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崇禎殉國時,擁兵幾十萬的左良玉在哪?

花爺來了


左良玉這個人,名為官軍,實乃土匪。連張獻忠在私底下都罵他太能搶了,比大西軍這種正牌流寇都狠!他要去不當去賊,都可惜了他的土匪天賦……


就是這樣的一個流氓玩意,在崇禎後期硬是憑藉亂世,慢慢坐大,坐擁武昌、九江,號稱擁兵八十萬,變成了事實上的軍閥。當然了,刨去隨軍的軍屬,能打的人其實沒多少。但是有也比沒有強,崇禎要被李自成打死的時候,就下詔讓左良玉進京勤王。畢竟左良玉雖然不是個好東西,但他還是當時的六大軍事集團之一,崇禎也不得不倚重他。



這裡先介紹一下當時的六大軍事集團。排第一的自然是滿清,坐擁東北關外之地,戰鬥力最強;排第二、第三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大流寇集團,他倆分別佔據了華北和西南地區,倆人隨便動一動,大明朝都要跟著一起顫抖。比李、張二逆賊要弱很多的是以鄭芝龍為代表的東南軍事集團和傳說中的江北四鎮。這兩個集團當時分別佔據福建和江淮地區,因此這倆也可以合稱為明朝的南方軍事集團。

排在滿清、李自成、張獻忠之後,鄭芝龍和江北四鎮之前的第四大軍事集團,就是以左良玉為代表的湖廣軍事集團。在崇禎朝的後期,他的實力在明朝官軍中排第一,但是遜色於農民起義軍。

這裡可能有人納悶了,左良玉一代能人,當年追著李自成和張獻忠屁股後面打,咋個還越混越倒退了,反被李自成和張獻忠在後面攆著他打呢?這是因為左良玉這廝,罪行累累,很多言官都彈劾過左良玉,力主將他斬首示眾。但由於當時天下大亂,明朝也確實是沒人可倚重了,只能讓他在前線挑大樑。結果被左良玉看穿了套路:只要流寇不滅,朝廷就不會殺他。

因此,左良玉搞起了養寇自保的策略,每次追擊起義軍時都會留一條生路,不趕盡殺絕。結果這就導致李自成越打越強大,到了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的實力遠超左良玉了。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大鬧河南,左良玉率所屬部隊前去平叛。當時李自成已是兵強馬壯,非左良玉能匹敵的。但左良玉這廝不以為然,仍然覺得李自成不過一流寇爾,不當回事。結果朱仙鎮會戰,李自成的起義軍戰鬥力爆棚,幾路明軍都敵不過,左良玉也被打得大敗,率軍退至襄陽,狼狽不堪。其後不久,李自成圍攻開封,朝廷再遣左良玉去救援,他一開始也是死活不去,被李自成打怕了。

當時駐藩在開封的周王朱恭枵,吸取了福王朱常洵的教訓,毀家紓難,變賣家產犒賞守城的士兵。開封的明朝守軍拿到真金白銀後,戰鬥力爆棚,多次打退大順軍的攻擊。李自成攻不破開封,便又打起了左良玉的主意。李自成當時想,左崑山這廝畏戰,說明他怕了。越怕我越要打你!

於是,李自成調轉大軍攻打左良玉,左部人馬不出意外的再次慘敗,主力盡喪,只有一點殘兵隨他退到了武昌。

到了武昌後,左良玉人困馬乏,便向駐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華奎要兵員、要糧餉。楚王也不是東西,什麼都不給。左良玉乾脆心一橫,縱兵劫掠了武昌一番後,率軍跑到了九江。又整軍備馬二十萬,在九江觀望自保。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克武昌,把摳門的楚王連人帶錢一鍋給端了,而且還是拿刀頂著楚王一門全家老小全部,逼著他們全部跳長江淹死的。消息傳到北京,崇禎皇帝顏面掃地,大發雷霆。


他給左良玉下詔,讓左部二十萬人馬從九江逆長江而上,攻打武昌的張獻忠。張和左兩路人馬在武昌展開了拉鋸戰,打了幾仗後左良玉作罷,又退回了九江,主動讓張獻忠控制了湖廣大部分土地。

張獻忠拿下湖廣後沒有罷兵,而是繼續進軍四川,和四川總兵秦良玉火併了一仗,打的秦良玉晚名不保,張獻忠佔領了四川。左良玉此時趁張獻忠主力打四川,湖廣空虛之際,一波反攻奪回了武昌。而此時,距離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只有幾個月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鋒直指北京,崇禎皇帝調左良玉進京平叛。左良玉看著崇禎的詔書很為難,他要是不去,以後難免會被崇禎收拾,但是去不去,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因為此時的左良玉軍事集團,已經是一個具有唐朝藩鎮割據性質的集團了。左良玉對自己的部下雖然有指揮權,但不是絕對指揮權。他其實更像一個帶頭大哥,部下是堂口的堂主。他的命令如果符合大家的利益,那還好說;如果不符合大家的利益,那就會集體抗命。

當年朱仙鎮會戰時,左良玉所部被李自成打怕了,這個時候讓他進京,部下都不會執行。所以左良玉就沒有去!儘管崇禎皇帝封他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許諾以後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但是顯然崇禎沒有搞清楚左良玉的處境,以為擺平了左良玉就能擺平左部人馬。其實並不然……


由於左良玉沒有進京勤王,李自成一路順風順水的攻破了北京。城破後,崇禎上吊自殺。大明王朝覆滅。聽說崇禎皇帝自殺後,左良玉所部士卒人心惶惶,都很害怕,不知所措。因為他們跟李自成和張獻忠有仇,李自成絕對饒不了左良玉。現在北京北被李自成攻陷,說不定將來的天下皇帝就是李自成。如果讓李自成當皇帝,那麼左部的幾十萬人馬就必死無疑了。

兩個月後,他們聽說江南有新皇帝登基,就要求左良玉帶領軍隊去投奔南明,左良玉一開始不允許,並且在長江兩岸架上大炮,截斷了長江的航運。後來馬士英、阮大鋮掌權,他們跟左良玉不是一路人,就設置防線防備他。左良玉看出來了,很是不滿。後來又因為一些別的事情,左良玉軍中的文武群臣們開始有了明確的清君側傾向,想把南明小朝廷搞倒。

不久後,南京傳聞說太子從北邊逃來,卻被南明朝廷關在監獄裡,左良玉軍中群情激奮,左良玉看到機會,發佈檄文討伐馬、阮,步騎二十多萬人沿長江東下,四處搶劫燒殺,到了九江時,因為與在此鎮守的袁繼鹹有交情,就下令不準搶劫九江,結果還是有大軍進入九江城燒殺,左良玉很生氣,在當夜晚上病死了。

其實回看這段歷史,可以發現左良玉這個人其實也很悲劇。他本身就是個混不吝,他的部下比他更混!自從開封與李自成作戰失敗後,左良玉的精銳喪盡,以後招攬的軍隊大多是明朝各地的潰軍和流民,各成體系,和當年起義軍的三十六營差不多,部下只是奉左良玉為盟主而已。所以當李自成大軍攻打北京時,他選擇按兵不動,也就可以理解了。


Mer86


在武昌。

我先來介紹下當時的明末局勢: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因為旱災爆發了大饑荒,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此後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二圍開封城,崇禎一邊從牢裡將已經關押三年的孫傳庭放出來讓他去河南救援,另一邊派侯恂為督師拿著崇禎東拼西湊湊出來的五十萬兩白銀犒賞左良玉所屬部下,讓左良玉出戰去打已經坐大的李自成。(因為之前朝廷已經催促多次,左良玉都以沒錢做理由拒絕出戰)

結果呢,左良玉的明軍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一潰千里跑到襄陽。從此喪失了和農民軍交戰的勇氣。(孫傳庭於是趕赴陝西接替剛剛戰死的汪喬年出任三邊總督)

李自成沒打算放過左良玉,於是跟著攻打襄陽,左良玉不敢應戰只能帶著軍隊逃跑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均沒得到補給,憤恨之下左良玉縱兵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舶。

到九江後左良玉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其實都是散兵遊勇烏合之眾,精銳很少)。後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於是左良玉便在武昌立穩了腳跟,對外軍隊號稱有八十萬。

另一邊被關了三年的孫傳庭,剛出來不瞭解農民軍已經壯大到動輒數十萬的規模,相繼在柿園之役和郟縣戰役吃了敗仗,之後孫傳庭便入潼關堅守不出,奈何崇禎一再催促,崇禎十六年(1643年)孫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結果再次大敗,孫傳庭這隻秦軍精銳被徹底殲滅。

陝西秦軍被李自成殲滅之後,左良玉這點人馬,已經是明朝最後的生力軍了(除了邊關的吳三桂的關寧軍)

等到李自成的大軍跨過黃河,進入山西,明廷形勢已經危在旦夕,崇禎多次下命令讓左良玉帶兵進京勤王,但是左良玉已經被農民軍打怕了,拒不奉詔,於是兩邊就在那扯皮。

朝廷也沒辦法啊,等到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降服了整個山西,進入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廷真的急了,你左良玉什麼條件都給,只要你出兵就行。

崇禎下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良玉於是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

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京師被攻陷了,崇禎帝殉國。

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良玉於是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京師被攻陷。

崇禎上吊自殺後,福王繼位,南明晉升左良玉為侯,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並且一同加封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四鎮軍官,都蔭封他們的子孫世襲官職。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湖廣巡撫何騰蛟以及總督袁繼鹹住在江西,他們都跟左良玉很友好,弘光朝廷就把這一帶靠作屏障。

結果朝堂被馬世英之輩把持,黃澍是左良玉派系的人物,與馬世英矛盾激化。左良玉維護黃澍,於是黨政內鬥又起。恰好,李自成戰敗南下武昌,左良玉打不過闖軍,於是打起“清君側”旗號,率軍東下。

這是弘光朝廷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史》: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給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戰,良玉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疏入,未奉旨,聞京師被陷,諸將洶洶,以江南自立君,請引兵東下。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炮斷江,眾乃定。

澤安君


左良玉的幾十萬大軍水分很大,有戰鬥力的不多。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朱仙鎮之戰,左良玉損失慘重,失去了大部分有戰鬥力的部隊,之後一直對李自成畏之如虎。崇禎殉國時,左良玉也畏懼李自成在武昌一帶沒有全力北上。

(左良玉)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大敗明軍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統帥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總兵力18萬人的大軍,率先潰逃的左良玉部在此戰中也損失慘重,退回襄陽。

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李自成、羅汝才等農民軍南下湖廣,襄陽的左良玉不戰而逃,李自成逼近武昌時,左良玉再次拋棄武昌逃亡九江。李自成沒有佔據武昌回師對付孫傳庭時,張獻忠乘機佔據武昌一帶。

左良玉這時還有一定實力,但對李自成已經開始消極避戰,擁兵自重,對朝廷的調遣推諉應付。北上進攻李自成自然做不到,連進攻張獻忠收復湖廣都沒積極性。

崇禎十六年(1643年)九月,李自成在河南郟縣大敗孫傳庭,接著十月攻入潼關,孫傳庭戰死,隨後李自成佔據陝西。在李自成佔據陝西后,張獻忠覺得李自成一統天下之勢,在崇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放棄已經佔據的湖廣地區向西入川,左良玉乘機收復了張獻忠放棄的武昌等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大順軍從西安出發開始東征。李自成這次東征勢如破竹,一路進軍儘快,除了寧武關之戰明軍基本沒有大的抵抗。左良玉在張獻忠入川收復武昌等地後,對李自成佔據德安、襄陽等荊襄四郡發起一些襲擾,但讓其北上是絕對沒有膽量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這次同時封賞了吳三桂、劉澤清、黃得功等幾個明軍中僅存的軍頭,期望他們用心勤王同李自成作戰。然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就已經攻下北京,左良玉即使有心勤王這次也來不及。

當然,左良玉自己肯定不可能去和全盛時期的李自成作戰。弘光政權期間,左良玉大軍以清兵側的名義進軍南京,實際上很大一個因素也是害怕同南下的李自成作戰。此時的李自成早就在和清軍作戰中喪失大部分部隊,只剩一些殘兵敗將了,左良玉尚且畏之如虎。


仁勇校尉


左良玉成名於崇禎時期鎮壓農民軍,多次大敗張獻忠,到了崇禎後期已經漸漸有了尾大不掉之勢,對於上級的命令陰奉陽違。但是,隨後他碰到了比張獻忠更厲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擊敗,從此帶著二十多萬的部隊龜縮在武昌。

李自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帶領大順軍向北京進發,一路上勢如破竹,沿途明軍大多數投降了李自成,很快李自成就逼近了北京城。面對李自成的攻勢,崇禎皇帝開始下令各地將軍進京勤王,除了山海關外的吳三桂,在湖北的左良玉也是崇禎皇帝“求助”的主要對象。

崇禎皇帝下旨封左良玉為寧南伯,並許諾如果成功擊退李自成,將封他們父子二人世代鎮守武昌。但是,左良玉已經在湖北等地領略到了李自成的厲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勢頭正勁,左良玉豈敢北上與其爭鋒。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緩兵之計,他擬定了一個進軍計劃,並上呈朝廷批准,結果公文還沒批覆,崇禎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

而在北京城破、崇禎皇帝上吊自盡之後,左良玉的表現則更加可惡。

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退回陝西,卻被清軍兩路夾擊。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軍阿濟格部的追趕下,放棄了西安等根據地,經由河南如湖北,此時尚有十數萬大軍,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而鎮守湖北武昌一帶的正是寧南侯左良玉,崇禎皇帝自盡以後,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怎麼會將這個落魄的藩王放在眼裡,於是當弘光皇帝登基的詔書傳到武昌時,左良玉竟然不想開讀,擺明了就是不想承認弘光的合法性。雖然最終在湖廣巡撫何騰蛟的勸導下勉強開讀,但是這對君臣之間的隔閡就此種下了。

當李自成率軍南下湖北時,左良玉不敢與之交戰,但是又不能主動放棄駐地,正在兩難之時,湖廣巡按黃澍建議左良玉利用南京的“太子案”一事發難,打著為崇禎太子“正位”的藉口,率所部兵馬東下南京,企圖恫嚇弘光皇帝,逼迫其禪位給崇禎皇帝的“太子”,然而此時,這位“太子”的真實身份尚未得到核實。

由此可見,左良玉此舉並非出於公義與忠心,而是出於一方面躲避大順軍鋒芒,另一方面趁機以大軍要挾把持朝政的目的。

為了阻止左良玉的東下,馬士英建議調江北的黃得功和劉良佐到南京上游禦敵,而此時江北的防守也是壓力山大,因為多鐸已經率大軍逼近江蘇北部,江北與南京的防守壓力極大。此時,如果將三鎮中的兩鎮調去上游,則相當於敞開胸懷迎接清兵。

沒想到,左良玉在進軍途中竟然病死了,失去了主心骨的左部雖然奉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作為主帥,但是畢竟士氣大損,於是被黃得功等部擊敗。左夢庚率餘部敗走,而與此同時,多鐸部已經攻克了南京、蕪湖等地,與西邊的阿濟格部將左夢庚夾在中間,左夢庚誰都打不過,也不想南下,所以帶著手下的二十萬大軍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為了一己私利,置大局與不顧,竟然在清軍大兵壓境的時候,率軍攻打自己國家的首都,從而讓清軍坐收漁翁之利,導致了剛剛立國一年的弘光朝廷倒臺,左良玉與馬士英等人責無旁貸。再加上之前對崇禎皇帝的見死不救,可見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天涯看點歷史號


左良玉以驍勇之材,頻殲巨寇,遂擁強兵,驕亢自恣,緩則養寇貽憂,急則棄甲致潰。當時不用命罪諸將者屢矣,良玉偃蹇僨事,未正刑章,姑息釀患,是以卒至稱兵犯闕而不顧也。《明史》

《明史》高度概括了左良玉特點,政治上,依靠東林,養寇自重,成軍閥,個性上,太善計較,嚴於律人,寬於律己。反應到軍事上就是,令行不止,軍紀渙散,自己被部下脅迫,這樣的部隊哪能打仗?不過因東林背景,他其實被美化了不少。

於不瞭解歷史人而言,聽聞湖廣軍閥左良玉第一印象,也許認為他為湖廣軍閥,其實他也是遼東將門之後!

明末,領軍將領遼東背景多是有政治因素的,明朝末年,關於遼東局勢,其實一直有路線鬥爭,朝堂之上也有二種觀點。

第一種:放棄遼東,堅守長城一線,原因是遼人不可用,有軍閥習俗,不好控制,這一派以熊廷弼、王在晉為首。

第二派說,以“遼人守遼土”,堅持遼人可用,這一派以孫承宗和袁崇煥為首。

最後在孫承宗力主下,“遼人守遼土”勝利,關寧錦防線誕生,在保護明朝數十年同時,負面作用也有,那就是明朝在遼東軍事力量的軍閥化。軍閥化後果就是:竭天下餉,進退失據,尾大不掉,終成死局!

這話說的有點重,不過事實確實如此。

大量軍餉供給遼東造成結果就是其他地區軍餉不足,最後反叛不斷,然後李自成一路招降納叛,成了明朝毀滅者。說遼東問題側面表達意思就是,左良玉所作所為,其實和明朝遼東軍閥一樣,也用這套路忽悠明朝,最後讓明朝大出血,他自己成了軍閥。

那麼左良玉為人如何,最後為何會如此就要說說他的生平了。

左良玉初登歷史舞臺,第一次漏臉就比較有意思,那時明朝積壓不少關寧軍軍餉沒發,於是有批軍官和士兵鬧事,這其中就有左良玉,當時他官職不過都司。(關於欠軍餉,其實軍餉分兩種,糧餉和銀餉,明朝基本不拖欠糧餉,只是確實沒銀子,才拖欠銀餉)

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左良玉被一擼到底革職查辦。

沒辦法的他就開始作奸犯科,拉攏幾個同僚成了搶劫犯。有一次居然搶劫到軍用物資上,這就是很大罪過了,於是只能逃啊。

這一逃就逃出了機會,原來走投無路跑到關內後,要吃飯,沒辦法,就跑去人販子市場,在頭上弄跟稻草,這意思就是,有人給飯吃他就跟隨為奴,巧合幸運的是,當時東林黨大佬戶部尚書侯恂(侯方域爹)正好要買家丁,看到左良玉這傢伙魁梧有力就買了下來。

被買下了之後的左良玉當然是跟著候大人混飯吃啊,不過他惡習不該,還是喜歡小偷小摸。

經常偷金銀啥的,候大人家有礦也不在乎這,吧左良玉感動的,最後死心塌地跟東林黨幹。

在候大人收穫了左良玉的忠心之後,屬於左良玉的機會就來了。

崇禎四年皇太極攻擊大淩河,戰術明確“圍點打援”大明也乖乖上套,於是無數援軍支援大淩河,候大人就吧左良玉推薦給了總兵尤世威,這一去,就把他善於專研的本事發揮到極致。

明末遼東軍的特色就是“邊兵善走”。

意思就是擅長遊擊,敵進我退這手玩的66的,一看有危險馬上逃,猾的和泥鰍一樣,而那個時候皇太極目的也不是為了攻擊而是圍點打援,目的是消耗明朝的有生力量,在大淩河打了很長時間,戰略目的達到就撤退了。

這就是左良玉運氣好,在東林大佬侯恂和其他人運作下,一個只知道敵進我退的人,居然在戰後成了戰功第一!

然後,然後,左良玉就一路升上了總兵,就此一飛沖天!

成了總兵之後的左良玉,並沒有在遼東待多久,而是被明朝派去對付農民軍,就此開始了他挾寇自重的軍閥生涯。

因為東林背景,左良玉是要啥有啥,銀子沒有給,糧食沒有給!

而他要做的也很簡單,不斷擴軍,不斷打游擊。

當然正仗也有,不過就是打不完農民軍,因為農民軍沒了,他這軍閥還需要存在嗎?

如果要評價左良玉是誰的軍隊,準確的說,他不是明朝的軍隊,而是東林黨的軍隊,因為只有他恩人戶部尚書侯恂能指揮的動左良玉。

而左良玉和東林黨做的最大惡事也是在所謂對抗農民軍時期發生的。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兵進河南,朝廷派侯恂督師,恩人在前,左良玉不得不聽調,於是他也率軍剿匪,打來打去打不贏李自成。

東林黨的黃澍當時鎮守開封,他怕死或者說別的原因,居然下令崛堤,將黃河大堤給扒開了。

最後結果就是,農民軍沒死多少,黃河氾濫卻淹死了百萬人。然後這下令扒開黃河大堤的黃澍居然跑路了,臨走之前,還搶劫了開封府,

在這我不得不說一句,真尼瑪坑爹,這就是所謂正人君子東林黨,最後這黃澍在侯恂刻意保護下居然屁事沒有!

“黃澍倡決河之議,使汴百萬生靈皆殞,罪在萬世。”

這黃河一氾濫,農民軍那兵源就更多了。無數沒飯吃的都找李自成混飯吃,最後李自成兵力越來越多,然後就是進軍北京被。

而東林大佬侯恂就更不要臉了,李自成一來就投降大順,還當上了兵府大堂,也就是大順政權的國防部長。

“凡受賊偽命諸臣,親見其貼欽授銜於門者,開列於後;稍屬風影,概不敢列……兵政府大堂侯恂,少堂楊士聰。”——《國難睹記》

寫道這裡我很有氣,不過先說這人渣侯恂的後續我們再說左良玉當時在哪!

這人渣侯恂,將東林本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投降李自成沒多久,李自成就兵敗逃跑了。侯恂也一路逃跑,他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投降過李自成,就沒去南明,而是到處遊蕩,最後回老家隱居。在天下大勢確定後,還讓兒子侯方夏、侯方域參加清朝科舉,讓小兒子侯方策加入清軍,混著混著兒子都升官了,他也因此得到了大清賞識,獲得封賞!

只是這封賞,感覺有賣國求榮即視感,這侯恂還有東林黨,他們就是無間道!

那麼在左良玉恩公侯恂投降的時候,左良玉在幹嘛,這就值得研究了。

按理說恩公有難他要幫忙啊。

可左良玉看名字是良人美玉,卻從來不是好人而是一個精於計算的武夫而已。

這時候的他,因之前朱仙鎮會戰一敗塗地,被李自成打怕了,一路逃跑退到襄陽,當李自成圍攻開封時,面對朝廷無數求援,左良玉就是不動,反正打死也不進兵就是了。

當時李自成圍攻開封,開封比較難打,再加黃河決口,農民軍也有損失。

於是李自成想,要不捏軟柿子打,於是又盯上了左良玉,就派軍攻打逃到襄陽的左良玉,果不其然,這左良玉真不負所望。李自成大軍一來,打一仗後,左良玉慘敗,然後帶著殘軍敗將又跑了,這次派的更遠,直接跑到武昌。

最後看武昌這地不錯,錢多,左良玉就又玩起了挾寇自重戲碼!

先敲詐駐藩武昌的楚王朱華奎,後來覺得錢不夠又劫掠武昌。撈了無數錢財糧草後,他也不幹正事而是帶著錢又跑了,跑到更遠的大後方九江,招兵買馬20萬以求自保!

左良玉這一撤退,就讓張獻忠找到機會,明末反王都是人精,一看武昌無人駐守,馬上派軍攻武昌,武昌被攻下不說,連楚王朱華奎一家也被張獻忠給逼著跳了長江。

這就讓崇禎大發雷霆了。

於是他就下詔讓左良玉領軍從九江出發攻打武昌張獻忠,左良玉那時候也不敢太得罪崇禎,於是就派軍和張獻忠墨跡墨跡,不痛不癢意思了一下,一看打不贏,就撤退了。

張獻忠拿下湖廣之後,也沒想在湖廣多待,於是就派軍西進跑四川了,左良玉猴精猴精的,一看張獻忠進四川,馬不停蹄就攻武昌,再次佔領了湖廣。

等左良玉趁張獻忠進軍四川機會佔據湖廣的時候,其實明朝已經快滅亡了。

當時李自成大軍正在去北京的路上,面對大軍壓境,崇禎下詔天下勤王。

作為明朝將領,實際軍閥的左良玉也收到了詔書,他看著這詔書又開始算計,去還是不去是個問題。於是他就算計來算計去。平衡來平衡去,最後給崇禎回覆談條件,說要這要那!

崇禎沒辦法全答應了,左良玉被封寧南伯,兒子左夢庚被封平賊將軍,許諾世代鎮守武昌。

得到這後,左良玉還是沒出兵,為何!

除了他自己不想之外,其實他對自己手下的控制力也不足,他就算要進軍北京,下面人也不敢跟李自成打啊。

然後,拖延日久就聽到北京傳來消息,崇禎掛樹上了!

也就是說,左良玉在接到詔書後,權衡了幾個月,要了無數封賜最後還是沒有率軍勤王,而是選擇了作壁上觀!

最後北京被攻陷,李自成當了皇帝,他又害怕了,覺得還是有靠山比較好,於是他又在部下脅迫下選擇跟南明混,最後就是在南明朝廷那的無數勾心鬥角,最後大家一起完球!

他最後的結局也是在內鬥中結束,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最後病死於九江舟中,隨後左良玉子左夢庚率所部降清。

反正每次寫明朝末年都有點鬱悶,給我最大感覺就是,這尼瑪那是一個朝廷,完全都是無間道,文臣和皇帝玩無間道賣國,武將和皇帝玩無間道也在賣國,最後賣來賣去,唯一能依靠的居然是流寇出生的李定國,真尼瑪諷刺啊!


阿斗不傻


都說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是不至於亡國的亡國之君,因為他勤於政事,不近美色,不貪圖享樂,二十多歲就因為過於操勞而白了頭髮,是一位非常勤懇的好皇帝。只是因為聽信了群臣的話,在軍事方面做了誤判,才落得亡國的下場。最後李自成闖入京城,崇禎帝親自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最後在樹上自縊而死,死前還說,讓敵軍隨意處置我的屍體好了,只要不傷害我的子民。真是個悽悽慘慘慼戚的結局啊。然而,在明朝完全覆滅之前,左良玉手上其實還有最後的80萬兵力,但最終他卻選擇了歸順清軍,去攻打曾經的自己人,這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其實,當時明朝末年,民間已經開始流行起抽大煙,軍中也不例外。而且從崇禎元年開始,天下就已經有亡國的徵兆,連年乾旱,糧食不足,所以當時的軍隊,已經沒有了什麼戰鬥力,也沒有了與大明共存亡的決心,很多人進軍隊就是想混口飯吃吃的,所以左良玉的80萬大軍,看似很多,戰鬥力卻並不強。

再者,此時的左良玉已經連年征戰十幾年,不僅年老病重,而且眼見農民軍和清軍各有愈演愈烈之勢,就喪失了平定中原的信心和決心。在朱仙鎮一戰中,左良玉向後方要軍餉和補給都沒得到,最後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這一戰,讓他徹底怕了李自成。

並且,左良玉成為左右國家存亡的關鍵完全是偶然,他原本只是總軍一級,手下管理的很多都是俘虜,被當成主力實在是崇禎的無奈之舉。左良玉身為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武將,本身就有不服管教的特點。此時要他突然承擔起天下興亡,難免力不從心而選擇逃避。

最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左良玉在率軍駐守陝州的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即由於明朝國庫虧空長期不發糧餉,導致許昌發生叛變暴動,左良玉的全家都被滅門了,僅僅留下一個也在參與戰事的兒子倖免於難。此時的左良玉,中老年的年紀從一族之主突然變成身後空空的孤家寡人,難免把家族的滅亡怪罪於明王朝的不作為。而他的軍事傾向,也在這之後很明顯地發生變化,除了唯一的兒子,他似乎再也不在乎任何事,甚至連兒子也管不了了。最後攻打明軍的行為,很可能是出於報復。

其實,很多後人都把明朝的滅亡怪到左良玉頭上,這是不明智的。天下興亡之際,作為一介匹夫,一軍統領,卻連自己的家族都保護不了,何以談國家?關於明朝的滅亡原因,我們應該追根溯源去看到更深刻的源頭,而不是一味看表面。


歷史雲頂


甲申之變時,崇禎上吊殉國,左良玉在武昌。

儘管之前崇禎就向全國發出了勤王旨意,但眼看大廈將傾的軍閥們沒幾個真的去拯救他們的君王,其中自然包括擁兵80萬號稱100萬的左良玉。

在晚明的高級將領中,左良玉屬於人品最差者之一。左良玉本是遼東前線的中下級軍官,因為受到侯恂——也就是著名文人、李香君的男朋友侯方域的父親——的賞識,很快升到高級將領行列。

左本人也有幾分本事,他曾在松山戰場表現不俗。後來調回關內與農民軍作戰,曾兩次大敗張獻忠,並一箭射中張的肩膀。但在和李自成作戰時,卻不是李的對手。

左良玉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他明白,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保存自家實力是頭等大事當左良玉還只是箇中級官員時,他就以保存和發展自身實力為第一要義。當他駐守懷慶時,因與上司意見不合,“因是生心,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對上司的檄調,如果可能傷及自身利益,那就採取陽奉陰違的辦法,能不聽就儘量不聽。

所以,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崇禎孤城死守,他卻在武昌穩坐不動了。

明末與農民軍作戰的官軍,軍紀大多很壞,而左良玉的軍紀無疑是最壞的。燒殺搶掠簡直如同家常便飯。左良玉被李自成從襄陽追趕到武昌時,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糧餉,楚王沒有答應,他就縱兵大掠,放火燒城。

《三垣筆記》記載說,左軍勒索老百姓財物時,常常把被勒索人用木板夾住,再用小火燒烤,稍胖一點的人,被烤得滿地是油。至於在大街上公然姦汙婦女,幾乎是每入一座城池都會發生。當士兵們把搶來的婦女拖上船載走時,如果這些婦女望著岸上的家人哭泣,站在她們身後的左軍士兵就會一刀砍掉她們的腦袋。

南明建國後,左良玉不滿馬士英把持朝政,以清君側為名,率軍順江而下。但就在軍至九江時,左良玉暴死,其子左夢庚降清。這支數量最龐大的明朝軍隊由此變身為清軍。


聶作平


標準答案是:左良玉正在準備出兵前往救援崇禎的路上,嗯,路上......

而且,這個路還沒開始走,原因很簡單,他剛剛規劃完該如何進軍、從月到日到行軍速度都進行了“詳細”且周密的計劃,並回復崇禎使者,讓他回去稟告皇上,看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他將立刻啟程進軍勤王

如果說的直白點,就是左良玉壓根兒就沒想管朱由檢的死活!

話說擁兵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左良玉左大將軍,咋這麼不上路子呢?


左同志到底在打什麼算盤呢?為何手握重兵卻毫無作為?

作為明末最能打的名將之一,左良玉親眼見證了兄弟夥們的悲慘結局,盧象昇慘死、洪承疇投降、賀人龍被廢、楊嗣昌被逼死,而遼東系名將吳三桂除了在邊關溜達溜達,從來都沒露臉過,這仗還怎麼打?

原本,這些個能人的離去應該加強了左良玉同志的地位和重要性才是,可問題偏偏就出在這,這些個人是怎麼廢的?不都是崇禎玩廢的麼!他可不想成為下一個盧象昇、也不能變成賀人龍!

打定注意的左良玉,準備放崇禎的鴿子,但也不能明目張膽的表示“你愛咋地咋地,與我無關”吧,所以才出現了開篇所講到的,左良玉在接到崇禎求救的密旨後,二話不說就拉著部下一起開會研究,無論是出兵時間還是行軍速度、甚至說行走路線都做好了規劃,好比今天要做旅遊攻略一番,先從思想上進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力求完美

結果也如左良玉所希望的那樣,這封寫好的計劃還未送到京城,崇禎就被逼著跑到景山上一死了之了

不是左同志不努力,是局勢太複雜,容易掉溝裡

換句話說,如果左良玉喝點小酒,以國家興衰為己任的想法湧上心頭,夜裡挑個燈看個劍啥的,會不會就決定大軍進發了呢?

答案是,等他酒醒了一定會後悔,並且立刻放慢前進的速度,因為他害怕李自成!

說來有趣,明末的這些個名將,真的是各有特點,有的一根筋(盧象昇)、有的小心眼(楊嗣昌)、有的情商不夠(孫傳庭)、有的二桿子(曹文詔),而左良玉是個比較奇特的存在,他很能打也有過傲人的戰績,但他的問題是——抽風

如果說,他可以追著張獻忠這種大佬級別的農民領袖抱頭鼠竄,也可以被李自成打的丟盔棄甲、全軍覆沒。如若不是張獻忠跟左良玉商量,以養寇自重為名達成協議僥倖躲過一劫,左良玉真能給張獻忠擒了送到北京去!可到了李自成這兒,卻是屢戰屢敗,死活就是打不贏

面對這樣的老對手,左良玉是萬萬不敢造次的!畢竟無數次的失敗已經擺在了面前,如果進京勤王再被李自成給削了,不但皇帝救不了、自己也得完蛋

賠本的買賣,左良玉一向不做,通過南明建立後他的表現,也能夠表明

為國盡忠不該是武將的天職嗎?左良玉就一點血性都沒有嗎?

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安危只能二選一的時候,有的人可以前赴後繼、為國盡忠,但有的人卻選擇自保,畢竟人總是自私的,生命誠可貴嘛

至於左良玉,他應該也做過相對“激烈”的思想鬥爭,並最終得出了一個不太樂觀的結論,那就是如果他選擇勤王,無論結果是否理想,他都無法保證個人安危

明末將領中,左良玉所率部隊紀律極差,燒殺擄掠不亞於農民軍,如若不是因為用得著他,早就被拉到京城咔嚓了。那麼他如果進京勤王,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如若戰敗,一如前文所講,崇禎得掛,他也跑不了,再加上和李自成本來就有仇,弄不好一家人都得結伴上路;如果左良玉韓信附體、大敗李自成呢?答案也是一樣的,甚至說還要慘烈

狡兔死、走狗烹的老套路,我想他比誰都清除,何況他既不是狡猾的兔子、也不是中心的良犬、他只是個貪心狡詐的狐狸,李自成一旦被幹掉或者元氣大傷,大明算是保住了一半,自然要從內部開始整頓,弄不好還得滿門抄斬

思前想後,左良玉明白了一個道理,與其說冒著風險去拿身家性命賭一個為國盡忠的美名,不如手握重兵為自己謀劃一個美好的未來!

明末之所以會是這種亂象,跟崇禎有莫大的關係,從搞倒魏忠賢的那一刻開始,明朝的權力制衡就徹底被打亂,皇帝這一支的力量遭到嚴重削弱,至於崇禎後期,文官難以制約、武將難以制衡,雖然自己個乾著急,卻無法挽救大明的危局

多次自毀長城的行為,也斷送了崇禎最後的希望,無論是盧象昇的孤立無援、力戰而死;還是孫傳庭被逼出戰,敗亡潼關,或者說再早一些的袁崇煥,同樣都是間接或直接死於崇禎之手

待到恍然大悟之時,也已為時已晚,無可奈何的崇禎,也只能在景山自縊之前,以血為墨,發出“文臣人人皆可殺”和“諸臣誤朕”的感慨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左良玉在哪其實不重要了,所以我也先說說明朝這最後一個漢人朝代。至於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這裡有許多說法,有人說明亡於崇禎,有人說明亡於天啟,有人說說明亡於嘉靖,也有人說明始亡於萬曆,更有人追究根源,說明亡於土木堡之戰。就我個人而言,除了明亡於崇禎,其他說法都是有道理的。史學家統計,明末朝廷軍隊依然是全世界戰鬥力最強的。奈何氣數已盡。第一崇禎登基之初,有個人妖早已禍害百姓多年,民怨沸騰。崇禎在位期間,西北大旱,三年無雨,百姓顆粒無收,饑民隨處可見,朝廷賑災銀兩從上到下被點點剋扣,到了地方几乎全無,餓殍遍地,瘟疫盛行。

第二,崇禎真的很倒黴,在位第二年聽了大臣的意見為了減少朝廷開支,削減驛站,驛卒李自成失業。

第三,朝廷無錢。軍需無法持續供給,導致軍中多生變亂,軍心不穩。

第四,官官相鬥。朝中文臣互鬥也就罷了,偏偏要拉上在前線的將士。袁崇煥,孫承宗,孫傳庭沒一個落得好下場。

左良玉在明朝歷史中充其量是個小丑,很厲害,但並不能改變歷史走向,包括袁崇煥也是一樣。能改變歷史走向的,前有于謙張居正之類,後有孫承宗,楊嗣昌。並且需要注意一句話:傳庭死而明亡。左良玉勤不勤王,明一定會亡,崇禎必然不會苟活。


南城逗比


對於明朝南方的大臣,入關後的多爾袞曾經公開發布譴責這些人坐視崇禎殉國的詔書:

“爾南方諸臣向佐明朝,崇禎皇帝有難,天闕焚燬;國破君亡,不遣一兵、不發一矢,不識流寇一面,如鼠藏穴:其罪一也。”

包括史可法等南方大臣,對於北京城被圍,無人派軍靖王。因此也不必過於苛責左良玉。明朝南方大臣大多數都不團結。崇禎自殺,清軍入關後,南明剛建立,內部爭權奪利就出來了。首先是各自擁立不同的皇子為帝,消耗資源,各自為戰。

南明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都失敗在內部不團結,沒有一個高威望的人物來主持大局。大臣之間勾心鬥角,將軍殺百姓勇猛,對敵只有投降。

左良玉只是一個典型。尤其是左良玉在清軍南下的情形下,依然發軍攻打金陵,導致兩淮無人防守、江南人心惶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