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为避文帝父杨忠名讳,改中乡为真乡。

三年(公元583年)撤中乡郡,开光县改属绥州,绥州治地上县(今绥德县地)。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为上州。三年(公元607年)撤上州建立雕阴郡,治所设在上县。同年撤夏州属郡,州直接领县,后又改州置郡,以郡在隋之北方,因称朔方郡(朔方古代概指北方)。郡领岩绿、宁朔、德静、长泽(今定边、靖边、吴起)四县。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分岩绿县地于德静镇设德静县,治所在隋初德静镇处(北周时设弥浑戍)。辖境相当于今榆阳区西部、横山区北部以及内蒙乌审旗东南部一带地域。以“宣慰天德,整静边陲”之意得名。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德静镇


设德静县

今红石桥乡古城界村古城即德静县旧址(亦有说在马合镇瓦片梁处)。隋代榆阳区境内有朔方郡属德静、宁朔和雕阴郡属开光三县治,隋末朔方郡地域为梁师都所据。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如隋制。唐高祖时(公元618年—公元626年),突厥人陆续内附都住在河曲的丰州、胜州、夏州、朔州、代州(朔、代在山西)内。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于宁朔县设置南夏州(亦称宁朔州)。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讨梁思都,改朔方郡为夏州,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宁朔县并入朔方县。四年(公元630年)又将被俘突厥男女数十万人,置定襄(治宁朔在今榆阳区西)、云中(治朔方在今靖边白城子)两个都督府管理。五年复设宁朔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尉迟恭为夏州总督。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张仁愿任朔方军大总管收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武则天(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有撤销了宁朔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复设宁朔县,九年又撤,其后再设。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夏州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名夏州,治所设在朔方县(今靖边白城子),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榆阳区西部属夏州朔方县。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唐末,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据宥州,因助唐镇压黄巢有功,以夏州为定难军,咸通末(公元874年)封为夏绥银节度使,进爵夏国公,赐姓李,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权夏州节度使,世领夏、绥、银、宥、静五州,这就是西夏的始祖。(来源:榆阳区地名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