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今天我們說說“無視”,同樣,無視是我們一般的說法,專業術語叫“消弱”,或者負強化。事實上,這都是翻譯過來的術語,有時讓人摸不著頭腦,個人覺得,臺灣版翻譯要比大陸版翻譯更貼近原意。正強化,負強化,都是大陸版術語,臺灣版將其稱作“正增強”和“消弱”。

這個翻譯能夠表明這兩大技術的目的,其目標都是孩子的行為,正增強技術,可以使期望行為發生的頻率增多;同理,消弱技術,可以使不期望的行為減少乃至消退。所以,正強化技術,主要用於培養孩子良好行為,消弱技術,主要用於改變孩子不良行為。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為了通俗易懂,我們姑且把消弱簡單理解為無視。

為什麼無視可以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孩子身體成長,需要食物;孩子心理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注。

所以,孩子會千方百計的追尋父母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沒有社會評判標準——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好的、符合社會規範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是被社會所不能接受的。孩子能做的就是“試誤摸索”,而參照標準就是父母的關注。

孩子發現,自己寫作業的時候如果不專注,就能招來媽媽的指責、糾正乃至陪伴,那麼孩子不專注的情況就會增多,顯然這是父母不知不覺中對正增強這個技術的誤用。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由此,你會發現,父母常常錯誤強化了孩子很多糟糕行為。特別要說明的是,孩子追尋的是關注,至於是誇讚、獎賞類的正向關注,還是訓斥、打罵類的負向關注,都可以,都能滿足“獲得父母關注”這一需要。

所以,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都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出來的。

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卉貝上書法課,每次下課,媽媽來接的時候,他總是選擇在這個時候看書,結果媽媽好說歹說就是不走,而且叫也不答應,問也不說話,常常因此搞得雞飛狗跳,烏煙瘴氣。後來,我給媽媽出了個注意——“以後來接孩子的時候,如果時間充足,就坐在旁邊靜靜的等待,壓根不理,直到孩子喊你回家”。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結果,當媽媽這樣做的時候,不到5分鐘,孩子就喊媽媽回家了。當然有的時候孩子週末時間緊張,還得趕下一個場子上別的課,這個時候,我的建議是,媽媽就到樓下等待,不到教室,由老師轉告孩子媽媽在樓下等待的信息。

上面兩個策略之所以有效,原因是這兩個策略有一個共性——撤掉了孩子通過放學不回家而獲得的特殊關注。孩子不回家的時候,媽媽著急,央求,威脅,吼叫,都是對孩子巨大的關注,而這正是孩子想要的,所以,越是這樣做,孩子的不良行為便牢不可破。

反其道而行之,撤掉孩子通過不良行為獲得的關注,不良行為不攻自破,這就是無視的力量。

如果能夠善用無視這個技術,幾乎可以幫助孩子改掉一半的毛病。在運用無視技術的時候,有兩個重要原則要把握好。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原則1:不帶有負面情緒


這一點,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的。當看到孩子不良行為時,作為父母,我們不自覺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跟自己掛起鉤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幫助孩子矯正不良行為,而首先想到的是“這是我的孩子”,“我是孩子的父母”,“孩子這樣都是我的責任”。

諸如此類想法把讓父母深度介入孩子的不良行為中,分不清你我,結果憤怒、對抗、無助、緊張等各種負面情緒撲面而來。若是此,那麼父母採用一切策略都是無效的,因為父母陷入負面情緒時候的做法,只是借教導之名,行自我情緒發洩之實。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結果,我們就經常看見這樣荒謬的事情:

父母總是在和孩子的關係變得遙遠之後,才開始幫助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要做到這樣,只需和孩子始終保持界限,讓孩子的糟糕行為僅僅歸於孩子,把自己從是非中摘出來,儘可能做孩子的容器。只有這樣,我們採用的策略才是有效的。


原則2:結合正強化一起使用

這一原則,不僅能夠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且還能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朝著良好的方向轉變。比如,在我的《兒童注意力訓練》課堂上,總是有孩子想盡辦法引起我的關注,有敲桌子的,有發出怪聲的,有突然站起來的,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無視他。

怎麼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來試試“無視”這個方法吧

但與此同時,我會給大家指明“如何贏得我的關注”的方向,比方我經常這樣說:“我只看得見安靜坐下來的孩子”,與此同時,只要我發現有孩子慢慢安靜下來了,我會立馬給予關注,關注的方式有:點名——某某已經坐好了;肢體安撫——走過去摸摸頭,拍拍肩膀,然後說句“不錯”。

希望大家緊張這兩大原則,善加使用,那麼對於孩子的一些簡單行為,都可以做到“剪惡揚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