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這幾天各學校都在進行期末考試,甚至有的學校已經考完出分了,常爸激動地搓搓手,決定幹一票大的:


去路上撿幾個娃!


聽起來是不是很無厘頭,可常爸覺得最近娃一定很好撿。因為不要娃的爸媽太多了啊!


12月21日,一個上海媽媽因為輔導作業時情緒爆發,直接把女兒丟在了地鐵站,民警上前詢問,這個媽媽表示:這個女兒(我)不要了!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時間往前再推兩週,12月5日,也有個爸爸,因為孩子不好好寫作業,一氣之下把娃丟在了火車站廣場,還給了他一個碗,真真兒實現了那句“不好好學習就要飯去”。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你以為這樣的事只存在在新聞裡嗎?No no no,無數家長都閃過這樣的念頭,也充分理解他們的舉動,只是上面兩個爸媽更“剛”,直接付諸行動了而已: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估計是快期末考試了,父母容易著急上火。那期末考試過了,大街上溜一圈,我是不是就只能空手而歸了呢?


這麼想的話,只能說你太天真了,因為期末考試一過,父母們更容易怒火中燒啊!


去年有個小學生,因為期中考試不理想,被媽媽一氣之下丟到了路邊。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有多不理想?另外一個扔過孩子的媽媽發話了,數學沒考到95分以上,扔!


而且就算坐牢,也不要這個孩子了!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沒上95的都難逃被扔的厄運,那乾脆“學習不好”的,就只能趁早自謀出路了——另一個11歲的男孩因學習不好被趕出家門,自己坐公交求福利院收留。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你看看,主動丟娃,和還沒付出實際行動但內心早已蠢蠢欲動的父母這麼多,馬路上撿一個真不是什麼大難題。雖然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覺得很“奇葩”,評論區裡也一片前仰後合的畫風,但冷靜想想,這事真開不得玩笑啊!


如果事情完全沒有往你想的方向發展,如果正好有個人販子跟娃走個對臉,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啊!扔娃一時爽,可娃真丟了,悔青腸子的還不是爸媽自己?!況且這段經歷會給孩子的自尊自信留下怎樣的創傷?!


就算我們還殘存了些許理智,沒有像上面的爸媽那麼極端,但前面一個留言裡有家長說了,“哪個家長看小孩做作業不吼?”是啊,咱做父母的也得反思一下,為啥娃一表現不好、成績差,就氣得跳腳,不能自控?


關於父母的情緒管理問題,常爸在去年也講過不少。但2020的第一更,常爸還是想從一些其他方面聊聊。


趕在期末考試出分之前,咱們好好說說“努力過了,但孩子成績還不好怎麼辦”?也許這篇文章在能有“保命”功效的同時,也能讓你們的親子關係在新的一年裡多些母慈子孝,少些雞飛狗跳。



如今外界的競爭環境也會導致父母對孩子期望值比較高,接受不了孩子“笨”“技不如人”,可是,父母越看重成績,孩子就會表現得越好嗎?


是,但也不是。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父母的期望能提升孩子成績,但在不同年級,真正的影響因素不同


2017年,美國兒童臨床心理學博士John Loughlin-Presnal帶領團隊針對“父母期望和孩子學業成績的關係”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招募了幾百名兒童及其照料者(89%為母親),並根據不同規則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的參與程度”“孩子的學習行為”“孩子的自我評價”等進行評分並統計。


研究者發現,在孩子小學時候,家長的學業期待和孩子的學業成績之間呈正相關,但是不同年級,其真正影響因素不同。


在小學低年級時,家長的學業期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行為

——有較高學業期望的父母可能會通過鼓勵、稱讚等方式培養孩子的早期學習行為。這些積極的評價方式(注意,一定要是“積極”的)往往會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也會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


但當進入小學中後期,孩子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並經歷過多次考核,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了更客觀、更符合衡量指標的認知。這時候,父母的期待只是信息源之一,孩子們還會考慮不同來源的信息,比如考試成績、排名、同學和老師的評價等,一起整合到孩子的自我認知中。最終形成的自我認知,會決定他們的學習行為。也就是說,高年級的孩子,成績好不好,主要取決於他們的自我認知(或者說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以及是否相信自己能學好)。


而像文章開頭父母那種為發洩情緒而做出的極端行為,怎麼可能喚起“孩子相信自己能學好”的信心呢?


所以,“家長重視孩子成績,孩子學習成績會比較好”從大體上來說是對的,但是真正的影響因素,並不是家長對成績期待程度的高低,而是家長在孩子低年級時對孩子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孩子高年級時對其自我效能的保護。


如果父母習慣於設定過高的期待,而孩子一次次無法完成目標時,只會不斷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最後導致不相信自己努力就能實現目標,學習成績反而會下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要合理,設定目標時要以孩子“跳一跳能夠著”為大原則,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努力很重要,但過於相信“人定勝天”只會把人害慘


很多研究人員都發現亞裔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期待要高於其他種群。而且,對於學業成績的歸因,亞裔父母比其他種族更強調努力,而不是先天的能力。


他們相信“天道酬勤”,不管孩子自身先天水平如何,只要加大努力就可以改善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


我們同意,學習的時候應該樹立一個目標,家長也應該鼓勵孩子為之奮鬥。但家長還是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孩子能有怎樣的學業表現,天賦、基因其實佔據了很大的分量。


如果父母相信努力可以改變一切,那就相當於把學業成績的高低完全等同於努力的多少,並相信學業表現是可以依據自我的意志打造出來的。這樣的父母往往不會太多考慮孩子先天的條件,而是從自己的期望出發,反過來要求孩子努力,給孩子的壓力就太大了。


如今哈佛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已被大眾所熟知,該理論認為,人的智能表現在多方面,單一憑藉IQ測試來判斷智能的方式是片面的。

期末考試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撿個娃


同理,請大家仔細看上面這八大智能,有沒有發現,學校語文數學的考試中能涉及的也只是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到了更高年級開始學習較難的幾何題,再加上一個空間智能而已。其他五大智能,是很難體現在學校一般的考試試卷上的。


所以,如果不顧人與人之間原本客觀存在的差異,家長一門心思只盯考試成績,那麼就可能會錯失孩子原本的天賦,對孩子來說相當不公平。


努力是應該的,但如果只關注孩子的短板,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補短”上,看不到也不讓孩子發展他真正熱愛和潛力所在,最後大概率的可能,這個孩子只會被強行磨成一顆工業化生產的螺絲釘,成為一個平庸且缺乏自信的人。而整個過程中,孩子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家長也被氣的半死,雙方都沒得到一點好處。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愛因斯坦


有多少家長,都在幹著逼一條魚爬樹的愚事?!


再次推薦我們上個月的文章《多少親子育兒的悲劇,都是因為誤信了這句話!》。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他更像是一顆種子,帶著滿滿的基因配置來到這個世界的,而且隨著年齡越大,基因對他的影響就會越大。父母根本就不需要過度干預甚至改變種子的生長方向——因為根本就沒用。如果你種下的是月季的種子,就算是種在再肥沃的土地施再貴的肥,它也不能開出牡丹花來。再說,月季又有什麼不好?整個花園都是牡丹的話,難道不無聊嗎?


作為種子的看護者,父母更需要做的是,瞭解自己的孩子,並創造一個更適合他天性成長的優質環境。如果這是水生植物,你就該把它種水裡,而不是種在田裡,給它施最貴的肥,然後告訴它“這都是為你好”,它真的不需要!


把孩子當“種子”來對待,不僅父母減輕了很多糾結和焦慮,孩子也會輕鬆很多。


最後總結一下,此時此刻面對孩子的期末考試和成績,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就一點:父母應該知道著急、打罵、扔孩子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完全無效的,就不要再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打著“為你好”的招牌幹這樣的事了。


✍知道從長遠來講,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那就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體驗自控感。在學習上,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讓孩子體驗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感覺,對學習更有信心


✍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靠努力就能達成,那就要根據孩子的智商、性格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標,讓孩子“跳一跳能夠著”


✍知道多元智能中有很多種智能不是用學校的考試成績能衡量的,那就要評估一下,是不是孩子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幫他培養那方面的智能,比死磕數理邏輯和語言智能可能更靠譜一些。


成績當然重要,但決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別盯著一時的成績不放——想想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小時候的考試成績,對我們現在的人生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小時候考試成績最好的人,未必是現在最成功、最幸福的人。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成為孩子期末考試的“保命符”,希望新的一年,大小朋友都能各有有成,讓我們共同進步。


你小時候成績好嗎?有沒有被家長威脅過考不好就上街要飯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