從的哪個視角觀察,都會有一顆石頭被前石遮擋住。英國《自然》雜誌曾報道,園內5組石塊之間的軸對稱線組合起來剛好形成一棵分出枝椏的樹形圖案,而人在觀察庭院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對稱線“看”到這棵隱藏的樹。這棵“樹”,也是成就龍安寺庭園神秘美感的原因之一。

它把場地內白沙比喻為大海,石塊是山,每日僧人坐禪,面對這樣的“世界”,也會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會去思考生命本源,宇宙萬物。正因如此,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體驗,放下忙碌的身影,暫時放空自我,思考人生,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枯山水景觀能夠聞名於世,與其獨樹一幟的造景精髓息息相關。其不單只是一種表現藝術,也是一種代表藝術與聯想的美學。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砂的造景,抽象化為雲海、山和島,昇華出另一種高層次境界,促使人以小見大,由有限進入無限,自然也就達到了一種“空寂”的禪學意境。

枯山水庭院怎麼做?

傳統枯山水傳入我國後,其庭院設計手段也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出現改變。進而演化成為既有現代美,又不失禪意的新枯山水景觀。

日式傳統枯山水庭園因歷史發展與禪宗寺廟結緣,進而也成為了寺廟的心靈聖地,許多造景元素都賦予了其獨特的思想。

目前國內的大部分有佈置枯山水的庭院作品中,其所展現出來的形態都會與傳統枯山水截然不同。不在有過多的講究和執念。彷彿當初設計的目的不是研究禪學,而是覺得他好看。也難怪,大部分本土設計師對真正意義上的枯山水存在認知上的不足,所以呈現出來的作品,往往是千篇一律,依樣畫葫蘆。不明白其中的含義,反正別人的枯山水怎麼佈置,我的設計也跟上,這樣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只要業主願意買單,就夠了。

但也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通過加入自己的設計手法 ,使其與傳統枯山水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形態景觀。而手段就是提取枯山水的元素,使其圖形化,不再有傳統枯山水的那種自然感。也就變成一種注重圖形美感,保留枯山水元素的新風格。

我過去曾經為深圳業主設計過一處屋頂花園,其所佈置的就是新枯山水風格,手段是讓整個場景圖形化,成為有規律可尋的設計。圖形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半徑畫弧,大圓切小圓,得出白砂場地,範圍外均為綠地。然後在場地中放置小品和汀步,佈置綠化和燈光,以此逐漸完善設計。

這種方法一但掌握,那麼設計起來就會相對輕鬆。區別於傳統枯山水庭院,既符合現代國人審美,又不失禪意。

值得要注意的是,石頭的擺法要與傳統枯山水的一樣,可以獨自一顆,或者3顆一組,一大兩小。但要保證園內有一顆最高的石頭,在佛學中意為世界最高的山“須彌山”。而以3顆一組的石頭,表示三尊石,主石代表長生不老仙人所居住的篷萊山,兩側配以小立石,有鎮宅一方、驅災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我們藉助這樣的文化去佈景,設計出來的東西也就會有思想。

石籠燈在古代寺廟中,一般放置在門口牆角。在禪宗文化中是一種聖物,它的火苗可以去除黑暗,帶來光明。起初是沒有上面的罩頂,後來人們擔心火光被風雨熄滅,於是想到了在上面罩頂。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時至今日,它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放置何處都無關緊要,只要庭院內有它,寓意還在,那麼庭院的禪意感也會倍增。

正所謂“修松為林,樹石為山,平砂成海,犁砂成波”,其不單只是一種表現藝術,也是一種代表藝術與聯想的美學。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砂的造景,抽象化為雲海、山和島,昇華出另一種高層次境界,促使人以小見大,由有限進入無限,自然也就達到了一種“空寂”的禪學意境。

我們的作品中,也是可以在白砂場地去耕繪出美妙的漩渦和漣漪出來,其所表達的意境,也正是枯山水的精髓所在,只要理解本意,設計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驚鹿也是枯山水中重要的小品元素,早期是一種竹製品,通過槓桿原理,利用儲存一定量的流水使得兩端的平衡轉移,然後竹筒的一端敲擊在石頭上發出聲音,用來驚趕飛入庭院的鳥雀。後來逐漸變成了一種觀賞小品,國人稱之為“禪意水缽”,其原理是運用水泵抽水通過竹筒迴流入石盆之中,是一種親水小品,許多業主也甚是喜歡。

“修松為林”也是表達一種以小見大的意境。設計作品中,我們喜歡種植造型羅漢松或者黑松。羅漢松是一種吉祥樹,在中國有升官、鎮宅、守財的美譽,因此也廣受國人喜歡,特別是在福建廣東地區。

在場地內,可佈置一條汀步路,在日本稱之為“飛石”。石板形態可以是5~6邊形,也可以是圓形,這樣的汀步既能滿足功能又美觀,在造景的時候,也是必備元素。

結語:其實原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明白了設計美學,剩下的就交給時間。慢慢沉澱中,領悟和手法也會越來越高明。希望以上的淺解能對讀者們有幫助,筆者會定期更新一些庭院美學知識和設計心得,歡迎關注。


花園造夢








張小江767


枯山水來自日本,它與我們中國的蘇州園林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運用模仿自然的方式去造景。唯有不同的是,蘇州園林重山,枯山水重水,特別是注重水紋。在造景之時可以使用沙石來表達水紋 ,還有運用疊石,樹來造景等,造景時要注意簡潔而有內容,具體的可以查找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