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通渭:第一书记王金龙的帮扶故事

通渭:第一书记王金龙的帮扶故事

时值寒冬,北方处处萧瑟。掉了叶子的白杨树,显露出突兀的鸟窝。

早上刚八点多钟,通渭县寺子川乡董山村的第一书记王金龙就哈着气、搓着手出门了。他要赶在村民外出之前去走访,这是他的工作惯例。

董山村位于寺子川乡北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86人,贫困面为41.6%。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村情,王金龙没有丝毫胆怯,坚定地说“脱贫攻坚,既要精准,更要持续。我已下定决心,董山不脱贫,我就不走人”。

董山村低保户陈续昌,儿子外出打工不幸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了三个孙子,生活过得非常窘迫艰难。王金龙到他家里走访时,发现老人还住着危房,王金龙了解情况后,原来老人享受了危房改造,但是老人为了节约工钱不愿意盖房,他跟妻子都80岁的人了,也没有能力再盖,三个孙子还小,省吃俭用照顾好孙子是他最重要的事情。王金龙回到村址,就陈续昌老人的事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最后讨论决定村里出钱,直接找工程队包工包料把房

子盖好。现如今,陈续昌全家都住进了新房。王金龙就是这样,看到群众有困难,他会想法设法给他们解决。

“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王金龙深知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是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让董山村党支部“活”起来。锁定目标后,王金龙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从抓党员干部素质入手,通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让党员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促进沟通、增强团结。此外,带领支部班子成员,外出学习考察、开展党建交流等活动,开拓班子成员眼界。

为贯彻落实“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要求,促进农民增收。王金龙用“最土的办法”探出“最适合”的发展路子。经常看到他走村串户、召开院坝会、小组会等,与群众座谈交流,一次次走访,一次次通话,收集民意、了解村产业现状,剖析致贫原因等情况。通过村“两委”商议,确定了由支部领建、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由村两委领办成立了董山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出资建设,养殖户租赁圈舍,贫困户分红”的产业扶贫模式,建成了董山村养殖场一处,按照“投母还犊”模式由承租人从天耀草业公司引进基础母牛25头,每年带动25户贫困户分红2000元。利用村集体闲散土地,采取“棚顶发电、棚下种养”的畜光互补、农光互补模式,建成总容量25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1座,已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8户,每年分红2500元。

王金龙任职以来,既能够俯下身子进村入户摸清底数,又坚持每月月底向他的“娘家”——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汇报衔接帮扶工作,确定了县委办22名党员与董山村27名农民党员结对,17名干部联系帮扶34户贫困户。先后为11名贫困户送中堂字画11幅,栽植刺槐树苗3500株、侧柏2060株。发放鸡苗2000只,带动贫困户20户、户均受益3000元;发放中蜂20箱,带动贫困户5户、户均受益5000元;积极发动群众种植核桃207亩、金银花195.5亩。

今年董山村的5名贫困户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王金龙听说后为他们每人积极申请到了2000元临时救助,2019年度兰石化“扶贫助困、共享阳光”奖学金。雷旺来说:“王金龙真是个好队长,为我们出点子、办实事,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驻村近2年多,王金龙的成就感在村里生根开花结果:户户都有产业了,通村道路都硬化了,危房也改造了,电网升级了......。村里的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3户尚未脱贫外,57户已脱贫,今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通讯员 陈耀弟 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