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孔子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包含了什麼哲理?

江湖夜雨92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單純看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智者勝於仁者。智者有水一樣的特點,堅韌:水滴石穿;無形:隨形就形,靈活性強;大愛:水善利萬物而處最低處。萬物離開了水還能活嗎?所以,智者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喜歡水。 山屬於穩定型的,仁者屬於心大之人。就綜合素質而言,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在說說孔老夫子為何說這句話。孔子喜歡聰明人,他的學生,像顏回、子貢都屬於極其聰明的人,孔子說顏回“不貳過”,即天資聰慧、從來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顏回死得早,孔子大哭說“要了我的命”!子貢呢,傑出的外交家、商人,一個人鼓動五個國家打架,一個人又勸和這五個國家偃旗息鼓,誰有這樣的本事?這兩個學生都是孔子最喜歡的。孔子本身對社會看得透徹,也非常靈活,他不是思想僵化的人,否則,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可能出自他手。他對學生因材施教,他對生活也是因事而施,悟性極高。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筆者對題主說,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說的原文是這樣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所以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筆者理解孔子說這段話的真正本義是:聰明人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順勢而為;而仁德者的快樂,像大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那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包含了怎樣的哲理呢?

一是聰明人懂得順勢而為。

我們知道,水的快樂是什麼?就是說水的自然現象是往低處流,順勢而為,不爭不辯,水德潤下,滋潤萬物,這就是水的快樂呀。所以老子說“上善如水”也是這個理。聰明人的至高品性就應該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才能成就自己偉大的事業。

二是仁德的人有大山的胸懷,容納萬物。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我們對仁德者的胸懷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就是說:仁德者可以把困難自己先承擔起來,有利益有享受的把自己放在後面,如同“高山仰止”,高山就是那高尚的德行,只要有大山的胸懷,容納萬物,先憂後樂,這就是仁德者為政如高山一樣最大的快樂。


佐航居士莫志生


人分 有勇有謀。有勇者 :喜歡山,愛爬山,性格堅定頑強。。;有謀者 :喜歡水,性如水,智慧高!常能以柔克剛。😔🙏🙏🙏


12025日期08015


大家好,我是風雲,專注於文化領域。問題中孔子說的這句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來源於《論語·雍也篇》。

★ 譯文的意思是聰明有智慧的人,比較喜歡水,實際上是用水的靈動來比擬思想上面的活躍。而有仁愛的人喜歡高山,實際上是用山的寬廣來比擬人的胸懷和心態。

★ 孔子的這句話包含了什麼樣的哲理呢?

1,心態的重要性

無論是智者,還是仁者, 還是每個普通人,心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消極的心態會影響到我們,阻礙我們的發展,會導致失敗, 會讓人容易放棄,變得愚鈍悲觀甚至是走向錯誤的深淵。反之積極的心態,則會有利於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哪怕處於人生的低谷,也能看到遠方的山巒和前方的道路,積極的心態會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指引我們前行。

2,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哲學上面講意識形式是主觀的,意識更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而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卻是讓我們更好的言行統一。孔子所說的智者,不一定都是很聰明的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人,但起碼會是有積極行動的人,就像流水一樣,不會停歇;而仁者更是將自己的內心修煉到積極樂觀的層面,如同兩個人一起去同爬山,有人看到的是高不容易爬,而有的人看到是沿途的風景, 潛意識更是推動著想登上山頂,將會看到更美好的風光。

3,人要有大格局,實現人生價值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並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會一帆風順,所以我們應該具備智者或者仁者那樣的格局,心多大,我們的舞臺才會有多大,不要糾結於現在的現狀,著眼於未來,當然要腳踏實地的去努力,要不然就成為了唯心主義。心底無私天地寬,對山水都能做到喜愛了,那對於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人生更要把握好方向,實現價值。

以上就是我對“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完整看法和理解了,希望對題主以及大家有幫助。

風雲I說


智者樂水,是因為他們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引導好了,劣勢可以成為優勢,因勢利導就是他們的秘訣。仁者樂山,是因為他們的胸懷寬廣,他們知道,天下很大,可以容得下任何可容之人。山外有山,自己的作為和思想未必是最優秀的。容得別人的不足,是給自己加了分。學了別人的長處,是給自己添了彩,因為世界是大家的,就像一句廣告詞,他好,我也好!😁


秋色正傑


真實的孔子,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諄諄善誘地引領著我們。

《論語》裡的所有言語,不過是讓我們靈活地去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後做出自己相對合情合理的選擇。

而孔子,就是一位偉大的領路人。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寓意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智者和仁者?

孔子最初提倡的“三達德”為:“智、仁、勇”。

後來,孔子又提倡 “仁、義、禮、智”,到了西漢年間,大儒董仲舒又進一步發展成 “仁、義、禮、智、信”,世稱 “五常德”,意思是說: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五種道德。

無論是“三達德”還是“五常德”,都有“智和仁”兩德,可見,孔子對這兩德的重視。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智和仁”是兩種道德,而智者和仁者都是具備道德的人。

2、明白了智者和仁者的意思,那這段話的寓意就一目瞭然了。

具備“智”德的人就會像水一樣,活活潑潑、自自在在、瀟瀟灑灑;具備“仁”德的人就會像山一樣偉岸、崇高、穩健。

後面的“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正是對應著具備這兩種道德以後的結果:

成為智者就會比較靈動、比較快樂;成為仁者就會比較寧靜、比較長壽。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包含的哲理

明白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寓意,那其中包含著什麼哲理呢?

1、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成為具備“智”德和“仁”德的人。

2、“智”德和“仁”德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係,就像“水離不開山、山也離不開水”一樣。

孔子用“山水”引領我們:感悟“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人生智慧,像水一樣深邃寬廣、像山一樣高瞻遠矚。

3、“水”的深廣、山的高遠。一上一下、一高一深。孔子正是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告訴我們一個為人處事的最高智慧:“顯仁藏智”。

“仁”德要像山一樣高潔、偉大,才能更好的廣泛傳播於天下; "智”德要像水一樣深藏不露、波瀾不驚,才能更好的積蓄成長的力量。

學習聖人智慧,不斷成長自己

一部《論語》,千言萬語。孔子正是用這樣一段段的言話,引領著我們去感悟一個個的人生哲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所包含的高深的哲理,我們當勤而踐行之!

感悟經典國學、成就智慧人生。我是明德易道,願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明德易道


有一種觀點是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不是表面的意思,智者喜歡山,仁者喜歡水,太膚淺了吧?!孔老師用的是比喻。智者的追求的樂趣快樂是像山那樣的高大穩重,仁者追求的樂趣快樂是水那樣的善處萬物之下潤澤萬物而不求回報。這是我的個人理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兆聃


仁智者喜歡世界,面對世界是一種享受!道明瞭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活著是為了修行悟道,享受世界的美好。


極端de芋頭i


哪有那麼複雜的,水之流動無形善居善變善平難道不如同智嗎?山不動無聲無息卻包容眾生養育眾生,此靜而安生難道不是仁者嗎?仁是通達根本之意,根正而山立即是仁者取之天道而成仁之意,有仁而後生智,故能大成。


常樂空空


生存要智多長久,處事選仁小道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