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共享单车的罪与罚

共享单车的罪与罚

曾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谁能想到它今天的结局:一辆辆排排站堵住道路,或是干脆乱七八糟挤在一起。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它曾经的辉煌。

DAGUOPINPAI

共享单车的兴与衰

我们曾亲眼见证过共享单车的辉煌。

2015年5月,首辆无桩共享单车ofo出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

2016年正式开启了共享单车创业大潮。一时间,国内一线城市街头摆满了颜色各异的单车,随后逐渐渗入到二三四线城市。

2017年年初,ofo,小鸣、酷骑,永安行等共享单车品牌,街头随处可见,这些扫码解锁、按时计费的共享单车随骑随走,很快成为了各大街道的宠儿。

共享单车的罪与罚

谁能想到,短短几月之后,悟空单车就打响了倒闭潮的第一枪,紧随其后的是酷骑、町町单车,小鸣单车……据2018年2月数据统计全国77家共享单车企业中已有20余家倒闭或处于停止运营状态。

近日,ofo因为退押金问题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少用户反映退押金之艰难,不是提出申请后一直收不到退款,就是退押金按钮无法点击,还有面临着客服电话永远打不通的无耐。对此,ofo则回应:“退押金按钮灰色是正常状态,是正常的挽留用户设置,不存在不能点击的情况。”

很显然,这一解释不会让人满意。随后不久在闲鱼上便出现了售卖ofo的退押金攻略,“拨打客服电话,记住这是你要钱的唯一方法。电话比较难打,要坚持打30-40次。”虽然是一个小闹剧,却由此能看出ofo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DAGUOPINPAI

谁杀死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成立之初,确实给国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以绿色、便捷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但时至今日,共享单车在历经资本的热潮后,只留下一地拿钱砸出来的金毛。

共享单车的罪与罚

△ 共享单车坟场

来源/腾讯图片 摄影/吴国勇

资本严重依赖,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直接造成了共享单车的失败。

共享单车在资本不断加持下,逐渐走向了一个“疯狂融资–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的死循环。参与者的竞争模式也变得极其简单粗暴,争夺市场老大,无限度融资,再烧钱造单车投放到市场。这种仅靠资本快速扩张,

运营、维护等相关的成本付出与收益存在的不对等关系,使众多品牌死在了烧钱补贴的前半路上,即便是硬撑到今天的ofo也面临着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的危险处境。

为摆脱困境,ofo与PPmoney理财平台合作,承接车身广告,但效果甚微。ofo还开始将新技术与共享单车结合在一起,试图找到新的盈利点,但是这些技术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想靠此来解决共享单车的燃眉之急,显然太过迫切。

DAGUOPINPAI

共享经济还能行得通吗

共享单车诞生不久,共享充电宝迎风口而起。那结果如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十几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宣布停运,其中不乏刚运作没多久的企业。

共享充电宝作为共享经济模式的另一个实际应用,自诞生之初就受到很多质疑,“共享充电宝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用户外出手机需要充电,的确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似乎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即便一些共享充电宝号称随借随还,机柜覆盖全国上百个城市,但实际操作上,

并没有随身携带或直接购买一台充电宝来得方便、自在。

而同样被人看好的共享汽车,也遭遇着诸如坏车、脏乱、停车难等各种问题,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打着共享旗号的共享雨伞、共享书店、共享健身舱、共享手机等,在共享经济的概念降温之后,全都因为成本、盈利模式、需求等陷入困境。

共享单车的罪与罚

那为何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项目会落得如此下场?

伪需求、跟风严重、对资本过于依赖、没有可实现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共享经济项目走向下坡路。

共享经济最核心的两个本质,一个是连接,一个是资源的流动性,这两点最终决定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那验证需求的真伪,就成了共享经济的一场大考。伪需求经不住市场的考验,共享充电宝、共享租衣、共享雨伞等,这些看似是用户需要的,却不是普通大众的刚需,仅仅是少数人的突发需求而已,结果可想而知。

目前大多的共享经济项目都企图从流量来盈利,像是共享单车这种完全工具性的产品,流量是非常难以变现的,人们更在乎的是它的实用性,而非提供的衍生服务。就拿ofo来说,在单车上做广告,就是病急乱投医。

DAGUOPINPAI

总结

如今,共享经济项目的困局依旧亟待破解。好在共享单车的遭遇,让企业和投资者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未来,共享经济还会以不同形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安全便利,而无论共享单车结果如何,都将为今后共享经济的落地、共享思维的普及提供珍贵经验。

共享单车的罪与罚

《ofo破产重组:共享经济繁荣过后,一地鸡毛?》来源:格隆汇财经早餐

《当资本退潮,共享单车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来源:辉常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