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那些事》中都漏掉了哪些明朝名人?

生活爆破手


在被《明朝那些事》漏掉的一些人物中,我印象最深有兩位:李秉、王越。甚至因為對王越的敬仰,我還特地買了一本現代人趙長海所輯的《王越集》來編寫他的資料。

關於李、王二人的特點,就是以文入武,成為了左手持劍、右手握筆的翰林將軍,此類人物在明朝可謂是大放光彩。不談上述二人,即使是與李秉、王越同時代的秦紘、馬文升、項忠、韓雍等人,也足以稱作一時的“豪傑”。這一文官參與軍事的“潮流”,與政治體制等方面密切相關(因作者水平問題,就不在此討論了)。

關於王越,我此前已多次在回答中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本次著重提一下“冷門”人物李秉。

李秉

李秉是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的進士,他的官聲極佳,自初入仕途起,就有嚴懲土豪、揭發貪腐、整頓吏治等等的政績。明代宗時,李秉受命兼理宣府巡撫事務,開始直接接觸軍務。

李秉畫像

他在宣府時,一方面秉公處事,彈劾罷黜了貪財且驕縱的將官楊文、楊鑑、江福等人,甚至對鎮守獨石的宦官弓勝及宣府總兵官紀廣開刀,尤其是紀廣一事,李秉在朝中極力爭辯,才使其被罷免。他在邊塞,即撫治流民,又對戰事持慎重態度,反對貿然開釁。

明英宗在“奪門之變”復位後不久,李秉被調往江南,改督江南糧儲。後再次北調,奉命巡撫大同鎮。因其作風“潑辣”,得罪了太多人,最後被罷官民。

明憲宗在位時期,是李秉軍事生涯上的巔峰期,此時他第二次巡撫宣府,並在成化三年(1467年)與武靖伯趙輔共同出兵,征討桀驁不馴的建州女真部。此次懲罰性的戰鬥,以明朝、朝鮮方大捷,女真部大敗為終點,沉重打擊漸有坐大之勢的建州女真,使其囂張氣焰得以被遏制。戰後,李秉得到了憲宗的賞賜:“勞以羊酒,賜麒麟服,加太子少保”,極其殊榮。

明朝的“九邊”重鎮

但也是在同一年,李秉的仕途也走到了終點。他接了重臣王翱死後吏部尚書的空缺,然而,李秉在這個極其重要的職務上卻仍是延續了從前裁汰庸劣的作風,絲毫不留情面。試想,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手握人事要權,其中牽扯的利益可謂極為紛繁。李秉的“快刀斬亂麻”,激起了數百位被淘汰的監生的反擊,他們聯合“倒李”(主要是個別本可能接任吏部尚書的人選,不願提及人名)派一同發力,最終使李秉遭受罷職,甚至有下獄的可能。經過在京眾舉子的救援,他才僅獲“薄責”而已。就這樣,六十歲的李秉早早結束了他的仕宦旅程,乘著一輛舊柴車回到了家鄉,直到八十二歲時逝世。

當然,在名臣光環下,李秉在《罪惟錄》中也有一件較為“殘酷”的事:

(李秉)獨汰尼僧,妻軍士,二十年後,可以繁邊丁,而省客募。

大概是說,李秉在邊鎮任職時,裁省大量僧尼,並將還俗的女尼都強行“分配”(我覺得不能用“嫁”了)給士卒。這樣的做法,可以使邊境的人口增加,成為潛在的兵源。在歷史上,如斯的事件並不少見,其措施在今人看來雖有其極不合理之處(比如把這些女性當作生殖機器),但不得不說,這個舉措是有一定意義上的益處的。

有趣的是,致仕歸家後的李秉,與另一位“同病相憐”的名臣王竑也有一段故事:

(李)秉取鄉,與河州王竑並人望所屬。(王)竑高自標峻,而(李)秉謙和接物,出入閭巷,奕坐無忤。(王)竑聞之曰:“不恭哉!李執中堂堂大臣,與市井小人遊戲。”(李)秉曰:“所謂大臣者,豈長為之立朝,居鄉事固自異,何至以官驕穉。”(《名山藏》)

王翱認為大臣即使閒居在家也應該有大臣的體面,李秉則認為在何地做何事,既然不在大位那就沒必要擺出一副“以官驕穉”的姿態。這就是說李秉與王翱兩位大臣的人生態度的一個差異,我不願去作類似表態:王翱是放不下的、虛偽的,李秉是坦坦蕩蕩的真君子。我想,在此事中,二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他們都曾經為國效力、為民謀福祉,用時人“兩稱之”來作為我的表態,這才是最恰當的。


潯陽鹹魚


這個話題,必須要先感慨一句:不是《明朝那些事》寫的不用心,而是明朝有太多有值得寫的強人。被整部書漏掉的英雄人物,更可以說燦若繁星!

下面要講的幾位,都是在《明朝那些事》中,連名字都沒有露過,一生能力榮耀,卻足以與書中各類名流媲美!

一:韓宜可(洪武年間)

明朝的言官御史行業,出名的敢罵人,那誰是這行業的明朝祖師爺?卻得是一位多次打臉明太祖朱元璋,還把朱元璋“打臉”打到沒脾氣的牛人:韓宜可!

這位山陰教諭出身的小官,自從就任御史工作,就是火力出名生猛,發現不法行為,別管對方是多牛的功臣勳貴,立刻暴烈開罵。每次都能準確命中對方軟肋,叫對方恨得牙癢卻不敢還嘴。而且從來只認真理不認人,朱元璋正寵胡惟庸時,他躥到倆人面前罵胡惟庸,差點被胡惟庸羅織罪名害死,

更被朱元璋當場送了個綽號:快口御史。俗稱噴子。

後來胡惟庸伏法,朱元璋為補償受委屈的韓宜可,想把胡惟庸的妻妾財產賞給他。不想又被韓宜可當面罵禽獸不如。朱元璋也一度疑慮,懷疑這滿嘴大道理的韓宜可是偽君子,一次突然殺到他家去,卻看到了終生難忘的景象:韓家全家都是補丁衣服,吃的是粗米蔬菜,自從當了官都沒添新傢俱。韓宜可更大大咧咧打開錢箱:你不就是想看我有沒有貪汙嘛!看!

如此花樣打臉,也打出了朱元璋對韓宜可的至高評價:清正股肱之臣!自此以後,韓宜可也一度成了朱元璋反貪行動的急先鋒,以至於貪官們聽到他的名字就哆嗦。卻到底觸怒了朱元璋,被朱元璋發配到雲南臨安充軍。如此人生磨難,韓宜可照樣放輕鬆,在雲南開課教書,沒幾年竟又成了名震大西南的一代名師。就連鎮守雲南的西平侯沐英,得空都來韓宜可的學堂聽課,每次都恭恭敬敬執弟子禮!

待到久仰他大名的永樂皇帝朱棣篡位成功,更是給早已作古的韓宜可立廟紀念,“天下第一御史”的名號,此時明王朝舉國公認!後來況鍾海瑞等明朝清官,也以他為楷模偶像。為什麼明朝言官膽子大?瞧瞧這位精神豐碑就知道!

二:歐陽必進(嘉靖年間)

野史戲曲裡,奸臣家的小舅子,通常都是拉仇恨的角色,但明朝歷史上,有位奸臣家的小舅子,卻是個絕對例外:嘉靖年間大奸臣嚴嵩的小舅子——歐陽必進!

這位出身江西名門的大才子,以清正廉潔為己任,因此也常悲催攤上苦差事:給親姐夫嚴嵩背鍋!

比如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在工部尚書任上貪腐落馬後,緊急接班的歐陽必進,就成了苦命背鍋俠:錢都叫趙文華糟蹋光,可皇宮大殿還要修,摳門的嘉靖帝又不肯再撥錢。如此要馬跑不叫馬吃草的混賬局面,歐陽必進橫下心精打細算,一身數學才華大爆發,硬是保質保量的修好了正陽門與太和殿工程,挽救了嚴嵩險些提前翻船的政治生命。

在扛完這個大鍋後,親姐夫嚴嵩又被指賣官鬻爵。焦頭爛額的嚴嵩,再次果斷拉歐陽必進扛鍋——調任吏部尚書。隨後歐陽必進以“量才分任”為原則強力整頓,甚至有人前腳剛給嚴嵩送過錢,後腳就被歐陽必進擼了烏紗。由此和嚴嵩徹底翻臉,不到六個月就被迫退休。給姐夫一輩子背鍋的歐陽必進,這才沒被幾年後嚴嵩倒臺株連,得以在家歡度晚年!

但這位“背鍋俠”的另一個身份,卻更超越歷史:中國十六世紀農業科學家。他在擔任勳陽巡撫時,正趕上中國中南大地空前牛瘟,老百姓家家牲口死光。憂心民生的歐陽必進,瞬間創意大爆發,終於在湖北十堰完成了空前科技創舉:現代拖拉機的前身,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脫離畜力,以絞索滑輪驅動的人力耕地機。

從此以後,這個新型耕地神器,就在南中國大地火熱推廣,甚至到中華民國時代,還常見湖南廣西各地農村使用,甚至還被明末的西方傳教士們帶出國門,在十七世紀的歐洲引發仿製風潮。權力榮耀,只能喧囂一時,這樣的科學貢獻,才是不朽!

三:朱童蒙(天啟年間)

明末最出名群魔亂舞的團體,當屬權閹魏忠賢的團隊閹黨,但淪為閹黨的,就一定是禽獸?一位魏忠賢的親信“閹黨”,卻是當時明朝人眼裡,足以比肩況鍾海瑞的清官——都察院副都御使朱童蒙!

朱童蒙,終生以“數年宦跡清如水”為座右銘的山東大漢,入仕後就趕上遼東戰爭,別人不敢去前線督戰,他扛著弓箭騎著馬就出發,殺的滿身血汙抵達遼陽。名將熊廷弼第一次被誣陷獲罪,朱童蒙在天啟皇帝面前輕鬆一句吐槽:我去前線督戰,遼東百姓拽著我的馬頭哭,說遼東生民都是熊廷弼救的。皇上您說熊廷弼是什麼罪?果然把熊廷弼的命撈回來。

但待到熊廷弼二度鎮守遼東,終被誣陷冤死後,朱童蒙也徹底成了東林黨的眼中釘,卻更被魏忠賢看中。東林黨倒臺後,他在魏忠賢力挺下就職延綏巡撫,然後幹出一件叫後來崇禎皇帝都受益的大事:在延綏地區力行改革,裁汰老弱殘兵,更追回被侵佔的軍屯土地。終於再造了一支大明國防精銳:榆林精兵!崇禎年間孫傳庭吊打李自成的秦軍,就是以朱童蒙的這支心血部隊為班底!

但是,如此明末難得的實幹人物,卻在崇禎皇帝清算掉魏忠賢后倒黴陪綁,頂著“逆案”的汙名黯然回家,十年後鬱鬱而終。連一個朱童蒙都不能用的崇禎帝,註定了十七年後,在亡國的烈火裡悲慼戚上吊的結局!


我們愛歷史


數字不會說謊,用數字來比對會清楚一些:《明朝那些事兒》一共7本,全書230萬多字。而一部《明史》就有280萬字。

作為通俗讀物的《明朝那些事兒》比文言文的《明史》還少好幾十萬字,可想而知會漏掉多少人物。

當然,《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好書,整個明朝276年,要從頭寫到尾,靠當年明月一個人,幾年時間,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必然從個人角度有所取捨,這無可厚非。

由於漏掉的名人很多,全部講也不現實,小院就從萬曆三大徵裡的抗倭援朝戰爭中來說一下。

萬曆朝鮮戰爭在1592年爆發,持續了7年,共發生了兩次戰爭,中間停戰了兩年。

第一次戰爭中,明朝方面的重要人物基本上當年明月都提到了,在第二次戰爭中,卻漏掉了兩個相當重要的人物。

邢玠

邢玠是山東益都(今青州)人,明朝後期重臣,是個實打實的主戰派,身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他親自登壇誓師:“必破倭,有死無二”。

在戰爭中,他始終親臨前線指揮,親自制定策略,作為明軍高級指揮官,難能可貴。

由於抗倭有功,朝鮮人民對他感恩戴德,在釜山建有他的紀念祠堂,他征戰用過的衣甲等物品至今仍保存在山東省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內。

1612年卒,贈太子少保。

萬世德

萬世德是萬曆名臣,進士出生,雖然是文臣,卻是將門之子,喜好騎射,被稱為文武全才。

明末盧象升書生出身,卻喜歡上戰場砍人,被稱為“盧閻王”,比他早100多年出生的萬世德也差不多。

他打仗喜歡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在陝西按察使僉事任上,備兵西寧,屢次平定邊患。

隨後任山東按察司僉事,備兵遼左,招撫邊民,大敗虜寇,晉升為山東按察司副使,聲望日隆。

1597年,日軍第二次入侵朝鮮,負責經略軍務的楊鎬在蔚山先勝後敗,倉皇逃跑,被撤職替換,換上了萬世德。

萬世德入朝後,與總督邢玠互相配合,一步步將日軍壓縮到沿海區域,直到獲得最終勝利,表現與楊鎬不可同日而語。

萬世德入仕一生,大多數歲月守邊抗虜,屢建奇功,因多智多謀為同行所欽佩。

可惜萬世德去世太早,1603年歿於薊遼總督任上,年僅56歲,如果能長壽一點,十幾年後主持薩爾滸之戰的很有可能是萬世德而不是楊鎬,結局或許會有所不同。


小院之觀


《明朝那些事》這部作品,很難界定它到底應當被分到哪一類圖書中。與其說它是一部歷史科普作品,不如說它是當年明月讀史的隨筆,換言之,這本書可以看作是“寫手當年明月對明朝歷史的理解與看法”。因此,這部作品的主觀性非常強。

讀過此書的朋友會發現,此書中絕大部分都是以宮廷鬥爭為主,除此之外寫戰爭的篇幅稍多。在描寫宮廷鬥爭的同時,當年明月根據自己的喜好將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的一些大臣和將領,進行了所謂的“人性分析”。但是,這種主觀性很強的寫法,必定會導致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與史實大相徑庭,同時漏掉不少值得書寫的歷史人物。

題目中問道:《明朝那些事》中,遺漏了哪些值得一寫的名人。這太多了,當年明月有太多的明朝名臣名將,或者大奸大惡之人沒有涉及,在此僅提名幾位:明孝宗年間的大太監李廣,此人是明孝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墮落的重要推手;花雲,明太祖在奪取天下過程中的重要將領,其他的便不一一列舉。

本文重點要說的,是一位被當年明月嚴重汙名化的名臣——張璁。在當年明月的筆下,張璁此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為了藉著明世宗的權力上位,不惜推動大禮議事件以投機,並且政治能力極差,只會進行政治鬥爭。總之,當年明月將張璁徹徹底底地寫成了一個小人,奸佞之輩。然而,歷史上的張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大臣?

首先來說一說,當年明月定張璁為奸臣的證據——大禮議事件。大禮議事件,簡單來說其起因和過程,就是:明世宗本身是興獻王的兒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明武宗無後,所以下詔由朱厚熜進京繼承皇位。然而,大臣們卻要求朱厚熜認已經去世的明孝宗為“皇考”,而將自己的親生父親尊為“皇叔”。簡而言之,就是不讓朱厚熜認親爹。這毫無道理,並且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也並沒有相關要求,可以說,讓朱厚熜不認親爹這件事,沒有任何依據。張璁作為一介儒生,自然要對這種涉及人倫之事做出價值判斷,並且,他的話很有道理。以至於明朝名臣楊一清評價:“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可見其說理之透徹,無可辯駁。

從這件事,恰恰可以看出,張璁實際上是一個很有書生意氣的人,即使是楊廷和這樣權利遮天的大臣,你也不能違反聖人的規定,不能違反人倫。其實這件事,張璁如果是投機者,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出色的辯才,和楊廷和站在同一戰線,對付新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這樣一來,他不僅能獲得職位上的升遷(嘉靖皇帝初來乍到,楊廷和專權),並且可以獲得豐厚的政治資源(楊廷和手下的一幫重臣),但他沒有這樣做,這恰恰證明他不是一個投機者而是一個真理的捍衛者這樣的形象。

至於能力,張璁的能力遠遠不止會參與宮廷鬥爭,在治國理政方面,張璁絕對不比明朝的名臣張居正,高拱等人差。很多人知道明朝中期,有高拱改革,有張居正改革,但卻不知道,張璁的改革,為後來一系列的改革奠定了基礎,提供了藍圖。

  • 明朝自弘治年間開始,土地兼併開始變得愈發嚴重,功勳貴族,朝廷官僚以及明朝的諸多王爺,利用各種非法手段,指民田為官田,對普通百姓的田地進行非法兼併,導致不少百姓流離失所,流民問題愈發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明世宗即位之初,曾經有意去清理這些被非法侵佔的“莊田“,但礙於宦官和官僚的阻撓而不順利。張璁主政後,堅決清查莊田,並將這項運動有京畿地區向全國推廣,由此清查出不少莊田,並將其歸還百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併。


  • 在科舉制度方面,張璁進一步卡嚴了門檻,這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使得官僚隊伍的素質有所提升;同時,張璁整頓吏治,提倡勤政愛民,對於貪汙受賄的官員,堅決予以重罰。

張璁的改革,使得自明孝宗後期以來積累的社會矛盾,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對於明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作用。可以說,張璁是明朝中後期銳意改革的第一人,並不為過。

然而,《明朝那些事》中,卻對張璁的貢獻,絲毫沒有提及。因此,本文藉助回答題目中的問題,為這位明朝為數不多的改革家正個名。


庭州行者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網絡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名人

一:韓宜可(洪武年間)(《明史·列傳第二十七》有記載)

韓宜可,字伯時,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初名臣。歷史上將他稱為是明朝的“魏徵”專門找朱元璋的麻煩。韓宜可是明朝初年為數不多善終的大臣,去世後韓宜可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一直是明朝三百年言官的偶像,後來還在浙江和雲南等地建造廟宇來紀念韓宜可。

二、袁可立(《節寰袁公行狀》》《明熹宗實錄》有記載)

袁可立(1562年-1633年),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榮退休壽終於家外,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明政府正法,袁應泰殉國於陣前。

袁可立萬曆十七年(1589年)考取進士,因犯言直諫觸怒明神宗,被罷官回籍26年。明光宗即位後,袁可立被重新起用。袁可立按照戚繼光“水軍先習陸戰”之法,在轄區內組建了一支水師陸戰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成為努爾哈赤的噩夢。 根據史料記載,袁可立接連與後金交戰七次,竟然都以完勝告終。袁可立還成功地招降了努爾哈赤的女婿、後金漢人名將劉愛塔,使得後者棄金投明,併為故國捐軀疆場。袁可立遭到東林黨、閹黨的交相攻訐,被罷職。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袁可立薨逝於睢州,終年72歲。

正因為袁可立屢屢重創後金(清),並且還成功地策反劉愛塔,所以清朝對其恨之入骨,並在入關後拼命地抹殺他的事蹟,禁燬有關於他的傳記和著作,而且在編修《明史》時也拒絕為他立傳。

三、王驥

王驥(1378年-1460年),字尚德。保定府束鹿縣(今河北辛集)人。明代名將。王驥身高體壯,精於騎射,剛毅有膽,通曉軍事。 正統三年(1438年),擊破擾邊的瓦剌軍。正統六年(1441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三次征討麓川。景泰八年(1457年),請老告退。天順四年(1460年),王驥去世,年八十三。追封靖遠侯,諡號“忠毅”。

四、王越

王越(1426年 -1499年),初名王悅,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今河南浚縣)人。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明憲宗時以功封威寧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兩位為王驥、王守仁)之一,世稱“王威寧”。在明代為我們所熟知的名將都是進士出身,比如於謙、王陽明、王越、袁崇煥等人。這就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身份——儒將,書生也能領兵打仗,且絲毫不弱於赳赳武夫。

王越是武功堪比霍去病、文治堪比范仲淹的明朝第一戰神。但可惜的是他的聲名並不遠播。王越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他的詩文對明代前、後七子,特別是公安、竟陵文學均產生過重大影響。

成化三年是王越武將生涯的開始,皇帝升他為宣府巡撫。這個宣府是大明的邊關重鎮。把如此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交給王越署理,可見他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就這樣,王越來到了邊關地區,這也註定了他的後半生是要和軍事打交道的。成化七年,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蒙古軍,大獲全勝。西陲從此數年安定。此戰堪比封狼居胥,也是使得“漠南無王庭”。此時,大太監汪直深受景泰帝寵信,一時炙手可熱。王越為了大局,不惜自汙名節和汪直結交。因為他明白,如果不結交他,自己就會被撤換。如果蒙古再次進攻河套,後果自是不堪設想,於是王越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譽。這才是真正的憂國憂民之舉,比起那些只會“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清流來說不知強到哪裡去了!後來李廣獲罪牽連到王越,卒於甘州。享年73歲。死後贈太傅,諡襄敏。他歷史上的聲名不顯,與他一生的功績實在是不匹配。

五、徐光啟

徐光啟(1562年-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啟病逝,崇禎帝贈太子太保、少保,諡文定。

上海有個地方叫“徐家彙”,這個地方就與徐光啟有關。說這個人是一位科學家是貶低了他,這個人比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都要偉大。徐光啟年過不惑才中進士,很多主張都沒能實施;他推廣番薯、水稻,養活了很多人,翻譯《幾何原本》為我國數學打下基礎,卻沒人重視;他晚年嘔心瀝血編纂《農政全書》和《崇禎曆書》;他研習西洋火器,希望能造炮保國,而曾被他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隊,後來卻成為滿清攻克大明的利器。他死後,他的子孫陸續搬到現在的徐家彙居住,這個地方就被人稱為“徐家厙”,後改為徐家彙,成了上海近代文明開始的地方。

徐光啟,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上海人。他推廣的番薯,仍然被大面積種植,受人們的喜愛;他曾預言百年後人人必須認知的數學,也早早成了必修課;他建議採用的24小時制,沿用至今……徐光啟的學術成就,幾乎無人可以替代。許多史學家認為,他才是真正“我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比曾國藩、林則徐、魏源等早了兩百多年。

六、秦良玉(《明史·秦良玉傳》)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作為穆桂英的原型,秦良玉可謂是明朝第一巾幗女英雄,雲貴高原,四川盆地,京都內外,只要是她能走到的大明版圖,她都給守護的好好的。秦家一家人都為了明朝而死,特別戰神秦良玉,為國盡忠幾十年。雖然丈夫因朝中小人而死,兄弟侄兒甚至是兒子都是在護國戰役中死去,但她對國家完全沒有任何怨懟之心,盡忠盡責,以一腔熱血報效朝廷,盡一己之力保住最後的明朝,成為國士無雙的巾幗將軍!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1648年,秦良玉也重病離世。

明朝有太多有值得寫的強人,被漏掉的英雄人物,燦若繁星!

明朝一個充滿傳奇的一個朝代。出現過太多的奇葩皇帝,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朱元璋和他的後世子孫們的話,那麼朱元璋更像一個超人,而他的後世子孫們則都是正常人了。也出現過太多的名人。 明朝沒有宋代繁榮,沒有清代制度完善,沒有唐代包容,沒有元代版圖大,沒有漢代那樣顯赫的武功,沒有秦代那樣龐大的兵團。但是,他比秦代擁有更精幹的國防力量,單兵裝備更加完備,五六萬人就可以組織一場戰略戰役,不再需要幾十萬人的大規模決戰。他比漢代擁有更穩定的邊境,不再擔心軍閥割據和外敵長驅直入進入中原腹地。他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貿易。他比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權益和人權。他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識分子的自由。一個朝代,能延續276年,就說明了它偉大光榮。偉大的時代必定出偉大的人物,所以漏掉的明朝名人們,

燦若繁星,等待著再次被書寫成冊!!


天使飛翔11111


這人以《明史》裡的話說,就是“相貌奇偉”,武功更厲害。是能拉開三百斤強弓的牛人。還是個根正苗紅的文官出身:不但有進士功名,更是15世紀文化大師:幾乎後世的文學史研究者更一致認為:他的詩詞文章,對於整個明代文學的轉型,都有著里程碑意義。

而要論起一生功業,他更是顯耀到書寫歷史:北方囂張的韃靼騎兵,曾被他反覆吊打,去世的時候,親自為他抬棺護送回鄉的官員,是後來一代聖人王陽明。而王陽明那多謀盡妖的軍事才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被他在天之靈託夢,耳提面命教育出來的。

但這位人生幾乎濃縮了所有勁爆元素的男神,放在今天卻更有奇葩一景:他家鄉淇縣相鄰的浚縣,當地的民間戲臺上,但凡有大壞蛋角色,幾乎都是他。一代代當地文藝工作者前仆後繼編著戲文罵,以當地老人的說法:他是大壞蛋這一傳統觀念,已經在這裡世代相傳五百年。

這位奇特人物,正是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的大明第一戰神:王越。

2,草根男神的奮鬥

明朝的政壇大佬們,苦出身的極多。但王越在其中,卻也稱得上極草根的一個。

王越字世昌,宣德元年出生在河南浚縣鉅橋鎮岡坡村一戶農民家庭。像大多數窮人家出來的讀書郎一樣,十分辛苦十分忙。

而王越在其中,卻更有特不一樣的一條。照著明朝筆記作家黃暐的說法,就是天賜福貴。

這條在家鄉,一直特別有名:明明是個貧農子弟,卻出落得相貌俊朗。天賦卻更好,而且哪怕家裡窮,也要想方設法找書讀。刻苦聰明的表現,很快在當地遠揚。

王越的優良表現,也改變了讀書條件:在縣學裡得到重點培養,對浚縣家鄉的這份恩情,終其一生,他都銘記於心。但凡有綿薄之力,都會全意回報。

即使與那些後來名揚天下的神童相比,王越也有一個特殊之處:理想。

以王越自己的話說,還是個窮苦農家子弟的時候,最常讀的就是靖康之恥的悲慘歲月。後來他名滿天下。還與部下說起,自己這輩子最懷念的,就是農家子弟時,胸膛裡的那一股熱血。

苦練的王越,也陸續收到好回報。如果說科舉道路如慘烈選秀,他每次都精彩一次過:鄉試第三,會試第三十三。照《慶餘錄》裡的說法,他的考卷寫的激情四射,稜角分明。據說幾個考官看過,都清一色的冒冷汗。

最光芒四射的表現,在景泰二年的殿試上演了:王越走筆如飛剛寫完。誰知一陣狂風颳過,竟把王越的試卷刮的無影無蹤。但王越卻十分平靜,重新火速答完。就這麼個緊急應對,竟也考取了二甲進士。

更奇特的情景,是《罪惟錄》裡的記錄:幾個月後朝鮮使團來訪,說我們國家飛過來一張試卷,是你們一個叫王越的考生的。我們國王說這就是來自中國的文曲星,現在已經給供起來了……

在朝廷眼裡,看到的是一種極有前途的品質:這個二十五歲中榜的年輕人,竟有這樣深沉冷靜的心智。雖然成績只是二甲,卻必定極有前途。

帶著這則奇聞和無數的好評,王越進入了官場。先在陝西和浙江做了監察御史。開始進化成殺神。風風火火整頓貪腐,彈劾了一批腐敗分子。

這段衝動是魔鬼的日子,對王越來說,印象十分深刻。飽受攻擊的王越,在27歲那年,由於父親的去世而丁憂回家。之後的三年丁憂生活裡,他有很多詩,大體意思都是官場水太深,實在幹不動,還是在家好。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個退休老幹部。

而拋卻這些失落中的牢騷,王越期間寫的最多的,還是邊塞詩。始終不曾丟的,還是胸中那一腔熱血。

不但不忘,他一直在用各種手段,去實現這個夢想。

3.青雲直上

等到天順元年,王越丁憂期滿,重新為官的時候,水平已經完全升級。這個昔日憤怒的青年,現在人際關係十分成功。無論是狡詐鐵腕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寇深,還是潛力股禮部侍郎李賢,都和他相處的極好。尤其是後者,更是長期鐵桿。

在鐵桿的關照下,王越一年連升三級,當了山東按察司。到天順七年春,河套草原持續入侵大同,大同損失慘重,好脾氣的明英宗也忍夠了。為了保證自己不再被抓到草原啃羊肉,大同巡撫必須換人。

關鍵時刻,王越的老朋友李賢,終於挺身而出,說出了那句從此改變王越一生命運的話:越可為之。

然後就是明英宗親自把關,王越舉手投足英姿颯爽,按照許多筆記的說法,因為太過光彩照人,以至於退下的時候,明英宗還盯著他的背影痴痴看半天。明朝大臣尹直更暗地裡吐槽:朝廷用人,多取儀表。用現代流行語說:美麗就是正義。

皇帝滿意,盟友力挺,王越正式接管大同巡撫。到任之後他更證明:他不止有美麗,更有實力。到任後大刀闊斧,新的騎兵部隊組建起來。先前被韃靼騎兵虐的不成樣子的大同,這下又成了鐵壁防線。

三年以後,即成化三年,王越的好友李賢,已經是內閣首輔,再次關照了王越:王越受命贊理寧侯朱永,發動對河套韃靼部落的征討。這是奮鬥了多年的王越,第一次來到距離夢想最近的地方:建功沙場。

王越擔當了這個重任,成了這支明朝大軍的參謀長。但等著他真正上任,才知道這是一個多大的坑。

當時朝野的大佬們都很難想象,明朝的軍隊已經退化成了什麼樣子。而更大的挑戰,卻是王越搭檔的領導。

大明在那年頭,軍事主官大多是勳貴子弟。這幫人祖上是獅子,這一代基本是肥羊。王越攤上的朱永,更是肥羊中的懶羊羊。等著拉上戰場,吃了幾個小敗仗,就乾脆甩手掌櫃,讓王越想辦法。

對這種平時不幹事,遇事躲的快的渣男行為。王越的態度,以他自己回憶錄裡的意思講,是特別的興奮。立刻二話不說,接管了所有的工作。

而他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糊弄:妙筆生花的彙報戰事,敗的再慘,也能挖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把朝野上的愛國人士感動一把。

但主帥朱永的犯二水平,也在繼續升級:一次帶兵出巡,剛好和韃靼兵遭遇,嚇得朱永哆哆嗦嗦在馬上不敢動。幸虧王越及時出手,先射殺了一個韃靼兵,然後命令部隊排成戰鬥陣型和敵人對峙,就這樣哆哆嗦嗦的,竟把韃靼兵嚇退了。

經過這次嚴重考驗,朱永徹底喪膽了。王越就輕輕鬆鬆的,接管了所有的大權。這個在朱永眼裡唯恐避之不及的爛攤,就成了大展拳腳的平臺。

隨後的王越,也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大軍分散部署,大量修築堡壘,囤積火器物資,韃靼兵碰了幾次壁後,再集結兵力藉機反擊,先後在鎮羌寨等地打了幾個勝仗,也讓朝廷很高興。

但饒是王越再會糊弄,最後也糊弄不下去了。眼看朝廷猛花錢卻戰果慘淡,立刻雪片般的奏摺飛來,把明軍從態度到戰鬥力,輪番罵了個遍。一直糊弄的王越,也再次不幸中靶。這次是結結實實的背鍋。

但王越卻一直在默默的幹事:精心選拔精壯士兵,重新組建精銳的騎兵軍團。這些得罪人的事,靠著他良好的糊弄與背鍋,明軍鬆散的戰鬥力,被他重新整合成一隻強力的拳頭。

成化九年九月,打出去的時候到了!

這年九月,王越捕捉到了一條價值千金的線報:韃靼可汗滿都魯正集結兵力,準備對甘肅發起侵擾。而他的老窩紅鹽池,卻正是兵力空虛。在反覆判定情報無誤後,王越果斷拍板:打!

參與這次行動的,是王越親自率領的五千精銳。這是六年窩囊中,王越苦心練成的一批好兵。大軍高速行進八百里,還沒摸到敵人,就先遇到了大風暴:深夜草原上突然狂風大作,刮的人都看不見東西。繼續前進?還是後退?

這時候,一個軍中老兵站出來說: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乘著大風攻擊,必然可以獲得大捷。

聽到這話的王越,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在獵獵大風中,他果斷的下馬,鄭重的向這個老兵行禮,然後公開宣佈:從現在起,你就是千戶。

士氣爆滿的明軍,就這樣強硬的穿越了暴烈的颶風,風捲殘雲一般,殺入了毫無防備的紅鹽池。

猝不及防的韃靼軍頓時崩潰。這個被韃靼軍多次用來南侵的大本營,這次被王越徹底的搗毀。而後的情景,就是蒙古國史書裡常說的一幕:滿都海的大軍,在悲情的嚎啕後,渡河撤出了河套平原。

然而大勝換來的,卻是鋪天蓋地的口水。被打了臉的朝中憤青們,對王越的攻擊,更是變本加厲。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了。當時王越的老友李賢過世,高層文官洗牌,有些人也就想著挪地方了。王越的反應也出奇快,雖然明憲宗嘉獎他,還給了他一個前所未有的官職:三邊總制,但其中的味道,他很快品出來,立刻上奏請求回京。果然明憲宗很高興,不但立刻收回他兵權,還漲了他一級工資,讓他回都察院當都御史了。

雖說這待遇也不壞,可王越的心裡,到底還是憋屈:出來這幾年,朝中都換人了。內閣和兵部,全都是生人。想再回去打仗,看來是格外難。事情的嚴重性,王越自己也知道,臨走前交接工作,和部將們依依惜別,說再見都不知道啥時候,弄得那些大大咧咧的漢子,各個都哭聲一片。

而他原先部下的一個小兵,卻給他牽來另一條線:不難,你找他就行。

這條線,便是電影《龍門飛甲》中的雨化田公公原型:明朝權閹汪直。

4.草原戰神

一個文武雙全的男神,一個蠅營狗苟的權閹,王越和汪直,本來沒啥交集,又是怎麼湊到一塊去的?

直接起作用的,是王越昔日麾下的小兵,後來調到京城,在汪直身邊任親信的韋英。主動倆邊搭橋,幫著建立了聯繫。

這位汪直,當時是執掌西廠的特務頭子,明憲宗寵愛的心腹,坑害起大臣來更心狠手辣,為人出名的飛揚跋扈。年紀輕輕,就拉了一堆仇恨。

而對王越這位男神,汪直卻仰慕已久。知道這個文臣手段厲害。既擅長練兵,駕馭那些驕兵悍將,更是手段輕鬆有效。多麼野蠻兇悍的人物,都能叫他治的服服帖帖。

而最令汪直動心的,卻是王越麾下戰士們,那打了雞血一樣的戰鬥力。相關的精彩戰例,早被韋英繪聲繪色講述過很多遍。他更驚訝的發現,這位文臣中的奇葩,竟和自己有相同的理想:建功沙場。

而等到親切會面,這倆位更迅速來電:王越早把這傢伙研究個透,知道這個傳說中愛錢的大貪,骨子裡最愛的是面子。於是見面就彬彬有禮。甚至還不顧尊嚴,行起了跪拜禮。這一下就把汪直感動的不行:好好幹,兄弟挺你。

這關係一牢靠,王越官位刷刷的漲,到成化十三年,竟成了奇葩景象:既是太子太保,還擔任兵部尚書,更掛著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名號,順手還提督御林軍,風光無限。

同樣有立功沙場願望的汪直,也和王越密切配合,由王越提督軍務,汪直監軍。哥倆聯手提兵北上,成為韃靼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而他人生中最有深遠意義的一戰,更在成化十六年上演了:該年韃靼渡過黃河,意圖侵佔河套,王越率領兩萬精銳奮然迎戰。而在兵臨大同的時候,卻突然獲得意外情報:韃靼可汗的老窩,正在威寧河子。也就是今天綏遠興和縣。

一如當年襲擊紅鹽池一樣,王越再次做出了果斷的抉擇,全軍改道,抄韃靼可汗的老窩!

這決定好做,路卻更難走。此時正是風雪漫天的嚴冬,暴烈的風雪席捲整個草原,這是比當年奔襲紅鹽池更惡劣的戰鬥條件。而且敵人兵力如何,裝備如何,全都毫無準確信息。這是一次百分百的冒險。

但和王越一樣,這支早被王越苦心摔打出的明軍,沒有半點猶豫。這支軍隊的將領們,平素都是些桀驁不馴的刺頭,卻早在常年相處中,被這位統帥百分百折服。這些勇敢的士兵們,更跟隨他經歷過多少次浴血的廝殺,從沒有一次輸過。他們早已堅定的相信,追隨這個人的身影,也許會失去生命,卻永遠不會失去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東西:軍人的榮譽與勝利。

以堅定的忍耐和一往無前的勇氣,洪武永樂時代大明鐵騎鐵血的精神,在王越的麾下徹底的甦醒:穿過苦寒的風雪中,明軍以悄無聲息的速度,順利完成了對韃靼軍的合圍,慘烈的總攻打響了,而就連王越都想不到,他這次面對的,是一個怎樣傳奇的對手。

這時盤踞威寧海子的,正是韃靼可汗巴圖蒙剋夫婦,雖說這位“可汗”,此時只有六歲,但他二十六歲的老婆,卻是今天蒙古國依然傳頌不已的女神級英雄:滿都海。此女子武藝高強,用兵靈活,一度在草原上戰無不勝,相關美麗傳說,更如天上繁星般燦爛。

而她與王越之間,更是極有淵源:紅鹽池大戰中被王越痛打的滿都魯,正是她的前夫。這次改了嫁,卻再次觸到這次對頭。

戰鬥打響後,精銳的韃靼騎兵,雖然反應迅速。但王越對騎兵的指揮,早已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迅速將猝不及防的韃靼軍衝得七零八落。以一些臺灣學者考證,明軍在此戰中,甚至還動用了一種由戰馬馱運,可以快速拆裝的火器戰車,戰鬥中火力轟鳴,徹底將韃靼軍打垮。這種說法若成真,那比起歐洲最早的古斯塔夫騎炮兵戰術,王越也足足領先了二百年。

這說法有待商榷,但韃靼軍陷入火海,卻是實打實的真實。

敗局已定的時候,面對明軍洶湧的總攻,滿都海,這位草原傳奇女子,演繹出她生命中最後一段傳奇:她命令部下親兵,火速將六歲的“丈夫”送走。自己則帶領殘餘部隊,發起了最後一次悲壯的衝擊,並在明軍的攻擊下斃命。

威寧海子大捷,就這樣以王越的完勝而落幕。在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中,對明軍這次的戰果,做了最大程度的縮水。就連與明軍交戰的韃靼部落,也不知所云的換成了亦思馬因太師。還是蒙古國的史料給正了名:被王越痛擊的,正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傳人,黃金家族可汗巴圖蒙克及其妻子滿都海。

而明朝當時的反應,更是十分高興。王越個人的榮耀,也到了人生頂點:受封威寧伯。這是明朝自朱元璋時代後,僅有的三次文臣封爵的事件之一。當然風光之中,也不是沒有遺憾,由於巴圖蒙克的逃脫,明朝最接近活捉蒙古可汗的機會,就這樣不幸的錯失。

但這一戰對於明朝北部邊防,意義卻相當重大:本來在巴圖蒙剋夫婦的兼併下,蒙古草原眼看就要結束四分五裂的局面。一個瓦剌也先之後再次統一的強大草原政權,就要崛起於大明北邊,卻被王越一箭穿心,再度打零散了。

但戰功卓著的王越,由於和汪直的特殊關係,卻也從此名聲盡毀。士大夫中間非議他的,從來就不少。甚至還出了雷人一幕:明憲宗在宮裡看戲的時候,一個叫阿醜的戲子,也藉著演出的機會吐槽:皇上手裡有兩支鉞,一隻叫王越,一隻叫陳鉞。

這裡說下陳鉞,確實是汪直的十足走狗,替他幹了很多壞事。但王越卻完全不同,他結好汪直,只是為了能得到支持,放開手腳保家衛國。汪公公幹過的壞事,他真從沒攙和。非但沒攙和,還見縫插針做好事。汪直要坑死直臣強珍,王越知道後二話不說,命令親信部下許進去劫人,硬是在流放路人把人給搶回來。事後汪直出於共同利益,咬牙捏著鼻子認了。

但清流們卻不管這些,威寧海子大捷後第三年,汪直由於意外犯錯,失去了明憲宗的寵信,給打發到南京養老。王越也慘被株連,隨即被免去一切職務,發配到湖北安陸監視居住。

其實對王越的才能,當時的明憲宗是認賬的。以他自己的評價,王越論軍事才能,不在衛青霍去病之下,論文學才能,更不在范仲淹韓琦之下,堪稱文武雙全的合體牛人。

可這麼能耐大的人,若是和失寵宦官有勾結做壞事,風險也才叫大。能落個被監視居住的下場,也算是萬幸了。

但這個打擊對王越本人,卻依舊十分痛苦。據說剛接到聖旨的時候,還想著自殺明志,還是他一手提拔過的大臣屠庸勸他,說你要真這麼死了,可就鐵案難翻了。這才咬牙繼續活。此後的很多年裡,被軟禁的王越,只在反反覆覆幹一件事:寫信喊冤。

就在王越不停喊冤的時候,北方的對手,卻再次質變:在威寧海子逃脫的小可汗巴圖蒙克,迅速脫胎換骨早熟,成為草原上又一位橫掃四方的青年統帥。他不但延續了蒙古黃金家族可汗的法統,繼瓦剌也先之後再度統一草原,被蒙古稱為“達延可汗”。更在明朝有了個恐怖的稱號:小王子。

而到了明憲宗過世,明孝宗繼位的弘治年間,小王子的破壞力,更是強悍到空前:先打死了甘肅都督許欽,而後大舉入侵大同,一路聯營二十里,沿途明軍竟遠遠躲避。

當然在他心中,最盼望打敗的,還是曾與他有殺妻死仇的王越。

5.最後的絕唱

自從明孝宗朱佑樘登基後,小王子就沒斷了鬧。為教訓這個兇悍的傢伙,明孝宗全國海選,北方邊將輪流上,誰知卻是上去一個,就被胖揍一個。長城沿線的戰火,常年連綿不斷。

就在明孝宗急的沒招的時候,當年由王越慧眼識英提拔,此時已官至吏部尚書的屠庸,總算說了句良心話:用王越吧。

作為開創“弘治中興”的一代明君,明孝宗也是個明白人,立刻果斷同意:弘治十年十月,王越終於官復原職,回任三邊總制,成為執掌延綏,寧夏,甘肅三省軍政的封疆大吏。

但這次剛上任,就招來罵聲一片。本來明朝在這事上,還弄了次全國選拔,一共推薦了四個人。但屠庸一句話,明孝宗立刻變卦,先前的選拔全推翻,用了個從沒進候選名單的王越。如此暗箱操作,自然惹的集體不服。於是到任後的王越,啥事還沒幹,就被好些言官追著罵。

而在任沒一個月,老對頭小王子就殺來了。二十四歲的他,等這一戰,已經足足十八年了。而王越,此時已是七十二歲高齡。

這次韃靼人帶來的,是規模空前的侵擾,不再是過往的散兵遊勇,而是紀律性極強,戰術十分靈活的騎兵衝鋒。比成化年間的戰鬥力,完全提高了一個等級。

這次的小王子,更是咬牙切齒,像一個擂臺上紅著眼睛要報仇的愣頭青一樣,拳腳並用的瘋打,蒙古軍兵分多路,在西北各省來回出沒,多地遭遇燒殺,邊關一片戰火。

但王越的反應,卻是十分窩囊,管你怎麼打,我就是不動。只是下令緊鎖城關,收縮防禦,擅自出戰就要論罪。

這窩囊態度,更叫群臣找到了理由,朝堂上口水亂飛,天天都在噴。連舉薦王越的屠庸,甚至都悲情陪罵,回家的路上,都有言官追著一路狂噴。

正當大臣們熱情高漲,噴到七月末的時候,一個炸雷般的消息,再次震撼了京城:賀蘭山大捷!

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軍事家,王越當然知道小王子要幹什麼。神出鬼沒的襲擾是虛招,把自己引出來打才是目的。叫對手牽著鼻子走,那就不是王越了。一拳搗中對手的鼻子,才是王越的真水平。

於是經過縝密的偵查和判斷,在鬧哄哄的亂象中,王越果斷捕捉到了小王子的要害:賀蘭山。七月十五日,明軍全體出動,這是一次漂亮的四路圍襲戰,前三路先以不同的方向,迷惑小王子,然後在路途中央突然轉向,完成對小王子的合圍,而第四路則由他親自帶著,直接進行攻堅。七十二歲高齡的他,依然如壯年時一樣,最難打的仗,衝在最前面。

這場戰鬥的效果,也堪稱摧枯拉朽,牛氣沖天的小王子,再次遭受狠狠一擊,只帶著親兵們倉皇逃竄。

這場戰鬥漂亮的作戰過程和轟動效應,或許只有岳飛《滿江紅》的一句詞可以形容: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這場經典的勝利,成為一生橫掃四方的小王子,少有的一次悲慘戰敗。締造輝煌經濟文明成就的弘治中興,也正是王越這一戰打下保障。政治軍事意義,都是無比深遠。

但唯獨沒有改變的,卻是王越的處境。捷報剛傳來,把一群清流打了臉,不久之後,宮內宦官李廣病故,又牽出了他和王越勾結的猛料。這下群臣們來了精神,繼續連篇累牘大罵。

可遠在邊關的王越,卻已在之前的那一場戰鬥中,耗盡了全部的精力,連辯白的力氣也不再有。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他病故於甘肅張掖任上,享年七十三歲。

對於他的過世,明王朝表達了極大的痛惜,明孝宗專門為他輟朝一日。這是明朝三百年間,文臣難得會獲得的榮寵。後來的大聖人王陽明,親自主持了他的葬禮,其子孫也得以蔭補官職。該給的榮譽,算是都給了。

而他輝煌的一生,也成為明代的傳奇。以《明史》裡的話說,王越活著的時候,大家都熱衷罵他的缺點毛病,直到王越過世之後,繼任的邊將,水平比他差遠,這才越發明白:曾經有一個多麼優秀的王越,活躍在大明的舞臺上。

而除了影響深遠的文學成就外,他的各種光輝事蹟,也在明代文人的筆下廣為記錄。嘉靖年間的暢銷小說《偉人傳》,正是以他為主人公。甚至晚明還有更神話的說法,說他其實沒死,而是化身為神。大才子袁中道就曾言之鑿鑿,說他做夢都見過王神仙。明末清初的國學大家錢謙益,對他的詩文更愛不釋手。甚至清軍破城,這傢伙擺姿態說要殉難時,還不忘了吟誦王越的詩歌打氣。當然錢大師最後殉難沒膽,轉眼就投了降,真是玷汙了王越的英名。

在他過世後的一百五十多年裡,整個大明後半段,他的豐功偉績,都是無數後人十分迷戀的傳說。

而到了清代,雖然編《明史》的時候,也給他立了傳,但清代的學者,對他卻是各種高級黑,總是抓住他勾結汪直的事不放,至於他的累累戰功,不是故意縮水,就是選擇性失明。這位明代的傳奇人物,也就越發名聲不顯了!


楊小天64595202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長篇敘事編年體正史演繹小說。所以,裡面的人就像河裡的沙子一樣,隨著大河東流的就會出現在書裡,而河邊的石頭就不一定會出現。

大部分文人就如那些石頭一樣,很快就被推向河邊或沉到河底。我們就來細數一些文化人以及他們的佳作吧。

茅大方:幽燕消息近如何?問道將軍志不磨。縱有大龍翻地軸,莫教鐵騎過天河。關中事業蕭丞相,塞外功燻馬伏波。老我不才無補報,臨風一嘆一悲歌。

胡閏:幽人無俗懷,寫此蒼龍骨。九天風雨來,飛騰作靈物。

以上兩人死於建文之難,是殉國之士。官雖不高,氣節高。

任享泰(洪武二十一年狀元):杲日初升萬木低,畫船撐出小樓西。先生正熟朝天夢,門外山禽莫亂啼。

淩云翰,做梅詞柳詞各一百首,號“梅柳爭春”:樹上凌霄,堂前紫荊,秋來尚芳。奈牝雞晨語,鶺鴒憔悴,妖狐晝嘯,鴻雁分行。仁智非周,喜憂非舜,一旦天倫忍遂忘。如何好望,松秋感泣,桑梓悲傷。古今禍起專房。總一國猶然況一鄉?家有婦人,豈無長舌?世無男子,誰有剛腸?樹大枝分,瓜熟蒂落,此語應非是義方。聊書此,要懲鑑戒,不在文章。(諷兄弟分家,作此《沁園春》)

顧祿字(洪武間太常博士):我本雲間人,鳳契雲山緣。聞公巢雲處,愛作雲巢篇。公家雲巢在何許?會覘秀出雲海邊。山頭日月白雲起,雲峰萬朵浮青蓮。山人結屋入雲去,置身直上雲松巔。雲蘿千尺覆戶外,檻下百道來雲泉。雲翁住其下,日與雲周旋。或攜雲鶴遊,或伴雲龍眠。餐雲英兮漱雲液,被雲衣兮駕雲軤。有時看雲發高詠,落筆往往凌雲煙。浮雲世事豈能絆?蕭散自是雲中仙。我欲乘雲走相覓,雲路峻絕難夤緣,爾來山人棄雲出,我今亦是青雲客。雲騎橋南古汴津,一笑相逢雲水白。問公別雲今幾年?側身東望雲茫然。又掛雲帆拂滄海,歸去自種雲中田。(為好友陳煥文扁屋曰“雲巢”作賦,用雲字三十四處)

曾棨(永樂狀元,酒量甚佳):宮詹非小,六十非天,我以為多,人以為少。易簀蓋棺,此外何求。白雲青山,樂哉斯丘。(絕命詩)

劉珏(號“劉八句”,天順間吳中詩人之最):歲寒相見在天涯,玉色珠光帶露華,笑殺玄都狂道士,種桃何不種梅花?

施槃(正統少年狀元):千里觀光我獨行,此情無奈惜離情。玉堂未擬登山輔,金榜先叨第一名。麟鳳駢臻欣道泰,車書混一仰文明,太平天子恩如海龍,虎嘯龍吟會匪輕。(為“榮恩宴”賦詩,歌功頌德)

彭華(景泰狀元):抱得琵琶不忍彈,胡沙獵獵雪漫漫。曉來馬上寒如許,信是將軍出塞難。

陸容(著有《式齋稿》《菽園雜記》):風清月白夜窗虛,有女來窺笑讀書。欲把琴心通一語,十年前已薄相如。(天順三年在南京準備考試,旅館裡有一個美女,善吹蕭,晚上跑到陸容房間,陸容不理她,讓她走,一直到後半夜,美女看陸容不動心,才怏怏離去。陸容於是寫了這首詩)

陳獻章(白沙先生):託仙終被謗,託佛乃多修。弄艇滄溟月,聞歌白玉樓。(絕命詩)

魯鐸(武功康海中狀元):古樹岡頭屋數椽,主人家世只殘編。居臨江漢東南會,運到雲龍五百年。七澤鳶魚渾道體,九州兄弟或顛連。西周老鳳雛將近,會見梧桐君影圓。(這是他還是秀才時寫的詩,可見其志趣甚高)

桑悅(真正的江南才子):五兩衰衣百尺竿,碧溪十里足盤桓。臥分芳草為衾枕,坐愛清流照肺肝。花落無聲雲影動,鳥飛不度鏡光寒。平堤多種芙蓉樹,惟有秋容耐晚看。

沈周(號石田,工畫山水人物):昔聞崔景題詩處,今日始登黃鶴樓。黃鶴已隨人去遠,楚江依舊水東流。照人惟有古今月,極目深悲天地秋。借問四仙舊時笛,不知吹破幾番愁?

舒芬(正德狀元):惟愛宜春令去遊,風光猶勝小梁州。黃鶯兒唱今朝事,將軍 香柳娘牽舊日愁。三棒鼓催花下酒,一江風送渡頭舟。嗟予沉醉東風裡,笑剔銀燈上小樓。(用曲牌名作詩)

春風春日兢春華,春水春山春景佳。新柳戀鶯鶯戀柳,好花迷蝶蝶迷花。尋芳子入遊芳伴,買酒人投賣酒家。去是路兮歸是路,馬頭相對日頭斜。(疊字詩)

明朝名人實在多,試為諸君列舉數人,以拋磚引玉。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85671062575"} --}

知行史話


馮夢龍啊!!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用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讓我的高中晚自習獲得了多少歡樂…………每當我覺得學習無聊的時候我就翻開他的“三言”系列,認真揣摩……

馮夢龍寫的小說當然不止這三言,還有一些其他作品。但是三言當然是名氣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了,關於這三部書的意義好像也不需要我來介紹,我想是眾所周知的。而馮夢龍不僅寫小說厲害,在為官的時候,也頗有一些創舉,比如說他在壽寧縣當知縣的時候,當地有把女兒溺死的陋習,馮夢龍就做了大量的工作來移風易俗,並寫了相當有名的《禁溺女告示》,其中寫道:“一般十月懷胎,吃盡辛苦,不論男女,總是骨血,何忍淹棄。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況且生男未必孝順,生女未忤逆。”應該說,這種思想在當時是相當進步且不容易的。

再提一個丘濬,這個人和海瑞被並稱為“海南雙璧”,記誦淹博,冠絕一時,文章爾雅”,“不僅為瓊島之大人物,乃中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也”,一代理學大儒。他在明事中倒也不是完全沒寫,但是一帶而過,寫的非常簡略。當然,我想明月不寫這個人可能是因為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太好界定吧。因為明事中是把王恕和劉健等人都作為正面人物來寫的,而丘濬和這幾位都有矛盾。特別是王恕,丘濬和王恕的撕逼可以說轟轟烈烈,並間接導致了王恕黯然離開。那麼這個人好像就不太好寫。他是一個能力很強,個人操守很好,但是同時性格上又有明顯缺陷的人。能處理國事,為君王提供正確的意見,但他卻處理不好和其他幾位肱骨之臣的關係,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不過無論如何,他的地位還是比較重要的。


營三千


王驥——老驥伏櫪,明代開國以下文官封爵第一人

王驥剛毅有膽,曉暢戎略。永樂四年(1406年登進士第,授兵科給事中。明宣宗時累遷至兵部尚書。正統三年(1438年),與蔣貴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擊破擾邊的瓦剌軍,迫使朵兒只伯遠逃。因功封靖遠伯,與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官。

王越——力挽狂瀾,開國以下邊防第一人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的軍事統帥,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他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又提攜後進,籠絡豪俊,深得眾心。唯獨因交結宦官而受士人詬病。王越亦頗具詩才,其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有《王襄敏集》等傳世,今人輯有《王越集》

以功封威寧伯,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兩位為王驥、王守仁)之一,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制。

袁可立——天不假年,有能力改變晚明戰局的中流砥柱

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 ‘’四朝元老”之臣,誥 ‘’五世恩榮”之賞。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曾策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清興“文字獄”,其傳記和著作遭禁燬。乾隆四十二年,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岳飛的《重修宋忠武嶽鄂王精忠祠記》同時遭滿清封殺令。

徐光啟——嘔心瀝血,晚明睜眼看世界的曠世逸才

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秦良玉——補天無力,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巾幗梟雄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姜小白公子


“豬五四即朱元璋,朱棣,海瑞,于謙,王陽明,鄭和,張居正,解靖,楊士奇,徐階,個人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