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手機和網絡如今已經成為很多大人和孩子們的消遣方式。而在過去,退回幾十年前,那個時候的孩子還是以戶外遊戲為主。那麼,在膠東農村,當時的孩子們都有什麼遊戲項目呢?下面就聽棲霞民俗專家隋建國先生的講述。)
以下是正文——
幾十年前,雖然條件比現在艱難,但那時鄉村孩子們的樂趣還是很多,“打皮猴”“咔繭”“打瓦(打喪門神)”等遊戲,上了年歲的人至今一提起這些,大多回味無窮。
北風呼嘯,大雪紛飛,那時的冬季整日房簷下掛滿冰凌尖,那可真是稱得上數九寒天滴水成冰的日子。大人們都貓在家裡熬度寒冬,然而,酷寒並沒有封鎖孩子們的生活情趣,反之給他們帶來了拉夥結伴玩耍的生機。
因為條件有限,大多數孩子在冬天也穿得不厚,但這擋不住孩子們玩耍的童心。他們穿著單棉襖,腳穿破舊的單鞋,頂風寒,冒風雪,滑冰、堆雪、探險、對打等盡情地摸爬滾打。髒不怕,累不怕,全心全意來玩耍。雖說滴水成冰,但他們個個頭頂冒汗,毛髮眉梢結冰,無一覺得寒冷。冬季如此,夏季更不用說了。
在我們的記憶中,那時常玩的遊戲有“打皮猴”“咔繭”“打瓦(打喪門神)”“打片”“彈蛋”“趴貓(捉迷藏)”“跳房子”“跳繩”“踢毽子”“丟毽子”“摔泥娃娃”“拾巴固”“下五子”“拾絞”“咔皮球”“背趟”“掩手巾”“放風箏”“打瞎胡”“拔草棍”“折樹葉”“捻轉轉”“老鷹捉小雞”“打鼻子眼”及玩洋火槍等。這些遊戲既有趣味,又便利開發智力,更重要的是鍛鍊了身體,加深了夥伴之間的友誼。下面就簡單介紹其中的幾種。
1、咔繭
咔(ka),即撞擊,棲霞方言是打的意思。繭,即不足一尺的小木棍,兩頭有尖,類似桑蠶繭子兩頭尖,故稱為繭子。繭子一般是用偏子柳條子(輕快)或柞木(重,便利遠咔)做。咔繭就是用木棍咔(打)這木頭繭子使其遠去。
咔繭子用的木棍不足一米,類似棒槌。重結實,前頭粗,後頭細,叫繭棒子。
咔繭子的場地比較寬廣,便利繭子遠咔。活動的中心區域設一口鍋,即畫一個一到一尺半左右的圓圈,稱為“鍋”。
遊戲規則為以咔出繭子落地點到鍋邊沿的距離作為勝負的依據。以人的身體加繭棒子的長度為一個單位來丈量數據。每一局滿一百個為勝利者,勝者可在下一局優先咔繭。連續贏得三局可獲得孩子王稱號。
參賽人數二人以上,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咔繭子的方法是繭子平放在地上,用繭棒子輕輕朝繭子一端咔一下(因繭子兩頭尖距離地面有空隙便利咔,能彈起),待繭子彈起一剎那,再用繭棒子用力向遠方咔(打)。為方便咔,繭子蹦起的高,可在繭子頭地面處挖一個小洞。這一瞬間需要敏捷的動作,繭子蹦起的越高繭棒子打起來越有勁。最有力的是打在繭腰部位,繭子能被打的遠。若僅僅打在繭子兩端力氣就小,繭子被打出的距離就近。
比賽 開始需先決定咔繭人先後,一般用“打呵護(翻手掌)”“戰戰寶”“槓子蟲”等類似於剪子包袱錘形式來決定。贏者手握繭子棒待咔,輸者拿著繭子站在距離鍋約五六米的橫線外(限制腳尖緊靠橫線,不能跨越),在短時間內向鍋內連續三次丟(拋)繭子。若繭子落到鍋內,稱“淹死”,待咔繭子者就失去了機會。直到下一輪方可再咔。若繭子落到鍋邊沿,即壓著鍋線,可咔一下。若繭子落在鍋外,可咔三次。即以第一次繭子落地點再向遠處咔,繼而再一次。三次的距離合起來丈量,以個數為單位。
比賽中若出現平局時可以繼續延長比賽,或用“打哈呼”定勝負。打哈呼是二人以上同時伸出手,若只一人手背朝上為第一,若相同,如手背或手心都向下或向上,再繼續。獲勝者得到的享受最簡單的是有敗者揹著或幾個人抬著隨著場地轉上幾圈,那高興勁兒就甭提了。
2、打瓦
所謂打瓦,就是用幾塊支起來的碎瓦片丟(拋)石頭打,因打的是瓦片,故稱為打瓦。
打瓦場地也比較開闊,大約在五六十平米的活動間。 比賽開始同樣用“打哈呼”等定打的次序。人數三到五人以上。如以上圖。首先是以此向前各自丟(拋)手中的石頭,看誰丟的最遠即可在石頭落地的地方立正直腰朝選中的目標打。一般都搶著打官瓦片,若命中即可當這一盤的“官”。若不打中,有可能將喪門神打倒,就倒黴了。
然後依此類推,各自按丟出的石頭遠近選中自己的目標打。打中了什麼就扮演所打倒的角色。若打倒官就站在一旁等待當官指示小兵,若打倒了喪門神就倒黴了,任其宰割。有時候最後丟(拋)石頭的反而能佔便宜,可用力遠丟超過他人先搶打的目標。也可以不丟石頭看情況就地等待時機打。這樣也有壞處,若最後只剩下喪門神沒有打倒就自然是他的了。若一輪瓦還沒有全打倒,則繼續依次打,直到完畢。
結局是,以打倒的官職演各自的角色。官穩坐在中央,兩個打手將“喪門神”按倒在地,兩個扯腿,兩個掙耳朵,兩個打手掄起皮錘(拳頭)打。若人數多也可以一個人揹著所謂的“喪門神”讓他人打。不過打手只是以表演的的形式打,不過分用力。也有的關係好可手下留情。打手邊打邊說:“銅鼓鐵瓢問官饒不饒。”若官說不饒,則繼續打,直到官說饒,方可結束。
3、“拾八固”、“拾絞”、 “走五子”
“拾巴固”,即耍石頭技巧,是女孩子的拿手戲。一般用五塊以上小石頭或小瓦片為“巴固”,放在地上邊拾邊做翻手掌及其它靈活的動作。可以一次撿拾一個,有能力的一下子拾起來多個。在撿拾第一次後,將手中的“巴固”向空中拋出,在這一瞬間再撿拾地上的“巴固”同時接住拋出的“巴固”。這是取勝的關鍵,動作必須迅速敏捷,否則不但拾不起地上的,反而手中拋出的就會落地,白白丟掉原前拾起來的“巴固”。待全部將所有“巴固”拾起來握在手中,然後撒向空中再用手接住,稱為“秤”。以秤的數量多少決定勝負。注意一點接住拋出的“巴固”需用手背接。為多接一些,五個手指儘量張開,這樣面積大便利多“秤”幾個。
“拾絞(jiao )”(或拾攪)也是女孩子玩耍手技巧的拿手遊戲。所用的就是一根兩端相接的線,一般是採用毛線。長度是以雙手撐開最寬為限。玩法是兩人用雙手相互輪換接(方言叫“拾”)並用多種手法穿套。難度逐步加大,所變幻的圖形由大變小。圖形為長方形,主要靠兩個人配合做反正穿套技巧。五個手指並舉交叉應用,圖形變化多種。因遊戲是由這個人的手裡再穿套到另一人的手裡,稱為“拾”,故名“拾絞”。線可隨便穿套,只要對方能接“拾”就可繼續。若被拾的線框內為兩根線,叫“麵湯”,若出現底部是小框頂部為大框,叫“驢槽”等。遊戲主要看手的技巧,不管如何攪和但每根穿套的線不能纏繞在一起,否則為輸者。
“下五子”,就是走“五子”,類似下棋。在地上或石頭等畫一個簡單的棋盤,各自擺上五個石子做遊戲。這一活動主要是比賽智力,只要在一條線上二比一,就可以吃點對方,直到將對方全吃掉獲勝。
除了以上介紹這些,還有很多其他遊戲,這裡不一一而足,留給大家慢慢回味。
閱讀更多 膠東故事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