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才的新標準:具備“跨界”思維

成功的組織並非個體簡單的堆砌,而是融合,這需要組織成員們彼此張開雙臂,“跨界”行動。

社會關注度最高且從業人員最多的專業群體,莫過於IT程序員。

在高就業壓力的今天,這個群體似乎是“掌握一項技能傍身”最好的例子。

美國一個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8年編程培訓市場規模數據,發現該領域畢業生人數增長了12倍,2018年有35000名開發人員從培訓班畢業,這一數值在2013年僅僅為6000名。IT從業人員總是面對快速更迭的技術浪潮和同行之間激烈的競爭,如果想要不被淘汰,就不得不時刻關注技術趨勢,進行自我更新。

IT程序員的工作,是否掌握技術,做好自己專業的事,就可以成為企業滿意的合格人才了呢?

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首席執行官Jeff Weiner對此有不同的看法,IT人才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不是編程技術,而是軟技能。通過分析領英網站上詳細、最新的就業信息和趨勢,Jeff Weiner提醒求職者並給指出人才市場需求和技能匹配之間存在矛盾:

現在人們過於強調技術人才的硬技能,而大多數僱主更強調候選人的商業頭腦和軟技能,包括書面溝通,口頭溝通,團隊建設和領導技能。

現在的職場,你所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僅靠專業就能解決的,需要協作,需要橫向推動。人才需要更具備“軟技能”,跳離“專業窩”,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推動問題的解決,方能彰顯價值。

缺乏“跨界”思維的組織,總會呈現出責任歸屬缺失和緊急事件增多等現象。

在一個雲平臺開發公司裡,前後端人員坐在一起熱烈討論如何改善客戶滿意度下降的情況,最終一致聚焦到“產品對客戶需求的滿足度不夠”這個原因。但如何改善時卻犯難了。

前端銷售說我們已經做到及時反饋需求了,產品能力跟不上;

產品開發說需求給得不明確,前端要的時間又特別緊,沒辦法;

似乎討論進入了一個死循環,管理者也頭大,只能要求前端銷售儘量安撫客戶,要求產品開發儘快完成迭代,產品開發心裡罵著“996”,還是開始不斷的迭代工作,但似乎客戶總是不滿意,迭代總也做不完。

(可事實上,迭代的需求也是不明確的,銷售人員似乎總是沒法給出特別明確的需求,因為他們總是不擅長與客戶確定需求,認為這對於客戶是麻煩事,他們更願意承諾客戶一切皆可滿足,拿下訂單最重要,接下來讓產品儘快開發,然後不停地迭代… …)

上面的例子很常見,銷售覺得自己簽了訂單,剩下的就與己無關;產品覺得我能按照你給的需求作開發,但工作無窮無盡,哪裡算是迭代,實際就是不斷的補漏。

如果擁有“跨界”思維,銷售和產品開發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客戶滿意,而不是喊著客戶滿意至上,卻縮在自己的領域中,指責其他人的錯誤,最終卻沒有人真正地為客戶負責。

  • 銷售不會覺得產品開發與己無關,而會主動介入開發的關鍵環節、瞭解進度,對模糊的需求盡力去明確,對疏漏的需求盡力完善,對不合理需求盡力引導。一個好的銷售人員,一定會牽掛著產品的情況;
  • 產品開發人員也不會讓自己的工作變成一個被動接單的形式,銷售人員對產品的理解是有欠缺的,那關鍵項目啟動時,自己可以主動申請與客戶進行需求對接啊,這樣做還需要埋頭迷迷糊糊開發後,再責怪需求不明確嗎?

具備“跨界”思維,就是工作鏈上的每個人都在為整體負責,主動進行自己所操作的某個點的前後銜接,甚至多做一步,就是為最終結果負責。

老胡所講“跨界思維”,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並非跨越自己的職能,去做別人的事。

更具體來講,應該叫作“推進能力”,從“做這些可以了”轉變為“還要做什麼才能順利推進”;也可以叫做“整體負責能力”,自己負責的事,即使發生了別人不配合,也是自己的事,如何讓其配合或者通過別的方法規避,就是你要負責的範圍。

所以,“推進”和“負責”叫做“跨界”,這是跨越自己的“界”。

當你負責一件工作,不要只把它看作一個點,或者只看到自己能處理的事情,而應該把這件工作從啟動如何順利“推進”到期望結果的這個過程,作為自己所應該負責的範圍。

例如研發項目,研發部門完成工作後,測試部門耽誤了,責任好像是測試部門的,但敢於“跨界”的研發管理者,就一定會把推動測試部門按時按質完成測試當作自己的責任,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這樣的推動,就是能力的體現。

所以,組織管理者們總在抱怨工作缺乏推動力,部門壁壘太強,問題推諉現象太多等等,其實就是缺乏“跨界”人才。

從兩個角度來看待缺乏“跨界”思維的原因:

一、組織環境的因素

多數企業的組織結構是職能型,這種組織結構產生的根本在於專業分工,根據公司經營所需,分為銷售、研發、生產、人力、財務、採購、品牌等等職能,需要這些職能高效配合,方能實現組織目標。

職能型組織結構圖示例:

核心人才的新標準:具備“跨界”思維

實際運作中,組織中的資源不可能足夠充分,分配也不可能完全合理,不同的部門在公司運營者眼裡也不可能同樣重要,於是這樣的專業分工便造成了部門壁壘。

在部門牆的阻撓下,不同部門間的爭執往往不是如何更好地推進工作事宜,而是在如何確定彼此的責任、工作量及資源從哪裡來更合理等問題。

這會在組織成員的心中,自然而然地開始“迴避”跨部門工作推進,畢竟這是件麻煩事。何況很多工作由其他部門發起,不合格的部門管理者甚至會認為積極參與其中忽略了本部門的工作,屬於不務正業。

一旦掌握績效考核武器的不合格管理者有這樣的理解,下屬會把自己的焦點放到本部門管理者關心的那些事情上來,只要不是本部門發起的事情都不重要。

一旦遇到跨部門推進,都叫做“配合”,而這個詞是很難定義好與壞的。

二、個體意識的因素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在職能型組織結構下,更需要敢於“跨界”的人。

從管理者到執行人員,如果存在個體意識和推進能力上的欠缺,就會導致如下情況:

1 明確有人負責的事,出現了延誤、漏洞等問題時,即使有績效考核,也往往陷入相互推諉。更有意思的是,上級管理者也陷入了“推諉”的陷阱,並且總是親自參與協調,責令各部門立刻行動,還樂在其中。

2 將所負責的事,潛意識裡誤解為負責工作中自己專業或者職責範圍內的事,其他流程是別的部門配合的,他們不做好,我也沒辦法!名義上負責整體工作,卻還是停留在某個點上。

3 不知道該如何推進工作,只知道下個環節是某部門或者某團隊配合,卻不懂得如何去推動要“配合”的事宜。工作計劃也只是羅列出必要的步驟,卻沒有思考過推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一旦遇到問題就不知所措。(具體請參考老胡另外一篇文章《工作推演:管理者的核心能力》)

4 “我是某部門某專業的”,這個烙印太深,幹嘛要去了解別的部門情況。有這樣的疑問:採購的,幹嘛要了解生產過程?人力和財務的,幹嘛要了解業務?做業務的,幹嘛學績效考核,那不都是人力乾的嗎?做品牌的,策劃活動就好了,幹嘛要了解產品和技術?於是,做出來的工作成果就像割裂成一塊一塊的,再花大力氣去調整。

… …

我們遇到了太多這樣的問題,這些情況,正是對整體責任承擔的缺失,就像是一個盒子中裝著許多玻璃球一樣,看似是一盒,卻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偶爾碰撞一下,發出清脆的聲音,相互沒有交融。

擁有“跨界思維”,會帶給你至少五點好處:

1 你將擁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如同擁有商業思維的程序員,那就是你的專業能力在組織中真正地應用和運轉起來;

2 通過“跨界”的行為,併成功推進工作的完成,會極大地塑造你在團隊中的影響力,因為你是一個真正把事情做成的人;

3 一旦眼光脫離所謂“本職工作”的侷限,聚焦到自己所負責事情的目標上來,你自然會思考,如何讓別人配合?如何才能讓事情順利推進下去?如何整合所有可能的資源幫助自己實現目標?這些問題的解決會幫助你樹立責任心和信心;

4 為結果負責,會讓你走進更高層的視線。要知道,負責一個點,與推進一條線或者一個面,產生的效應自然是不同的,當然,要付出的努力也差別數倍;

5 敢於“跨界”,會大幅提升你的綜合素養能力,包括團隊領導力、項目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風險分析能力等。

如何成為一個能成功“跨界”的人才?老胡認為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 01 —

將複雜性任務分配好的能力

你需要懂得,工作負責人,這並不是等於“包攬”整個工作,而“配合”也並不是需要負責人去求人,還要看臉色看心情看關係。

不論負責還是配合,審核還是提供資料,這些都是為了做好某項工作而設定的角色,他們都在自己的角色裡對整件工作負責。

責任矩陣的應用,就讓所有參與者對整體工作有個明確的認知,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項具體工作上的角色,而不是隻關心自己“負責”的工作。

責任矩陣如下圖所示:

核心人才的新標準:具備“跨界”思維

— 02 —

“求助”的能力

多數人只是埋頭在自己手頭的工作上,對“推進”毫不關心,也和他們不懂得“求助”有關係。工作中的“求助”是幫助解決問題的重要技巧,你所面臨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人能解決的,涉及到政策、資源等,那就需要懂得良好的“求助”技巧。

老胡所講的“求助”,是學會用對方感興趣的語言和方式,來引起對你所面對問題的關注和支持,從而更好地推動問題的解決。

很多人只會站在自己的專業立場來談問題,但你的上級、跨部門的同事未必理解你的“專業”,談何配合與支持呢?

一位HR經理抱怨老闆不懂管理,不捨得人才培養投入,她提交了幾次的《寬帶薪酬報告》和《中層人員培養方案》都被老闆否決了。

事實上,老闆不是萬能的,沒有她更懂薪酬設計和人員培養,老闆關心什麼?投入產出、安全、客戶感受等。這位HR經理一直堅持用自己的專業術語來溝通,等同於是要求老闆也是一位人力資源從業人員。

如果懂得“求助”,把自己要解決的問題與老闆關心的問題結合起來,也許就很容易得到支持。

— 03 —

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

每個人都在壓力場中,也在情緒場中。往往事情做得多,壓力自然也大,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我要去推進,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就行了。

有位招聘經理,公司招人困難,搜簡歷、請獵頭都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IT測試團隊。她突然想到是否該離開辦公室,融入這個行業的圈子呢?要知道,你懂面試技巧,懂得寫招聘啟事,懂得各項人力資源技能,未必就等同於能夠招聘到合適的人。

她決心試一試,做一些並非傳統HR的工作,開始關注行業論壇、行業活動、網絡圈子等,這個過程中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包括老闆都說她不務正業,不需要這麼瞭解行業,做好人力就可以了。同事也笑話她是不是想轉部門,還有打小報告說她浪費了一些工作時間… …

但幾個月下來,她通過親自參與,結識了很多的人才,帶回來的儲備名單好幾頁,也順利招募到了合格的測試團隊。

這位招聘經理就是典型的“跨界”思維,離開自己的專業,跳離固有的方式和思維,融入整個環境,最終得到了僅僅做專業工作而無法實現的結果。

這個過程中一定有打退堂鼓的時候,也一定有別人的不理解,但內心一定要強大。因為目標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的,就必須你付出努力去實現它,這才是自己價值的最大化體現。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狀態,非常重要。

要成為組織的核心人才,就要敢於負責,敢於跳離自己原本的範圍,為工作的推進而努力,這是“跨界”。

而成功“跨界”,需要擁有很多管理相關的素養,這也是老胡為什麼推薦人人需要學管理的原因。

很多人只在意“專業”而忽略管理,殊不知管理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專業”,而且是每個職場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它會幫助你把事情做得更漂亮,讓你成為組織真正需要的“跨界人才”,實現更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