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中部的古豐州灘,北屏陰山,南臨黃河。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阿勒坦汗

​十六世紀初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駐牧豐州灘,明隆慶六年(1572)至明萬曆三年他的妻子三娘子在此建立了城市庫庫和屯,庫庫和屯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明朝賜名為歸化城。

清朝時期,乾隆皇帝批准,1737年至1739年在距歸化城東北2.5公里處修建了綏遠城。 現今的呼和浩特就是由歸化城(舊城)與綏遠城(新城) 兩個城區逐步擴展融合而成的。尤其是綏遠城的興建改變了呼和浩特城市的格局。​

兩城並置的城市格局

歸化城早在清康熙二十七年以前就已經發展得相當繁華,這在清人錢良擇的《出塞紀略》中有敘述:康熙中期隨清廷對準噶爾部戰爭興盛起來的“旅蒙貿易”, 帶動了歸化城進一步發展,在清廷鼓勵、保護的政策下,歸化城很快成為“旅蒙貿易”的貨物囤積地。雍正五年(1727年) 中俄簽定《恰克圖條約》後,“旅蒙貿易”的商品範圍、貿易額進一步擴大,使得位於商路上的歸化城逐步發展成西北商業重鎮。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民國時期歸化城

​歸化城經濟的繁榮及清廷“崇教固邊”策略的實施,除了讓圍繞召廟的城南地區興旺起來,城北、城西以及城東也得以迅速發展。在清乾隆二年綏遠城建城之前, 城區是以歸化城為單一核心向周圍擴展。綏遠城的興建構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態演變中兩城並置,空間上各自獨立發展的城市格局。

“壬山丙向”改變城區

從呼和浩特市區的地圖上看,呼市城區內的南北幹道的朝向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正南偏東。因何城區內南北幹道非正南偏東呢?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呼和浩特的中心鼓樓立交橋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軍機處錄副奏摺》正紅旗滿洲副都統瞻岱奏報綏遠城城址選定一事的奏摺中記錄:“乾隆元年十月初六日, 瞻岱謹奏為請旨事, 竊臣前奏建築城垣基址尚未指定,蒙皇上敕派戶部員外郎洪文澗、欽天監監副李廷耀於乾隆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抵歸化城。臣于都統丹津等會同相度,員外郎洪文澗等稱,依克圖爾根地方殊在雨水之中,乃地勢窪下,南面高而北面低,西首空而水直無闋無攔散漫無收,此要建築城垣未為妥協。詳視歸化城之東北約五里許,後有大青山作屏障,前有依克圖爾根、巴罕圖爾根貳河之環保,左有喀爾沁口之水,右有紅山口之水,會於未方。其中地勢,永固之城基,實軍民久安之要。新城垣建築於此,取壬山丙向甚為合理等語。臣等復細加酌核,今選視歸化城之東北五里許地方,實屬風水合法形勢。臣等並同酌定基址,並選擇於乾隆丁巳年二月初七乙丑日辛巳先在壬方動土興工吉。”就是說經過到實地探訪,綏遠城選址之地,是塊風水寶地。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壬山丙向位置

​奏摺中提到的“壬山丙向”,即綏遠城坐壬方位,朝向丙方位,在風水中的“壬山丙向”即指正南偏東。綏遠城建城時所取的正南偏東對呼和浩特城區幹道朝向影響很大,後期呼和浩特規劃的主要南北道路都延續了這一方位,城市東西向主幹道由於與南北向幹道垂直也同樣受此影響。

錯位使城區出現三角地塊

綏遠城位於歸化城的東北五里,城區功能性質的差異及空間上的距離形成了兩城並置,各自發展的城市格局。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地圖上的三角區塊

​這種城市格局一直持續到民國二年(1913) 綏遠特別行政區設立,同年歸化和綏遠兩城合併為歸綏縣。為了便於新舊兩城聯繫,時任綏遠將軍的北洋軍人張紹曾將原繞道姑子板村的路基南移取直,在新城西門到舊城北門之間開闢一條馬路(現今中山路)。這條馬路在經民國十八年(1929) 及二十六年(1937)日偽時期的逐步完善為新舊兩城最終融為一體打下了基礎。由於綏遠城位於歸化城位置的東北方向, 導致連接兩城的中山路沿東北、西南向傾斜。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衛星圖上的三角區塊

​隨著城區依兩城各自向內部擴展,城市東西向軸線的新華大街與這一傾斜道路中山路相交產生了夾角, 使得城市用地在平面上出現了大的三角地塊,三角地塊在城區中心的出現構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態的重要特徵。這一三角區域面積不大,解放後政府將這一區域建成公園。

城內道路成就了現在的體系

作為軍事駐防的綏遠城,到了清末由盛至衰,幾經變革,直到1949 年綏遠和平解放,該城基本城市佈局型制並未發生大的變化。解放後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綏遠城內的道路才開始拓寬,並逐漸向外延展。由綏遠城內東西向大街擴建起來的新華大街,東連新華東街及機場高速路,西接新華西街,構成了呼和浩特城區道路的東西向 軸線,對市區內道路體系的構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1950年的新華大街

​以此橫向軸線為依據,向南分別修建了烏蘭察布東街及西街、大學東街及西街、鄂爾多斯大街。向北依次是北垣東街及西街、海拉爾大街、愛民街、成吉思汗大街。城區的南北向雖不以綏遠城內的南北大街昭烏達路與哲里木路為軸線,而以錫林郭勒南北路為軸,但這條貫穿綏遠城的南北向道路在城市確定南北幹道間距上仍起到了基本定位作用,以此道路向東分別為興安南路及北路、東影南路及北路、展覽館東路、豐州路。向西為錫林郭勒南路及北路、通道街南北路及大南街大北街。

綏遠城影響著城區的空間

城市空間記錄著城市歷史的變遷。對比呼和浩特市新舊兩個城區的空間, 依稀可見歸化城(舊城) 與綏遠城(新城) 的城區大致範圍。綏遠城源自軍營建制有序的道路與建築佈局,明顯不同於歸化城擁擠無序的街道。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1952年的中山路

​清代歸化城內土地私有化帶來的房屋建設的隨意性,以及土地所有者追求最大出租利潤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弊端直接反映到了舊城區的街道、建築密度及空間形態上。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歸化城的經濟衰敗, 使得舊城的商號大量倒閉,破產的商號不斷向土地所有者“召廟”索債,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使得“召廟”這個土地的所有者直接將其經濟上的侷促轉嫁給城市,從而形成了狹窄不規則的街道、縱深封閉院落的舊城城市肌理,相比之下綏遠新城卻依然保持建城時有序的軍營建制形態。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綏遠城將軍門前的燈籠

​呼和浩特在城市發展演變過程中無論從道路方向、街區尺度及建築密度上都延續了綏遠城建城時有序的城市肌理,這為後來的城區土地使用及道路規劃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火車站依綏遠城選址

民國八年(1919) 八月張綏鐵路第二次復工,從豐鎮向歸綏方向延展。當時就火車站在歸化、綏遠城的建設位置選擇有三。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1980年的呼和浩特火車站

​據《呼和浩特史料》記載,鐵路進入歸綏前,設計的線路有三條。一是放在大青山下壩口子附近, 這是滿清時期沙俄想在我國西北築路勘測的路線,但因離新舊市區位置都比較遠被否定。二是經過新城南門(昭烏達路與烏蘭察布西街交匯處)到舊城南茶坊設站,但因“所過之處,農田熟地居多,穀物豐盛,地畝索價昂貴,又有橋樑一座,跨度較大”。考慮到按此線路鋪軌投資過多因而放棄。最後依據綏遠城區位置,選定鐵路軌道從綏遠城北通過,車站建在綏遠城西北方向的小村莊梁家沙梁(現今火車站位置),民國十年(1921) 京綏鐵路正式通車。

隨著火車站附近居住區、生活設施、企業及商業網點的陸續出現,呼和浩特城市演變過程中的歸化城、綏遠城、火車站三足鼎立城市格局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