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諸葛亮死後沒有殺了魏延,魏延的命運將會如何?

千古冥帝萬代鬼王



魏延,字文長,論功勞、論能力,不次於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是“無冕之王”。他跟隨劉備入川平定益州、守衛漢中、跟隨諸葛亮六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有功之臣,只因性格孤僻,在諸葛亮死後,和長史楊儀的爭鬥中失敗被殺。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鬥爭中勝出,他的命運如何?下面依據演義和《三國志》,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五丈原只是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隊並未受損,如果魏延掌權,有可能一鼓作氣戰勝司馬懿。魏延是蜀漢當時的第一戰將,就連諸葛亮關門弟子姜維也無法和他相比。然而,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自知大限已到,怕自己死後,蜀軍不是“冢虎”司馬懿的對手。因此,他留下遺命,讓長史楊儀暫時代管大軍,魏延斷後,安全撤回益州,保全蜀漢實力。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我死之後,凡事俱依舊法而行。緩緩退兵,不可急驟。汝深通謀略,不必多囑。姜伯約智勇足備,可以斷後。”


諸葛亮的這一做法太保守了,放棄了北伐的大好時機。當時,諸葛亮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父子,使其傷亡慘重。此時,東吳孫權率領大軍,殺向江夏、襄陽、合肥。曹魏遭到東吳和蜀漢的兩面夾擊,危機重重,司馬懿只能固守待援。他又送給司馬懿女人穿的衣服,欲逼迫司馬懿出戰。然而,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怕了,不管遇到任何挑釁和侮辱,堅守不出。

此時,北伐的天平倒向了蜀漢這邊,形勢對蜀漢非常有利。蜀軍已經奪取渭水南岸,在此屯田,自給自足,已經解決以往的缺糧問題,可以長期同司馬懿相持下去。因此,如果魏延勝出,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同司馬懿作戰,是有可能取得重大戰果的。如果收復長安大都市,就有了同曹魏抗衡的資本。


其次,魏延防守漢中,固若金湯,曹魏很難突破。魏延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後,守衛漢中十幾年,曹魏無機可乘。他有著完整的守衛漢中策略,即堅守漢中每一個據點,等待益州援軍,最後將來犯之敵一舉全殲。這是最正確的防守策略,可惜的是,後期姜維用更加激進的圍殲之計代替。


如果魏延沒死,繼續守衛漢中,面對鍾會伐蜀,漢中就不會丟失。這時擁有魏延的漢中,是銅牆鐵壁,鍾會只能望洋興嘆。魏延是守衛漢中的不二人選,“魏延在,漢中在,魏延亡,漢中危”。魏延曾對劉備承諾,如果曹操大軍入侵,他固守待援,如果只是偏師入侵,他自己就可以解決。《三國志》中這樣記載: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再次,魏延可以和姜維合作,一同北伐,有望復興漢室。姜維九伐中原,因蜀中無大將,功敗垂成。如果魏延活著,可以獨當一面,配合姜維北伐。此時的雍涼都督是日後滅蜀的鄧艾,姜維遇到此人,多次大敗而歸。如果魏延活著,即可和姜維兩路夾擊鄧艾,進而佔領整個隴西,乃至西安。這時,蜀漢有兩員將才,克服人了才匱乏的劣勢,佔領西安和洛陽還是很有希望的。



最後,魏延可以在綿竹大戰偷渡陰平精疲力竭的鄧艾,可能消滅鄧艾。鄧艾翻山越嶺,到達蜀漢腹地江油時,只有區區幾千疲憊之師,戰鬥力非常有限。諸葛瞻戰鬥經驗不足,只憑著一番熱血征戰,才飲恨綿竹。而魏延是征戰多年的老將,如果活到公元263年,推測歲數大概在60多歲,和老將黃忠歲數差不多,尚可指揮戰鬥。

此時,姜維和鍾會在劍閣相持,魏延就可以回師救援成都,和鄧艾決戰。這樣,蜀漢就不會派出諸葛瞻、諸葛尚、張遵、李球、黃崇等二三代將領螳臂當車,葬送成都最後的御林軍。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艾令眾軍放箭射之,蜀兵四散。瞻中箭落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當以一死報國!”遂拔劍自刎而死。


至於人們所認為的魏延可能尾大不掉,擁兵自重,架空劉禪。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諸葛亮去世時,劉禪已經在位十幾年了,又不是小孩子,根基牢固,就憑魏延這一介匹夫,還是無法威脅到劉禪的。其實,如果魏延活著,和姜維共同執掌蜀漢軍隊,效果更好,可以互相牽制,更加不會發生個別將領擁兵自重的事。

以上四點都是建立在諸葛亮病逝後,魏延和楊儀爭鬥勝出後的基礎上。歷史無法假設,魏延在和楊儀的爭鬥中,失敗被殺,這一切只是合理推測(紙上談兵),無法得到驗證。總之,魏延被殺,是蜀漢的重大損失,是蜀漢自毀長城。

你們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魏延不是被諸葛亮殺死的,而是被楊儀殺死的,即使楊儀不殺死魏延,魏延也早晚會被其他人殺死。魏延之死並不冤枉,完全是魏延咎由自取的結果。蜀漢本身就是一個小國,人口不到一百萬人,軍隊數量也只有十萬人左右。這種情況下大臣們應該相互團結才對,可是魏延偏偏不是這麼認為,魏延依仗著自己的資格老,經常欺負其他的大臣。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延在蜀漢軍隊向來蠻橫,除了諸葛亮之外,從不正眼看其他人。在諸葛亮去世前,魏延多次和同僚發生矛盾,每次都鬧到諸葛亮那裡去。

魏延曾經和車騎將軍劉琰發生了矛盾,劉琰是劉備的秘書,蜀漢的一個老臣。在和魏延發生矛盾的時候,劉琰已經到了老年,對於蜀漢沒有任何作用了。因此諸葛亮在這件事上偏向了魏延,將劉琰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這件事過後魏延更加的驕橫,魏延甚至還在軍隊中公開的侮辱諸葛亮。在諸葛亮出兵的時候,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這個謀慮成功率非常低,風險卻十分的高,因此諸葛亮拒絕了子午谷奇謀。可是魏延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諸葛亮膽小怯弱,甚至公開表示出來。

魏延在蜀漢蠻橫的消息,就連吳國的孫權都看不下去了。孫權曾經給諸葛亮寫信說:你手下的魏延是個小人,早晚都會造反,你為什麼不早早的除掉他。面對孫權善意的提醒,諸葛亮在回信中說:我也早就知道魏延靠不住,只是愛惜他的才能,才沒有殺死他。魏延究竟有沒有造反的想法,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魏延蠻橫的行為,激起了眾怒,不僅讓蜀漢內的大臣們很不滿意,就連蜀漢的盟友孫權都看不下去了。

楊儀殺死魏延,同樣是因為魏延過於蠻橫。在諸葛亮沒有去世之前,魏延感覺楊儀是一個書生,絲毫不把楊儀放在眼裡,經常因為小事找楊儀的不愉快,甚至還拿著刀子裝出要殺楊儀的樣子,嚇得楊儀抱頭痛哭。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軍隊中官職最高的人是魏延,蜀漢的將領們都不願意接受魏延的領導,因此在諸葛亮去世前,讓楊儀總領撤軍的計劃。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想要奪取軍隊控制權,可是將領們都擁護楊儀做統帥。這樣魏延才氣急敗壞燒燬了進出蜀漢的棧道,阻擋楊儀的軍隊進入蜀漢。

楊儀以此為藉口,誣告魏延造反,蜀漢的大臣們立刻爭相附和,將魏延全家殺死。可以看出來,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就沒有了靠山,蜀漢所有的大臣都對魏延有意見,哪怕楊儀不殺死魏延,未來還會有其他人處理魏延。魏延的性格原因,是他一生的敗筆,也註定了他難以得到善終。


史海泛舟擺渡人


魏延,字文長。原是荊州劉表手下大將後來跟了劉備,非常受器重。劉備兵進益州時,魏延屢立戰功封牙門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沔舊自立漢中王,治自成都。劉備當時佔有荊,漢中和益州三塊地方,這麼重要的地方應該劉關張各鎮一地,漢中非張飛莫屬。可出人欲料的命魏延為鎮北將軍領漢中太守,成為獨守一方的封疆大吏。魏延也不負眾望,鎮守漢中十年打退過曹軍進犯,封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和南鄭候。魏延善養土卒,勇猛過人,但性格孤敖和朝中文武關糸不睦,尤其是和長使楊儀兩個人勢同水火,諸葛亮只能兩邊安撫才相安無事。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五次北伐,魏延作先鋒。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後,密秘令長使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作退軍節度,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調度聽其自便。諸葛亮死後楊儀密不發喪並派費偉到魏延那裡探聽意見。魏延說:"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固一個人的死而荒費天下大事?再說我魏延何人怎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將領呢?楊儀指揮大軍徐徐而退,魏廷大怒帶領軍隊日夜兼程趕上楊儀大軍前面並把走過地方的閣道全部燒燬。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都上書劉禪互相說對方謀反。劉禪於是問對方究竟誰想謀反。侍中董允,留守長史蔣婉都為楊儀做擔保說一定是魏延造反。魏延佔據南谷口攻擊楊儀的大軍。楊儀派王平前去抵禦。王平罵魏延手下士兵說:"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士兵們知道魏延錯了都不聽他的指揮潰散了。魏延父子二人只得領幾個人向漢中逃跑。楊儀命馬岱帶兵去追斬了魏延父子二人,後來滅了他的三族。魏延是蜀漢後期最重耍的將領,沒有之一。擔任著武將中最高的官職而且兩次封侯這個在蜀漢歷史上絕無僅有,卻死在內訌中。如果魏延這次聽命斷後安全回到漢中也不會有好結果。楊儀是個器量很小的人,心中容不下魏延,他把魏延的人頭踐踏在腳下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說明他實刻想除掉魏延,日後必定會找各種機會下絆,魏延為自保只能起漢中之兵反抗。結果是兩敗俱傷投奔曹魏。





關東俠客



古風93814281


234年,秋,諸葛亮於五丈原病危時,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商討退軍事宜,決議由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軍撤退。

諸葛亮病危的時候,主旨是有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姜維負責撤退。而斷後的工作有魏延執行。如果魏延不願意撤退,就隨他去。自行領兵撤退。(史書可查)


其實三國演義更多時候,只是一本小說,而不是一本史書。三國史書上裡面,諸葛亮除了否定了“子午谷奇謀”外,在北伐魏延更是身居要為。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命魏延、高翔、吳班逆戰司馬懿,魏軍大敗。此戰漢軍獲甲首三千級、衣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還保營。

諸葛亮死後,楊儀掌握軍權,秘不發喪,並令費禕去端倪魏延之意。魏延說:“丞相雖然亡故,但還有我在。只需丞相府上親近之官屬便可將丞相遺體還而葬之,我當自率領諸軍擊賊(魏軍),怎麼能以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況且我魏延(前軍師)是何等人物,居然還得要為(長史)楊儀所部制約,為其斷後!”

因此留費禕一同留下率領部分,並令費禕與自己連名,告知以下諸將。費禕剛開始對魏延道:“當為君抓住楊長史(楊儀)及其手下一干文吏,以散楊長史之軍權,必不違背命令。”費禕出門後便騎馬奔馳而去,魏延尋思,併為此感到後悔,但欲追之已經不及。

同時魏延亦派人探之楊儀動態,得知楊儀已經依亮成規,諸營帳皆陸續引軍而返。魏延大怒,趁著楊儀所部還未進發,先率領自所部南歸,並燒燬棧道阻斷楊儀南歸之路。

之後,魏延、楊儀皆上奏對方叛逆之意,一日間都飛繳致成都。後主以之問侍中董允、留營長史蔣琬,兩人都懷疑魏延而保楊儀。

楊儀等人經由山谷通道,日夜並行,亦追跡於魏延之後。魏延先至並佔據了南谷口,遣兵逆襲楊儀等人,楊儀等人遂命討寇將軍王平(何平)在前抵禦。

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將士認為曲翹在延,不敢為其賣命、軍隊潰散。魏延於是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楊儀譴平北將軍馬岱追斬之,並帶回其首級,楊儀起腳踏之:“庸奴!復能作惡不?”遂誅滅魏延三族。起初蔣琬率領宿衛諸營,行數十里,聽聞魏延已死,問其原委,乃旋而歸返。

《三國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其實五丈原之戰,只是死了一個諸葛亮。蜀國大軍,還是具備和魏國一戰之力的。而為了籌備這次北伐,諸葛亮是舉了全國兵力籌得10萬大軍(實際7-9萬)


而司馬懿那一放隨了帶了的自身部隊5萬人,和青徐的調兵,加上長安軍區的部隊,約莫13萬眾。


只是諸葛亮用兵向來謹慎,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而魏延在對陣魏軍的時候,一直都是勝多敗少。


魏延死後:遺計護蜀漢

244年春(魏延死後十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十多萬步騎攻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當時漢中兵力不滿三萬,諸將大驚。守將王平決定採取魏延長期在漢中所佈署的“重門之計”,護軍劉敏也贊同王平之舉,遂立即實行。漢軍撐到由涪城和自成都出發的費禕之援軍,逼使魏軍不得不退還。當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為蜀漢守著各路的關所、要地。魏延的“重門之計”於其死後仍持續守護著主君劉備所託付的漢中。



如果魏延當時沒被楊儀所殺,而接管了軍權。那將與司馬懿在五丈原進行一場史詩級的對決。若勝,蜀漢能還於舊都長安,若敗,那蜀國後期的姜維9伐中原也很難舉行。蜀國依然有自保之力,但很難再對魏國進行威脅


飛天琴羅


其實魏延一直都沒有降魏之意,最多也只是在諸葛亮死後取而代之,倒是諸葛亮太擔心了,若魏延有反心,諸葛亮五丈原病重時甚至更便可尋機會殺之,何必等到諸葛亮死後才反呢?

到後蜀論資格、戰略、武藝基本上是魏延堪稱一流,若諸葛亮在死前敢把兵權交與魏延並曉以大義,(也即洗腦),聯同姜維協助,確實諸葛亮雖死無必要急著撤兵回蜀。

當然暫不發喪是對的,只需由楊儀等人護棺暗回漢中或半途埋葬便是,而魏延、馬岱等人照樣迎擊司馬懿,此時司馬懿尚不知諸葛亮己故,而死後不撤兵他更認為諸葛亮尚在人世,不敢冒然舉兵進犯。

如今這樣安排魏延肯定生氣,剛開始負氣不合作,但最後有點後悔,已經反了,回不去了,只能燒掉回蜀棧道,別讓楊儀先回去告狀,也就出現了諸葛亮死前安排的偷斬魏延那一幕,雖屬該斬,實也可惜。

但如果那陣子魏延沒被殺掉,相信他會立即剷除楊儀等人,排除異己,然後再後兵與司馬懿對抗,在漢中劉禪那邊仍然可以丞相自居,以他的性格,仍然會用以前的“子午谷奇謀”北伐,若贏了霸業可成,若打不過也可回漢中逼劉禪退位,若仁慈一點或許也扮演諸葛亮的角色,這個說不定。但有一個可以肯定,蜀國沒那麼快滅亡!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魏延的死和諸葛亮沒有直接關係 更多是因為魏延人際關係太差導致

1、諸葛亮死前讓誰代理軍權,有兩種說法:蜀漢官方說法是諸葛亮讓楊儀代行軍權;曹魏民間的說法是諸葛亮讓魏延代理軍權。

蜀漢版說法: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曹魏民間版說法:

“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蜀漢版的優勢是官方說法,可信性高;但隨後殺楊儀且一致認為魏延不會反叛,有維護面子、掩蓋真相的嫌疑,這是劣勢。

曹魏民間版的優勢是:沒有替蜀漢遮掩的必要,忠於事實;劣勢是信息不完整且零碎。

可以說諸葛亮沒有公開讓蜀漢直到誰是軍權代理人,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2、魏延忠、楊儀心胸狹隘,是蜀漢一致的看法。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這是蜀漢對魏延的一致公論。

“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這是蜀漢對楊儀的一致公論。



3、在魏延和楊儀之爭中,作為事件知情人的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皆閉口不言。蜀漢版更多是承認楊儀殺魏延的事實,司馬費禕、護軍姜維更多是追認,在二人之爭中,二人從未開口。

魏延”平日諸將素不同“,說出了為什麼費禕、姜維不開口的原因——和魏延不和。


4、諸葛亮死前所做的軍事安排,竟然不告知前鋒大將——這不符合常理。如果諸葛亮怕魏延不服從安排,更應該親自叮囑。如果諸葛亮不信任魏延,大可以奪取魏延軍權而調回蜀漢國內,更不會讓魏延出任先鋒。

但事實是,魏延確實是撤軍而非繼續作戰,說明魏延是服從諸葛亮安排的。諸葛亮會懷疑自己沒有足夠的威信讓魏延服從安排嗎?

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死了,代理軍權的更應該是前鋒大將,而非一個長史。這更符合常理和事實。

綜述

從常識和邏輯來看,魏延才是諸葛亮安排代行軍權的人;但因為楊儀中途發難,指責魏延要率軍投降曹魏,人際關係很差的魏延被諸將排擠,只能逃跑,最後被追殺,這才應該是歷史事實——沒有人相信魏延反叛但也沒將領支持他代行軍權、狹隘的楊儀始終不被重用。

因此,即便魏延成功回到漢中,魏延在人際關係太差的局面下,難以組織有效率的北伐,除非魏延因此做出改變。

死或者不死,諸葛亮死後,被諸將排擠的魏延難以組織有效的北伐而取得成功。魏延的死,蜀漢沒有一個人為他申訴,就說明了這一點。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如果諸葛亮臨終不設計除魏延,那對蜀國來說絕對弊大於利。

假設諸葛亮不除魏延,當時魏延在蜀國中論資歷戰功無人能及,諸葛亮一死,蜀國軍政大權必然要落到魏延手中,可是諸葛亮看中的是姜維,這樣一來魏延和姜維必然要有衝突,而且魏延性格孤傲,在蜀國朋友不多,魏延一旦掌權,和姜維楊議等火拼是必然的,無論誰勝誰負,蜀國都將元氣大傷。

其次,就算魏延和姜維等在火拼中獲勝,那魏延就會和諸葛恪一樣必然要把持朝政,而劉禪也漸漸長大,和魏延必然還會有衝突,這樣發展下去,不用魏國來攻,蜀國在內耗中就完了。

退一萬步講,就算魏延和劉禪沒有衝突,如果魏國來攻,戰場上魏延也絕不是司馬懿父子的對手。

最後說,諸葛亮臨終除魏延是對的,儘管姜維最後不能力挽狂瀾,但是畢竟蜀國還維持了幾十年,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魏延不會投降曹魏

魏延有沒有造反?我的答案是沒有。人們對魏延之死的瞭解大都來自《三國演義》,諸葛亮說魏延背主,天生反骨。五丈原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魏延必反,預留楊儀錦囊妙計,內書“若魏延造反,臨陣對敵之時,方可開拆,便有斬魏延之計”但以上內容皆系小說演義,沒有可信度。

魏延( ? —234) ,字文長,義陽( 今河南信陽) 人。《三國志》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並無入蜀前的記載。所以《三國演義》中魏延斬殺舊主長沙太守韓玄獻地而降只是虛構,也就沒有天生反骨一說。

魏延之死的悲劇在於其與楊儀的不合及諸葛亮死後蜀漢內部的權力鬥爭。

魏延、楊儀素有嫌隙。魏延智勇過人,戰功卓著,但其人“性 矜 高 ”,頗為自傲。楊儀聰穎練達,精熟政務。諸葛亮使軍務節度皆“取辦於儀”。魏延由此極恨楊儀,二人關係“有如水火”。每當發生爭執時,魏延甚至會“舉刃擬儀”,使得楊儀“泣涕橫集”。諸葛亮自然深知此事,但因“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所以常感苦惱,“不忍有所偏廢也”,終其一生亦未解決此事。《三國志》並未明載諸葛亮臨終時將軍權交付與誰,但據其部署可推知諸葛亮將軍權一分為二,本營楊儀(姜維)一部、前線魏延一部,畢竟只有將軍權分開,方可使魏、楊不至於因受制於對方而在軍前爆發衝突。但在諸葛亮死後,楊儀卻立即部署奪權計劃,通過派費禕“揣延意指”、表奏對方叛變等一系列手段激怒並“逼反”魏延,使自己“師出有名”以便順利班師接權。魏延楊儀火併,實際上不是私怨,而是因“爭權”而導致“不和”。

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排擠和欺瞞而憤憤不平,不願接受楊儀調遣,並未有反叛的心跡和行為;更想帶領蜀漢大軍繼續伐魏,展現自己被壓抑的軍事才能,其本意是忠於蜀漢統一大業夙願的。


歷史學渣


我的答案是魏延諸葛亮在正史上根本不會安排殺魏延。

在正史上,魏延和楊儀兩個人的矛盾,導致了最後分裂的結局。諸葛亮對於兩個人的態度,和《演義》裡是有區別的。楊儀是諸葛亮愛惜的人才,在管理戶籍、調度軍糧方面有著過人的能力,魏延勇武過人,諸葛亮同樣很器重,很捨不得他。所以正史的記載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就是說他既器重楊儀,也依靠魏延的勇猛,他並沒有偏向誰,只是常常可惜兩個人總有矛盾。

諸葛亮給魏延加的官職也很大,他被封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來又升為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可見諸葛亮並非像演義中時時刻刻盯著魏延腦後“反骨”的人。

我們想知道諸葛亮去世之前是不是像演義裡一樣預先知道魏延謀反,安排馬岱殺掉魏延。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丞相臨終前曾經發布了一道遺令,並不是對魏延發布的,內容是: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字面理解,丞相這是在對魏延冷處理。那就是說如果魏延不願意斷後,那就由他去,大軍先行撤退。

在丞相逝世後,眾人根據丞相的遺令有序撤退。但是魏延不同意,他說:“豈可為一人之死而廢國家大事?”他要自己去北伐,討伐曹魏。楊儀等人自然根據丞相的指示,先行撤退。還到皇帝劉禪那告了魏延一狀,正巧魏延也告了楊儀一狀。

然而魏延那時力量很薄弱,手下的士兵不過幾千,即使自立,也難服眾,力量薄弱。

他也可以投降曹魏,謀取一個優厚的待遇。但是他沒有,他的做法是跟著楊儀向南撤,而且比楊儀撤的更快,搶在前面將沿途官道、橋樑、棧道全部毀掉。

沒有人知道魏延想幹什麼,因為魏延本身脾氣就很怪。魏延並非對楊儀態度惡劣,對所有人都是一副狂妄自大的態度,只是因為偏偏楊儀不買他的賬,所以積怨越來越深。這樣的結果是,皇帝更偏向楊儀,重臣費禕、董允也都力保楊儀,甚至在南谷口魏延和楊儀兩軍會面時,因為楊儀手下一人義正言辭的斥責,魏延手下士兵作鳥獸散了。

表面看來,魏延的官很大,涼州刺史、前將軍、徵西大將軍。楊儀不過是個丞相長史。可是楊儀是丞相心腹,是掌握機密的人,在諸葛亮大權獨攬的情況下,他等於在中央工作。魏延呢,人緣奇差!經常暴跳如雷,和楊儀對著幹,拿刀嚇唬楊儀,經常把楊儀嚇得痛哭流涕,在諸葛亮面前哭訴。別的文官在魏延面前,也得點頭哈腰,稱讚魏延最牛,最有本事。表面上別人都服他,可是一遇到大事,就看出人心了。

所以大事發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以為:魏延真的反了。然而魏延僅僅是想誅殺楊儀,如果他真的成功,也就是替代丞相繼續北伐,絕不會想要去謀反。沒想到落得個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可悲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