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序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并追治奸党,处理不了不少的权臣,据史书记载,前后坐诛的人数三万余人。同时,朱元璋还废除了丞相,而且规定后人永远不许立相。

自此,朱元璋成功地当上了“皇帝兼丞相”的“职位”,解散了原本归丞相主管的中书省,把中书省的政务分解到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胡惟庸案

没有了丞相,也就没有了中书省。中书省本来是统管全国政务的机构,没有了中书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但是,也必定会让皇帝陷入繁忙的事务工作中。

因此,繁忙的政务对于皇帝来说是一大考验。朱元璋虽然对此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是基本都做到了。可是,后来的皇帝未必会像朱元璋那样勤政,也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这样一来,决策方式就不得不改变。

朱元璋的集权,让他成为“天下第一忙人”,不得不寻求一点改变

洪武时期,由于朱元璋的乡里观念,在政治和经济上面扶持淮西勋贵,纵容他们的行为,导致淮西勋贵集团势焰熏天,权倾朝野。胡惟庸当上了丞相后,控制了中书省,在朝廷内结党营私,更是让朱元璋有大权旁落的威胁。

于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以“谋不轨”诛杀了胡惟庸,

“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丞相架空皇帝,指鹿为马。但是,也带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繁忙的政务都要交由皇帝来处理。

因此,朱元璋成为了“天下第一大忙人”,“皇帝兼丞相”,直接管理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也就是皇帝直接管理天下所以的具体事务,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

据记载,当时朱元璋是“昧爽临朝,日晏忘餐”,天还没有亮就去上朝,到了晚上还没结束,还忘记了吃饭。由此可见,朱元璋政务是多么的繁忙。

可是,朱元璋终究还是个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他本人有心去管理政务,也不可能每天都是如此不分白天黑夜的处理政务。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交给大臣不放心,会大权旁落,那就从地方找几个儒臣来处理政务。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朱元璋画像

在废除丞相的九个月后,朱元璋找来了一些老实巴交的儒臣,“置四辅官”,设置了春、夏、秋、冬四辅官,每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来帮助朱元璋处理事务。可是,不久这个官职就被废除,一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二是没起到帮助的作用。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模仿宋朝的制度,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大学士。但是,朱元璋又不敢给这些大学士权力,也不让其处理奏章,所以“大学士侍左右”,只是“备顾问而已”。

在设立东阁大学士的同时,朱元璋还找来了翰林院的官员和詹事府的官员,让他们来协助处理政务。翰林院是国家笔杆子最集中的地方,詹事府也差不多,只不过詹事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太子身边的奏章。

这样一来,朱元璋可以说是找到了废除丞相后的管理国家的办法,内阁的雏形

,只是没有明确地设立一个相应的机构。而在朱棣上台后,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官员协助处理政务”的基础上,把这些人召入皇宫的文渊阁专门办事,于是就形成了有明一代最重要的政府机构——内阁。

朱棣正式设立内阁

其实,要想当成“皇帝兼丞相”这个“职位”,是不容易的,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①具有丰富的政务经验;

②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权威;

③身体要好,不能体弱;

④工作要有干劲,不得懒惰。

皇帝是必须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才能做成“皇帝兼丞相”,这也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做得到,后边的皇帝就做不到了。

永乐时期,朱棣进行了多次北征,而且还是亲征。其次,还要前往北京准备迁都事宜,营建北京城。因此,朱棣虽然也想集权,可是他又无法像朱元璋那样就呆在皇宫里处理政务,于是不得不找一些人来帮助处理政务,放权给一些人。

当时,朱棣离开京师后,会让人铸造一个大玺,交给皇太孙朱瞻基,让其代行皇权,让大臣辅助他。后来,这个监国的任务又落到了太子朱高炽的手中。

但是,这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于是朱棣“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而“阁臣之预务自此始”,内阁正式成立。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朱棣画像

此时,内阁虽然成立了,但是由于朱元璋规定“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的存在,所以朱棣虽然放权,但是也不敢违抗祖训,所以此时的“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

朱棣也是不敢给内阁太大的权力,害怕其独揽大权,危及皇权。但是,这一局面到了洪熙年间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决策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朱高炽的分权,使决策权发生大变化

洪熙时期,朱高炽的为人宽厚仁慈,不像朱棣那样的专断,所以此时的君臣关系和谐。而且,朱高炽可能是因为在当太子期间受到的压迫太大,在外界的限制消失后,他本人也想放松一下。

于是,朱高炽就把权力分给下边的官员,不断地提高内阁的地位,“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始置,)阁职渐崇”。

而且,朱高炽的分权不同于朱棣的,朱棣的分权是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太子或者大臣权力,等到他回京后,这些权力需要收回,比如上边提到的“代行皇权的大玺”是要收回的。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朱高炽画像

可是,朱高炽时期就一样了。朱高炽是把权力分给内阁大臣,把一些决策权交给大臣来处理,让他们自行决定。而且,朱高炽还

“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这无疑是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和决策的权力。这样一来,内阁的权力越大,虽然可以减轻皇帝批阅奏章的工作量,但是也会对皇权造成了一种威胁。因此,在宣德年间,朱瞻基就需求了一个办法来限制内阁的权力,以此来巩固皇权。

内阁票拟,皇帝或宦官批红

朱瞻基是个天资聪慧,善用人才的皇帝,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朱瞻基也贪玩,在位期间尤其爱好斗蛐蛐,因此明朝掀起了一场“蛐蛐热”,被人称为“蛐蛐天子”。

可是,朱瞻基依旧是个皇帝,是需要处理政务的。这样一来,玩耍与政务就发生了冲突,有了矛盾。有时候,朱瞻基正玩着开心,突然就会传来消息,政务需要皇帝去处理和决策,这样就会很扫兴。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朱瞻基行乐图》

久而久之,朱瞻基就觉得这事很麻烦,就想着改变这个方式。可是,把所有的决策权都交给内阁的话,会造成大权旁落的威胁。所以,朱瞻基就找来了一些自己信任的太监来行使皇权,替皇帝决策。

当时,内阁有票拟权,就是说内阁大臣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让皇帝来批红、来决策。

所谓“批红”就是就是拿红笔抄写,意思是如果皇帝同意这意见,就会拿红笔抄一遍,下放到下面的部门执行。可是,朱瞻基觉得这个“批红”也太麻烦,但又不敢交给内阁大臣,只好找几个太监来,让他们帮忙抄写,然后下发下去六部执行。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政治制度——大臣议政—内阁票拟—皇帝或宦官决策—六部执行。并且,这套政治制度在明朝中后期可以很平稳的维持下去,说明其是很有一定的合理性,是适合此时的政治环境的。

结语

从朱元璋到朱瞻基,明朝形成了一套“大臣议政—内阁票拟—皇帝或宦官决策—六部执行”的政治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在废除丞相后皇帝处理政务的需求,让皇帝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不必要整天忙碌在政务之间。而且,这套政治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任何一方独揽大权,让宦官代行皇权,也可以说是巩固了皇权,与内阁相互牵制。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朱瞻基

可是,这也带来了两个后果,①是皇帝不再需要上朝处理政务;②是宦官有了专权的机会。

当时,朱瞻基让宦官代行皇权,意味着皇帝上朝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因为皇帝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决策,可以在花园、文渊阁等地方,“享乐兼决策”,不必要在朝上决策。可是,皇帝不上朝,就会让人有一种皇帝不勤政,懒惰的想法。其实,此时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皇帝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决策,上不上朝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

但是,让宦官代行皇权,也意味着宦官有了专权的机会。因为皇帝的决策权是掌握在宦官手中,只要皇帝贪玩、懒惰或者不作为,这样就会让大权落在宦官手中,而不会是权臣。最终,就会导致宦官在那专权或者乱政,比如英宗朝的王振、武宗朝的刘瑾。

明朝的宦官会专权乱政,是因为朱瞻基让“宦官批红”?

宦官王振

这样一来,就有人会说“明朝宦官专权乱政自宣宗开始”,其实并不是如此。当时,朱瞻基虽然是让宦官批红,代行皇权,但是他并没有允许宦官专权乱政。

宣德时期,宦官批红更像是在巩固皇权,而且产生专权乱政不是出在批红上面。因为宦官在抄内阁起草的圣旨时,按规定是一个字都不能修改的,除非是有错别字改过来,几乎不存在修改圣旨的情况存在。而且,内阁起草圣旨的草稿是留底的,如果发现圣旨有改动,内阁有权要求皇帝或者宦官重新抄写。

其次,不管是皇帝还是宦官进行批红,都不会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还需要下发进行六科的核查。如果六科不认可这圣旨,是有权把圣旨退回给皇帝,让其重新起草,这就是“科参”。

所以,有了这几步的查缺补漏,宦官专权乱政的几率是很低的,把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乱政全怪罪在朱瞻基身上是不对的。后边的宦官专权乱政,更大的原因在于当朝皇帝身上,是其让宦官成为了“立地皇帝”,手中权力只有皇帝才能管,其他人无法与之抗衡。


【小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