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在朋友的推薦之下,我拜讀了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大教堂》。

在沒閱讀之前,我對卡佛的有關資料一無所知。趁著這次閱讀的機會,我才有幸得知在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有著這樣一位極簡主義的代表。

他被譽為繼海明威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作家,行文簡練,在修辭手法的運用方面吝嗇無比。因為描寫的是美國藍領階層的真實現狀,所以在當時經常遭受美國夢鼓吹者的抵制。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但無論世人怎樣看待,這位其貌不揚的短篇小說大家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1983年,《大教堂》短篇小說集問世,成為了他創作的巔峰。《大教堂》中的短篇小說依舊淋漓盡致地體現著他簡約的寫法,依舊不厭其煩地描寫著美國底層群眾的現實困頓。

今天,我將以與這部短篇小說合集同名的短篇小說《大教堂》為例,解讀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並分析他在文中對意象的運用。

1、相較於之前來說的慷慨,難逃的極簡主義


儘管卡佛本人被譽為美國極簡主義大師,但他本人卻相當牴觸這一說法。

1983年《大教堂》發表之後,不少文學評論家都在此中看見了卡佛本人對於突破極簡風格的努力。他在《大教堂》中的描寫,難得地被人用“慷慨”二字來形容,但無論如何,這部短篇小說從頭到尾都依舊充斥著卡佛的極簡筆法。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①選材的簡單,意蘊的豐富

《大教堂》講述了主人公“我”的妻子邀請認識長達十多年的盲人朋友來家中作客,我與盲人在看電視的過程中恰好碰上電視解說員在介紹各國的大教堂,於是盲人拜託“我”為他介紹大教堂具體樣貌的故事。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全文描寫的無非就是日常生活的瑣事,用一句話總結即為“妻子的盲人朋友到我家做客的經歷”。這樣的描寫內容符合卡佛一貫的調性,他十分擅長把美國藍領階層的生活擺到明面上,用筆記錄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瑣碎日常。

但他簡單的選材背後卻波濤洶湧,直擊底層人物生活的矛盾。他揭露的矛盾,是底層群眾在精神上的自我隔離。

《大教堂》中的妻子與前夫雖是青梅竹馬,卻仍然感覺在靈魂上沒有共同語言,於是她最終服藥,試圖自殺,離婚後嫁給了“我”。但“我”和妻子的生活現狀也並不樂觀。

“每晚,都是我自己抽大麻,熬夜,一直熬到我能睡著為止。我妻子和我幾乎從來沒有同時上床過。等我真的睡著了,我又總做夢。有時,我會從夢中驚醒,心臟瘋狂地亂跳。”


所以,《大教堂》的選材保持著卡佛的特色,用簡單的題材,揭露最現實的矛盾。

②剋制的描寫,吝嗇的修辭

卡佛的敘述經常令人聯想到流水賬,我猜想這與他在描寫風格上的簡約是分不開的。

第一,卡佛習慣於用一個個短句來構成自己的敘述。

“所以,好了,我是在講,那個夏末,她讓一隻盲人的手摸了自己的臉,然後說了聲再見,就嫁給她的青梅竹馬了,那個人現在已經是個二等中尉了。”


以這段文字為例,不難看出卡佛的寫作風格。沒有信息含量較大的長句子,他把想要表達的東西,用一個個短句拆解開來,讀起來簡單明瞭。但這樣的拆解使他的敘述看起來過分地“平鋪直敘”,從而獲得了“流水賬一樣敘述”的評價。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第二,修辭手法的運用少地令人感到吃驚。

在《大教堂》中,經常會出現成段成段讀下來,可能只會發現一到兩處運用了修辭的尷尬處境。整篇文彷彿就是用字句簡單的堆砌而成,既沒有生動形象的比喻,也沒有想象奔放的誇張,甚至連驚歎、疑問、反問都不存在。

所以即便在《大教堂》中,卡佛的描寫有增多的趨勢,但大體上終究沒有跳出極簡主義的範圍。他對極簡主義的準則的信奉,在這方面的不斷嘗試,其實一直都不曾改變,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用普通但準確的語言,去寫普通的事物,並賦予這些普通的事物,以廣闊而驚人的力量,這是可以做到的。寫一句表面上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寒暄,並隨之傳遞給讀者冷徹骨髓的寒意,這是可以做到的。”

2、窮困與菸酒,是“我”的困境,也是卡佛的困境


揭露底層人物生活的困頓現狀是卡佛小說的另一大特色,這一特點也為他贏得了“骯髒現實主義”的評價。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在《大教堂》中,底層人物的困境依舊被明晃晃地擺在大眾面前。正如前文所說,這篇小說揭露的一個核心矛盾就是當代人的自我精神隔離。妻子與青梅竹馬分道揚鑣,跟我也貌合神離。我則更加不堪,每天入睡困難,只能靠大麻來麻痺自己,這一舉動,體現了我在精神上的疲憊不堪。

而我之所以如此疲憊,是因為在精神上將自己與外界徹底地隔離開來,不肯相信任何事物,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當妻子提出要邀請盲人來家裡作客,卡佛以我的敘述視角,毫不留情地表達了我對於盲人的偏見。

“而且他是盲人這點,也挺招我煩的。我對失明的印象都來自於電影。在那些影片裡,瞎子們行動緩慢,永遠板著臉。有時還得靠導盲犬引路。我可不想讓家裡來個什麼盲人。”


當妻子談到盲人剛剛過世的夫人時,我的注意力不在於這段坎坷的愛情,糾結的卻是比尤拉這個名字。在美國,比尤拉是黑人的專屬名字。當盲人到來後,我故意刁難他,詢問他坐火車的過程中,風景如何。

由此便不難看出我對於盲人之類的殘障人士,和黑人之類的有色人種存在著偏見。而這樣的偏見,來自於內心的弱小。內心越是強大的人,越能平和從容地接受一切事物,而心靈殘破不堪的人,才會固步自封,把自己隔離起來,以傲慢與偏見示人。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卡佛習慣於描寫底層人物的困境,與他本人的經歷分離不開。貧窮和菸酒是卡佛一生中始終伴隨左右的兩個詞彙。卡佛高中畢業後,就開始為養家餬口而四處奔波,寫作只能成為他的業餘愛好。即便最終寫作給卡佛帶來了極大的名氣,他在經濟上的困境也始終難以擺脫。他曾經多次宣告破產,最嚴重時靠著救濟金活了一年。

除此之外,卡佛受酒鬼父親的影響,十分熱衷於飲酒,這也是為何他筆下的人物經常捧著酒杯。他酗酒的惡習在晚年被戒掉,成為他一生最驕傲的成就,但逃過了酒,卡佛卻沒逃開煙。卡佛五十歲時因吸菸患肺癌去世,令人唏噓。

所以,他描寫的也許不是他人的困境,而是他自己本人的困境。勉勉強強過活的貧困生活使得他作品的描寫對象多為藍領階層,而靠著酗酒來排憂消愁的人在他筆下比比皆是,至於《大教堂》裡沉迷於吸食大麻煙的“我”,也是卡佛晚年的自我映照。

3、“電視機”中自我封鎖,在“盲人”的引導下於“大教堂”完成自我的突破


因為卡佛的敘述和描寫都極為簡單,所以他喜歡用一些特殊的意象來作為他展現主旨的工具。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①電視機是“我”自我封鎖的體現

在卡佛的文中,電視機是常見的意象。作為每家每戶都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電視機在卡佛的文中卻並沒有起到增進一家人關係的作用。對他來說,電視劇反而是封鎖自我的有力工具。

“我覺得他快沒詞兒了的時候,站起身,打開了電視。我不知道有什麼可說的。一個字都沒有的說。我沒看法。我看著新聞節目,努力聽播音員在說什麼。”


當兩人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情況時,我十分自覺地打開了電視,專心致志地看著電視節目。此時此刻,電視成了我逃避交流的幫手,因為有電視的存在,我可以使精神從盲人身邊脫身。這樣的舉動,並非是由於不善言辭,而是我不屑於與盲人過多交涉。所以,電視機搖身一變,成了自我封鎖的工具。

②眼盲心不盲的盲人,是我的引領者

在我不斷地表現出對於盲人的厭惡與反感之時,我的妻子也在不停地展示自己對於盲人的好感與喜愛。這就不禁令人疑惑,為何妻子對一個盲人偏愛有加?

根據原文的描述,妻子曾經為盲人工作,負責閱讀報刊,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成為親密好友。在流行打電話的時代裡,這兩個人的交流方式卻顯得異常無比,他們二人把想要說的話錄成磁帶,然後寄送給對方。再聯想到妻子與前夫無話可說的境地,不難推斷出,妻子與盲人一見如故的根源在於二人在靈魂上擁有共鳴。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而妻子之所以能與盲人擁有高度共鳴,是因為盲人雖然雙目失明,但心靈卻清澈透明。即便“我”一開始對盲人百般刁難,他也毫不介意,反而還儘量找話題,與我搭話。當我詢問他是否要抽大麻時,儘管他之前並未抽過,卻也依舊欣然同意。在我給他描述教堂的樣貌時,儘管我的描述讓他聽起來感到費解,他也始終給予我認可與稱讚。盲人的包容,恰恰證明其心靈的清澈明淨。

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在最後,指引我用筆去畫出心中的教堂,讓我閉上眼睛去感受自己內心洶湧澎湃的想法,使得我打破了自我隔離的屏障。“我”能在閉目中實現自我的突圍,也正是盲人眼盲心不盲的側面體現。

③教堂代表著自我救贖

在宗教中,教堂是自我救贖的場所。所以關於教堂究竟是什麼樣的爭論,其實體現的是自己對於自我內心是否認可。我始終執拗於用語言去描述,但盲人卻讓我用筆去畫出來。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單憑此點,便足以說明,在對於教堂的認知上,其實盲人看的比我更加透徹。用語言描述,最終得到的依舊是別人讓自己看到的結果。但用筆去繪畫,卻是自己內心想法的最完美體現。盲人與妻子在教堂結婚,他心靈中的教堂充滿了甜蜜與溫情,所以他已不必再糾結於去描述。而我始終自我封閉,並沒有深入地觀察過心靈中大教堂的全貌,所以苦於用蒼白無力的語言去描述他人展示的教堂。

當內心的想法在白紙上肆意宣洩,我的精神實質上浸泡在自我內心的想法之中。也正是在不斷地對內心發出回應的過程中,我做到了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實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昇華。這也是為何在結尾,卡佛這樣寫道:“我的眼睛還閉著。我坐在我自己的房子裡。我知道這個。但我覺得自己無拘無束,什麼東西也包裹不住我了。

最終,全文以一句“真是不錯”結尾,宣告了“我”自我突破的成功。

所以看似簡單的敘述,但卻在意象的幫助下變得富有深意。我妻子的盲人朋友到我家做客的經歷,其實暗含著自我封鎖的個體在盲人的幫助下,推開心靈的窗戶,實現自我突圍的深刻寓意。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筆下的極簡主義、現實困境與意象運用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曾說:“在人的生命中,在真實的生活處境中,是存在著巨大的沉默的。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傷痛,只好放到沉默裡。

在傷痛中成長的卡佛,輕描淡寫地描寫著人世間的苦難。他的簡約,逼近沉默,但卻擲地有聲,分量十足。《大教堂》正是如此。

但好在他本人也最終完成了自我的突破,在意象運用中,於心靈中的教堂實現了自我救贖。讓我們不至於一直望著黑夜,偶爾也能尋得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