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列一個三國謀士榜,你覺得前三名該如何排?

風中菸缸


三國紛爭,謀士如雲,英雄輩出。從漢末駕崩,歷經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三國歸晉,期間大大小小的戰爭無計其數,斗的是謀略、膽識和勇力,其中謀略的運用在冷兵器戰場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果說要列一個三國謀士排行榜,我相信每個三國迷給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因為三國謀士屆的確高手林立,大咖雲集。掌心覺得去繁就簡,不妨從影響三國走勢的三大戰役的主謀者這個角度,來考慮三國謀士榜的人選。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按投入兵力規模和政治影響從大到小排名,通常講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那麼掌心就分別選取這三場戰爭關鍵謀士,推出掌心版的三國最強謀士三甲榜。

三國謀士排行榜第三名:陸遜,戰爭代表作夷陵之戰。

東吳的謀士都是能文能武的全才,這個在三國謀士中非常難得,陸遜就是東吳謀士的佼佼者。

作為夷陵之戰的直接軍事指揮者,陸遜作為吳軍大都督,以三萬兵力,抵抗劉備親帥的五萬大軍。

面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的蜀軍,陸遜決定採用以逸待勞的對策,避其鋒芒,誘敵深入,然後趁其不備,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陸遜經此一戰,名滿天下。

此後陸遜出將入相,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取得石亭等戰勝利,被孫權贊為”社稷之臣“。

評語:陸遜是繼周瑜之後,東吳最為傑出的謀臣,孫權曾將陸遜與周瑜進行類比:“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可見陸遜在東吳的地位,從功績上,陸遜其實已經遠超周瑜,故將陸遜作為東吳方面的謀士代表入榜。

三國謀士排行榜第二名:荀彧,戰爭代表作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關鍵戰役,曹操以兩萬乒力袁紹十一萬大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對峙一年多,並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最終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擊潰袁軍主力。

官渡之戰的勝利原因很多,有曹操非凡的才智和勇氣,也有袁紹的好斷無謀的原因,但還有關鍵一點,曹操帳下的荀彧、荀攸、許攸等謀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特別是曹操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與袁紹對峙了三個月,曹軍已經是軍糧將盡,士卒極其疲憊。在曹操已經決定放棄,曹魏陣營許多人都作好向袁紹投誠的情況下,荀彧挺身而出以超凡的戰略眼光,分析指出此時袁軍的日子更難熬,要求曹操再咬牙堅持下去,繼續堅守待機,最終還是曹操笑到了最後。

評語:荀彧作為曹操的首席智囊,主要幫忙曹操制定戰略規劃,處理軍國事務,相當於張良式的人物,他提出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略方針,直接影響了三國走勢。

在對呂布、袁紹、劉表等戰役中,荀彧的奇謀作用關鍵,更難得的是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頂級人才,堪稱曹魏謀士陣營教父級人物。

三國謀士排行榜第一名:諸葛亮,戰爭代表作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七萬孫劉聯軍大破曹操二十萬大軍,當然《江表傳》記載曹操在戰前給孫權寫的一封書信,自稱曹軍有八十萬,《三國演義》裡稱曹操是八十三萬大軍會獵於江東。不管是二十萬,八十萬,還是八十三萬,在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孫劉聯軍最終大獲全勝,此戰一舉奠定七十多年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能夠取得勝利,周瑜、魯肅、諸葛亮、龐統等人都有重要貢獻,但《三國演義》將主要功勞都寫到了諸葛亮頭上,實際從戰爭指揮進程上看,周瑜功勞更高。

為什麼掌心把赤壁之戰的首功放到諸葛亮身上,倒不是依據《三國演義》的”智激周瑜"、“借東風”等情節,而是認為諸葛亮極力遊說孫權,周瑜,魯肅等,力促劉備與孫權結盟,這個非常關鍵,體現了諸葛亮非凡的戰略大局觀。

評語:諸葛亮是作為劉備的首要謀臣,其《隆中對》提出三分天下,戰略眼光非常人能及,特別堅定地促成孫劉聯盟,這都是其大格局謀略的體現。

正是諸葛亮的智謀,不僅挽救了瀕臨被剿滅的劉備集團,還直接促成了蜀漢政權的建立,更在夷陵戰敗後,主持蜀漢政局幾十年,功不可沒。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三國裡面,謀士如雲,有神機大軍師司馬懿,有鞠躬盡瘁諸葛亮,有絕命毒師賈詡,有算無遺策郭嘉,有白衣渡江陸遜,有權變達人龐統……不勝枚舉。

然而,這些謀士水平誰高誰低,誰技高一籌呢?不妨給他們排個名吧,分出前三甲。

第三名 賈詡



賈詡厲害之處在於“謀其身”,他所有計謀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東漢末年,天災不斷,戰亂頻仍,生存環境極度惡化,人的生存機率極低,隨時都可能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賈詡為了自保,三易其主。他先跟著董卓混,董卓被殺之後,樹倒猢猻散,董卓的下屬李傕、郭汜見帶頭大哥死了,就想逃回甘肅老家。這時候,賈詡及時阻攔了他們,說了一番話:

“你們分散逃跑,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不如收聚殘兵反攻長安城,成功了就有了天下,失敗了再跑不遲。”



後來,李傕、郭汜果然攻佔了長安。賈詡的一句話,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這些虎狼士兵,在長安城內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京城腥風血雨,猶如人間煉獄。然而,賈詡家人卻得以保全。

賈詡後來投靠了張繡。當時正處曹操和袁紹交戰之際,二人爭相過來拉攏張繡,張繡本來準備投靠袁紹的,然而賈詡卻再三建議投靠曹操,張繡疑惑道:

“上次剛與曹操幹仗,還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愛將典韋,投靠曹操不是自投羅網嗎?”

賈詡解釋道:

“曹操志向遠大,心胸寬廣,現在缺兵少將,咱們投靠他必受重用。”



後來,張繡投靠了曹操。賈詡確實受到了重用,成了曹操五大謀士之一,他找到了更大的靠山,家人得到了更好的安頓。

然而,張繡卻被賈詡害慘了。殺子之仇,曹操豈能不報。最後張繡北征烏桓的途中,連同兒子,一同被曹丕以謀反罪名弄死了。

第二名 郭嘉



郭嘉厲害之處在於深謀遠慮。

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曹操只有區區三萬兵力,而袁紹擁有十萬之眾,大家都認為曹操以卵擊石,曹操也信心不足。

這時候,袁紹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如醍醐灌頂一般,激發了曹操鬥志和自信。

然而,戰爭畢竟不是耍嘴皮子。官渡之戰的相持階段,雙方打的十分膠著,曹操這邊人困馬乏,糧草將盡,曹操就給郭嘉寫信,問郭嘉怎麼辦?郭嘉回覆: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現在咱們難受,敵人也很難受,誰堅持到最後,誰就能贏得勝利。”



最後,曹操取得了勝利。

袁紹死了之後,曹操準備進攻袁紹的兩個兒子,眾將均建議乘勝追擊,然而唯有郭嘉建議窮寇莫追,他說:

“袁紹兩個兒子有矛盾,如果追的急了,兩人必然聯合起來,如果不追,兩人會鬧家包子。”

果不其然,這兩個兒子自相殘殺,斗的你死我活。

第一名 司馬懿

司馬懿的厲害之處在於“謀其國”。



司馬懿幫曹家打仗,打著打著,曹家突然感覺不對勁了,原來祖孫幾代打下的基業,“房產證”已經悄無聲息地過戶到了司馬家的名下,等曹家發現之後,一切為時已晚。

有人說司馬懿是賊,偷走了曹魏的政權。這種說法其實有失偏頗,按此說來,曹操也算作賊,他竊取了大漢天下,大漢也是賊,奪取了秦國的天下,秦國也是賊,竊取了天下的天下。

悟空有句名言: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誰說天下一定姓“劉”,或者姓“魏”呢,姓“司馬”有何不可呢?


一半秋色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猛將如雲,可在此書裡也出現了一批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的謀士。按貢獻大小,如果要給這些謀士作一個排名的話,我願意以諸葛亮為基準分三個階段去作排名:諸葛亮出仕前、諸葛亮出仕中、諸葛亮亡故後。以下內容就是所列三個階段的榜單:


一、諸葛亮出仕前

第一名:郭嘉

理由:郭嘉,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面對袁紹的挑釁,郭嘉向曹操提出“十勝十敗”之說;建安三年,劉備戰敗依附於曹操時,郭嘉力排眾議提議善待劉備,藉此以招攬更多的賢達人士投靠曹操;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攻打呂布時,遭遇呂布堅守下邳不出。曹操欲領兵退去,郭嘉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郭嘉獻計使曹操率軍贏取了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

第二名:許攸

理由:許攸,東漢末年原為袁紹帳下謀士,後投靠曹操。建安五年,許攸獻計曹操,要其帶兵火燒烏巢。官渡之戰曹操獲得勝利,有一半的功勞應該記在許攸頭上。



第三名:王允

理由:王允,東漢末年時期大臣。王允以婢女貂蟬為誘餌,設下美人計,成功離間董卓、呂布父子之間的關係,進而與呂布合謀殺死董卓。王允智除董卓的意義在於加快了東漢末年的歷史進程。


二、諸葛亮出仕中

第一名:諸葛亮

理由:諸葛亮,著名軍事家。諸葛亮面對劉備提出“三分天下、孫劉聯合抗曹”的策略;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草船借箭、諸葛亮智算華容、三氣周瑜、借荊州等等無一不彰現諸葛亮的智慧。

第二名:周瑜

理由:周瑜,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輔佐孫策平定江東,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等。



第三名:陸遜

理由:陸遜,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與呂蒙共同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


三、諸葛亮病故後

第一名:司馬懿

理由:司馬懿, 。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在平定孟達、智抵西蜀、遠征遼東等事件中,屢出奇謀。

第二名:鄧艾

理由:鄧艾,。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率兵偷渡陰平,攻滅蜀國。

第三名:杜預

理由:杜預,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杜預派兵奇襲西陵;杜預還三次上書,把攻打孫吳的形勢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立即發兵攻打孫吳。



如果按《三國演義》整本書來看,謀士的前三名為別為:諸葛亮、司馬懿、陸遜。


小司馬講史


三國謀士中,諸葛亮司馬懿毫無疑問是前兩名,第三名就不好說了。龐統法正荀彧郭嘉賈詡程昱荀攸徐庶周瑜陸遜魯肅陳宮田豐許攸等都差不多。



諸葛亮無論從謀略地位成就知名度影響力等各方面都排在第一位,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是發明家,這是其他三國謀士不具備的。

排在第二位的肯定是諸葛亮的最強對手司馬懿,如果沒有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諸葛亮早就消滅曹魏恢復漢朝一統天下了。


第三應該是運籌帷幄赤壁之戰大勝曹操的東吳統帥周瑜。但周瑜不是正統的謀士,更像軍事統帥。龐統從實力上來說與諸葛亮齊名,號稱臥龍鳳雛,可惜龐統英年早逝,成就遠遠不如諸葛亮。

第三名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曹魏集團的荀彧,雖然曹魏超一流謀士很多,但郭嘉等謀士都是荀彧推薦的,荀彧在曹魏集團謀士中地位最高,因此荀彧作為曹魏集團最優秀的謀士應該實至名歸。


厚德載物49847


中國可謂是一個激情飛揚的年代,在三國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的優秀的文臣武將,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智商很高的謀士,他們都對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三國裡面我認為最優秀的三個謀士分別是郭嘉,諸葛亮,賈詡。


首先,我認為最好的謀士是協助曹操統一北方的國家。



郭嘉字奉孝,一直都是曹操麾下的首席謀士。要知道曹操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才的雄主,他曾經頒佈了求賢令,對人才可謂是求賢若渴。而在他那麼多優秀的手下,能夠脫穎而出的郭嘉自然是相當的優秀了。郭嘉為曹操多次戰爭都提供了相當優秀的智謀,尤其是在官渡之戰中屢次出謀劃策,為曹操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打敗袁紹之後曹操想要立刻進兵河北,但是被郭嘉所阻,因為郭嘉認為袁紹的兩個兒子之間有矛盾,如果此時進攻會讓他們團結起來。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的話,袁紹的兩個兒子就會內訌。最終的情形確實如郭嘉所言,最後曹操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得到了整個河北。郭嘉如此之優秀,以至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此處的臥龍就是指的諸葛亮。

其次,我認為僅次於郭嘉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確實是三國裡面的一個非常優秀的文臣,尤其是他所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構想,更是奠定了日後三國的基礎。在投入到劉備陣營之後,當時正處於劉備集團最為危難的時刻,因為荊州劉琮已經投降,而曹操很快就能佔領荊州,形勢對劉備相當的不利。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了孫權和劉備的聯合,最終在赤壁之戰中一舉擊敗曹操,最終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根據諸葛亮的構想,劉備在赤壁之戰之後,鞏固了荊州,接著又奪取了益州,可謂是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進而有了奪取天下的資本。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國的軍政,在鞏固內政的同時,在其任期間多次出兵北伐,雖然沒能夠成功,但是也給為魏國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最後我認為賈詡也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謀士。



賈詡前期在董卓的陣營,為董卓的部將提供了不少計謀。如果不是賈詡,在董卓死後,他的那些軍隊恐怕早就做鳥獸散了。後來賈詡當了張繡的謀士,為張繡幾次擊敗曹操都提供了相當牛的計謀,所以也為曹操所矚目。最終賈詡投靠了曹操,在曹操的麾下期間賈詡提供的計謀不多,但是卻為曹丕的上位提供了非常關鍵的意見。因為曹操在問他立儲意見的時候,賈詡非常聰明地答了袁紹和劉表的事例,最終促使曹操立下了立長的決心。



當然三國的優秀的謀士實在是太多,還有其他很多謀士,例如程昱,荀攸等等,都也是相當優秀的。只不過在這三個我認為是三國裡面最優秀的謀士。


天龍論史


三國裡有許多知識分子和軍事將領。由於他們的具體行動,這些人往往會被後人提及,甚至連歷史學家也會經常把他們的案例作為研究對象。

很多人都喜歡給這些有權勢的角色排序,比如“三國最強武將”等等。在這裡,我們為您帶來了三位國王顧問的前三位排名。當然,這是一種主觀的個人觀,這可能與許多人不同。

在這個排行榜上,人人都喜歡的諸葛亮進入了前三名,但排名第三。他已經成為了墊底的戰略家,因為榜首太強了。這種力量不僅是戰略上的,而且是細緻的和無底的。諸葛亮排名第三。也許很多人拒絕接受。畢竟,諸葛亮的名聲非常好。然而,在我看來,諸葛亮的天賦是可以預見的。比如,他指揮過許多經典的戰鬥案例,經常用出人意料的戰術來突破敵人,甚至能穿透敵人的死洞,這是一種致命的戰術。諸葛亮後來的“妙計”也相當突出,顯示了這位“未知先知”的預測能力。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末,死於於公元234年。位於當時蜀國的軍事,懂的天文地理,不可多得的人才琅琊郡(現為山東省 沂南),被稱臥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年幼時父母就都去世了,與叔叔住在一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由被劉備請出山,作為劉備軍事師,先後幫助劉備攻下了荊州,和益州。還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之一。 劉備在成都稱帝之後,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又封他為悟鄉侯,擔任益州牧,率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且北伐曹操,一生中打了不計其數的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木牛流馬”,可以在山上運輸糧食。在建興的第12年與司馬懿軍相拒時,重病在身的諸葛亮,最終死在五丈原(現在陝西省 岐山縣東南)軍中,埋在定軍山(現在陝西省 漢中勉縣定軍山)。

然而,他之所以排名第三是有原因的。雖然諸葛很兇,但他畢竟犯了錯誤。例如,有時他會看人,濫用軍事將領,這導致了悲劇性的失敗,如馬吉。他對蜀漢的忠心也使他在清理雜亂無章的過程中努力工作,歇斯底里,最終疲憊不堪,無法避免失敗,註定失敗。

第二名是賈詡,他是個天才。提到三國謀士,我們必須提到他。有些現代學者甚至認為提到賈詡是《三國演義》的第一謀士。謀士和諸葛亮不同。他更注重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不太在乎主子是誰,因此他在謀略界也是相當活躍的,先後效忠過很多主子,最後還投靠了曹操。不要被三國所欺騙。

下面我們來說三國時代的另外一位非常厲害的謀士,他就是賈詡。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後人的評價之中,賈詡這個人的才智向來是受到人們的認可的。這一點從易中天教授對他的評價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在小編看來呢,賈詡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因為相比較聲譽或者是名分來說的話,他更想要實現的,是對於自己的那些謀略的實施。因此,基於這樣的一個思想,他曾經為好幾個人進行過謀劃,比如說曹操、董卓等等。而他選擇主公的唯一條件就是這個人能否為實現謀略給予保障,能否確保他所提出的計謀順利的施行。因此,小編覺得,像賈詡這樣的人其實還是比較罕見的。可以說不論是在三國之前,還是在三國之後的後世當中,都是很少再出現這樣的人物的,或許這就是他的奇特之處吧。

第一名是司馬懿。也許很多人不相信為什麼第一個給了司馬懿。關於司馬懿,很多人可能將關注點放在了空城計等諸多不光彩的戰例上,從而忽視了此人的厲害之處。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於公元251年去世,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練兵法,足智多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與諸葛亮鬥兵法, 當曹芳任命皇位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然後曹爽當他們離開城市進行狩獵時,他們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司馬懿由於諸葛亮對戰數十年,最終以 司馬懿勝利結束了。

就比如說空城計,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疑心病重,所以如果司馬懿放手一搏,司馬懿強就強在果然“中招”退兵了。司馬懿似乎失敗了,但事實上,如果他帶領人們進城打倒諸葛,那麼蜀漢就會一片混亂,魏軍就會藉此機會消滅蜀國的大敵。而到了這時,魏國獨大,司馬懿作為老臣,自然是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的,這也不失為是一種可能。

可以說他才是那個笑到最後、贏得了最終勝利之人。在後代之中,唐代的房玄齡就曾經對他進行讚揚,誇他有卓越的才能。的確,就算是位於三國謀士的榜首,他也是當之無愧的。










Zh上善若水W


第一名當然是諸葛亮。因為他隱居隆中,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說明諸葛亮戰略預見性很強,在後出師表中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可見他清楚地認識到蜀國的地盤實力和劉禪的能力都處於下風,蜀國滅亡是一定的,但他仍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他忠勤的體現,盡人事罷了。但他的認知是正確的。第二我們要結合實際來看,三國實力最弱的是蜀漢,劉備號稱皇叔,但出身低微,編席織履而已,沒有固定的地盤,居無定所,先後依附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輔佐劉備創業建國,篳路藍縷,非常不容易。相比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差遠了。江東從孫堅孫策到孫權,已歷三世經營江東,立國基礎也好於劉備。可以說三國時蜀國立國基礎最弱,能以最弱之勢而鼎立,說明諸葛亮還是謀劃超群的,所以排第一。

名列第二的是荀彧。因為他為曹操謀劃,統一北方。他反對曹操稱王,他知道利用漢獻帝這塊招牌的重要性,一旦曹操廢漢自立,政治上的優勢就喪失了。他能在群雄林立的情況下,替曹操謀劃統一北方,智謀也相當厲害了。

名列第三的是司馬懿。能在足智多謀而又多疑的曹操手下隱藏得那麼深而不被懷疑,非得有大智慧不可。荀彧也夠得上智士了,但他善謀國不善謀身,被曹操利用之後兔死狗烹了,死得不明不白。相反司馬懿能存活下來就是大智慧。雖然後來和諸葛亮的多次對抗中處於下風,但他知道隱忍,以拖待變,終於看到諸葛亮命歿五丈原。後來奪權於曹氏,誅曹爽,掌兵權,為司馬氏簒魏奠定了基礎。拋開陰不陰不說,司馬懿在三國智士中排第三是名符其實的。


啄木鳥405


一個人心中有一個版本的三國,我要的給三國謀士排個前三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名冢虎司馬懿

司馬懿這個人大家一定也很熟悉,因為在三國後期的時候,唯一能夠制衡諸葛亮的就是司馬懿了,這個人雖然沒有顯示出有多麼強的能力,但是他的性格確實很多人都不具備的,能屈能伸,沉著冷靜,尤其能忍,在曹操的猜忌中隱忍下來,保全了全家,而且又贏得了人心,憑藉著超長的壽命熬死了曹操四代人,最後得到了曹魏的天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戰役也能坦然面對,可見這個人的能力其實也是超高的,是具備聰明大略的,三國唯一贏家,所以在喜歡成敗論英雄的小編眼裡他排第一。(畢竟活的長也是一種能力啊)

第二名諸葛亮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理論家,號臥龍。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劉備託孤後統領蜀國所有內政,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北伐—六出祁山,他能輔佐一個當初勢力極其單薄的劉備成為一方霸主,絕對有著超一流的水準。可惜時機不對,死於五丈原。

第三名荀彧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小編認為他力挺毛玠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併成功勸說曹操,就是足夠他的功績了)





李三七講歷史


如果宏觀來看,只要不是親冒矢石的將領,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的大小官員似乎都可稱為謀士,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前三的謀士爭議應該不大,諸葛亮、荀彧、周瑜,這三人各自是一方勢力最傑出的謀臣。

但是謀士並非是個具體職務,它只是個統稱,概念實在是太寬泛,各人側重的重點不同,有參與軍事的,有制定國家規劃的,有負責後勤的,有主抓行政的,有專司法律教育的,這些人都可以籠統地稱為謀士。

打個比方,唐朝的魏徵和裴行儉,放到三國裡去,都能被稱為謀士,可他們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怎麼比較法。

那麼,不如從多個角度來排一排。

從戰略角度來看:諸葛亮、荀彧、周瑜。

嚴格來說,諸葛亮和周瑜顯然是統帥級別,歸入謀士實在太屈才。

不過既然是寬排,就把粉絲眾多的兩人也列入其中,他們的成就,應該不用再多作介紹。如果嚴格來排,去掉諸葛亮和周瑜,那麼郭嘉、法正可以替補入選。

荀彧

至於荀彧,是公認的曹操第一智囊,較之郭嘉顯然更勝一籌。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論”是個空心理論,用來哄曹操開心的,荀彧提出的“四勝四敗論”,則是實打實的戰略分析,水平無疑高出郭嘉不少。荀彧沒有什麼短板,除了沒有領兵打仗,地位是和諸葛亮周瑜類似的。

從戰術角度來看:荀攸、法正、陸遜。

荀攸

官渡之戰中,最亮眼的謀士是荀攸。

嗯,不是郭嘉,不是田豐,不是荀彧,是荀攸。

荀彧從戰略上為曹操進行了分析: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荀攸則在具體戰術上給出了方案:

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

曹操自己都承認: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法正

法正則是劉備依賴的謀主,他跟諸葛亮的分工就是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劉備出兵,都得帶上法正,諸葛亮則在後方發揮他的內政優勢,這樣分工,是最優方案。

漢中之戰,計斬夏侯淵,一波操作直接將劉備送上漢中王之位。悲催的是,一個龐統,一個法正,都英年早逝,這兩個人相當於魏國的荀攸、郭嘉這樣的地位,如果不死,有可能影響蜀國的走勢。

陸遜

陸遜,也是統帥級別,在東吳僅次於周瑜。

參與襲取荊州,夷陵之戰這些事蹟不用多說了,雖然蜀漢粉會忿忿不平,陸遜的能力還是在那擺著,想否認也否認不了,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比諸葛亮時間還長。

從內政角度來看:諸葛亮、張昭、荀彧

諸葛亮

縱觀三國,諸葛亮堪稱內政之王,他有多全面?法律、教育、生產、民政、財政,他全都管,而且都管得井井有條,這就是內政能力,三國時期無人能出其右,甚至整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為他還得親自帶兵打仗。

張昭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一句話,就說明了張昭的能力和強項。

不過,這句話,其實孫策並未說過,雖然沒說,他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他託孤的人選,就是張昭。

張昭幾乎從無到有組建了孫吳政權的整個幕僚文官系統,他的地位,相當於蜀漢的諸葛亮或是曹魏的荀彧。

荀彧

還是得說到荀彧,荀彧的內政能力,不弱於諸葛亮。曹操出征時,留守後方的都是荀彧,為啥呢,因為省心啊。

荀彧當然也可以在陣前出謀劃策,內政與軍事,他同樣擅長,曹操為什麼打仗不帶著他呢,因為荀彧在後方,太讓他放心了。荀彧起初投奔曹操,曹操樂得合不攏嘴,說:“這就是我的張良啊。”

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

張良有什麼能耐呢,劉邦評價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荀彧也是這樣。

戰略上,他為曹操做好規劃,比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四勝四敗論,都是經典的戰略規劃。

出征,能免則免吧,內政同樣重要,而且沒人比荀彧做得更好,至於臨場戰術,交給荀攸、郭嘉、程昱他們就可以了,這就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從權謀角度來看:賈詡、司馬懿、李儒

賈詡

有人稱賈詡為三國第一謀士,從權謀角度來看,可以這麼說。

賈詡先跟著董卓混,董卓死後,向李傕郭汜獻計,又改換門庭跟隨張繡,張繡用其計策把曹老闆打得差點提前領盒飯,最後又神奇地勸說張繡歸曹,自己也換上了曹魏的工作服。

多次更換老闆,賈詡的為人卻很少有人詬病,甚至還被尊為“魏晉八君子之首”,正是因為他深通權謀之術。

無論跟哪一個老闆,賈詡的計策都相當實用,一針見血,可惜的是前幾個老闆自身不夠硬,無法把利益最大化。

《三國志》裡,賈詡、荀攸、荀彧是單獨在一傳裡,明顯高出其他人一籌。

老闆一換再換,卻始終能受到重用,並且最後以高齡善終,在三國的亂世裡,賈詡看上去比較低調,卻隱藏著對人性的深度揣摩,權謀之士當之無愧。

司馬懿

司馬懿的權謀,我想也不用多說了,最經典的表現就是高平陵之變始末,這出政變表現出了極高的權謀水準,不愧是司馬懿代表性作品。

當然,把司馬懿歸入謀士也很勉強,人家可是司馬宣王、高祖宣皇帝。區區一個謀士?當心司馬懿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李儒

我選李儒或許有些出人意料,小院覺得,李儒是個長期被忽視的人物。

沒有李儒,董卓集團不可能在前期撐那麼久。

李儒的每個謀斷,對董卓集團和天下大勢的影響都很大。

董卓篡權,是李儒出的主意,先向朝廷上表,以求名正言順。

“今雖奉詔,中間多有闇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董卓廢劉辯立劉協,出自李儒的謀劃。

“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董卓想要籠絡呂布,又捨不得寶馬,李儒說:

“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

董卓放棄洛陽,遷都長安,來自李儒獻策:

“溫侯新敗,兵無戰心。不若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以應童謠。”

曹操孤軍追擊董卓,被徐榮伏兵殺得差點去見上帝,也是李儒的計策。

“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可教徐榮伏軍滎陽城外山塢之旁,若有兵追來,可竟放過;待我這裡殺敗,然後截住掩殺。令後來者不敢復追。”

李儒最後結局不明,並沒有像演義裡一樣被王允所殺,憑他的權謀,得個善終應該不難吧。


小院之觀


三國時代,亂世出英雄。有能征善戰的猛將,也有謀略無雙的謀士。這些人為我們締造了波瀾壯闊、精彩絕倫的三國。作為出名的亂世,謀士的作用大到直接影響國家的命運和歷史的進程,小到個人的生死存亡和能否實現自己價值。

如果給三國謀士列一個排行榜,前三名我覺得應該是諸葛亮、荀彧和賈詡。

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智慧的化身”,“千古名相”的代表。諸葛亮有“經天緯地、安邦定國”之大才。主要事蹟:隆中提出天下三分,搞聯吳抗曹,助劉備取兩川,奪漢中,平定南中,六出祁山等等。諸葛亮對內可以穩定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可以以攻代守,禦敵於國門之外。諸葛亮是全面性的人才,只是時機和天命難違,難以成功,但不可否認他對蜀漢所做的貢獻。



荀彧,“王佐之才”曹操稱之有“吾之子房”。主要事蹟:明以舉賢,迎奉天子等。曹操常年對外征戰,荀彧主內,保證了曹操大後方的穩定,以及鼓勵曹操“深根以固其本”。荀彧以才能舉薦人才,不以自己的喜好和關係深淺來舉薦適合國家的優秀人才。可以說沒有荀彧的盡心盡力輔佐,曹操也許沒有後來的那麼大成就。題外話,有時候就想,為何這樣的人才不能出現在蜀漢,如果在蜀漢,荀彧主內,諸葛亮主外,可能統一天下的就是蜀漢了。荀彧之謀略對魏國的貢獻就如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一樣。


賈詡,曹操頂尖的“五大謀士”之一,號稱結局最完美的、也是三國中最聰明的人。賈詡的主要事蹟:獻計李傕郭汜攻入長安,使天下動亂,獻計張繡二叛曹操一降曹操,使曹操大敗並痛失愛將典韋、愛子曹昂、愛侄曹安民,獻計離間馬超韓遂,大破西涼軍閥,最後獻計立曹丕為世子。賈詡一生所獻之計均為毒計,但在亂世之中依然能保全自身,不得不說是有大智大慧之人。
三人在三國時期,各自展現出出眾的才華和謀略,為我們留下了眾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這就是我選擇他們三人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