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乀宮女,在封建社會雖然不是重要的社會群體,但卻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的特殊性就在於,在各個封建王朝,宮女雖佔總人口很小比例,但由於這個群體是接近至高無上的皇權,為皇帝提供最直接的服務,因此,才格外引人關注。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由於宮女是生活在深宮大內,她們的生活狀況外人不得而知。她們的情感狀態又是怎樣的,外人更是無法知道。一些古代文獻,雖然對宮女有所涉及,但不夠詳盡,特別是對宮女們的思想情感方面,無法記載,更無從考證。這一點,我們應該感謝古代詩人,感謝他們留下的作品,古詩中有許多描寫宮女的佳篇名句,讓我們對宮女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有了感性的瞭解。

對宮女寄予深切的同情之心

宮女,都是通過民間選秀才得入宮,這在常人眼裡,是一件很光鮮的事兒。許多古詩,描寫宮女,充滿豔羨,例如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一百首》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蜂須蟬翅薄鬆鬆,浮動搔頭擬有風。一度出時拋一遍,金絛零落滿函中。”詩中,作者對宮女的穿戴很是羨慕,宮女穿著薄如蟬翅的絲衣,戴著精美的頭飾,每次出去都要精心選擇衣服,甚至把匣中的所有衣服都翻個遍。女人最在乎什麼?無非就是穿和戴。有華麗的衣服穿,有精美的首飾戴。

在詩人的筆下,宮女的生活是令人羨慕的。事實上,宮女的物質生活的確比較優渥。在漢代,最低等級的宮女年奉摺合成糧食可達192斛,一斛相當於現在的120斤。至於宮女們的穿戴肯定不會太差,因為這涉及到皇家的臉面問題。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還是王建的這首詩,在羨慕宮女的物質生活後,筆鋒一轉,便指向宮女們的精神層面:

御廚不食索時新,每見花開既苦春。白日臥多嬌似病,隔簾教喚女醫人。

宮女這是怎麼了?廚房裡時新的飯菜懶得去吃,原因是春天到了,“哪個少女不懷春”?這是宮女們最大的痛點。宮女們那麼多,又有幾人能贏得皇帝的寵幸。唐代,宮中的品級很嚴,除了皇后,下邊還有貴妃、麗妃、德妃等妃子級的。妃下還有嬪級的昭儀、昭容、昭媛等九嬪。再下還有婕妤、美人、才人等。另有寶林、御女、采女等27人。這些人才有待寢的資格。眾多的宮女,多為司儀、執事,更多的則是服務人員。不用說難得皇帝臨幸,除了太監這種假男人外,宮女們連個真正的男人都見不到。試想,正值青春妙齡的宮女們,怎堪耐得住這種青春寂寞。

王建詩中的宮女,從穿戴和飲食待遇上看,絕非是下等宮女,而是具有一定品級的。但是,由於思春,就象是害了病一樣,每天以躺在床上的時間居多,因此才隔著簾子傳喚女醫官。實則,她這是患了心√病。“嬌似病”句,可謂傳神之筆,明明無病,卻象似有病。王建的詩,充滿了對宮女的可憐和同情之心。讀後,也引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

宮女詩,是一種揭露和批判

通觀許多描寫宮女的詩,表面看來,是對宮女生活狀態和心理刻畫為主,但是,透過表象,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作者寫作的真實目的在於揭露,揭露宮女制度的腐杇,對人性的摧殘,從而達到對這一腐朽制度進行深刻批判的目的。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我們再欣賞一首白居易的詩《上陽白髮人》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年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喑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讀白居易的這首詩,真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感覺。這位上陽宮女從十六歲入宮,一直到六十歲,從青春少女到白髮老嫗,幾乎一生都被囚在深宮裡了。詩中,白居易以老宮女的口吻訴說了自已的經歷。老宮女是十六歲被選入宮中的,同時入選的有一百多人。看來,宮女是被騙來的,當時說入宮就能得到皇帝恩寵,自己也深信不疑,因為自已長得臉似芙蓉酥胸似玉。可哪裡想到,還末見到皇帝,便遭到楊貴妃的妒忌,被潛送上陽宮,在上陽宮一住就是這麼多年啊!這痛苦勁兒真是一言難盡,每日裡都是空房獨宿。白天盼著天快黑,夜裡又盼一天快點亮……

白頭宮女如此悽慘的遭遇,揭開了宮女神秘的面紗,打破了一個神話。入選宮中,並不是進入人間天堂,而是進了地獄。在這裡,人性遭到殘害,甚至連起碼的尊嚴都沒有。對宮女形象成功的塑造,有力揭露了封建制度對女性的迫害。這種迫害,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更體現在精神的折磨上。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這種揭露和批判,是通過不同角度、多方位實現的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以主人公自訴的方式,對宮女制的黑暗進行了控訴。這個角度的切入,真實可信,說服力強。主人公從自信到失望的全過程,把宮女制對於人性的戕害揭露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洩底就怕老鄉”,這雖然是一句俗話,但卻說明一個道理,局內和局外人相比,畢竟是局內人更有話語權,可信度更高,因為她是當事人啊!

我們再來看杜牧的這首《宮人冢》

盡是離宮院中女,苑牆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內教歌舞,不識君王到死時。

杜牧的這首詩,明白曉暢,詩題《宮人冢》,就是埋宮人的墳。直譯此詩就是,苑牆城外這麼多的墳,裡邊埋的都是宮女啊。可憐這些宮女,少年便入宮習歌舞,到死也末能見上君王一面啊!

能夠見上君王一面,得到恩寵,這是每位宮女無論入宮前還是入宮後都熱切期盼的事情。但是,這畢竟是想法而已,。能夠得到皇帝恩寵的,畢竟是少數,對於多數宮女而言,這是一個終生的夢想。可悲的是,儘管這是一個夢,但眾多的宮女寧願終生守著這個夢也不願醒來。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人生悲劇啊!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抱著這一夙願,畢竟宮女的一生,還有一個精神支柱,儘管夙願末達,死後也就不知道了。但更可悲的是那些活著的老宮女,她們只要一息尚存,就依然沉浸在這一夢想之中。這真是人性的悲哀。請看唐代劉得仁的這首《悲老宮人》一詩:

白髮宮娃不解悲,滿頭猶自插花枝。曾緣玉貌君王寵,準擬人看似舊時。

劉得仁筆下的這位老宮人,更是個悲劇角色。這位宮女年輕時曾得過皇帝的寵幸,但那只是意外,皇帝並不是真心愛她。但這位宮女總是心存幻想,以為皇帝的的寵幸會再次降臨自己。都一把子年紀了,還整天描眉打鬢的,頭插鮮花,她這樣做,是心存幻想,希望皇帝能再次臨幸自己,全沒有想到自己已人老珠黃。

老宮女心存幻想,頭插鮮花,希望皇帝再次臨幸自己。其實,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反映。作者截取這一獨特的生活畫面,選取一個典型的人物形為習慣,在於通過又這一細節,揭露出宮女制對於女人戕害的罪惡,深刻批判這一制度不僅給宮女造成生理上的摧殘,更為嚴重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傷害。這種批判,能夠啟發讀者由感性直覺上升為理性認知,藝術的感染力更加彰顯。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宮女們的生活大都是不如意,但是宮門深似海,進來容易出去難。許多宮女在幻想著有朝一日能走出宮門,求得自由之身。唐代詩人張祜有一首詩,描寫的就是宮女的這種心態,詩題為《贈內人》,因古時宮女也稱宮人或內人,所以贈內人與贈宮女同義。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燕宿窠。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張祜的這首詩寫得很哀婉,月亮從宮前的樹上劃過,一雙好看的眼睛瞧著雙棲在巢中的燕子。拔下頭上的玉釵湊近燈火,剔開紅焰為的是救出飛蛾。全詩精彩處為“剔開紅焰救飛蛾”句,也是詩眼。宮女自比飛蛾,撥開焰火相救,願飛蛾能離開焰火,保全性命,獲得自由。這正是她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宮女何嘗不想早日脫離苦海,獲得自由呢。

幾首寫宮女的詩,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腐杇制度的揭露和深刻批判


《莊子.田子方》有云“夫哀莫大於心死”,是說思想木然了,是最大的悲哀。但更可悲的是,詩人筆下的宮女,明知前途無望,卻仍然生活在幻想之中,這比心死更加令人感嘆。這種藝術的批判力是強大的。詩中的宮女,雖然柔弱嬌小,卻擔負著一個封建制度罪惡的沉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