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宋中間隔了多少年?


唐,618~907年;宋,960~1279年。以宋興之年減去唐亡之年,960-907=53年。



回答完畢。

五代十國和五胡亂華一樣,是亂世。自西晉八王之亂始,到隋統一全國止,持續300多年。而五代十國,顯然時間短多了。

這53年之中發生的大事,“五代十國”四字已可曉其梗概。五代者,中原五個朝代相繼建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者,大的割據政權數十: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及北漢。

朱溫在黃巢起義中洗白併成為霸主,後篡唐,建國後梁。後梁滅於李存勖,李氏得蒙唐朝賜姓,標榜重建大唐,史稱後唐。石敬塘引契丹滅後唐,稱兒皇帝,建後晉。契丹滅後晉,劉知遠在太原建後漢。郭威滅後漢建後周。經五代第一明君柴榮的經營,隱隱有一統天下之氣象,然天不假年,早逝,最後陳橋驛一場兵變,趙大龍驤虎視上位。



十國,王建建前蜀,滅於後唐。孟知祥建後蜀,滅於北宋。楊行密建南吳,滅於南唐。李昇建南唐,滅於北宋。錢璆建吳越,納土歸於北宋。王審知受後梁封為閩王,至其子稱帝,滅於南唐。馬殷建南楚,滅於南唐。唐末劉謙任封州刺史,其子劉隱受後梁封為大彭郡王,弟劉龑稱帝,滅於北宋。高季興建南平,納土歸降於北宋。北漢,源於後漢,郭威篡漢,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建北漢,滅於宋太宗。



以上國興國滅,人生人死,無一不是大事。每一國、每一姓之興亡榮辱,延伸寫之,皆能驚天動地。


王事情


唐朝最終滅亡於公元907年,北宋建立於960年。中間相隔五十三年,是五代十國時期。

不過,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在狂飆式的王仙芝、黃巢大暴動之後,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維持了一百多年的表面統一局面,這時被徹底沖垮。全國各地一大批軍閥乘機擁兵自立,各霸一方,如: 長江下游的高駢、楊行密,錢塘江流域一帶的錢鏐,以汴梁為中心的朱溫,河東(山西)的李克用,以鳳翔為中心的李茂貞、巴蜀的王建,荊州的高季興…… 群雄並起,逐漸瓜分了唐朝的疆土,“大唐”就基本上名存實亡。唐朝的最後二十多年其實只剩下一個空殼。朱溫907年廢除唐哀帝、自立為帝(後梁王朝),只不過給已經癱瘓的大唐王朝畫上最後的句號而已。

北宋建立後,用了十幾年才逐漸掃平各路軍閥,最終,滅南唐、滅北漢,到此時,基本上完成了對黃河流域大部分、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大部分、珠江流域以及福建的統一。五代十國局面到這時才真正終結。

所以,“五代十國”時期其實遠遠長於五十七年。如果以唐朝解體為開端,以北宋消滅北漢作為結束,那麼,在唐朝解體至北宋重建大帝國之間,大分裂持續了八、九十年,大致從公元880年左右到公元970年左右。


曉帆輕舟


大家都知道朝代歌裡有一句是這樣寫的“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我們平常說的是唐宋元明清,唐宋之間從歌裡能看出還有一個五代又十國,唐宋之間的隔的年數就是這個五代又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各自稱王,實際上已經初步形成了分裂的局面,各個藩鎮其實就是一個個高度自治的王國,該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

五代分為梁、唐、晉、漢、周,(都加個後)五個朝代,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也存在了許多割據的政權,其中包括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彼此戰亂不休 一點也不遜色於戰國時代。

發展到後期,北漢成為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一國,後來的趙匡胤兄弟相繼掃蕩群雄,與979年滅北漢,至此,五代十國結束,統一全國。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 唐宋之間應該是隔了72年的時間(907年唐帝禪讓朱溫,979年趙氏兄弟統一全國)


年輪裡的日子


我們在講王朝更替的時候,總是喜歡與忽略一些短暫但卻客觀存在的時期,如:唐宋元明清,這之中就忽略了唐宋之間的一段歷史,那就是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滅亡於公元907年,宋朝建立於960年,之間隔了53年,這53年件,一共更替了5個王朝以及多個地方政權,這五個王朝為:梁、唐、晉、漢、周,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其他地方政權更是數不勝數了。

1、後梁(907-923)

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定都開封,五代時期自此正式開始。912年,朱溫被次子朱友珪所殺,第二年,朱溫的第三子朱友貞殺死朱友珪,即帝位,是為梁末帝。923年,後唐攻入開封,後梁滅亡。

2、後唐(923-936)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即位,是為莊宗,定國號為唐,定都洛陽,史稱後唐。同年,後唐攻入開封,滅亡後梁。925年,後唐派兵攻滅前蜀。936年,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滅亡。

3、後晉(936-947)

936年,石敬瑭向契丹稱臣,並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以幽薊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援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為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一個月後,石敬瑭滅亡後唐。942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貴繼位,與契丹交惡。946年十二月,契丹軍攻下開封,俘虜石重貴,將其北遷,後晉滅亡。

4、後漢(947-950)

契丹滅亡後晉後,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947年二月在太原稱帝,是為後漢高祖,隨後,他統兵南下,定都開封。劉知遠死後,傳位隱帝劉承祐。950年冬,隱帝劉承祐不甘受將相所制,殺楊邠、史弘肇、王章等權臣,又派人去謀害鄴都留守郭威 ,郭威被迫起兵反抗,一路南下攻入開封,隱帝被亂兵所殺,後漢亡。

5、後周(951-960)

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為後周太祖,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仍都開封。郭威死後,傳位柴榮,是為後周世宗。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始改變中國北方的殘破局面。並且出兵擊敗後蜀,收復秦、鳳、成、階四州此後,又親征南唐,得淮南、江北十四州,959年,又收復了遼佔領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榮病死,傳位兒子柴宗訓。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短暫的分裂時期,王朝更迭比較快,時間比較短,所以經常被忽略。這段時期的分裂,主要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導致的,藩鎮割據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宋朝建立後,採用以文治武以遏制節度使等手中的權力,防止出現軍閥割據和國家分裂,但導致軍隊戰鬥力的嚴重下降。


對話歷史


我生活當中,經常把“唐宋元明清”連在一起來說,所以很多對於歷史不太瞭解的朋友,就會以為唐朝結束之後,直接就是宋朝了。

其實不然。

唐和宋之間,還夾雜著一個堪比南北朝時期的,大混亂、大割據時代。

五代十國。

從朱溫公元907年代唐建梁,到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周建宋。

唐朝與宋朝之間,總共間隔了五十三年。

在這五十三年間,中原共崛起了梁、唐、晉、漢、週五個大國,被稱為五代。

和這五代共同存在的,還有十個割據勢力,被稱為十國。

如果說這其間發生了什麼大事。

公元907年,逐漸強大的唐末藩鎮朱溫廢掉了唐哀帝,自己登基為帝,國號大梁,成為了五代之中的第一代,史稱“後梁”。

後梁建立的同年,唐昭宗冊封的蜀王王建不服朱溫,便自立為帝,國號為“蜀”,成為了十國之一,史稱“前蜀”。

唐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與朱溫是死敵,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起兵反梁,於公元923年在魏州稱帝,國號為“唐”,同年滅掉後梁,定都洛陽,成為五代第二代,史稱“後唐”。

李存勖滅梁後不久,起兵滅掉了前蜀,並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鎮守蜀地。公元934年,孟知祥脫離後唐,自立為帝,建立“蜀國”,成為十國之一,史稱“後蜀”。

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猜忌手下大將石敬瑭,石敬瑭為求自保,於公元936年獻出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遼國,引契丹之兵滅掉了後唐,自己登基為帝,國號為“晉”,成為五代第三代,史稱“後晉”。

公元937年,南吳權臣徐知誥代吳建齊,自立為帝,三年後改國號為“唐”,成為十國之一,史稱“南唐”。

石敬瑭死後,養子石重貴即位。石重貴不願意向遼國稱臣,主動與遼國開戰。公元947年,契丹大軍攻破汴梁,生擒石重貴,後晉滅亡。

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見後晉被滅,便打著為後晉復國的旗號,在契丹退兵之後,接收了後晉遺留下來的地盤,於公元947年代晉自立,國號為“漢”,成為五代的第四代,史稱“後漢”。

劉知遠稱帝之後不到一年便因病駕崩,其子劉承佑即位。

劉承佑即位之後,非常猜忌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便想要找機會除掉包括樞密使郭威的在內的一大批手握兵權的將領。

但事情洩密,樞密使郭威逃得一命。劉承佑氣急敗壞之下,將郭威滿門抄斬,僅剩郭威本人,以及郭威的養子柴榮逃得一命。

公元950年,郭威起兵打進汴梁,推翻了劉承佑的統治,次年代漢自立,國號為“周”,成為了五代的第五代,史稱“後周”。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即位。

柴榮帶兵南征北戰,一位名叫趙匡胤的禁軍將領就被逐漸提拔了起來,最終在柴榮臨死之際,趙匡胤當上了手握禁軍大權的殿前督檢點。

公元960年,柴榮死後的第二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自立,國號為“宋”。

北宋王朝就此建立。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唐朝和宋朝之間隔了一個五代十國,時間為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在這53年時間裡,北方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由於歷史上這些朝代都出現過,因此在這些朝代全面加了一個“後”字,這些國家的都城都在北方。在南方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等十個政權,除了北漢之外,其餘九個政權的都城都在南方。五代十國的政權更疊如下:


後梁:創建者朱溫,907-923,都城開封。

後唐:創建者李存勖,923-936,都城洛陽。

後晉:創建者石敬瑭,936-946,都城開封。

後漢:創建者劉知遠,947-950,都城開封。

後周:創建者郭威,951-960,都城開封。

前蜀:王建,891-925,都城成都。

後蜀:孟知祥,925-965,都城成都。

吳:楊行密,892-937,都城廣陵。

南唐:李昪(bian),937-975,都城金陵。

吳越:錢鏐,893-978,都城杭州。

閩:王潮,893-945,都城福州。

楚:馬殷,896-951,都城長沙。

南漢:劉隱,905-971,都城廣州。

荊南:高季興,907-963,都城江陵。

北漢:劉崇,951-979,都城太原。

由於石敬瑭當了皇帝,為了避他的諱,姓敬的人不得不姓苟,這就是苟姓的由來。


歷史軍魂


唐朝滅亡於公元907年,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中間隔著53年。這一時期共有5個朝代更迭嬗替,所以史稱“五代”。它們分別是後梁(公元907-7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後周(公元950-960年),這一時期的皇帝如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

關於五代,有薛居正奉宋太祖之命編纂的官修正史,史稱《舊五代史》;還有歐陽修編撰的私修正史,史稱《新五代史》。高中課本學過一篇有名的文章《伶官傳序》,就是錄自《新五代史》歐陽修給《伶官傳》撰寫的序言。文中講到後唐開國之君李存勖(諡號“莊宗”)因沉迷酒色而在兵變中被殺一事,用以發揮“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之義。

五代的衍生,和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有著必然的聯繫。從安祿山擁兵自重圖謀叛變以來,唐朝中後期就飽受藩鎮割據的困擾,中央權威受到極大的衝擊。再到後來,王仙芝、黃巢等發動的農民起義又大大地動搖了晚唐的統治地位,從此地方將領(節度使)更是割據一方,不受朝廷節制,最終導致了節度使的篡權奪位。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就是從唐朝末年節度使起家的。

五代在歷史上雖然曇花一現,但它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時期,也給後世以警醒。歐陽修正是從這個角度,重修了《五代史》,“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即根據春秋褒貶是非善惡的精神撰寫這一段歷史。所以,讀五代史會更容易產生掩卷長思之感!


雕刻歷史


都說唐宋元明清,唐宋元明清,很多對歷史不太瞭解的朋友可能會以為唐朝過後就直接到了宋朝,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唐朝和宋朝之間還隔了一個五代十國,接下來我們簡便的說一下唐宋之間的這段歷史。

一般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唐朝講到安史之亂後就戛然而斷了,所以很多人就以為唐朝是在安史之亂後就滅亡的,事實並非如此,安史之亂只是唐朝的一個分界嶺,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真正的盛世大唐,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幻想國度。

當時的唐朝因為四處征伐,國土擴張了很多,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以唐朝中央朝廷的軍力要掌控這麼廣袤的土地,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會顯得非常吃力,所以當時開創盛世大唐的唐玄宗就想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給節度使們放權,讓他們自己擴充軍隊,掌握軍隊,幫唐帝國戍邊疆。

唐玄宗給節度使的大肆放權導致了原本應該屬於朝廷管控的軍隊在很大的程度上成為了節度使們的私兵,全程聽由他們調遣,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當時幫助唐帝國戍守邊疆的外族節度使。



唐朝當時空前的繁榮強大,但也因此遺落下了很多病根,節度使的制度就是這些病根之首,當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勢力龐大到可以威脅皇權的時候,此時就是他們出手的時候了。

安史之亂在唐帝國國境內綿延了七年的時間,最終被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平息了,安史之亂雖然被平息了,卻由此引發了非常可怕的後果。

那就是以往埋下的節度使病根開始成長為茁壯的大樹,因為朝廷的掌控能力大為的消弱,所以皇帝需要加重節度使們所能掌控的能力來繼續維持原態,節度使從一開始的軍隊長官成為人一地的軍政長官,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節度使們不再受皇帝的掌控,雖談不上藐視皇權,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無視了皇帝的發號施令。



安史之亂之後過了150年,唐帝國才徹底的滅亡,唐帝國的命運是被一個名叫朱溫的節度使終結的,在唐朝的末年,又發生了一場大亂,那就是黃巢與王仙芝之亂,這場大動亂導致了搖搖欲墜的唐帝國徹底開始崩塌,從一介病軀變成了奄奄一息。

朱溫就是黃巢曾經手下的將領,他在背叛黃巢之後一步步成為了在唐帝國中位高權重的節度使,最終逼迫末代唐帝憚位,開創了一個朝代,名叫後梁。


朱溫可以說是所有開朝皇帝中最尷尬的一個人,因為他的後梁國只佔據了中原的一小塊地方,其他的許許多多的地方就是唐朝遺留下來的節度使們開創的小國家。

這些小國家彷彿一座座小島一樣分佈在神州大地上,其中我們史學家把最大的十個小國家稱之為了十國,後梁則因為繼承了唐朝廷的領土,所以成為了五代之中的第一代,我們所說的五代就是在唐朝廷就圖上輪番出現的五個國家。


五代十國的皇權交替非常嚴重,其中有敵國之間的攻伐,但是更多的還是手下將領們的反叛,五代十國起碼有將近一大半的王朝都是將領造反得來的,後梁被滅完後出現了後唐,後唐之後則分別是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輪番出現在中原土地上的國家就被我們稱之為了五代,再加上它們周邊許多的國家,就成為了五代十國。

到了後周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天縱英武的君主,名叫郭榮,他帶領著後周南征北戰大有一統神州的趨勢,但是不料天妒英才,郭榮英年早逝,最終後周被權臣趙匡胤謀朝篡位,美其名曰黃袍加身終結了。



最終趙匡胤建立了統一南方的宋朝,真可謂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國家遼帝國太過於強大,又加上趙匡胤死得早,沒來得及北伐就被他的弟弟趙光義接任了。

趙光義此人能力又有限,在北伐的時候犯下了大錯誤,加上戰馬的不足,最終導致了北伐的失敗,所以最終中國進入了一個類似於南北朝的年代,南宋北遼,北方的遼,後來又被金取代,金朝後面要背北方的蒙古帝國滅掉了,最終自北而南蒙古滅掉了宋朝。


所以說唐朝和宋朝之間的五代十國一共隔了53年,這53年中是中國歷史上局勢最混亂的年代,各大節度使軍閥們紛爭不休,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風流,那是一個大爭與禮義崩塌的年代,君主們最大的敵人從外敵變成了自己的手下,一切的秩序徹底的崩塌了,這就是我所瞭解到的五代十國,希望大家看得盡興。


孤客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稍具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唐宋中間隔了幾十年,但民間歷來有唐宋元明清之說,讓許多人誤以為唐宋兩朝是緊挨在一起的。其實唐王朝於公元907年滅亡,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唐宋之間隔了整整53年,這53年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特別是黃巢起義後,唐王朝更是搖搖欲墜。黃巢手下大將朱溫後來投靠了朝廷,擔任了宣武軍節度使,逐漸尾大不掉,在今天河南一帶割據一方。907年,朱溫從唐王朝手中取得政權,建都開封,國號為梁,史稱後梁。

從朱溫開始,很短時間就更換一個政權,當時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7)、後漢(947——950)、後周(951——960)五個政權,歷史上將其合稱為五代。

在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區,當時還存在著大大小小十幾個割據政權,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史學界稱其為十國。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十國中一些政權尚存,後來相繼被宋消滅。十國中國力最強的是江南的南唐,975年為北宋所滅,南唐最後一個國君就是赫赫有名的大詞人李煜,他的那首《虞美人》可謂是家喻戶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五代十國是個亂世,軍頭並立,武夫爭權,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這些小國的來龍去脈,下面列個簡單的表格,好讓大家一目瞭然:



民國年間那些事


唐朝907年滅亡,陳橋兵變在960年,在979年大宋王朝剿滅了最後一個分割政權北漢,至此基本統一。可以看到從唐朝滅亡到大宋統一中間只隔了70年左右,但是這期間的割據政權太多了,

五代也就是在中原地區出現的五個比較大的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稱十國,所以後世稱這段時期為五代十國。

五代:首先是朱溫篡位,逼迫唐哀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梁。923年,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瑁滅了後梁,建立後唐。這個時候出現了個兒皇帝,石敬瑭在936年向契丹稱臣,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請求契丹出兵,滅了後唐,建立後晉。947年後晉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之後南下,定都開封。950年郭威攻入開封,951年建立後周。906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周柴宗訓被迫退位,建立宋,五代結束。

十國:這個就比較亂了,十國主要是南方地區,只有一個北漢是在北方的。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於979年統一除交州與幽雲十六州外的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這一段時期可以堪比戰國了,甚至比戰國更亂。但是時間太短了,而且也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我們現在都只是說唐宋元明清,在這中間的五代十國很少有人提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