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明朝怪現象:皇權加強了,但朝廷卻禍患叢生,全因一制度陷阱

中國古代史一直圍繞著皇權、相權、地方、中央兩對矛盾展開,總體上來說,前者一直都是照著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的趨勢發展,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皇權一度發展到了最頂峰。

以明朝為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沒有了丞相的插手,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強化,但是,這麼做卻有一個弊端。由於,國家大小事件幾乎都要由皇帝親自處理,使得全國政務都集中到了一個人身上,便會對皇帝造成很嚴重的負擔。

明朝怪現象:皇權加強了,但朝廷卻禍患叢生,全因一制度陷阱

即使朱元璋這樣勤政的皇帝,做到“昧爽臨朝,日宴忘餐”,也不能將所有事務處理完。

由於,朱元璋對權力具有很強烈的控制慾,使得地方官在寫地方報告的時候不敢有絲毫怠慢,光是一些芝麻小事都足夠他勞神,更不要說是國家大事了。每次遇到這些重要問題的時候,朱元璋都想要找人探討卻又左右無可問之人。即使留到第二天上朝時交給百官議論,也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使得這時候的朱元璋,瞬間覺得“密勿論思,不可無人”。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設置“四輔官”,在戶部尚書範敏的推薦下,朱元璋委任王本、龔斆、杜佑、趙民望、吳源等人為自己出謀劃策,協商政事。“四輔官”大多由平民出身的儒士擔任,按照分旬輪班制對皇帝進行輔佐,其涉及的範圍較廣,但是,卻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因為決策權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

後來,朱元璋認為他們不能勝任其職位,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不僅將他們調任到了別處,還讓其餘的大部分致仕退休。偶爾有一個名為安然的人,能讓朱元璋比較滿意,但是,卻在洪武十四年病死了。從那之後,朱元璋就將這個制度廢棄不用了。

明朝怪現象:皇權加強了,但朝廷卻禍患叢生,全因一制度陷阱

宋朝的“殿閣大學士”制度,給了朱元璋很大的啟發。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效仿宋朝制度,相繼設立了華蓋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和武英殿大學士,分別由禮部尚書劉仲質、典籍吳沈和檢討吳伯宗,以備朝政顧問。同時,朱元璋還為太子設立了文華殿大學士,由徵耆儒鮑恂餘銓等人擔任,負責輔佐太子,其官職為正五品。

這些大學士的設立,為後來內閣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是,其本身的影響卻極為有限。由於,朱元璋一直“克勤不怠”,對重大事件“自操威柄”,甚至,直到彌留之際仍然不肯放手朝政事務。因此,這些大學士也像“四輔官”一樣,他們以建議為主,很少能夠參與決策,一直保持著顧問的身份而已。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內閣制度才基本形成。朱棣不斷完善關於文官考試、任用、管理、賦予權利義務,以及退休等的一系列文官制度,為後期的內閣制度提供了重要條件。

明朝怪現象:皇權加強了,但朝廷卻禍患叢生,全因一制度陷阱

永樂初期,明成祖開始設置內閣,為了防止大貴族對朝廷的過分滲透,朱棣選用的都是一些資歷較淺的官僚。而閣臣一開始只是試探,到後來其設置逐漸成為了常制,使得內閣也成了一個穩定的官僚機構。

對內閣的職責,明成祖也有明確的規定。內閣作為一個團體決策機構,沒有丞相所擁有的決策權,全國大小事務的奏章在皇帝過目之後,內閣便負責提出意見並草擬處理意見,因此,也名為“參預機務”。內閣設立之初,由於常常和皇帝接觸,故其地位較高,但是,從官階上來看,閣臣也只是五品官員,屬於中等官階。不僅如此,閣臣在行事的時候,還要受到司禮監太監的限制。

內閣閣臣在看過奏章準備提出建議的時候,便會將建議寫在一張小紙貼到奏章上,這種紙條被稱作“票擬”。按照慣例,皇上會在票擬上做出一些批示修改,稱作“披紅”。有的皇帝為了省事,往往會讓司禮監太監照著自己的意思為自己代筆,到後來,甚至完全交給司禮監太監處置,自己一概不管。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朝代中,太監讀書寫字是被嚴令禁止的,但是,後來的明宣宗卻改了這個規矩。

不僅如此,他還大力鼓勵太監學習,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根據後人猜測,明宣宗此舉大概是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力,但是,發展到後來,司禮監太監權力極度膨脹,甚至,出現宦官弄權的現象。

明朝怪現象:皇權加強了,但朝廷卻禍患叢生,全因一制度陷阱

然而,不同於漢朝的宦官干政危機,明朝的宦官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太監們便會立刻被群起而攻之,更不要說造反了。而漢朝的宦官,卻是有能力挾持天子的,“十常侍之亂”就是最好的例子。

內閣的權力雖然比四輔官和大學士要高一些,但是,卻仍然擺脫不了“沒有決策權”這一最大缺陷。閣臣雖得參預機務,但同時,他們的權力也要受到諸多限制。即使能夠得到皇帝允許,閣臣也不能完全沒有顧忌的行事。由於,朝廷上許多官員都來自貴族家庭,每次招惹一人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此,閣臣在行事上不得不小心謹慎。而後來,皇帝大多懈怠政事,將許多事情都交給閣臣和司禮監太監處理,對內閣便會產生較大的依賴。儘管,有司禮監太監的牽制,皇帝不必擔心內閣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但是,將國家大小事件都盡數交付給一個行事謹小慎微的機構,對國家的危害自然是不言而喻。

同時,由於司禮監太監的存在,內閣常常會與對方爭權奪利。內閣由文官組成,屬於外庭一派,而太監們則屬於內庭,雙方之間多有爭鬥。因為文官們大多是大家族子弟,所以,許多問題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家族利益,連國家利益都要排在後頭。

明朝怪現象:皇權加強了,但朝廷卻禍患叢生,全因一制度陷阱

然而,太監們則更加不堪,由於沒有子嗣可以寄託,他們便只能在這輩子尋求足夠的快樂,做起事情也絲毫不顧國家利益。雙方爭鬥,不管結局如何,遭殃的都是百姓。而統治者,卻任由他們這樣也不加管制,除了因為安逸的生活讓他們迷失其中,內閣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後代埋下了一個不小隱患。

【《明代的內閣內監與君主專制》、《明代內閣制之形成》、《明夷待訪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