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傅盛:跨界融合、新技術、新應用是未來時代最大的機會

傅盛:跨界融合、新技術、新應用是未來時代最大的機會

來源 | 筆記俠

作者 | 傅盛

內容來源:2018年6月13日,在億歐公司主辦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業峰會”上,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紫牛基金創始合夥人傅盛發表了《用“跨界思維”做機器人》的演講。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方向,還有哪些想象力?

大家好,我非常開心地看到今天人工智能、機器人都變成了非常熱門的詞彙。

我開始思考這個命題的時候是在兩年多前,當時獵豹剛剛登陸紐交所不久,獵豹移動在過去7、8年的創業中開啟了中國APP全球化的序幕,在全球有6億的月度活躍用戶,其中80%來自於海外,現在在美國也有月活超過1千萬的用戶。

有一次我和華為餘承東交流,他說其實當年國際化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但是最後華為國際化帶來最大的好處不僅僅是海外的市場,而是全球化的視野,可以看到全球科技、人才的變化。

這一點在獵豹身上的體驗也非常鮮明,當年在硅谷、以色列建立投資基金的時候就看到了全球技術的變化。

所以當時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移動互聯網後下一個時代是什麼?當時我本質上認為移動互聯網的格局戰爭已經基本結束了,會變成基礎產業,應該會有新產業的崛起。

所以今天我的主題是《用“跨界思維”做機器人》,後來我慢慢意識到跨界融合、新技術、新應用是未來時代最大的機會。

時代的關鍵詞: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

今天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彙叫“VUCA時代”,是表示今天時代的四個特徵,從複雜到超級複雜。其實VUCA就是四個英語單詞的對應: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

今天我們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充滿了焦慮感,在朋友圈一篇關於焦慮的文章會很快被傳播到10萬+,“人到中年”、“油膩男的保溫杯”等焦慮被大量轉發。

其實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走,《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尤瓦爾寫了一篇《未來簡史》,他在文章中說人類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從來沒有過今天這樣的時代,沒有人知道未來的30年會發生什麼。

但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裡你們基本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大概這個發生是能預測的,但今天我們不知道未來的10年、30年,作為一家企業可能都不知道未來5年會怎麼樣。

今天在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特別多地違背了我們在讀書時學到的道理和規律,比如說一個公司要聚焦,但今天看好像所有成功的公司都不那麼聚焦。

剛剛我在後臺和美團的王慧文聊天說你們的打車業務做的怎麼樣了,他說挺難的。前幾天騰訊投資CEO聚會讓程維上去講如何管理複雜體系,他說這個應該讓王興來講,因為美團是一個超級複雜的企業。

今天看BAT裡哪一家公司都在不斷地跨越自己的邊界,突破了當年在商業上學習的聚焦理論,在各個領域看上去張牙舞爪,在這種情況下還有抖音的崛起。國外的蘋果看上去是手機公司,其實在芯片領域的投資、製造已經非常強悍了。

亞馬遜就更不用說了,前不久我去西雅圖看到了亞馬遜的無人商店,看著亞馬遜從賣書的企業到運營飛機,亞馬遜的雲開啟了一代新人機交互的界面,和蘋果差不多,讓一些完全不需要學習的交互模式,用語音就可以控制設備。

我們自己也做了音箱,我們看到中國語音市場成長之快是過去幾年所罕見的,所以這是從複雜到超級複雜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人們越來越焦慮,學習心態變得越來越專業。

我也是羅輯思維的個人投資人之一,我說你們《得到》那麼少的用戶卻有那麼高的營收,其實就是大家的焦慮感,好像不訂個專欄就被時代給落下了,我一年在上面花幾千塊錢買各種專欄,但我也沒有完全聽完。以前我們認為是涇渭分明的兩個行業,後來發現結合起來才更有效。

我想起一個段子說,廣播電臺最後會被滴滴打車打掉,因為出租車司機都不聽廣播了,而是盯著滴滴打車軟件搶單。

我跟王慧文剛剛還在聊,一個企業在自己最核心的領域像彈簧一樣,一開始壓力非常容易給,但當觸到它的核心時其反抗力是非常強的。

後來我們總結出了一個規律:大部分好企業最後都不是消失在他擅長的領域,其實往往是在原來領域越做越好,突然有一天一個新的行業崛起了,於是它沒有了。

最典型的就像諾基亞、柯達這種公司,你會發現行業競爭出現了錯綜複雜的局面,專業技能丟失也特別快。

進化論的核心,我認為思維成長是最重要的改變,後來我突然發現所有中學教育、大學教授絕大多數都是還原論,都是牛頓的機械理論,都是輸入一個公式你就知道結果是什麼,既然做了A一定會產生B,我們沒有本質地理解蝴蝶效應,沒有理解生物的多樣化,去理解不可預測性這樣一些理論。

今天看起來就是這樣的,剛剛還和騰訊另一個同事聊,他們說內部競爭太激烈了,今年負責“王者榮耀”項目的人出去就臉上無光了,因為pony都在玩吃雞。

騰訊在很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套用內部競爭的方式抵禦外部競爭,讓多工作室競爭的模式內外競爭完成自我進化。

今天是一個測不準的世界,在測不準的世界裡怎麼存活?我個人的看法是增加概率論,增加大方向,用大方向的堅定性抵抗小事情的不確定性。所以改變思維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在新時代活下去的辦法:改變思維

今天我們想要真的重新在新時代存活下去,一定要把過去的思維進行改變。

今天的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傳統產業,傳統這個詞一點也不丟人,以前我剛做互聯網的時候看到“傳統”行業的人心裡都是自豪感,直到有一天我去看年輕的創業者,他說我們這套理論和你們傳統的互聯網理論是不一樣的,你認真聽我講一下。

當時想我怎麼就變傳統了呢?但事實上人類歷史上都是這樣的,在行業出現的時候總是蓬勃而來帶著新特點,彰顯出高科技的特徵,但等普及以後就變成了傳統的高科技企業。

有一次和VC聊天,他說如果你是用電而不是水磨坊生產麵包就是高科技麵包房,今天任何一個小團隊幾個人就能做出一個小App,可以被全世界幾十億人下載,這件事情的技術壁壘已經完全沒有了。

今天大的BAT平臺們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戰場基本看不到突破的機會,所以已經變成了基礎型產業,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缺乏了真正快速成長新獨角獸的機會。

而我自己認為深度學習是一場技術革命,因為我認為第一次能夠讓機器在某些領域接近人的感知,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相當長的時間,我們的技術只是在完成重複性、算法性的工作,但深度學習第一次能夠讓攝像頭知道拍出來的人臉是誰,聲音能夠聽的懂是哪些文字,這個革命帶來的普及度是非常巨大的。

我經過了兩年的思考,我覺得人工智能應該是一場技術變革的核心,有人講人工智能是生產力,區塊鏈是生產關係,這個定義我自己還是蠻喜歡的,機器人也是這樣的切入點和增長點,當然人工智能會帶來各行各業技術的提升,在我看來機器人是被重新定義的行業。

在全世界除了非洲和印度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不足、老齡化社會、90後不喜歡做體力勞動,都是我們能夠看得到非常明確的社會現實。

在兩年前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一定要找到一個行業在未來幾十年可以持續存在,又可以經過新經濟的推動變成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機器人會成為新的藍海。

從模式創新走向技術創新

中國也必然會從模式創新走向技術創新。

記得我剛在美國接受採訪的時候,就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瞭解遠遠不如中國人對美國人的瞭解。

他經常會問你,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是不是因為政府的保護,是不是因為有些特殊的政策?

我說正是因為政府不怎麼管我們,我們才會成長的如此之快。他們總說你們會抄襲,後來我說你們在移動互聯網上已經開始抄襲我們了。

必須承認,過去30年中國互聯網很大程度是摸索美國的模式,但今天技術創新會變成非常核心的主流。

我認為核心的基礎技術上也許很難突破像美國製造的技術高地,我們也經常看美國做基因工程、航空、深度學習技術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是讀Google論文,看深度學習的論文才能把這項技術實現起來,但中國最大的優勢是跟實際結合做到用戶體驗的極致。

今天看到深度學習在崛起,技術和產品又要機會的話,要想如果我們能夠找出幾個行業融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出巨大的創新能力。

而今天的機器人正是這麼一個行業,要把互聯網應用、用戶體驗、人工智能、機械製造結合起來,才能做出一個大家在大廳看到的各種機器人,所以跨界在機器人行業是非常重要的思維體系。

我覺得AI+軟件+硬件+服務才能做出好的機器人,最早我也只具備互聯網的經驗,我並不懂AI也不懂硬件,所以很多人會說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呢?我說既然我意識到我不懂,我就可以請這方面專業的人。

過去兩年多花了大量的時間構建AI團隊、硬件生產團隊,所以我個人又投資了一家公司——獵戶星空做真正有用的機器人,今天我們做不到鋼鐵俠機器人、科幻電影裡的機器人,但卻有可能真的幫你提供有用的效果。

當時為了能夠做好這件事、真正理解跨界而並非只是拿模塊封裝起來,所以做了全核心的技術產業鏈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在基礎性研發上,做了人臉識別,算法也刷過一些世界冠軍的分,然後我們做了人臉檢測、人臉識別、跟蹤。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今天談人臉識別,90%左右的準確率都在測試機上完成的,但真正和在實際狀況中還是有極大不同的,像手機在逆光時拍出的人都是黑的,更不用說識別人臉了。

所以我們要針對專門的人臉定製化,我們拿過Mega Face2008年的世界冠軍,也參加過微軟競賽,但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一場景下把技術做到用戶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獵豹的打卡系統就是我們自己做的,也給人臉做過黃色和兒童檢測,也做了語音識別技術,今天小米小愛同學的TTS是獵戶提供的,喜馬拉雅的小雅也是獵戶提供的,聲音不像機器音,有它非常溫暖的地方,不是技術活兒而是用戶體驗。

我們還跟很多內容廠商進行合作,除了語音外還做了室內導航系統,能夠多傳感器融合,能夠在室內進行自主巡邏。

我一直認為機器人真正的對手是ipad、手機、低成本獲取的智能設備,一定要在體驗上有跨越性的超越,比如說能夠在室內自己主動地移動,這個移動讓你和ipad開始有區別。

我們還專門為機器人研發了麥克風陣列,大家可能會覺得亞馬遜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用語音喚醒,但裡面做了大量的細節。兩三年前我們也有廠商做智能音響,但當時市場不行。

去年大家全力以赴做麥克風陣列,把語音喚醒準確率達到90%以上的時候市場開發爆發了,無論是小米、小愛同學包括我們和喜馬拉雅合作的小雅,用戶覆蓋率、好評率都非常高。因為這是老人和孩子可以不通過學習實現的某種指令,所以裡面的細節很關鍵,不是靠細節完成的而是體驗本身。

我們在321發佈會的時候發佈了幾款機器人,有我們自己做的也有投資的產品。自己做了豹小秘服務機器人。

我覺得產品本身是需要在每個細節上打磨,這款產品大概在7月底會開始量產,已經進入了最後生產線的實測階段。

包括我們還推出了一系列的機器人就不一一介紹了,有可以行動售賣的機器人、孩子的陪伴機器人,還做了一款AI音箱、機械臂。

因為今天機器人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很難有機會做出一款真正在各個場合得到應用的機器人。

我的思路就是化整為零,把機器人裡的零部件做成產品,要儘快地和用戶達成交互的體驗,知道用戶對它是否接受,知道技術是否真正落地,能夠通過軟件、硬件、AI相結合完成用戶體驗。

其實不管人工智能也好、機器人也好,概念有多新聽起來多火,最後的爆發還是要用戶接受,用戶接受的核心是超過使用預期、超出體驗。

過去兩年我們做小雅音箱的時候很多人說這個東西只有美國能流行,但今天我們看到大家對全行業智能音箱的預測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是去年的10倍以上。用戶在智能音箱這個沒有眼睛沒有腿的機器人上每天的使用頻長可以超過1個小時,看起來用戶對這樣的產品是喜歡的。

所以當你在一些黑科技上真的能夠和用戶場景結合,讓他覺得這件事情可用的話,非常有機會創造新品類,在時代當中找到新的成長機會。

自主研發所有鏈條都是為了產品本身為了讓用戶喜歡,我們在未來也會盡可能地開放這方面的能力,把語音、視覺、導航、機械臂技術核心向社會開放。

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加入這個行業,用跨界的思維把你們在硬件上的經驗、AI上的經驗、互聯網上的經驗、落地場景上的經驗真正地結合起來。

我覺得這個行業才剛剛開始,我們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投入也非常巨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融合不同行業的技術以及過去的經驗給用戶做出更好的產品。

本文來源筆記俠,原文作者傅盛,原文鏈接《思維成長,是最重要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