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吳呂蒙殺了關羽,為何沒有能留名青史?

入世駿雄


小編不同意題主的看法,小編認為呂蒙早留名青史了!

1.年少懷大志。

還在少年時期,呂蒙(吳下阿蒙)就要跟著姐夫鄧當去擊賊,鄧當擔心呂蒙的安危就帶呂蒙面呈呂母,希望他的母親能阻止他,呂蒙就對母親來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表達,擺明了自己要憑戰功獲得富貴願望,呂蒙的母親知道兒子是志向的人,思慮再三,就同意了他的想法。

呂蒙在鄧當手下沒有得到認可,鄧當屬下有一兵痞對呂蒙百般鄙視,說帶著呂蒙去出戰,無異於拿肉喂老虎。呂蒙聽後,火冒三丈,抽刀宰了他。為此,呂蒙成了一個殺人逃犯了。


2.訓兵建軍功。

呂蒙後來在校尉袁雄的保舉下去自首,袁雄見他儀表不凡就把他推薦給了孫策,孫策慧眼識珠,立即留他在自己身邊做事。孫權繼位後,急需整頓軍務,呂蒙懂得這是自己脫穎而出的機會,他暗中下定決心,要操練出一支優秀的部隊。

後來,呂蒙帶出的這支軍隊得到了孫權 的高度認可,孫權認為呂蒙是一位可造之材,就給呂蒙增加了兵員,呂蒙非常開心,這個時候,他在孫權的心中就有點份量了

好好地看看,小呂很早就是一位勵志哥,他懂得審時度勢,憑業績說話!


3.憑努力令人刮目相看。

孫權為培養呂蒙,曾經鼓勵他多讀書,呂蒙牢記孫權的話,在戎馬倥傯的歲月裡,發奮讀書,努力補自己的短板,他期冀在未來能有所作為。

魯肅接任周瑜的大都督之後,孫權就讓魯肅關注一下呂蒙,魯肅認為呂蒙是一介武夫,談不出名堂,但又不能違背主公的意思,就試著與呂蒙接觸了一下,沒有想到的是,這位以前只有勇武的阿蒙弟弟,此時談吐不凡,文韜武略方面已有了一定的造詣,魯肅不禁脫口而出:

“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大都督這樣夸人,也預示了吳下阿蒙光明的未來。


4.智取荊州,建立不朽的功勳

魯肅死後,呂蒙出任東吳新一任大都督。此時的呂蒙已頗具戰略眼光,上任伊始,他就千方百計地結交蜀漢方面坐守荊州的名將關羽,除了言辭謙恭外,還贈送大量的禮物,時人並不理解他的做法;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時的呂蒙心中就有大膽想法——取荊州,滅關羽。

呂蒙投關羽所好,就是為了麻痺關羽,待他放鬆警惕後,趁機戰勝他。


關羽率軍去攻打樊城時,也曾留過重兵防範呂蒙。呂蒙知道機不可失,他運籌帷幄後,對外稱病,關羽得知呂蒙病了,就大意起來而抽調了防守東吳的重兵去樊城前線,呂蒙獲悉後,立即上演了一曲“白衣渡江”,叫吳軍利用商人的偽裝,偷襲了荊州,最後導致三國時的風雲人物關羽敗走麥城,為東吳生擒。

呂蒙此功,無異於為東吳的建立了一道屏障,對國防建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只可惜,這位文武雙全的大都督天不延年,沒有更多的機會來延續自己的人生傳奇,除掉關羽後,不久也因病撒手人寰了。


總結:沒受追捧事出有因。

在正史陳壽的《三國志》中,呂蒙與周瑜、魯肅合傳,縱使他算不上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但是青史留名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了。

呂蒙之所以建立了不世之功而沒有大量的粉絲,主要原因是他戰勝了強勁的對手——義薄雲天的關羽.

眾所周知,關雲長的過往在民間已經被傳為神話,他現在是武財神的化身,人們相信,他能為民間帶來祥瑞和富貴;再加上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嚴重的尊劉傾向,渲染了關羽的性格、能力與事蹟,使得關羽受到了萬民的敬仰;而呂蒙偏偏 除掉了高大上的關羽,這樣在光彩照人的關雲長面前,呂蒙就成了“奸人”、“小人”、“鼠輩”;因而,呂蒙的形象就沒有辦法在民間樹立起來了。所以,人們才認為他青史無名,其實,在嚴謹的歷史學家面前,呂蒙並不慢長的一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事蹟。


希望星晨58298869


呂蒙不僅沒有留名青史,他殺了關羽,反而是遺臭萬年。

關羽可是蜀國的五虎將,劉備的結義兄弟,曹操的座上賓。其實呂蒙並不是想要殺掉關羽,但是因為是他在孫權手底下辦事,正所謂君命難違。關羽是不肯投降的,呂蒙只有殺掉他這一條路可以走。


按照關羽這麼厲害的名氣,呂蒙能夠殺掉關羽,可謂是三國中最厲害的人了。想當年關羽還跟著曹操的時候,溫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大展自己的武藝,都驚到了曹操這個眼睛挑剔的人。要是關羽來到曹操這裡,肯定是曹營第一大將,曹操對關羽比自己的兒子都要好。就算關羽想要投奔劉備,明知道這是以後的一個心頭大患,可是這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竟然允許關羽去負他,讓關羽去尋找劉備。

就是因為曹操感念關羽是如此的忠誠,雖然他們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是非常值得尊敬這個對手。在三國中曹操的名聲已經夠壞了,可是他也不想要殺掉關羽,如此忠心之人,誰敢去殺掉呢?


可是他呂蒙卻並不怎麼害怕,反正都是對手,管他那麼多。於是在麥城之戰中,呂蒙將關羽圍困在麥城。關羽迫不得已,只能率領二十個騎兵去突圍,可是你們就是想要捉住關羽,但是關羽不投降,面對這個強大的對手,他們只好一起將關羽殺死。

關羽並不是和呂蒙單槍匹馬被殺死的,而是被圍殺死。

但是呂蒙可以單槍匹馬和關羽爭鬥的話,並且輕鬆的將關羽殺死,呂布真的是能夠名垂千史。可是就算呂布在世也不敢說自己能夠輕鬆殺掉關羽,現在的關羽已經是成長了起來,而且坐的就是呂布的赤兔馬,手裡握著青龍偃月刀,所以和當初的呂布是差不多了。現在這個時候,關羽可以說是天下無敵,能夠真正阻擋他的人並不多,而要想殺死關羽,更是難上加難。


按照呂蒙的武藝,他和關羽去打的話,頂多是幾個回合就被關羽打得落花流水。他一個人打不贏,反正他們當時人多,關羽已經進入了他們的陷阱裡,他們想怎樣整死關羽就怎樣整死關羽。靠人山人海,關於再怎麼厲害,也終究是一個人,最後因為體力不支,被別人殺死,而且也被呂蒙砍下了項上人頭,這個可以說是對這個名將最大的侮辱。

呂蒙就是靠著陰謀詭計而取得了勝利,這個在人們心中是不允許的。對關羽這樣的鐵骨錚錚的漢子,就是應該和他一決生死,採用陰謀詭計去謀害關羽,人們的唾沫星子都可以把呂蒙淹死。都在心裡暗暗的罵著呂蒙,又怎麼可能投來敬佩的目光呢?


汪公說


俗話說得好,人的一生,是不可預料的。一個人的成功,自然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要看歷史的進程。你說關羽這樣一個九月份還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大將軍,到十二月怎麼就兵敗身死了呢?

幹掉關羽,東吳大都督呂蒙功不可沒。呂蒙這個人,但凡讀過三國演義,都會認為此人是個十足的小人,身為東吳大都督,想要奪取荊州,不敢明著來。趁著關二爺舉大軍北伐之時,身為盟友的呂蒙卻在背後捅刀子,可見其險惡。在《三國演義》中,作為殺害忠良劊子手的呂蒙,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被關二爺陰魂附體,七竅流血而死,可謂是快哉快哉。然而,呂蒙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之所以讀者會對呂蒙產生厭惡,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通過自己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對讀者的情感造成影響,將蜀漢塑造成正義的一方,這個預設在讀者腦中紮根後,凡是與蜀漢為敵者,皆是“亂臣賊子”。但歷史不是小說,小說中的人物,作者可以通過文字描寫和情感表露,來塑造其主角的形象。但歷史是沒有感情的,歷史事件的對與錯大多是難以分辨的,亂世中的爾虞我詐遠多於兒女情長。因此,如果以一個客觀中立的角度來看,呂蒙絲毫沒有做錯,常言道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君主孫權之憂便是荊州,呂蒙拿下荊州,錯在何處?當立場客觀之後,則對呂蒙這個人,便會有新的認識。

呂蒙拿下荊州的計策,可以說是一盤漂亮的棋局。作為主將,關羽在一開始便輸給了呂蒙。呂蒙深知關羽倨傲的性格,為令關羽放下警惕,呂蒙不僅百般向關羽勢弱,甚至直接“告病辭官”,進一步麻痺關羽。關羽並不是一開始便對東吳毫無防備,在進攻樊城之時,關羽留下了相當大基數的部隊留守,防備東吳。但呂蒙和繼任者陸遜(呂蒙辭官後由陸遜擔任“都督”),相繼向關羽獻殷勤,勢弱,關羽久而久之居然相信了。關羽根本不瞭解呂蒙是什麼樣的人,更不瞭解陸遜,但東吳的兩位青年才俊,對於關羽的一切卻瞭如指掌。信息不對稱,這仗還怎麼打?

一步錯,步步錯,關羽在看到東吳的兩代都督都是如此“廢物”後,放心地將大軍調到了樊城前線,荊州自此空虛,呂蒙的機會終於來了。東吳的軍隊在呂蒙帶領下,化妝成身著白衣的東吳客商,前往荊州,每到一處便做掉崗哨,令關羽無從得到消息,最終兵不血刃拿下了荊州。呂蒙佔荊州後,利用攻心之計,善待關羽及所有蜀漢在外出徵將士的家屬,令蜀軍無心作戰,恰逢關羽在前方失敗,此時可謂是士氣全無。最終,一代名將關二爺,栽在了病秧子呂蒙手上。

可以說,關羽與呂蒙的這場對決,呂蒙完勝了關羽。那麼,為何呂蒙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不如關羽高呢?

主要原因在於,呂蒙導演的這出戏,配角陸遜演的也很給力,呂蒙的一些光芒被掩蓋下去。除了陸遜,如果沒有曹仁正面戰場抗擊關羽,呂蒙額偷襲大概率也是成功不了的。所以,呂蒙的這次軍事行動,看似充滿了太多的偶然因素:如果關羽真的拿下了樊城,如果陸遜演技太差,如果關羽沒有調兵去前線,如果白衣渡江的過程中被某個機智的荊州小兵發現,任意一個如果,都會使呂蒙苦心經營的局毀於一旦。然而,呂蒙成功了,必然往往隱藏在偶然背後。樊城的堅固註定了關羽無法短期拿下;關羽的自負註定了他不會吧呂蒙陸遜放在眼中。

再者,由於宋朝以來對於正統觀念的重新定義,使得民間開始出現尊劉貶曹的觀念。雖然孫吳並不起眼,但呂蒙幹掉了正義的劉備陣營中的猛將,武聖關二爺,那他就是罪大惡極,自然沒有人去宣傳他。而由於孫吳政權本身存在感就不強,其國內名將,除了被蘇東坡讚揚“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都督外,其餘都很“低調”。

然而,無論如何,呂蒙作為一個割據政權的都督,是非常合格的;作為一員武將,他當得起名將稱號。


庭州行者


呂蒙,三國時期的名將,在三國中期佔有一席之地。

呂蒙是一位三國時期的“勵志哥”,從小就勇武過人。

十幾歲時就偷偷跟著姐夫鄧當擊賊,給鄧當嚇壞了,帶著呂蒙去見了他的母親。呂蒙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兒之後,非常的生氣,說是生氣,其實更多的是擔心呂蒙的安危。

呂蒙雖然是一位有名的大孝子,但在這件事情上,呂蒙沒有輕易低頭,而是說出了自己的一番想法。呂蒙認為,現在這樣窮苦的日子他不想過了,他想出去憑藉戰功獲得富貴。呂蒙的母親也是一位通達之人,聽了呂蒙這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思想後,儘管非常擔心呂蒙的安危,但她深知“好男兒志在四方”的道理,就讓呂蒙出去闖蕩了。

不過,呂蒙雖然有志氣,但是他的本事卻沒能得到鄧當手下的認可,有一位仁兄就對呂蒙極為看不順眼,對呂蒙百般鄙視,說帶著呂蒙去出戰,那和拿肉喂老虎沒啥區別。呂蒙年輕氣盛,哪受得了這樣的侮辱,一怒之下,抽刀砍將出去,抬眼看時,竟然沒了呼吸,也正因為這一刀,呂蒙成了一個殺人逃犯了。

"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

可能是呂蒙貴人自有天助吧,他後來在校尉袁雄的保舉下去自首,還推薦給了孫策,結果孫策一眼就看中了呂蒙,不僅沒有被判刑,反而留在了孫策身邊做事。後來孫策死去,孫權上位,孫權第一件事兒就是整頓軍務,他開始將軍隊進行整合,一聽說這個消息,呂蒙著急了,一旦部隊合併之後,他呂蒙想出頭豈不是難上加難,於是,呂蒙決定利用自己練兵的本事,操練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利用這樣的視覺衝擊,來為自己贏取一次保住兵員的機會。

當孫權看到呂蒙操練的軍隊時,極為認可,他認為呂蒙是一位可造之材,削減兵員的事情不僅沒有落到呂蒙身上,反而給呂蒙增加了兵員,呂蒙非常開心,從這以後,他在孫權的心中也贏得了一席之地。

“權見之大悅,增其兵。”

阿蒙不甘人後

在東吳的地界,有個習俗,稱呼別人名字的時候,喜歡在名字前面加一個“阿”字。如此一來,呂蒙自然也就叫阿蒙了。

儘管呂蒙在東吳繼承了姐夫鄧當的官職,算是正式在東吳“出道"了,如果和今天的我們比,那也是高級軍官,人生巔峰了。但是他的地位與周瑜和魯肅比,顯然還是差距太大,在他們的眼中,呂蒙還是小阿蒙,只是一個“弟弟”。

呂蒙在年輕的時候,因為被別人看不起甚至動手殺了人,此時的他雖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卻依然沒能摘掉“被瞧不起”的帽子。與當年不同的是,他雖然不能得到周瑜、魯肅等人的認可,但是他卻不能再動手殺人了。

孫權似乎看出了呂蒙此時的迷茫,曾經也因為此事約談了呂蒙,孫權語重心長的和呂蒙溝通,希望呂蒙多多讀書,彌補他在學識上的不足,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儘管覺得自己很忙,沒時間學習,但還是聽了孫權的話,發奮讀書,希望能夠通過讀書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能夠在未來獲得更高的成就。

等到周瑜死去,魯肅接任大都督之後,一次與孫權探討東吳未來方針的時候,談到了呂蒙。孫權就讓魯肅平時沒事的時候,多去和呂蒙聊一聊,這樣可以拓展一下思路,也好為東吳制定更好的發展規劃。魯肅一聽,孫權竟然讓自己去找一個只會蠻力的武夫去談策略,這不是胡鬧麼?但是魯肅卻沒有違背主公的意思,勉為其難的去見了一下呂蒙,本來打算應付了事的魯肅,見了呂蒙之後卻大為吃驚,他竟然沒有注意到,這位勇武過人的阿蒙弟弟,此時居然文韜武略造詣不俗,不覺之間,兩人竟然相談甚歡,在這次談話之後,魯肅承認呂蒙早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因此二人的關係也親近了許多,溝通也逐漸多了起來。

“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完成東吳的夢想

提起東吳,它有一個做夢都想完成的夢想,那就是取得荊州全地,掌控長江之地。東吳的最大依仗,正是長江天險,而荊州之地在關羽手中,如一雙大手扼住了東吳的喉嚨,讓東吳難受之極,只是苦於關羽的實力和三足鼎立的局勢,東吳一時間無法奪取荊州。但是東吳的將領們卻無時無刻不惦記著荊州,他們恨不得吃了關羽,來為自己的故鄉達成所願。

魯肅死後,呂蒙成為了東吳新一任大都督。呂蒙一上任,就開始瘋狂的結交關羽,除了討好之外,還送禮物,如此諂媚之相,讓東吳本來就憋屈的將領們十分憤怒,他們都覺得這個呂蒙簡直不可理喻,不想著為國效力,居然去巴結關羽。

其實不然,呂蒙可能是東吳歷任都督之中,野心最大的一個,他在任期間,提出了一個推翻之前國策的大膽想法——滅關羽,取荊州。其實這個想法在東吳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他們武力打不過關羽,局勢又受到牽制,這才沒有執行。

呂蒙自然也明白其中的玄妙,但是呂蒙依然認為關羽可滅,荊州可取。巴結荊州,討好關羽,這正是呂蒙滅關羽的第一步棋,對關羽進行麻痺。

終於讓呂蒙等到了時機,關羽去攻打樊城,但是卻留兵防範呂蒙。呂蒙知道機不可失,他先來一招假裝稱病,使關羽大意而抽調了防守的重兵去樊城戰場。呂蒙見狀,喜出望外,隨後來了一手“白衣渡江”,利用商人的偽裝,偷襲了關羽鎮守的荊州,拉開了滅亡關羽的序幕。

關羽得知呂蒙對攻佔城池秋毫無犯時,他也知道自己必敗無疑了,因為家人並未受到迫害,關羽手下將士戰意不足,他只能敗走麥城,最後被呂蒙生擒。

呂蒙之功,完成了東吳一直以來的夢想,也成為了東吳的一個屏障。只是他沒能延續自己的傳奇,不久也就一命嗚呼了。

青史留名

不過,在正史《三國志》中,呂蒙與周瑜、魯肅合傳,即便他不算什麼曠世英雄,但是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他一生最高光的時刻,便是白衣渡江,滅關羽,完成了吳國領土上的再一次突破。呂蒙在東吳如此功蓋環宇,為何在後世,與其他三國人物相比,談到他的時候卻要少了很多興致,似乎呂蒙的功勞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之功,反而是周瑜、魯肅的名氣更大呢?

呂蒙“罪孽深重”

呂蒙之所以有大功而不受追捧,其實不是他本身的過錯。這樣的情況形成,主要是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造成,使得呂蒙沒能被廣為讚揚。

在民間,呂蒙“罪孽深重”。因為關羽的忠義成為了民間的神話,他化身武財神,為民間帶來祥瑞和富貴;他化身忠義守護者,受到民間百姓的敬仰。而如此忠義之人,卻被“奸人所害”,這個“奸人”正是呂蒙。為了“替關羽報仇”,民間甚至編出了“關羽死後索命呂蒙”的傳說,足可見關羽的形象在民間多受歡迎,反之,呂蒙的形象自然無法在民間高大起來。

在皇權,關羽“奉若神明”。關羽的忠義,正是三國之後各個皇權需要的精神,他們通過對關羽忠義精神的宣揚,達到使臣下忠君的目的,這樣的宣揚在清朝達到了巔峰,關羽最長的諡號居然到了88個字之多,如此忠良之士,殺害他的人自然就是“壞人”,由此看來,呂蒙不被抹黑已是萬幸。


野史日記


都別搶,我來答。

關羽俘虜于禁,殺了龐德就威震華夏,呂蒙使計把關羽殺了,但好像非但沒有讓自己“一戰封神”,反而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了。對於這種現象,主要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塑造和傳播,如羅貫中老先生為了替民間老百姓出一口惡氣。

直接在《三國演義》中對呂蒙的死進行了改編,在《三國演義》中呂蒙直接被關羽的冤魂附體,接著便七竅流血而死。像羅貫中描寫孫權殺關羽的字眼也很有意思,按理來說,兩軍交戰,將領士兵死傷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卻使用“孫權既害了關公”,一個“害”字就把作者自己的喜好和立場給表現了出來。其實孫權偷襲荊州,殺關羽談得上什麼“害”呢?這固然是“尊劉貶曹”風氣的表現,倘若放過來“尊曹貶劉”,那麼自然也可以說關羽殺龐德也是“害”了。

呂蒙實際上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只是由於受到民間“尊劉貶曹”這種風氣的影響,所以他的正面評價不是很高。關羽歷代以來都被塑造成為“忠義”的臣子形象,所以在民間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和充滿光輝的。

那麼自然也就不難理解呂蒙把關羽殺了,就會造成自己形象的負面化,所以初次看《三國演義》的人看到這一段情節時,往往都會對呂蒙恨之入骨。

但在真實歷史上,呂蒙是一個評價頗為不錯的人,其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已經是青史留名了。

  • 真實歷史上的呂蒙評價——

  1. 刻苦好學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說的就是呂蒙。

呂蒙早年間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孫權因此經常勸告他說: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意思呂蒙現在當上管理幹部,不能不學習。所以人們後來又常常用“吳下阿蒙”來諷刺那些不愛學習的人,但當時呂蒙經常找各種理由來推辭,孫權見了很不高興,又說: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意思讓呂蒙學習並不是讓他去當一個文人,而是讓他從古人的智慧中總結經驗教訓。又拿自己舉例子,在繁忙的事務之中還抽出時間來學習,得到許多收穫。

呂蒙見主公都這麼說了,也不好再推辭,於是從此專心學習。

後來呂蒙和孫權再次見面,發現呂蒙談吐不凡,於是更驚詫的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很得意的回答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關於呂蒙當時學習古代經典還有一則故事,說的是他在睡夢中把《易經》給背誦了一遍,可見當時呂蒙當時確實非常刻苦。

呂蒙入吳,王勸其學。乃博覽群籍,以《易》為宗。常在孫策坐酣醉,忽於眠中,誦《易》一部,俄而起驚——《太平廣記》
  1. 品性端正

呂蒙性格寬仁端正,能夠容忍別人的非難。大將甘寧性格暴躁,不但經常和呂蒙對著幹,連孫權有時候都不給面子。但呂蒙並不計較這些,反而勸說孫權,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應當對下屬有所包容,這才緩解了甘寧和孫權的矛盾。

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權遂厚寧,卒得其用——《三國志·呂蒙傳》

江夏太守蔡遺曾經和呂蒙有過節,豫章太守顧邵去世以後,孫權向呂蒙訊問應該派誰去接替,呂蒙向孫權推薦了蔡遺,孫權得到呂蒙的回答很高興,認為他很大度。此外像陸遜也是經由呂蒙推薦給孫權的,呂蒙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幫助孫權奪取荊州,殺了關羽。

  1. 後世地位

但是也因為這件事導致他在民間的評價不是很高,而且人們也往往只能記住這個人是殺害關羽的兇手。但實際上呂蒙在後世是非常受到推崇的,在唐代,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其中呂蒙就入選武廟。

到宋朝時,武廟增設為七十二名將,呂蒙再次入選,北宋時期有本書叫《十七史百將傳》,呂蒙也被收錄其中。偉大的開國領袖和優秀的軍事家毛對呂蒙也有高度讚賞的評價說:

呂蒙如不折節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當東吳統帥?我們解放軍許多將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讀《呂蒙傳》。

可見呂蒙在歷史上的地位實際上是遠比關羽要高的,關羽只不過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捧起來的,最後直接被封為“關帝聖君”,但這其實已經遠遠脫離了他的實際能力。


圍爐談史


別說殺關羽,打荊州就夠智障了。

很多蜀黑說這是蜀本位思想,我呵呵他們一臉。

孫劉聯盟抗擊曹魏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魏國無論經濟總量還是軍事實力都遠超吳蜀之和,關羽只是靠靈光一現在局部和曹魏打成平手而已。曹魏主力被關羽這隻偏師牽制並有較大損失,但地盤並沒怎麼減少。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人,無非兩種做法:

  • 激進的話直接東線北上搶地盤

因為曹魏的核心力量在應對關羽的威脅,所以孫吳擴大戰果的速度自然要比關羽快。最後曹魏撲街,孫劉東西爭霸。

  • 猥瑣的話就先觀望,等關羽把曹仁徐晃團滅一路進逼許都的時候再背刺摘桃子。

有人可能會說萬一關羽打不過曹魏怎麼辦?打不過你還背刺盟友?智障?

所以說孫十萬的戰略是令人費解的,因為背刺這種事情,前提是劉備已經成為或者即將成為三方中最強大的勢力。而現在劉備只是在局部取得了軍事勝利,體量上其實還差的遠。

背刺之前,孫吳雖然相對較弱,但曹劉互為對方黑名單第一位,孫吳有很多的操作空間。而背刺後孫劉都是等死局面。

即便是吳本位,孫權/呂蒙的戰略短視也沒什麼好洗的。不然劉備伐吳的時候他還慫個毛?直接幹啊。難道殺關羽的時候沒想過劉備會報復?

————————————————————

提一下,一切討論都必須基於“背刺導致了孫劉聯盟總體實力永遠失去了反超曹魏的可能”這個前提。不承認這一點拒絕討論。


孤獨的始皇


呂蒙,小人爾。呂蒙除了無恥地偷襲荊州外,還有什麼戰績?這種人如果都配留名青史的話,那青史上的人物可就多了。關羽正在對抗孫劉共同的敵人曹操,呂蒙卻對自己的盟友下手,這種無恥的行為,我真的不想多說,契約精神就是被呂蒙這樣的人給破壞的。

關羽鎮守荊州六七年,呂蒙一個兵都不敢動。

在沒有選擇北伐之前,關羽一直坐鎮荊州。當時的呂蒙已經是東吳的大都督,他取代了魯肅以後,正值壯年。如果真的有本事的話,那就主動找曹魏的麻煩,這個時候的曹操正在跟劉備爭奪漢中,其實是北伐的最好時刻。

孫權也的確前往合肥北伐,可是情況有些差強人意。孫權所帶的十萬人馬,居然打不過張遼八百人。當時的呂蒙也在場,如果他真的有本事的話,這場仗會打成這樣嗎?在跟關羽交涉荊州事宜的時候,劉備主動讓出了荊州南部三郡給孫權,這也算不得呂蒙的功勞,最多是魯肅的功勞。

白衣渡江,偷襲正在北伐的關羽。

要麼說當時江東人比較無恥呢!劉備和孫權是盟友,發誓一起對付曹操。可是在劉備大軍奪取漢中、拿下上三郡的時候,孫權啥事兒都沒幹。現在關羽要北伐了,孫權卻偏偏看上了荊州這塊地盤,這塊地盤是你盟友的地盤啊!孫權可管不了那麼多,呂蒙作為大都督自然是設計奪取荊州,正面不敢打,那就只能偷襲。

關羽也不傻啊,本來對東吳是有所防範的。可是呂蒙自己裝病躲回家,讓陸遜來代替自己的職位。陸遜也是噁心,寫了一堆對關羽崇拜的信給關羽,並且表示永遠都是盟友,讓關羽放心北伐。關羽看是一個書生掌兵,也就放心了。沒想到呂蒙此刻已經偷偷潛入荊州城。等到關羽在前線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呂蒙果斷奪取荊州。

呂蒙以荊州士兵的家人作為威脅,使得關羽迅速垮臺。

呂蒙知道這麼拿下荊州,一定會遭到關羽的報復。一旦關羽殺回來,他肯定抵擋不住。所以他想了個辦法,那就是籠絡荊州士兵的家人,這些人可都在荊州城內,已經被呂蒙所掌控。他就對這些特別好,然後放出去一部分人去荊州軍內宣傳。其實是一種威懾,表示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呂蒙手裡,知道他們敢攻城,那這些士兵的家人都要完蛋。

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三國志》

這簡直太噁心了,連呂布都知道,將劉備妻子送還給劉備,而呂蒙卻拿人家一家老小作為自己獲勝的籌碼。他又不是一位文官,難道他不會打仗嗎?這麼做直接導致荊州士兵放棄了抵抗,關羽的天下第一軍就這麼被呂蒙給高垮臺了。

狠心殺害關羽,還要嫁禍於人。

呂蒙在搞垮了關羽大軍以後,便要對付關羽本人了。多年來一直被關羽欺壓,呂蒙覺得自己十分丟人,所以要報仇雪恨。即使當時的國家格局是不允許殺掉關羽的,孫權應該也不希望殺掉關羽,可是呂蒙心裡的嫉妒和仇恨,迫使他必須要殺掉關羽。他覺得關羽活著就是自己的恥辱,所以他吩咐手下人在路上給關羽設伏,最終殺掉了關羽。

在這之後,孫權是大為惱火,但是壓制住了憤怒,畢竟呂蒙是剛剛奪取荊州,立下大功。可是關羽的問題卻成為比較棘手的事情,所以他們商量了一下,將關羽的腦袋送給了曹操,想要說明這是曹操指使他們乾的。到了這個地步,還如此無恥,江東這邊其實就是貪心卻不敢承擔責任。

總結:無恥呂蒙,有何顏面名留青史。

  1. 呂蒙一直沒有什麼著名的功績,在關羽鎮守荊州的六七年裡,呂蒙寸功未立,實在是丟人的很,所以呂蒙對關羽一直都比較痛恨。
  2. 呂蒙裝病偷襲荊州,讓正在北伐的關羽腹背受敵,所謂白衣渡江不過就是無恥偷襲罷了。
  3. 呂蒙將荊州將士們的家小都給控制了起來,以此作為要挾,瞬間使得荊州兵的戰鬥力化為烏有。
  4. 呂蒙因為嫉妒和仇恨,所以必須要殺掉關羽。而殺掉關羽以後,卻又不想承擔責任,所以卑鄙地將關羽人頭送給曹操。

這樣的人如果真的讓他名垂青史的話,我覺得是對契約精神的一種侮辱。如果以後還想讓大家講究一點誠信,請大家不要把呂蒙作為正面教材來宣傳。


江湖小曉生


呂蒙沒有名留青史?這是一個笑話嗎?“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成語都和呂蒙有關。而且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蹟,也是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典範。

呂蒙是一個天生不安分的傢伙。由於出生家庭貧困,所以呂蒙時常冥思苦想如何發家致富過上好日子。當時他的姐夫鄧當是孫策手下的部將。呂蒙覺得從軍建功立業或許可以建功立業然後發家致富。所以在呂蒙十五歲的時候,在鄧當出征的時候偷偷的混入了鄧當的軍隊隨著大軍一同出戰。結果可想而知,呂蒙的小聰明被發現了。戰爭過後鄧當把呂蒙的所作所為告訴了呂蒙的母親。本來呂蒙母親十分生氣,但呂蒙表示自己甘願學班超建功立業。鄧當看到呂蒙如此雄心壯志,所以也幫著呂蒙勸呂蒙的母親。最周呂蒙母親就對呂蒙聽之任之了。

但呂蒙從軍之後在孫策手下並沒有怎麼受重用。當然了,也和呂蒙能力還不是很強有很大的關係。孫權執掌江東大權後,為了快速的整個自己的權利,孫權開始提拔重用減輕將領來制衡他父親和哥哥留下的老臣。呂蒙就是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因為練兵有方被孫權所看重。正是踏上了青雲之路。建安九年,呂蒙首次被單獨委派鎮壓造反的山越族人。呂蒙成功完成認為解決了孫權的後顧之憂。孫權這才放心的去攻打江夏黃祖。

建安十三年,呂蒙再次隨同孫權出征討伐黃祖。在戰役過程中呂蒙作為先鋒,身先士卒斬殺了陳就,而陳就身死後,黃祖大軍也隨即奔潰。之後夏口城破,黃祖身死,孫權佔領江夏後論功行賞之際,呂蒙被評為首功。升職加薪自然不在話下。同年十月,赤壁大戰爆發,呂蒙隨軍聽宣在周瑜手下聽令。在戰爭後期周瑜之所以能順利的取得夷陵城大勝,也全靠呂蒙的獻計獻策。因此呂蒙也被周瑜所看重。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故,魯肅接替了東吳大都督之位。本來魯肅是看不起呂蒙這個武夫的。但通過和呂蒙的交談,魯肅才得知呂蒙是一個人才。尤其是呂蒙關於對身旁大敵關羽的分析,完全是掐中了要害。後來劉備佔據益州之後,孫權按照約定和劉備討還荊州。但劉備耍賴不認賬。所以孫權派呂蒙攻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而劉備也派遣關羽對戰東吳。此戰中呂蒙用計拿下了三郡之地。但不久後因為東吳要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所以孫權又歸還了劉備兩郡之地,但不管怎麼說呂蒙的功績還是有目共睹的。

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對曹操表示了臣服。當時曹操也是久久沒有攻克濡須塢,所以曹操接受了孫權的歸降。曹操也不再針對東吳,而是把視線又挪到了劉備身上。在此之後呂蒙提出了覆滅關羽奪回荊州的計劃。該計劃也被孫權所肯定。之後呂蒙先是用計騙過了關羽,在關羽大軍出擊攻打樊城的時候,呂蒙趁機率軍出擊偷襲了關羽大後方。公安江陵守將傅士仁和糜芳投降。關羽後方盡失。之後關羽兵敗徐晃。後來也退無可退,最終被呂蒙擊敗魂斷臨沮。但在他擊敗關羽後不久,也因為常年征戰身體有恙,最後病逝。歷史上對於呂蒙的評價極高。呂蒙絕不是什麼無名之輩。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無論呂蒙殺不殺關羽,呂蒙都會青史留名,雖然呂蒙偷襲荊州這事幹的不光彩,可那是戰爭,哪來的仁義道德,戰爭只講勝負,戰爭只講成王敗寇,況且呂蒙好歹也是東吳繼周瑜、魯肅之後的第三任都督。

能夠在青史上留名的,都不是小人物,我們知道呂蒙這個名字,就是因為他在青史上留名了,無論呂蒙的名聲是好是壞,總之我們知道了呂蒙這個人。



呂蒙能夠在江東孫權手下擁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個人的能力,雖然呂蒙出來混,最早是依靠他的姐夫鄧當的,但是呂蒙出名並受到孫權的重用,卻完全是靠著戰功從死人堆中打出來的。

正因為呂蒙出來是靠著姐夫鄧當的,所以就有人嘲笑呂蒙,後來嘲笑呂蒙的人被呂蒙殺了,再後來,就沒有人敢嘲笑呂蒙了。



沒有人嘲笑呂蒙,是因為呂蒙靠著戰功,一步一步得到孫權的賞識,呂蒙在孫權徵黃祖時,親手斬殺了黃祖的水軍都督陳就,立下大功,之後又參與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數有戰功。

呂蒙除了勇猛,還頗有計謀,在孫權與劉備的湘水對峙時,呂蒙憑著謀略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荊南三郡,在周瑜和魯肅相繼去世後,呂蒙憑藉個人能勇猛和頗有謀略,成為東吳在荊州前線的第三任都督。



發生在呂蒙身上還有不少典故,比如“吳下阿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吳下阿蒙指的就是呂蒙,呂蒙原本是個不讀書的人,經孫權多次勸學,才開始認真讀書,吳下阿蒙暗指缺少學識和文才的人,後多比喻學識淺薄之人經過學習後,發生改變,如同呂蒙一樣改變。所以就不能用老的眼光去看待一個人,人是會改變的。

呂蒙鎮守的是東吳在荊州的領土,與之交界的就是關羽在荊州的防區,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北方曹魏的威脅。



呂蒙是一個極其務實的人,鎮守陸口期間,積極與關羽協調好關係,主動示弱,同時暗地裡又與孫權密謀奪取荊州,尋找機會。

呂蒙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這也是呂蒙一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策劃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呂蒙先是裝病,然後主動調離前線,讓關羽放鬆警惕,將鎮守荊州後方的兵力全部調往襄樊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



呂蒙讓東吳士兵化妝成商人藏在商船中,等待過了長江,這些士兵將關羽設在長江沿線的哨所全部端掉,並且兵不血刃的勸降了公安守將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拿下了關羽的核心後方。

呂蒙並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有著眾多謀略,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為謀。而呂蒙在白衣渡江中,恰恰是利用了兵法謀略,在勸降公安和江陵城後,善待士兵家屬,然後瓦解了關羽軍隊的鬥志。



等到關羽南下麥城裡,手下士兵鬥志喪失,大部分逃離關羽,而投降呂蒙,關羽只得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軍隊俘虜殺害。

關羽雖然不是呂蒙直接殺死的,但關羽之死的確是因為呂蒙導致,我們不能以道德的水準去批判呂蒙,在軍事鬥爭中,原本就是兵不厭詐,無所不用其極,雙方戰爭都是為了最後的勝利,至於用了什麼手段,真的不重要。



呂蒙雖然靠偷襲關羽後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從來沒有人認為偷襲不光彩,人們只會認為失敗可恥,而不會認為勝利不光彩。

不要拿我們現有的道德水準去衡量呂蒙,那個時候不是現代,戰爭也不是講理的地方,關羽之死,固然可惜,可誰又認為關羽本人沒有錯呢?雖然關羽在百姓的心目中形象非常的高大上,但關羽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已造成的。



從戰略上講,呂蒙偷襲荊州的戰略也是一次失敗的戰略,正是因為呂蒙偷襲荊州,才真正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三國鼎立正是因為兩弱聯合抵抗一強才維持相對的平衡,現在兩弱打起來了,對於那個一超獨強的曹魏來說,簡直是天生的統一天下的好機會,有著天然的利益好處。

不得不說,孫權的運氣太好了,在孫權和呂蒙走了偷襲荊州的險棋後,曹操去世了。導致曹魏隨後進入政權交接,沒有時間去考慮利用孫劉聯盟破裂的當下,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略安排,從長遠眼光來看,呂蒙走了一步臭棋,僅僅靠著運氣好度過了難關。



呂蒙能夠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是東吳的名將,並不因為他是否殺了關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能青史留名的無外乎以下幾種:有能力的君主,如曹操;以弱勝強的將帥,如周瑜;不變初心,始終如一的人如諸葛亮、荀彧。呂蒙呢?

說道青史留名,呂蒙雖然是三國這段歷史的一位人物,但是卻不出眾,他接任周瑜和魯肅的職責,對東吳軍事進行經營。

(《三國》呂蒙角色)

說起呂蒙,普遍想到兩件事,一個就是“吳下阿蒙”的典故,說的就是呂蒙以前非常沒有文化,但是後來努力成了個文武兼備的人才,所以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另一個就是奪取荊州,幹了關羽。除此之外,就沒有太為人熟知的事情了。

呂蒙攻打荊州可以理解為一個合理的計謀,就好比當初曹操用兵,劉備勸劉表打曹操一樣(但是劉表不聽),假如劉表來一個出其不備,總會有所收穫,這在戰爭中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三國》關羽一夜間鬚髮皆白)

但是也可以理解為呂蒙是投機取巧,小人戰法,明明關羽在外攻打曹操,和曹軍發生惡戰,呂蒙卻趁其不備,白衣渡江,最後關羽身敗城失,關羽雖然身敗,但是沒有名裂,反而成就了關羽的名聲,倒是呂蒙名裂了。

從當今的主流看法看,要麼是《三國演義》中呂蒙罪有應得被關羽魂魄收了去,要麼就是被孫權用詭計殺害,總之都不是什麼好結局。

(《三國》呂蒙誠惶誠恐)

呂蒙是關羽的對手,關羽因為“身在曹營心在漢”而被人喜愛,關羽成了忠義的代名詞,但在“非黑即白”的邏輯下,呂蒙就沒法樹立成正面形象,這呂蒙就非常悲劇了。

呂蒙也參加了很多別的戰役,雖然有勝利,但是都是採取守勢,能靠守來完成青史留名的人並不多見,這個原因是個次要因素。

總之,呂蒙在當時算是一代名將,但是縱觀歷史長河,呂蒙這個人不能算是很突出,所以名氣也就那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