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古丰州滩,北屏阴山,南临黄河。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阿勒坦汗

​十六世纪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驻牧丰州滩,明隆庆六年(1572)至明万历三年他的妻子三娘子在此建立了城市库库和屯,库库和屯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明朝赐名为归化城。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批准,1737年至1739年在距归化城东北2.5公里处修建了绥远城。 现今的呼和浩特就是由归化城(旧城)与绥远城(新城) 两个城区逐步扩展融合而成的。尤其是绥远城的兴建改变了呼和浩特城市的格局。​

两城并置的城市格局

归化城早在清康熙二十七年以前就已经发展得相当繁华,这在清人钱良择的《出塞纪略》中有叙述:康熙中期随清廷对准噶尔部战争兴盛起来的“旅蒙贸易”, 带动了归化城进一步发展,在清廷鼓励、保护的政策下,归化城很快成为“旅蒙贸易”的货物囤积地。雍正五年(1727年) 中俄签定《恰克图条约》后,“旅蒙贸易”的商品范围、贸易额进一步扩大,使得位于商路上的归化城逐步发展成西北商业重镇。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民国时期归化城

​归化城经济的繁荣及清廷“崇教固边”策略的实施,除了让围绕召庙的城南地区兴旺起来,城北、城西以及城东也得以迅速发展。在清乾隆二年绥远城建城之前, 城区是以归化城为单一核心向周围扩展。绥远城的兴建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中两城并置,空间上各自独立发展的城市格局。

“壬山丙向”改变城区

从呼和浩特市区的地图上看,呼市城区内的南北干道的朝向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正南偏东。因何城区内南北干道非正南偏东呢?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呼和浩特的中心鼓楼立交桥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正红旗满洲副都统瞻岱奏报绥远城城址选定一事的奏折中记录:“乾隆元年十月初六日, 瞻岱谨奏为请旨事, 窃臣前奏建筑城垣基址尚未指定,蒙皇上敕派户部员外郎洪文涧、钦天监监副李廷耀于乾隆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抵归化城。臣于都统丹津等会同相度,员外郎洪文涧等称,依克图尔根地方殊在雨水之中,乃地势洼下,南面高而北面低,西首空而水直无阕无拦散漫无收,此要建筑城垣未为妥协。详视归化城之东北约五里许,后有大青山作屏障,前有依克图尔根、巴罕图尔根贰河之环保,左有喀尔沁口之水,右有红山口之水,会于未方。其中地势,永固之城基,实军民久安之要。新城垣建筑于此,取壬山丙向甚为合理等语。臣等复细加酌核,今选视归化城之东北五里许地方,实属风水合法形势。臣等并同酌定基址,并选择于乾隆丁巳年二月初七乙丑日辛巳先在壬方动土兴工吉。”就是说经过到实地探访,绥远城选址之地,是块风水宝地。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壬山丙向位置

​奏折中提到的“壬山丙向”,即绥远城坐壬方位,朝向丙方位,在风水中的“壬山丙向”即指正南偏东。绥远城建城时所取的正南偏东对呼和浩特城区干道朝向影响很大,后期呼和浩特规划的主要南北道路都延续了这一方位,城市东西向主干道由于与南北向干道垂直也同样受此影响。

错位使城区出现三角地块

绥远城位于归化城的东北五里,城区功能性质的差异及空间上的距离形成了两城并置,各自发展的城市格局。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地图上的三角区块

​这种城市格局一直持续到民国二年(1913) 绥远特别行政区设立,同年归化和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为了便于新旧两城联系,时任绥远将军的北洋军人张绍曾将原绕道姑子板村的路基南移取直,在新城西门到旧城北门之间开辟一条马路(现今中山路)。这条马路在经民国十八年(1929) 及二十六年(1937)日伪时期的逐步完善为新旧两城最终融为一体打下了基础。由于绥远城位于归化城位置的东北方向, 导致连接两城的中山路沿东北、西南向倾斜。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卫星图上的三角区块

​随着城区依两城各自向内部扩展,城市东西向轴线的新华大街与这一倾斜道路中山路相交产生了夹角, 使得城市用地在平面上出现了大的三角地块,三角地块在城区中心的出现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重要特征。这一三角区域面积不大,解放后政府将这一区域建成公园。

城内道路成就了现在的体系

作为军事驻防的绥远城,到了清末由盛至衰,几经变革,直到1949 年绥远和平解放,该城基本城市布局型制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解放后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绥远城内的道路才开始拓宽,并逐渐向外延展。由绥远城内东西向大街扩建起来的新华大街,东连新华东街及机场高速路,西接新华西街,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区道路的东西向 轴线,对市区内道路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1950年的新华大街

​以此横向轴线为依据,向南分别修建了乌兰察布东街及西街、大学东街及西街、鄂尔多斯大街。向北依次是北垣东街及西街、海拉尔大街、爱民街、成吉思汗大街。城区的南北向虽不以绥远城内的南北大街昭乌达路与哲里木路为轴线,而以锡林郭勒南北路为轴,但这条贯穿绥远城的南北向道路在城市确定南北干道间距上仍起到了基本定位作用,以此道路向东分别为兴安南路及北路、东影南路及北路、展览馆东路、丰州路。向西为锡林郭勒南路及北路、通道街南北路及大南街大北街。

绥远城影响着城区的空间

城市空间记录着城市历史的变迁。对比呼和浩特市新旧两个城区的空间, 依稀可见归化城(旧城) 与绥远城(新城) 的城区大致范围。绥远城源自军营建制有序的道路与建筑布局,明显不同于归化城拥挤无序的街道。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1952年的中山路

​清代归化城内土地私有化带来的房屋建设的随意性,以及土地所有者追求最大出租利润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端直接反映到了旧城区的街道、建筑密度及空间形态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归化城的经济衰败, 使得旧城的商号大量倒闭,破产的商号不断向土地所有者“召庙”索债,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使得“召庙”这个土地的所有者直接将其经济上的局促转嫁给城市,从而形成了狭窄不规则的街道、纵深封闭院落的旧城城市肌理,相比之下绥远新城却依然保持建城时有序的军营建制形态。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绥远城将军门前的灯笼

​呼和浩特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无论从道路方向、街区尺度及建筑密度上都延续了绥远城建城时有序的城市肌理,这为后来的城区土地使用及道路规划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火车站依绥远城选址

民国八年(1919) 八月张绥铁路第二次复工,从丰镇向归绥方向延展。当时就火车站在归化、绥远城的建设位置选择有三。

受了什么影响 呼和浩特街道缘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东呢?

1980年的呼和浩特火车站

​据《呼和浩特史料》记载,铁路进入归绥前,设计的线路有三条。一是放在大青山下坝口子附近, 这是满清时期沙俄想在我国西北筑路勘测的路线,但因离新旧市区位置都比较远被否定。二是经过新城南门(昭乌达路与乌兰察布西街交汇处)到旧城南茶坊设站,但因“所过之处,农田熟地居多,谷物丰盛,地亩索价昂贵,又有桥梁一座,跨度较大”。考虑到按此线路铺轨投资过多因而放弃。最后依据绥远城区位置,选定铁路轨道从绥远城北通过,车站建在绥远城西北方向的小村庄梁家沙梁(现今火车站位置),民国十年(1921) 京绥铁路正式通车。

随着火车站附近居住区、生活设施、企业及商业网点的陆续出现,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过程中的归化城、绥远城、火车站三足鼎立城市格局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