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vvhjhv


如果從形式和結果上看,這麼說也沒有問題。但實際上秦滅六國與楚漢戰爭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秦滅六國,是積聚了秦國數百年之基業,凝聚秦國七代國君之心血,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

秦滅六國,更像是一場獨角戲,憑藉強大的實力,正確的戰略,英明的君主,在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走向滅亡的同時,進行一場以新代舊,以統一代替分封,以郡縣制、軍功爵位制、法家治國等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革命。

楚漢戰爭,是一幫推翻了秦朝統治的新軍事集團,在秦朝滅亡之後,反秦義軍對秦朝的主要矛盾轉化為各支反秦義軍之間的矛盾,並進行一場爭奪天下的戰爭。

楚漢戰爭,更像是一場擂臺賽,劉邦與項羽兩個強大勢力在擂臺上的爭奪,導致天下其他所有勢力選邊站,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軍事集團,而劉邦憑藉善於用人、變通腹黑、折而不饒、敗而不餒的能力,擊敗了不納人言、剛愎自用、心高氣傲、年輕氣盛的項羽,而統一天下的變革。

之所以說楚漢戰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是因為劉邦統一天下的路徑與秦國統一天下的路徑是相似的,結果是相同的。

秦滅六國,是以巴蜀為後方基地,關中為統一之根本,出函谷關東進,以數百年基業,以十年統一戰爭,逐一滅亡六國的。

楚漢戰爭,劉邦據巴蜀之地,出漢中,定三秦,出函谷關,平定中原,然後與楚國形成拉鋸戰,最後靠韓信開僻第二戰場,從黃河以北對項羽進行戰略大包圍,最終擊敗項羽,統一天下。

從路徑上看,秦滅六國與楚漢戰爭非常相似,都是出函谷關向東統一天下。

從結果上看,秦滅六國,是秦國一個國家消滅了戰國中的其他所有國家,但主要的大國就是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楚國,這些諸侯國都是存在了好幾百年的,以世襲制和宗法制,一直延續了數百年,直到被秦國終止。

楚漢戰爭,從對象上來看,劉邦也是逐個消滅了秦朝滅亡 之後,在東方逐漸復國的諸侯國,在反秦戰爭中,復國的這些諸侯國,有的是原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的後裔,比如魏王豹,韓王成,有的是在反秦戰爭中崛起的新貴族,這些人與原來的諸侯國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只是依靠戰爭和武力才成為諸侯國的,比如燕王臧荼、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他們就是靠武力起家。

從結果上看,都是一家滅亡其他所有進而統一天下,秦滅六國是秦滅亡六國統一天下,楚漢戰爭是秦的繼任者(漢)滅亡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統一天下,也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秦滅六國與楚漢戰爭也是有著不小的區別:

秦滅六國是一場新舊制度代替的深刻革命,是秦國以先進制度取代六國落後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以軍功爵位製取代井田制,以法制取代宗法制,秦滅六國是完完全全打破了舊有的政治制度,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楚漢戰爭是一場矛盾轉移的深刻變革,以同仇敵愾、一致滅秦的共同目的,到秦國滅亡,達到目的後,矛盾轉化為義軍之間爭奪天下的矛盾,最終劉邦戰勝了項羽,轉過身就漢承秦制,披上了秦國一模一樣的政治制度。

如果說楚漢戰爭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的話,那麼完成可以將劉邦的最終勝利,建立漢朝的舉動,視為秦朝的延續。

楚漢戰爭與秦滅六國除了本質不同外,還有諸多不同,比如說秦滅六國,如果以秦國前赴後繼的努力東進算起,秦滅六國用了幾百年和七代人,如果以秦始皇統一戰爭算起,秦滅六國用了十年。

而楚漢戰爭僅僅只用了四年,在時間上遠遠短於秦滅六國,所以楚漢戰爭的難度遠遠小於秦滅六國的難國,楚漢戰爭中劉邦的敵人,都可以視為草莽出身,剛剛出來打拼天下不超過七年,包括劉邦本人。

而秦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國的存在,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六國早已根生蒂固,可仍然被秦國連根拔起。

秦滅六國是以強滅弱,秦國憑藉強大的國家實力,制訂正確的戰爭策略,有著英明的秦王政領導,這是以強凌弱,以大欺小。

楚漢戰爭是以弱滅強,劉邦憑藉各種軟實力和政治手段,依靠蕭何、韓信、張良三個傑出人才的輔佐,擊敗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這是以弱勝強,以小贏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仔細想一想,確實如此。

第一次秦始皇滅六國。

第二次劉邦滅“六國”。

更有意思的是,嬴政是趙國邯鄲人,劉邦是楚國豐縣人。

兩個外國人,領導秦國人,滅了山東六國。

秦始皇滅六國,基本盤就是關中、巴蜀一帶,出函谷關,滅六國

劉邦在鴻門宴之後,被項羽封為漢王。而其他原來的六國貴族也紛紛復國稱王,被項羽分封。

項羽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天下初發難時,我們暫立六國諸侯後代(即懷王)為王伐秦。然而親身披甲執銳起義,戰場奮戰三年,滅秦定天下的,是各位和我的力量啊。不過,義帝雖無功,我們還是分地讓他稱王。)

諸將皆曰:“善。”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此二人是楚義帝的部將。

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yì]為翟王(此三人位原來的秦將)

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zāng shū]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以上的諸侯要麼是原六國的舊貴族,或與六國舊貴族有關的人物,如張耳是原信陵君的門客,也是天下聞名的人物,要麼是天下大亂乘勢而起的梟雄。

所以說,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可以認為是山東六國復辟。

而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消滅了在關中的三個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重新佔領關中。

因為以前劉邦佔領關中時,曾與關中秦人約法三章,所以非常的民心,再次佔領關中,秦人非常擁護仁愛的劉邦,憎恨殘暴的項羽。

從此,原來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成為劉邦的基本盤,和當年的秦國一樣。劉邦依靠原來的軍隊和秦國的人力物力,東出潼關,和項羽楚漢相爭。

在楚漢相爭最激烈的時候,即成皋之戰,劉邦和項羽對峙,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地向成皋前線輸送人力物力,有力的支持了劉邦的戰爭,最終劉邦徹底擊敗項羽,統一天下。

所以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是有一定道理的。


燕趙節度使


表面上,確實如此,都是以巴蜀關中為基地向東統一

但實際上秦國統一和劉邦統一併非一回事。最重要的區別是:

秦國是以一國滅六國,劉邦是率領諸侯滅項羽。

秦國在一統六國過程中並無盟友,都是單獨作戰,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花費的時間比較長的原因。就算從秦王嬴政17年滅韓開始算,到秦王26年一統六國,秦國也用了10年時間。更別說從秦獻公開始爭奪西河之地開始的削弱過程。

而劉邦一統只用了5年時間,難度完全不一樣。

秦國一統六國過程:

17年滅韓,18年破趙,20年破燕,22年滅魏,24年滅楚,25年滅燕、趙,26年滅齊。

劉邦一統過程:

元年,奪取關中、上郡、隴西、北地,獲取後勤基地。

二年,降伏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立韓王信為韓王取代項羽所立的韓王鄭昌,降伏魏王魏豹,擊敗殷王,以為楚義帝復仇名義,率領五諸侯兵(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漢兵、韓王信的韓兵,合計50萬攻取項羽都城彭城,被項羽從齊地繞過後方斷絕後援而敗;五諸侯因此背叛劉邦,劉邦派人聯盟九江王英布;章邯自殺國亡。

三年,派遣韓信滅魏豹的魏國,南北夾擊滅趙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被項羽圍滎陽,想要求和但被拒絕,范增病死,劉邦以計逃脫,採納袁生堅壁不戰的計策,和項羽長期抗拒,讓彭越在東部斷絕項羽糧草;劉邦奪取韓信軍,率軍南下繼續和項羽對抗,並採納鄭忠意見,派遣盧綰、劉賈去楚國東部支援彭越;韓信趁齊國和劉邦使者酈生剛結盟時,襲擊齊軍而滅齊。

四年,項羽會楚國東部擊敗彭越等,劉邦在西部擊敗項羽守軍,韓信逼迫劉邦封其為齊王,韓信拒絕項羽勸韓信自立建議。項羽和劉邦約和,以鴻溝為界。劉邦不守信用,追擊項羽而敗,後割地封王后,韓信、彭越才率軍前來,立英布為淮南王。

五年,垓下之戰擊敗項羽。

垓下之戰時,已經是異姓王的諸侯有:齊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

參與垓下之戰的有: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三人。和其他大小不一的侯爵。


總結

秦和西漢都是由西向東同意,但具體過程和盟友多寡方面並不相同:

秦統一六國時,有六國合縱,但劉邦統一時,項羽從來沒有合縱,都是劉邦在合縱。

劉邦是率領諸侯滅項羽,秦國是單獨滅六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們都知道,在秦朝滅亡之後,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長達數百年,最終的結果是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但給人帶來疑問的是,為什麼“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劉邦代表秦朝;項羽代表戰國兩個人分別代表了大一統和分封制兩種可以說是對立的國家制度,但是劉邦所代表的大一統以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來其實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的。因而“楚漢之爭”劉邦的勝利其實是代表了先進的一方。

其次,對照著地圖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楚漢之爭”這麼多年的時間裡,劉邦所掌控的地區基本上以前承襲的故秦之地,而項羽則就不同,他所控制的地區其實是原來的六國故地。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說項羽的最大錯誤其實就是給了劉邦一個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幾乎所有的故秦之地的機會,因此劉邦繼承了秦國對東方六國的優勢才在綜合實力上完全超過了項羽的綜合實力。

在劉邦集團牽制項羽集團的時候,韓信先後滅掉代、燕、趙、魏、齊以及屬於項羽集團的西楚,韓信此前還暗度陳倉,滅了三秦。劉邦的大軍主要牽制項羽主力。然後韓信不停的滅國,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一隻養生喵


從廣義上來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也沒有錯。

項羽、劉邦等農民起義軍滅秦後,項羽的聲望和實力得到各路諸侯的公認,由項羽主持分封諸侯的大計。項羽擔心劉邦在關中實力過於強大,把劉邦封到巴蜀,領有漢中土地,稱為漢王。把關中秦故地一分為三,分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yì )為三秦王,以阻遏劉邦的勢力擴展。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在這裡項羽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當時憑藉項羽的聲威和軍事實力,他是完全有資格做皇帝的。但他沒有這個意思,也沒聽說范增等謀士提出過這項建議,這說明項羽集團缺乏政治遠見。曾有人建議項羽王關中,項羽偏要衣錦還鄉,被人罵作“沐猴而冠”,項羽還把他烹了。

在封諸侯王之前,項羽先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時,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錯誤地認為霸王在諸侯王之上,可以領導、調遣其他諸侯王。分封后,又派人暗殺了義帝。大概認為沒有了皇帝,霸王就可以代行其政了。

這也表明項羽不能採用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理由去取得皇位,反而採用小聰明去達到目的。還是缺乏政治遠見,沒有政治頭腦呀

分封后,諸侯王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地,這時出現了暴亂。田榮、陳餘、韓廣等認為分封不公,心中不服,引起戰亂。項羽不得不帶兵前去履行自己的霸王職責,到齊地平定田榮。

劉邦趁項羽率軍平定齊國暴亂之機,出兵漢中,首要目標是平定三秦,統一關中原秦國的地盤。然後以故秦地為根據地,東向平定各諸侯王而與項羽爭奪天下。

秦地三王章邯等,因為戰死了關中幾十萬子弟兵,投降項羽,取得個人榮華富貴,故關中父老並不親近他們,人心不服,所以,很快就被劉邦打敗。劉邦沒有費多大力氣就統一了故秦地,加上民心順服,關中很快就成為劉邦東向爭奪天下的穩固後方。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源源不斷的支持劉邦的戰爭需求。

劉邦統一秦地後,一路大軍出武關,一路大軍出函谷關,浩浩湯湯出兵東伐,先後平定或降順了韓王鄭昌,殷王司馬昂、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九江王英布、陳餘和趙王歇,彭越,齊王田廣,田橫,臨江王共驩(huan),燕王臧荼、西楚霸王等。

所以說,“楚漢之爭”就如同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南宮外史


楚漢之爭雙方的領導人分被是項羽與劉邦,二人的實力毋庸置疑的是項羽完勝劉邦,不過為什麼劉邦會成功奪取天下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劉邦巧妙的利用秦國人復仇的心理,將這些人綁到了自己的戰車上,項羽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不聽謀士之言,導致其被劉邦狠狠的打敗,最終烏江自刎。

1、秦軍對項羽的憤怒

鉅鹿之戰的羽雖然將大部分的秦軍殺死,但殘留的秦軍都是驍勇之士,作戰能力一直都是很強,項羽進入咸陽後自立西楚霸王,為了報復秦國將秦始皇修建的很多大型宮殿燒燬,這就已經引起了秦國人的不滿。

其謀士范增曾提議項羽千萬不要這樣做,要知道他當時就已然能夠做皇帝了,不過沒有登基,他認為還是像七國爭霸一樣,天下不統一的年代,是最好的。但他又想要號令群雄,因此封完其他王,給自己封了一個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項羽的名氣雖然很大,但這是秦國人最憎恨的對象,秦人並不會認為是劉邦滅亡大秦的,而是鉅鹿之戰一戰成名的項羽。劉邦就是利用這個空子,手下開始大量的招募秦軍,加上自己所處之地之前也是秦地,如魚得水。

2、秦人的優越感

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之前,秦人與其他六國的人的地位是相同的,都是周朝的子民,而始皇帝統一天下後,各地都成為了秦地,原本是秦人的他們有著一種優越感,那就是其他國家的人是被滅國後成為秦人,根本不能與自己這種原本就是秦人的子民相比。

自帶優越感的他們,在秦始皇開創的王朝僅僅經歷兩世就失敗了,成為了楚人魚肉的對象,現在有一個人帶領他們征討,這難道不是一件幫助秦報仇雪恨的好事嗎?因此這些人作戰都非常的勇猛、好戰,最終將項羽逼到烏江自刎。

3、兵仙韓信

韓信在統兵打仗上是有著卓越天賦的人才,自身的武藝雖不是很強,但能夠統領百萬規模以上的大軍作戰如同探囊取物,並且訓練兵馬也是有一套,韓信並不是秦人,而是吳國人因此對於蜀國的憎恨不比秦少。

統領著一幫不怕死的復仇之軍,自然是越戰越勇,屢戰屢勝。最終是漢朝或是其他朝這些都不重要,這些人眼中只有復仇,因此漢軍大勝,這一次也被稱為“第二次秦滅六國”



秦人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國,而劉邦的作用自然也是不可小覷的,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雖然出生上沒有項羽好,但能夠看透人內心這一項技能足以其笑傲江湖,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話,別忘了關注哦!更多精彩文章敬請期待!



慕容鑑史


能提出這個問題,至少表明提問者是個有心人,也願意思考。

從本質上說,我們可以借鑑托爾斯泰的名言,成功者其實都差不多,比如往往是既有成功的慾望又有執行力,而失敗者的形態卻各不相同,總之是各有各的失敗原因。楚漢之爭當然也適合這個論斷。下面稍微論述。

第一,從實力對比上看,兩次統一之戰很類似。秦國、劉邦在最初的實力都是很弱小的。秦國在秦孝公變法之前,東邊六國沒把它當回事,不但如此,東邊六國在外交上儘量冷落它,在武力上則攻擊它,包括佔它的地盤。

第二,從勝利者“氣質”上看,兩次統一之戰也類似。秦國一向被六國認為不講禮法,也就是野蠻未開化狀態。而劉邦呢?雖經過司馬遷的《史記》修飾,但那股子底層流氓氣息仍然難以去除,典型的市井無賴,掛著個最底層的“亭長”實際上可能連今天的村長都不如的級別。

第三,從敵對雙方地盤的變遷來看,兩次統一之戰也類似。秦國和劉邦的物質依託大抵就是關中、四川一帶,而項羽作為西楚霸王,名義上控制著六國故地。其後,則都是西邊的打敗東邊的。

第四,從對秦國的繼承的程度看,楚漢之爭勝利者更徹底。項羽於公元前206年大肆封王,使之各自佔據一塊地盤,這實際上是拋棄了秦國實行的郡縣制,而走上了分封的老路。分封制危害甚大,項羽忙於內部事務目不暇接,哪裡能夠抽出全力對付最危險的敵人劉邦呢?

第五,從兩次統一之戰的勝利者採用的策略看,也極為類似。秦國為了得天下,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劉邦也是:能收買就收買,不能收買就打壓,實力不強可以稱臣或者委屈自己,實力一強則立馬翻臉。總之,兩次戰爭的勝利者都很遵循實用主義的軍事、外交方略。

秦滅六國和楚漢之爭,幾乎堪稱我國知名度最高的戰爭了,所以對於其比較研究,當然可以繼續深入,但我們不管如何研究,都要有個分寸,還是要以事實為依據,而非以當今人的學術觀點為依據。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從地理位置、結果和過程等各方面來看,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從地理位置看,劉邦佔據漢中偏安一偶,和秦朝的進攻方向還有起點非常相似

項羽以將軍身份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後,舊六國勢力紛紛得以復辟,加上秦朝降將分封在關中,對劉邦的封王的漢中形成包夾之勢,這個情形非常像戰國初期趙、魏、韓與秦國相鄰並互相制衡的場景。

其次劉邦在漢中休養生息積蓄實力,項羽的楚軍和其他諸侯互相摩擦攻伐,這個策略也很像秦國初期的對內改革,遠交近攻的策略,通過這樣一系列操作,劉邦獲得了足夠的時間喘息,並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二.政治格局上說,其實就是新六國勢力與劉邦的交鋒

秦朝消亡,天下又回到了分封制度下的戰國時代,各地封王多為六國舊貴族,劉邦出漢中面對的就是這些昔日的舊勢力,出身低微的劉邦,天然和這些貴族階層就是有所差距的,這時候的劉邦是一個打破階層的平民像舊貴族問劍的過程。

而在百多年前的秦國,也是面臨和劉邦相似的場景,地處邊陲,中原的六國把秦國看做是野人蠻夷,秦國通過七代君王的不斷努力才終於完成統一大業。


對於劉邦來說,出漢中打關中,而後一統天下,就是和以楚國為首的舊六國勢力不斷鬥爭和互相妥協、瓜分利益的過程,從這點來說,劉邦也算是複製了秦統一六國的歷史。

關注歷史密探零零壹,專注新奇角度說歷史,每天更新歷史趣聞小故事,探尋未曾被裝扮的歷史!


歷史密探零零壹


楚漢相爭是第二次秦滅六國,這種看法很有見地,深入分析歷史,的確是如此。

一、劉邦雖是漢王,但在出關(函谷關)與項羽爭奪天下時,已經是事實上的秦王

秦朝滅亡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實則統領漢中、巴蜀之地,這些地區在秦昭王時期就已經成為秦國的領地。後來,劉邦(韓信)暗度陳倉,攻入關中,滅掉項羽分封的三個秦王(章邯、董翳、司馬欣),就完全佔據了秦國的領地。此時的漢王劉邦實則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秦王。

二、楚漢相爭,劉邦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依舊秦地秦兵,這點和秦滅六國並沒有太大差別

延續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最初是拉著諸侯的軍隊和他一起討伐項羽,但彭城大敗後,劉邦所能依仗的主要力量,只能是秦地秦民。劉邦軍隊的高層雖然大多都是關東人,然而劉邦軍隊主體卻是秦人,由蕭何坐鎮關中,從秦地徵糧徵兵供應劉邦爭奪天下,這和秦滅六國時期並無不同。

三、楚漢相爭和秦滅六國一樣,最嚴重打擊的,就是六國的舊貴族。從此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周朝當年分封的舊貴族退出歷史舞臺,而漢朝的新貴產生

秦始皇滅六國雖然極為迅速,完全剝奪了六國貴族的社會地位和特權,然而六國貴族短期內並沒有消失。這些人甚至潛伏起來,互相聯合,成為強大的反秦勢力。從原本韓國的沒落貴族張良的故事,我們大概就可以看出韓國貴族和楚國貴族合作反秦的影子。張良在博浪沙中狙擊秦始皇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他被秦始皇通緝,卻逃到了原本屬於楚國的下邳隱藏起來,關鍵的,他還包庇過項伯(項羽叔父,楚國沒落貴族)。

後來,陳勝吳廣起兵後,等到機會的六國舊貴族們紛紛冒了出來,楚國、魏國、韓國、趙國的王,原本就是六國的王族子弟,齊國的田橫兄弟也與原本齊國的王族有說不清的關係。楚漢相爭時,韓信破魏、下趙、滅齊,對這些舊貴族的打擊甚至比秦滅六國還要沉重。等到漢朝建立,遷天下豪族以實關中,這些舊貴族就被完全抹平了。說起來,這些人都是分裂主義的堅持者,正因為他們的存在,造成了秦朝的統一曇花一現,漢朝將他們完全控制起來、平民化後,漢朝的統一這才鞏固起來。


星火辰


這是扯,楚漢戰爭明明是楚人內戰,與秦人毫無關係。

無論是漢王劉邦還是他麾下的主要將領韓信、英布、曹參、樊噲甚至文臣蕭何、陳平,都是楚人。楚霸王項羽的部下更不用說,基本都是楚人。不是楚人的名人,也就是魏國人彭越、韓國人張良。

劉邦從漢中出兵“還定三秦”,秦國舊地已經成了漢王劉邦的根據地,秦人只能跟著劉邦與他那批主要是楚人的部下參加楚漢戰爭。秦人只是跟著走,他們不能決定怎麼走。

劉邦打贏楚漢戰爭後,封賞的王侯基本都是楚人,秦人只是“出力”甚至承擔著巨大的戰爭傷亡,並不能“享受勝利果實”。無論是領頭打天下還是後來做天下,都是一批楚人。

可以說秦人“奮六世之餘烈”建立起秦帝國,卻是為楚人做了嫁衣裳。楚人陳勝吳廣,為楚人項羽做了嫁衣裳,他們最終為楚人劉邦做了嫁衣裳。甚至劉邦稱帝后也是用黃老之治,秦國戰時體制也被漢朝“平戰結合”新體制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