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媽媽要選擇救弟弟?


大地震來襲,姐弟倆被壓在同一塊樓板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註定只能救一個。這種情況下,救誰?

相信每一位母親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肝腸寸斷。如果可以,每一位母親都願意自己去替換必須被放棄的那個孩子。

但是母親之所以為母親,就是不能一味沉溺於苦痛而無法決斷。時間在流逝,再不決定救誰,救援人員就要先去救別人了,這樣兩個孩子都無法存活。

《唐山大地震》裡的媽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忍痛放棄了姐姐。她本來也是無法抉擇的,救援人員一再催促她都說無法選。直到救援人員要走了,她才撲通跪下說:“救弟弟。”

相信這一刻心碎的不只是被壓在樓板下的姐姐,以及在銀幕前的觀眾,還有這位母親自己。

如果可以,誰願意選擇一個放棄一個呢?這位母親最後脫口而出選弟弟,是因為必須選一個。而她的潛意識裡,實在要選一個的話,還是弟弟吧。

是的,我覺得不必為她找藉口,她就是一位有著傳統重男輕女思想的母親。在生死關頭衝口而出的選擇,其實就是下意識裡的真實想法。在她心中,確實是兒子比女兒重要。其實在以前的年代,這樣的母親不少。她們對待女兒和兒子確實是有差別的,只不過平時這種差別不算嚴重,她自己也不認為這有什麼,就像我們常說大孩子應該懂事,讓一讓小的孩子沒什麼,這種母親通常也會覺得女兒讓一讓兒子沒什麼,女兒吃點虧,兒子多享受一點,沒什麼,都是一家人,不必這麼計較。



但到了這種生命選擇的時候,她遵照自己內心的指引做出了放棄女兒的選擇之後,內心絕對是崩塌了。即使潛意識裡重男輕女,但女兒也是自己的親骨肉,平時吃點小虧可以,關鍵時候怎麼能讓她去死呢?可是內心裡始終還是兒子重要一點,兒子更不能去死呀!這樣不得已選擇了,自己就知道對不起女兒了,自己就成了殺死女兒的劊子手,這份自責,從此就必然纏繞她一生。不管她從前心裡是如何偏愛兒子多一些,相信從她放棄女兒的這一刻起,女兒就成了她心頭最深的痛,兒子也比不上的了。

這就是為什麼她一直不肯離開舊居,一直不肯過新的生活,任誰都撼動不了她,包括長大後的兒子以及新娶的兒媳,包括多年幫助她希望和她在一起的老鄰里。她是用自己的方式贖罪,這種方式就是拒絕遺忘過往,拒絕讓傷口癒合,她覺得自己有罪,不配過更好的日子。

這是一位不得已的母親所能做的全部。她的負罪感在於她選擇救弟弟,而這是她平時重男輕女的意識所導致,所以她覺得自己從一開始就虧欠女兒了。但平心而論,如果當時她選擇救姐姐而不是弟弟,難道她會因為自己平時就偏愛弟弟而不覺得愧對弟弟麼?一樣的。不管選擇誰放棄誰,作為母親,她都是一輩子無法原諒自己的。

這位媽媽確實是重男輕女沒錯,但具體說到這件事,卻不能全然歸罪於她的這種思想。關鍵是蒼天弄人,她沒有辦法。試想,就算她沒有重男輕女的意識,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必然會選擇救姐姐而不是弟弟嗎?顯然,機會是一樣的。總之,她實際的選擇就是,救一個,然後讓自己的心隨另一個走。

這就是為什麼兒子多年後在參加汶川大地震救援時說的,唐山大地震把媽媽往後的生活全都變成廢墟了。她的心,從放棄姐姐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片廢墟了。有什麼懲罰比這個更厲害呢?她也是沒有辦法,不能算是她的錯呀。


所以,在一旁聽到弟弟說話的姐姐,開始明白自己怨恨多年的親生母親過的是什麼日子了,也開始產生了諒解之心。第一是因為她長大了,懂得了世事的無奈,更因為實地參加地震救援,懂得了當時母親的絕望。第二是通過弟弟的描述,她知道了母親內心的負罪感,如果母親真的愛弟弟甚於愛她,母親這一輩子就不會過得如此蒼涼了。

於是,姐姐終於回家。而母親面對姐姐的那一跪,也是一種最直接的表達,證明她就是帶著負罪感過了一輩子。我看到這一幕時,覺得姐姐沒有扶起媽媽,而是承受了這一跪,特別真實。其一,姐姐內心也是承受了一輩子的煎熬啊,母親當年也確實愧對她啊,這一跪她受得起的;其二,母親這一跪是多年壓力的釋放,如果不讓她跪,不讓她釋放出來,那才是真的不肯原諒母親呢。

我的父母也是老一輩人,在我小的時候,我也能感受到母親的重男輕女,也曾經對此頗有怨言。但後來長大了,明白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明白不管形式上母親是如何“偏心”,其實她對我的愛一點都不亞於弟弟,所以我也釋然了。《唐山大地震》這個電影,是多年前我和父母一起在電影院看的。看到母親選擇救弟弟這一幕,我偷偷瞄了旁邊一樣,連我素來嚴肅的老父親都在偷偷抹眼淚,可知這種選擇的痛苦,其實為人父母是很能理解的。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我在九三年初到九五年底在唐山當了三年兵,在這三年裡唐山人民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唐山人熱愛軍人,尤其愛護解放軍皆因76年那一場驚天動地的唐山大地震。我在唐山的三年中間也趕上了一次地震,當時暖氣都晃的厲害,我們都有點不知所措。那次地震持續了幾秒鐘,隨後出來報道說是76年地震的餘震。



對此,唐山人都已經習慣,房子從重建以後,都是按著很高的抗震等級建造的,一般的小余震造不成多大的影響,為什麼是76年的餘震主要是因為當年地震太大造成了地殼縫隙過大,所以多年來,斷斷續續的會有這種餘震。

馮小剛的電影是小說改變的,不是真正的事實,之所以在電影裡救方達不救方登完全是突出小說戲劇衝突,表現作者想要表現的苦澀,引發人們的思考。現實中不可能這樣放棄自己的孩子,還兩個只能救一個,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餘震》改編,名字有雙重意思。從名字裡你就能體會作者的意思,地震和頻繁的餘震過去了,可是就要安排這樣的一個情節已發人性的思考,讓心裡面餘震永遠過不去。

所以這種傷痛文學,我認為就是無病呻吟,揭露莫須有的所謂人性。我當過兵,也參加過一些小的抗洪救災,只要有希望,絕對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生命!

我是瓶頸蒼穹,關注我不迷路,給你不一樣的解答和態度,我在問答等你,歡迎下方交流分享留言!


保定微評說


在我讀小學三年級之前,說實話我還從來不懂得地震是什麼東西,直到在那天下午我們還在抄老師佈置的作業,結果我感到大地在晃動,頭有點昏昏的,我和我的同桌說我當時的感覺,同桌說我是不是出現幻覺了,接著馬上就是學校廣播裡面傳來著急的聲音,全體學生趕快跑前方足球場的草坪上面去,當時我們的老師也是一臉的懵逼,還不知道要幹嘛,只看見了旁邊班級的學生直接從二樓往下衝,樓上樓下都是人,老師也叫我們趕快跑下去,我們亂哄哄地往樓下跑,沒有一點秩序,由於我們離樓下很近,我們班上的人很快都跑下來了。後來我們才知道是汶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這是我第一次瞭解到地震這個東西。我們的學校還放假了幾天,當時的我還挺天真的,要是天天發地震就好了,可以天天放假,不用上學了。



汶川地震之後,全國都緊張兮兮的,各種關於防震的宣傳到處都是,還要學生熟記和背誦,各種宣傳片,每天都要搞防震演習,聽見鈴響之後有秩序排隊下樓,還要比每年用的時間,直到有次做宣傳的時候,我看到了這部《唐山大地震》,催人淚下。

先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媽媽在地震中救兒子而放棄女兒。

我們重新回憶一下這個片段吧!




地震發生之後,元妮的丈夫死了,作為母親的她唯一的使命救方登和方達,在大夥的幫助下,元妮找到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但是一塊板子壓住了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元妮跪下來求朋友把兩個孩子都救下來,但是朋友說不行,只能救一個,在痛苦的抉擇當中,元妮選擇了去救兒子方登,從而放棄女兒的生命。

我覺得天底下沒有任何一個母親願意作這樣的一個選擇題,就如同自己的媽媽和媳婦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




元妮選擇兒子而不選擇女兒,我們不可否認,元妮確實偏心兒子,因為在地震沒有發生之前就表現出來了,方登把電扇拿回家準備插上插頭的時候,這時候作為母親的元妮只對兒子說小心手別被糾著,而不對自己女兒方登說注意安全,當兩人都要吃西紅柿的時候,卻只有一個西紅柿,元妮毫無猶豫地給了兒子,這是第一點原因。

第二點原因可能是母親可能思考過如果救了兒子,可以讓兒子更好的生存下去,因為我看得很仔細,地震之後元妮沒有住的地方了,幾乎啥也沒有了,但他們總要生存下去,後面的劇情是元妮去找自己的婆婆帶的是兒子,元妮可能並不重男輕女,但她的婆婆肯定重男輕女,要是帶著女兒去找婆婆,婆婆看著自己的兒子死了,婆婆一定會將他們轟出家門,但是元妮帶的是兒子方登,元妮知道婆婆肯定會接納孫子。

第三個原因是母親元妮對兒子的感情大於對女兒的感情,長大後的方達對自己的女朋友在車上說過,我媽生我三次,第一次是我媽生我,第二次是我出生得了肺癆,醫生都說別救了,我媽說必須救,第三次是地震,因為媽媽對兒子有過生與死的經歷,這點情感是和女兒沒有的。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感,並不是一種偏心和母親的重男輕女。

這個問題跟明顯是拉仇恨的問題,如果救了女兒,那是不是又該問為什麼救了女兒不救兒子呢?

電影中的元妮並不是重男輕女,在電影最後,女兒方登和元妮見面,這是兩人相隔三十二後的第一次見面,元妮給女兒跪下了,並對女兒說媽沒有騙你,你要的番茄媽總是給你留著,在墓地上面,弟弟方達也告訴姐姐,從小的課本媽媽總是買兩份,媽媽總會給姐姐留一份。

元妮從來都沒有想過任何一方,請給予這個母親應有的理解!

很多現實問題我們的媽媽可能也有過這樣不公平的選擇,當初家庭的經濟不允許供養兩個人去讀書,只能一個人去讀書,父母沒有選擇你,你現在是否還怨恨呢?


影中鬼


我小的時候,特別愛聽我媽媽給我講她們小時候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唐山大地震。當時地震的時候,天津都能感覺到明顯的震動,也倒塌了很多房子,當時她們在學校操場睡了兩天,可以想象到當時處於震中的唐山是有多慘烈。

下面,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救弟弟不救姐姐。

其實,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讓人心痛,就是當時的社會觀念:只有養兒才防老!由於當時剛建國不到30年,很多封建思想還在延續,養兒傳宗接代,因此,當時的家庭,不管經濟多困難,都要生個兒子,我的上輩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

包括到了現在,偏遠地區的人們,還存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如果家裡不生個兒子,會讓村裡人看不起。

所以,當小女孩被人從廢墟里出來,那種迷茫的眼神,會讓特別多的年長的女性潸然淚下,因為那就是歷史,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如果換成她們,可能也是被放棄的那一個。


海河以東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一顫,看這個電影時我還是個姑娘,那個時候感觸其實並不深,可能因為我沒有孩子。

去年搜災難電影看見這個了,於是又看了一遍,眼淚止不住的流,當了媽媽就看不得這個,看不得孩子受苦,看不得天災人禍。

看到提主問的這個問題我想回答一下,第一,那個時候處於比較封建的社會,重男輕女也是很正常的,就像我們的爺爺奶奶輩的人一樣,都希望家裡生兒子。

第二,媽媽喊了倆個人的名字,方登沒有動靜,但是聽到了方達的聲音,媽媽心裡也很苦,手心手背都是肉,一邊是不確定生死的姐姐,一邊是確定活著的弟弟,所以選擇了弟弟。我覺得這是正常人都會選擇的!媽媽做的沒有錯,是災難錯了。

最後說一句,希望大家能夠保護大自然並節約用水。


西門東門南門北門


可能以前重男輕女比較嚴重吧,也可能當時救弟弟比較快一點吧,弟弟從小救體弱多病而姐姐卻比較活潑開朗,可能媽媽照顧弟弟已經成了習慣 選擇弟弟可能只是出於本能吧 畢竟弟弟可以為方家傳宗接待,也算對得起自己死去的丈夫吧 ,可惜當時只能救一個孩子,如果兩個都可以救的話,媽媽肯定兩個都會救。


空空如也3823


因為那個年代重男輕女唄還能因為啥啊,封建社會哎,因為爸爸已經去世了媽媽選擇弟弟可能是想對得起爸爸吧,畢竟弟弟可以為他們家傳宗接代啊,還可能因為當時的情況救弟弟畢竟容易一點吧,弟弟從小就體弱多病身體不是很好,媽媽習慣了照顧弟弟了,所以才選擇弟弟的吧。


用戶6358006492495


我是唐山人,我聽我爸爸說過,事實遠比電影殘酷的多,屍體一個挨著一個,真正的屍橫遍野。我家我大伯和大姑及三個孩子都死了,但是農村傷亡就少的多,因為動物有顯示


農村大老憨


可能以前的父母重男輕女比較嚴重一點吧,畢竟都認為家裡有個男孩子可以為自己家裡傳宗接代嘛,哈哈,還可能當時選擇救弟弟的存活率高一點吧,救弟弟容易一點,因為弟弟小時候身體救不太好,媽媽選擇救弟弟也可能只是發自本能吧。


用戶95576263194


最難母:親心

《唐山大地震》中,母親為什麼要選擇救弟弟?

這個問題其實挺令人揪心的,就是回答,都令人挺難,感覺有點二選一的抉擇。作為一個母親,如果說選擇把幸福降臨,他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他的每一個孩子名字,那怕十個,一百個。偏偏是可噩運,是死亡,必須降臨他的一個孩子,別無選擇。拖延將意味著一個也沒有生還的可能。作為母親,他的心碎了。那一個不是她的心頭肉,失去那一個都將是挖她的心。可是,在此緊要的關頭,沒有兩全其美,只有唯一。只有選擇,那怕能替換,我想她一定會換下她的另一個孩子。可是,她什麼也做不了。只有狠心的選擇。



兩個孩子,可憐巴巴,睜著明晃晃的眼睛,在底下等著,等著母親的選擇。那是一種求生的本能,不是自私。我想他們既想自己活下來,但沒有人願意對方死去。等著母親的選擇只是一種形式。但當母親真正說出那個名字時,姐姐生還的希望徹底崩塌了,絕望了。因而,他認為是母親不愛她。


母親為什麼選擇弟弟,我想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母親也許真的有重男輕女思想之偏見。認為弟弟是丈夫的根,擔負著傳宗接代的義務,丈夫走了,她必須替丈夫把這個根留下,所以做了這一決定。其二,大概是因為兒子小,平常就是她特別關注和照顧的對象。因為過去的人都孩子多,習慣性地愛老小,平時寵的多一些,自然有一些偏愛,這也許已經成為一種不合理的習慣。其三,可能還是因為母親覺得女兒稍大一點,身體相對能夠狀實一點,抗擊大能力強一點。因此,他選擇兒子,把僥倖留給女兒。只好聽天由命。這也是萬般無奈之舉。


幸運的是,這個小姐姐最後活了下來,生活雖然幸福,但人格卻是殘缺的。不能原諒母親,可母親窮竟有什麼錯呢?錯就錯在,她不該生兩個孩子。如果是一個,那怕是要她的命,她也會去換。

母親的做法沒有錯,她選擇那一個都是同樣的下場。因為母親的心分成了兩半,而孩子索要的是唯一。只有孩子放下,去理解母親,方不負其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