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要殺呂布,為何先詢問劉備的意見,而不問身邊的郭嘉?

一壺老酒敬人生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和曹操為爭奪下邳城展開了廝殺,當時劉備沒有立足之地,只好帶著關、張等人依附曹操跑龍套,劉備是曹操的座上客。

在雙方激戰期間,呂布不顧謀士陳宮的規勸,依然和愛妾貂蟬飲酒作樂,以至於喪失了鬥志。

手下將領見呂布大勢已去,最終把他出賣,生擒呂布獻城投降了曹操。

曹操在白門樓上臨時設置了公堂,他要親自審問呂布,主要陪審官有曹操的謀士郭嘉和座上客劉備。

這時五花大綁的呂布被推到了曹操面前,還沒等曹操開口,呂布首先說話了:“曹公難道要殺蓋世英雄嗎?只要曹公放了我,咱倆聯手將天下無敵”。

講真呂布說得沒錯,曹操怦然心動,他愛才的老毛病又犯了。

曹操捋須想道:“呂布確實神勇,‘人中呂布’並非虛言,如果呂布歸順,吾定會如虎添翼”。

曹操萌生了想收降呂布的念頭。

出於禮貌或者其他原因,這時曹操徵求坐在身邊劉備的意見,“劉老弟怎麼看呢?”

劉備看出了曹操有收降呂布之意,於是說:“曹公難道忘了董卓和丁原怎麼死的了?”

劉備的意思很明顯,呂布是降誰殺誰的主,曹操你難道不怕死嗎?曹操經劉備提醒,恍然大悟,於是把呂布推出去斬了。

問題來了,曹操身邊坐著謀士郭嘉,他為何徵求劉備的意見而不問郭嘉呢?

我覺得這是曹操禮節性的詢問,畢竟劉備是坐上客,是來助陣幫忙之人。

另外劉備和呂布關係也不錯,呂布曾經“轅門射戟”,解了劉備被袁術大將紀靈之圍,換言之,呂布對劉備有恩。

也基於這個原因,呂布在押解進樓的時候,曾央求劉備在曹操面前為自己求情開脫,劉備也點頭同意了。

然而當曹操詢問劉備時,劉備卻哪壺不開提哪壺,落井下石害死了呂布。

其實這是曹操狡猾之處,故意讓劉備揹負了害死“三國第一猛男”的罪名。

曹操當時處於兩難地步,他傾向於放,原本認為劉備會救呂布,畢竟轅門射戟之事世人皆知,誰知劉備沒按照曹操想法去做。

劉備為了自己的將來,沒有順著曹操意思去做。

劉備怕以後曹操有個強有力的幫手。

劉備和曹操分庭抗禮是早晚的事,呂布歸降曹操對自己割據稱霸大為不利,畢竟哥仨聯手都打不過呂布。於是劉備趁曹操詢問之際,借曹操之手除掉了呂布。

講真曹操做出殺呂布的決定並不難,手起刀落的功夫,但放呂布的決定卻要慎之又慎,這就是“伏虎易,放虎難”的道理。

當初呂布讓曹操把捆自己的繩子鬆一鬆,曹操直言“伏虎豈能不緊”。意思是說,你看捆老虎有捆松的時候嗎?

既然劉備意思是殺死呂布,曹操也就沒必要詢問身邊謀士郭嘉了,曹操把殺呂布的惡名不想再讓郭嘉揹負。

假如劉備說放呂布,曹操勢必會在徵求劉備意見後徵求郭嘉,這道理不難理解吧?“惡名聲”讓劉備一人承擔,“好名聲”讓謀士來分享。

其實呂布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無情無義反覆無常。

最後一點:劉備有識人之能,他斷定呂布歸降後要殺曹操,為了三國鼎立,他甘願揹負惡名也要弄死呂布,這和火燒赤壁後的“捉放曹”有異曲同工之妙——曹操不能死。


秉燭讀春秋


是否處死呂布,郭嘉與曹操應該提前溝通過,曹操心中已有定數。他徵詢劉備的意見,明著是給足劉備的面子,實則暗含三重意思。


一:如果劉備為呂布說好話,讓自己免其一死。那就證明劉備並非真心投奔自己,他還有野心。欲在將來,與呂布合力對付自己。因為呂布雖奪了劉備的徐州,然對他對劉備有轅門射戟的救命之恩,倆人並未情斷義絕。所以,今天只要劉備開口為呂布求情,那就把他倆一塊收拾,永絕後患。

二:如果劉備建議殺掉呂布,這才最合情理,最合曹操的心意。像呂布這種見利忘義、反覆無常的小人,天地所不容。劉備想讓自己殺呂布,一是欲報奪徐州之仇,二也是一種善意的提醒,說明劉備投奔自己並無二心。



三:殺呂布的黑鍋必須讓劉備背上,這樣不僅能抹黑劉備寬厚仁義的形象,而且很容易給人一種假象:殺呂布是劉備提議的,並非他曹操的初衷。由此,呂布的手下必怨恨劉備,而自己則可落個惜才愛才的美名。

曹操不愧為梟雄,這次徵詢劉備的意見可謂一箭三雕,不僅探視了劉備投奔自己真偽,更藉此籠絡了呂布手下將士的心。


洛水清風


曹操一生殺人很多,但多數情況下,其殺人是不徵求別人意見的。殺呂布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否曹操徵求了劉備的意見,但畢竟劉備是發話了。

就按照題主這個說法,曹操是給劉備挖了個大坑,劉備也是一個梟雄,聰明的很,兩害相權取其輕,主張殺掉劉備。

01

曹操主意已定

殺呂布之前,曹操是已經拿定主意啦,原因有二:

其一,呂布勇猛無比,但生性疑忌,反覆無常。先殺丁原,後殺董卓。好利無義,貪得無厭。曹操久有殺呂布之心。

其二,沛相陳珪遊說呂布拆散了呂布與袁術的聯姻,建議呂布與曹操合作。呂布派遣陳珪的兒子陳登拜見曹操,建議曹操早日除掉呂布。曹操跟陳登說:呂布狼子野心,實在不能讓他久留世上。並且當即把陳珪的年俸祿提到兩千石,任命陳登為廣陵太守。

殺呂布是大事,曹操不可能草率,隨時起意,應該是深思熟慮的。

02

一個大坑

既然是決定了的事,曹操就沒必要再徵求謀士們的意見了。

如果曹操決定殺呂布是非常不合適的話,他的謀士們會提出不同建議的,特別是郭嘉等智謀之士在身旁,不可能保持沉默。

這是曹操老道之處,會做老闆,保護自己的部下,不需要讓他們背黑鍋。

曹操跟呂布也是老朋友了,何況曹操還是個文學青年,自然跟呂布聊聊天的 , 感慨一下人生。

這個就有意思了哈。

呂布說:孟德,鬆一鬆綁唄,捆得不舒服啊。

曹操笑著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啊!

呂布看曹操心情不錯,就有了想法,本來是想讓部下割了頭獻給曹操的。這會兒看曹操很開心,就有了生的期望。

於是,覥著臉說:曹公得到我,讓我統領騎兵,您老人家帶領步兵,你說咱倆還怕誰啊?!而且,斜著眼看了看劉備。

曹操一聽,說:是啊,是啊,說得極是。

劉備一看,急眼了哈,就曹操一個人還不好對付,呂布歸了曹操,這事就更難辦了。何況素來跟呂布不對付,曹操也總想著除掉自己。

這事不能含糊,立馬說:明公您忘了呂布是如何伺候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

呂布一聽,我靠,你個大耳朵賊落井下石,坑爹啊!

曹操遺憾地說:奉先啊,我倒是想跟你合作,玄德不願意啊,可你做得那些事的確讓人心裡不踏實哦!

於是乎,呂布就被殺掉了哈!

殺呂布是曹操自己早就確定了的事,這口黑鍋不得不揹著。恰巧劉備在,那就讓他也背一段吧!

都是千年老狐狸,玩得就是聊齋哦!


豹眼看歷史


很簡單。

因為呂布和劉備是舊交,而且他曾經一箭退了紀靈十萬雄兵,幫劉備解了圍。另外呂布當年攻下徐州,對劉備家小有著不殺之恩。所以他認為劉備會還他人情,幫他在曹操面前美言幾句。

而郭嘉,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呂布肯定是知道其才華的。自然不會向其求情,因為他知道郭嘉和曹操是一夥的,曹操的意思也是郭嘉的決定,所以他想當然不會去求郭嘉了。

說是這樣說,但在我看來,呂布正因為求錯了人,所以他才走上了必死之路。各位想想,曹操和劉備以及呂布,皆是當世英雄,曹操怎麼會賣劉備這個面子呢?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比誰都清楚合縱連橫的後果,他不可能留下呂布,否則呂布如果日後勾結劉備,又豈是他曹阿瞞可以輕易對付的。相反,如果呂布求情郭嘉,也許他會給這個面子,至少一段時間內他可以借呂布第一英雄的武功,蕩平天下諸侯,待到馬放南山時,再除去也不遲。


童146569245


曹操殺呂布,並非劉備慫恿,以曹操之雄才大略,怎麼會被劉備三言兩語而說動?說白了,呂布該殺,是非殺不可,留著呂布只能說是後患無窮。




呂布反覆無常,非忠即奸。他原是丁原部下,受人唆使殺死丁原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董卓常親切的稱呼他為“奉先我兒”,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計慫恿呂布殺死董卓,後被董卓部將李傕打敗,又依附袁紹,袁紹猜忌多疑不能容,旋即轉投張楊。

興平二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刺史陶謙,呂布乘機與陳宮進入兗州佔據濮陽,曹操來奪,血戰兩年才被曹操打敗,轉而又去代陶謙而為徐州刺史的劉備,劉備與袁術膠著在淮南,呂布忘恩負義又奪了徐州,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先後擊敗劉備和夏侯憞,逼得曹操再一次親自征討呂布,最終呂布被部下出賣後徐州城破,呂布及陳宮、高順等人被處死。

對於呂布之死,《三國志》有如下記載:

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布,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安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諡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呂布這一句話對於曹操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呂布堪稱世之大將,武力天下第一。曹操手下缺乏能獨擋一面的頂級大將,呂布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空缺。但是劉備一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卻恰恰指出了呂布人品上的巨大問題,呂布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朝三暮四,臭名在外,連張飛這樣的粗漢子都毫不留情的罵他是“三姓家奴”,呂布的人品確實是差勁至極。



能力與人品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三國演義》裡劉、關、張三兄弟“三英戰呂布”都奈何呂布不得,可見其人之勇猛,非常人所能比。但同時,他的人品又與他的能力嚴重不符,留著呂布,就像在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顯然對於本性多疑的曹操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呂布臭名在外,而且桀驁不馴,曹操自己都沒有太大的把握馴服他為己所用,與其留著成為他的絆腳石,倒不如干脆點殺死他。

董卓之亂後,地方諸侯早已不聽中央號令各自為政,呂布作為一方諸侯,手握重兵,在當時局勢混亂的北方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袁紹當時正全力討伐遼東公孫瓚,曹操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來與袁紹爭奪北方統治權。徐州雖然平定了,但以呂布反覆無常的性格,難保徐州會得而復失,所以,殺呂布而絕後患,去一勁敵則可全力對付袁紹、袁術兄弟和張繡。從大局來看,呂布都是非殺不可。




劉備大概是揣測到了曹操的想法才說出了這番話,至於曹操為何不問郭嘉而問劉備,也是暗含試探之意。呂布該殺,留著終究是個隱患,“三姓家奴”始終是呂布身上抹不去的標籤,這一點,曹操應該非常清楚。


大國布衣


呂布是被自己手下大將宋憲和魏續用繩纏索綁著送給曹操的,當他在白門樓上看到曹操準備斬昔日恩人陳宮時,不由的心裡就著急了,於是乘曹操下樓送陳宮之機,對旁邊的劉備說:“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劉備禮節上的點點頭,呂布心裡燃起了生的希望。這時曹走上樓來,呂布心想:“劉備已經答應為我求情了,我自己再爭取一下,這樣2比1,活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於是他對曹操大聲說:“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曹操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回頭問劉備:“何如?”劉備答道:“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此話一出,氣的呂布翻白眼,也下定了曹操處死呂布的決心。


題目問:“身旁明明站著郭嘉,為何偏要問劉備呢?”那是因為劉備和曹操在政治上地位是相等的,在十八路諸侯反董卓時,劉備和曹操都是十八路諸侯之一,現在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封為丞相,但劉備也已認祖歸宗為劉皇叔了,曹操要保的漢皇室,也包括劉備在內,所以,無論出於商量、禮節、還是尊重,曹操問劉備都是正常的。至於郭嘉,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個謀士,在殺不殺呂布這事上,他們內部早已經商量好了,他們商量的結果肯定是要殺呂布的,如果當時劉備說不殺,那也許郭嘉會出來說話,現在劉備也說要殺,那郭嘉就沒有發言的必要了。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長時間,終於想明白了。有兩個原因。

第一,劉備當時在曹操陣營中的地位非常高,至少在表面上,遠遠超過一眾謀士。

擒殺呂布之時,曹操與劉備名義上是同僚,軍事上是同盟關係,一定程度上是平起平坐的。


當年呂布偷襲徐州,又攻打小沛。劉備走投無路,只好投奔曹操。曹操對待劉備禮敬有加,出則同車,入則同席。又保舉他做了豫州刺史,給他增派人馬,讓他駐紮在小沛。目的就是一同消滅呂布。

後來曹操派夏侯惇幫助劉備攻打呂布,被高順吊打。曹操於是親自出馬,帶著劉備打呂布。終於在白門樓擒殺呂布。

此時,劉備是曹操的座上客,他不同於曹操手下的大將和謀士,那些人實際上是曹操的家臣,與曹操是君臣關係。劉備與曹操是盟友關係,儘管在這個同盟裡,曹操佔盡優勢,但劉備畢竟是盟友。表面上必要的尊重還是一定要有的。

而且,曹操發兵攻打呂布,打的名號就是為劉備報仇。加之曹操非常看重劉備及關羽張飛的能力,他一直在努力爭取劉備真正投靠自己。所以,如何處置呂布,必須要徵求劉備的意見。

第二,劉備比曹操的謀士更加了解呂布。


劉備與呂布打交道好幾年,有過密切合作,也有過激烈衝突。這種在長期接觸中,產生的認知,比謀士們道聽途說產生的認知,要真實的多,也準確的多。

老話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關於呂布的問題,沒有人比劉備更有發言權!他吃的虧太大了!

所以,曹操問劉備該怎樣處理呂布,絕對是問對了人!問到了關鍵處。


上將噯福斯


曹操處死呂布時,去問了劉備,而不問郭嘉,那是因為另有玄機。但這個玄機,並非是曹操要陷害劉備,讓劉備背一個不能容人的惡名;而是劉備故意讓曹操處死呂布,使曹操背了一個不納賢才之名。同時,劉備唆使曹操處死了呂布,還讓曹操至少失去了呂布、陳宮、高順等三位頂尖人才,等於是大大減弱了曹操的實力。這對劉備而言,是最好的結果。整個事件,劉備才是大贏家,而曹操被劉備誘導了。三國人物中的曹操和劉備,因為評書、戲劇的緣故,通常會讓大家覺得,曹操是一個奸詐、陰狠、無情的小人,是一個十足的大奸臣。而劉備寬厚、平和,對人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乃是一位以德服人的兄弟或長者,是一位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大忠臣。

如果真的這麼認為,那就跟兩人實際的歷史形象相悖了。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其腹黑程度比曹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劉備相比曹操,已經達到了腹黑的最高境界。劉備的腹黑,如果不去仔細琢磨,根本很難看出來。劉備隱藏的太深了。

曹操相對而言,是更加的胸懷寬廣而坦蕩。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讓人誤解了千百年,但曹操的真實意思是“我對不起別人,難道就沒人對不起我嗎?”曹操對於是非對錯,還是很清楚的。只是因為特殊時期,過於謹慎,徒增了誤解與無奈,犯下了大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這句話,正好顯示了曹操非常自責的心情,實非一個完全殘酷無情之人。

曹操也是真正擁有以天下為己任抱負之人。他在《述志令》中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上,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如果將獻帝交到劉備手中,恐怕獻帝危矣。劉備完全可以憑藉漢室宗親的身份繼承大統,但憑劉備的實力,又不足以震懾諸侯,那時候,恐怕天下會更亂。

曹操還是三國時期,真正廣納賢才,不計前嫌之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發自內心深處的,對人才的渴望呀。曹操甚至對於反覆無常,跟自己有“殺子亡侄損將”大仇的張繡都能收為己用,並用之不疑。正因為此,曹操手下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將。

曹操連張繡都能容忍,更不要說呂布這類勇冠天下,頭腦卻相對簡單的猛將了。呂布因為不聽陳宮之言,導致大敗。而張繡卻能聽從賈詡的計策,多次贏了曹操。很明顯,曹操控制呂布,要比控制張繡更容易。那曹操為什麼不收降了呂布呢?而且得了呂布,陳宮、高順很有可能跟著就投降了,一舉多得呀,豈不美哉?

但是,劉備不會讓這一切發生的。因為《三國志》中清清楚楚記錄下了整個事件的過程。

白門樓一役,呂布投降,被押到了曹操面前。呂布說綁的太緊了,鬆一鬆。曹操答覆說,綁老虎不能不緊。呂布就向曹操說,他今天戰敗了,服氣了,希望能夠投靠曹操,帶領騎兵為曹操打天下。

接下來的事情,看看《三國志》原文怎麼說的:“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

真相大白於天下了,劃重點,曹操沒問劉備,是劉備主動進言的;是劉備主動進言的,曹操沒問劉備。

劉備的可怕之處就在這裡,表面可以裝出柔弱無助,哭起來梨花帶雨的,甚至可以伸出長手臂,把劉禪放到地上,名曰摜,用以收買人心。但是關鍵時刻,劉備對於何去何從,盤算的非常清楚,該出手時,就出手,毫不留情。這才使得呂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善於識人的伯樂郭嘉,早就一眼看穿了劉備。劉備投曹之後,郭嘉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建議曹操趁早殺了劉備。

而郭嘉參與了攻打呂布的整個徐州之戰,原本呂布堅守,曹軍士卒疲倦,曹操都要退兵了,可是郭嘉卻勸說曹操,趕快乘勝加緊攻擊,必能取勝。呂布在郭嘉眼中,就是一個毫無大志,“威力不及項籍”的猛夫而已,降之可御,即使再叛也無足掛齒。如果曹操真的跟郭嘉商議過怎麼處置呂布,那麼郭嘉應該會建議曹操收了呂布,而曹操在呂布願意投降時,也不會面露疑色了。


奕天讀歷史


第一點,曹操當時是漢臣,他的上面還有漢獻帝和滿朝文武。而呂布是受過皇封的溫候,對於這樣一個貴族的處理,曹操自己一聲殺了的話,在後面的朝廷裡面名聲不好。這麼大的官你不請示皇帝就自己處理了,別人會怎麼說呢?曹操當時也要顧及自己的面子。問郭嘉的話,郭嘉是自己的人給自己背不了鍋。而問劉備的話,劉備是皇叔名義上還是朝廷的人,可以說代表皇帝。如果有人議論曹操可以讓劉備背鍋。

第二點,曹操對於呂布的為人極其厭惡,參照他後來奪取漢中殺了楊松,曹操對這種反覆小人是深惡痛絕的。呂布必須死,而劉備和呂布有奪徐州之恨,正好接劉備之口殺了呂布。

第三點,曹操對劉備也是不很放心,藉機試探一下他的口氣。劉備的英雄大志曹操心中是有底的。然而劉備的回到也是滿分的,他不說怎麼決定,就只是提了董卓與丁建陽。我的態度很明確,主意還要你自己拿。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曹操要問劉備而不是問郭嘉。


如煙入幻



曹操在處死呂布時,明明身邊有郭嘉,卻偏要問劉備的想法?

其實!並不如題中所說!曹操當時並未問取劉備意見,而是劉備自己主動搭話!

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溢殺布!

曹操當時正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殺呂布;是劉備看出了曹操的疑慮,所以才進言勸曹操將呂布殺死!!顯然當時最希望呂布死的,就是劉備,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非常恨呂布,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

當初呂布在濮陽與曹操激戰,大敗而逃,猶如喪家之犬,是劉備收留了他!!可是正當劉備與袁術對峙的時候,呂布卻偷襲了下邳,使劉備成了喪家之犬!!!所以劉備恨呂布!!

第二:劉備怕呂布

劉備非常怕呂布,為什麼呢?很簡單!劉備與呂布之間的戰役中,從來就沒有贏過;他害怕曹操一念之仁放了呂布,使自己再度面臨呂布這個大敵!!!

第三:劉備更怕曹操得到呂布

劉備向來就有野心,他遲早會脫離曹操,東山再起的!!如果呂布歸於曹操麾下,將正如呂布所說“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天下不足憂!”!曹操政治謀略深遠,再加上呂布的所向披靡,天下唾手可得!!


站在劉備的角度,他是一定要除掉呂布的!!一則可報前仇!二則除去大敵!三則抑制曹操實力!!

所以劉備是個聰明人,能抓準主動進言,故意激怒曹操,使曹操將呂布殺掉!!表面上是為曹操考慮,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日後成就大業!!

劉備藏得很深,玩心機,曹操還稍微差點,幾次都被劉備騙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