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崇祯殉国时,拥兵几十万的左良玉在哪?

花爷来了


左良玉这个人,名为官军,实乃土匪。连张献忠在私底下都骂他太能抢了,比大西军这种正牌流寇都狠!他要去不当去贼,都可惜了他的土匪天赋……


就是这样的一个流氓玩意,在崇祯后期硬是凭借乱世,慢慢坐大,坐拥武昌、九江,号称拥兵八十万,变成了事实上的军阀。当然了,刨去随军的军属,能打的人其实没多少。但是有也比没有强,崇祯要被李自成打死的时候,就下诏让左良玉进京勤王。毕竟左良玉虽然不是个好东西,但他还是当时的六大军事集团之一,崇祯也不得不倚重他。



这里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六大军事集团。排第一的自然是满清,坐拥东北关外之地,战斗力最强;排第二、第三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流寇集团,他俩分别占据了华北和西南地区,俩人随便动一动,大明朝都要跟着一起颤抖。比李、张二逆贼要弱很多的是以郑芝龙为代表的东南军事集团和传说中的江北四镇。这两个集团当时分别占据福建和江淮地区,因此这俩也可以合称为明朝的南方军事集团。

排在满清、李自成、张献忠之后,郑芝龙和江北四镇之前的第四大军事集团,就是以左良玉为代表的湖广军事集团。在崇祯朝的后期,他的实力在明朝官军中排第一,但是逊色于农民起义军。

这里可能有人纳闷了,左良玉一代能人,当年追着李自成和张献忠屁股后面打,咋个还越混越倒退了,反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后面撵着他打呢?这是因为左良玉这厮,罪行累累,很多言官都弹劾过左良玉,力主将他斩首示众。但由于当时天下大乱,明朝也确实是没人可倚重了,只能让他在前线挑大梁。结果被左良玉看穿了套路:只要流寇不灭,朝廷就不会杀他。

因此,左良玉搞起了养寇自保的策略,每次追击起义军时都会留一条生路,不赶尽杀绝。结果这就导致李自成越打越强大,到了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的实力远超左良玉了。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大闹河南,左良玉率所属部队前去平叛。当时李自成已是兵强马壮,非左良玉能匹敌的。但左良玉这厮不以为然,仍然觉得李自成不过一流寇尔,不当回事。结果朱仙镇会战,李自成的起义军战斗力爆棚,几路明军都敌不过,左良玉也被打得大败,率军退至襄阳,狼狈不堪。其后不久,李自成围攻开封,朝廷再遣左良玉去救援,他一开始也是死活不去,被李自成打怕了。

当时驻藩在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吸取了福王朱常洵的教训,毁家纾难,变卖家产犒赏守城的士兵。开封的明朝守军拿到真金白银后,战斗力爆棚,多次打退大顺军的攻击。李自成攻不破开封,便又打起了左良玉的主意。李自成当时想,左昆山这厮畏战,说明他怕了。越怕我越要打你!

于是,李自成调转大军攻打左良玉,左部人马不出意外的再次惨败,主力尽丧,只有一点残兵随他退到了武昌。

到了武昌后,左良玉人困马乏,便向驻藩在武昌的楚王朱华奎要兵员、要粮饷。楚王也不是东西,什么都不给。左良玉干脆心一横,纵兵劫掠了武昌一番后,率军跑到了九江。又整军备马二十万,在九江观望自保。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武昌,把抠门的楚王连人带钱一锅给端了,而且还是拿刀顶着楚王一门全家老小全部,逼着他们全部跳长江淹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颜面扫地,大发雷霆。


他给左良玉下诏,让左部二十万人马从九江逆长江而上,攻打武昌的张献忠。张和左两路人马在武昌展开了拉锯战,打了几仗后左良玉作罢,又退回了九江,主动让张献忠控制了湖广大部分土地。

张献忠拿下湖广后没有罢兵,而是继续进军四川,和四川总兵秦良玉火并了一仗,打的秦良玉晚名不保,张献忠占领了四川。左良玉此时趁张献忠主力打四川,湖广空虚之际,一波反攻夺回了武昌。而此时,距离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只有几个月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崇祯皇帝调左良玉进京平叛。左良玉看着崇祯的诏书很为难,他要是不去,以后难免会被崇祯收拾,但是去不去,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因为此时的左良玉军事集团,已经是一个具有唐朝藩镇割据性质的集团了。左良玉对自己的部下虽然有指挥权,但不是绝对指挥权。他其实更像一个带头大哥,部下是堂口的堂主。他的命令如果符合大家的利益,那还好说;如果不符合大家的利益,那就会集体抗命。

当年朱仙镇会战时,左良玉所部被李自成打怕了,这个时候让他进京,部下都不会执行。所以左良玉就没有去!尽管崇祯皇帝封他为宁南伯,封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许诺以后让他们世代镇守武昌。但是显然崇祯没有搞清楚左良玉的处境,以为摆平了左良玉就能摆平左部人马。其实并不然……


由于左良玉没有进京勤王,李自成一路顺风顺水的攻破了北京。城破后,崇祯上吊自杀。大明王朝覆灭。听说崇祯皇帝自杀后,左良玉所部士卒人心惶惶,都很害怕,不知所措。因为他们跟李自成和张献忠有仇,李自成绝对饶不了左良玉。现在北京北被李自成攻陷,说不定将来的天下皇帝就是李自成。如果让李自成当皇帝,那么左部的几十万人马就必死无疑了。

两个月后,他们听说江南有新皇帝登基,就要求左良玉带领军队去投奔南明,左良玉一开始不允许,并且在长江两岸架上大炮,截断了长江的航运。后来马士英、阮大铖掌权,他们跟左良玉不是一路人,就设置防线防备他。左良玉看出来了,很是不满。后来又因为一些别的事情,左良玉军中的文武群臣们开始有了明确的清君侧倾向,想把南明小朝廷搞倒。

不久后,南京传闻说太子从北边逃来,却被南明朝廷关在监狱里,左良玉军中群情激奋,左良玉看到机会,发布檄文讨伐马、阮,步骑二十多万人沿长江东下,四处抢劫烧杀,到了九江时,因为与在此镇守的袁继咸有交情,就下令不准抢劫九江,结果还是有大军进入九江城烧杀,左良玉很生气,在当夜晚上病死了。

其实回看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左良玉这个人其实也很悲剧。他本身就是个混不吝,他的部下比他更混!自从开封与李自成作战失败后,左良玉的精锐丧尽,以后招揽的军队大多是明朝各地的溃军和流民,各成体系,和当年起义军的三十六营差不多,部下只是奉左良玉为盟主而已。所以当李自成大军攻打北京时,他选择按兵不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Mer86


在武昌。

我先来介绍下当时的明末局势: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军河南,时河南因为旱灾爆发了大饥荒,史载:饥民“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此后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闯王李自成在河南打开了局面,拥兵数十万。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二围开封城,崇祯一边从牢里将已经关押三年的孙传庭放出来让他去河南救援,另一边派侯恂为督师拿着崇祯东拼西凑凑出来的五十万两白银犒赏左良玉所属部下,让左良玉出战去打已经坐大的李自成。(因为之前朝廷已经催促多次,左良玉都以没钱做理由拒绝出战)

结果呢,左良玉的明军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一溃千里跑到襄阳。从此丧失了和农民军交战的勇气。(孙传庭于是赶赴陕西接替刚刚战死的汪乔年出任三边总督)

李自成没打算放过左良玉,于是跟着攻打襄阳,左良玉不敢应战只能带着军队逃跑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愤恨之下左良玉纵兵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

到九江后左良玉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其实都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精锐很少)。后张献忠克武昌,朝廷严令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于是左良玉便在武昌立稳了脚跟,对外军队号称有八十万。

另一边被关了三年的孙传庭,刚出来不了解农民军已经壮大到动辄数十万的规模,相继在柿园之役和郏县战役吃了败仗,之后孙传庭便入潼关坚守不出,奈何崇祯一再催促,崇祯十六年(1643年)孙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结果再次大败,孙传庭这只秦军精锐被彻底歼灭。

陕西秦军被李自成歼灭之后,左良玉这点人马,已经是明朝最后的生力军了(除了边关的吴三桂的关宁军)

等到李自成的大军跨过黄河,进入山西,明廷形势已经危在旦夕,崇祯多次下命令让左良玉带兵进京勤王,但是左良玉已经被农民军打怕了,拒不奉诏,于是两边就在那扯皮。

朝廷也没办法啊,等到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降服了整个山西,进入崇祯十七年三月,朝廷真的急了,你左良玉什么条件都给,只要你出兵就行。

崇祯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良玉于是慢吞吞的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

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京师被攻陷了,崇祯帝殉国。

崇祯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良玉于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京师被攻陷。

崇祯上吊自杀后,福王继位,南明晋升左良玉为侯,荫封他一个儿子为锦衣卫正千户,并且一同加封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为四镇军官,都荫封他们的子孙世袭官职。把长江上游的事专门委托给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傅。当时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了,左良玉利用这个时机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湖广巡抚何腾蛟以及总督袁继咸住在江西,他们都跟左良玉很友好,弘光朝廷就把这一带靠作屏障。

结果朝堂被马世英之辈把持,黄澍是左良玉派系的人物,与马世英矛盾激化。左良玉维护黄澍,于是党政内斗又起。恰好,李自成战败南下武昌,左良玉打不过闯军,于是打起“清君侧”旗号,率军东下。

这是弘光朝廷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史》: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泽安君


左良玉的几十万大军水分很大,有战斗力的不多。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朱仙镇之战,左良玉损失惨重,失去了大部分有战斗力的部队,之后一直对李自成畏之如虎。崇祯殉国时,左良玉也畏惧李自成在武昌一带没有全力北上。

(左良玉)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大败明军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统帅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总兵力18万人的大军,率先溃逃的左良玉部在此战中也损失惨重,退回襄阳。

崇祯十五年(1642年)闰十一月,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军南下湖广,襄阳的左良玉不战而逃,李自成逼近武昌时,左良玉再次抛弃武昌逃亡九江。李自成没有占据武昌回师对付孙传庭时,张献忠乘机占据武昌一带。

左良玉这时还有一定实力,但对李自成已经开始消极避战,拥兵自重,对朝廷的调遣推诿应付。北上进攻李自成自然做不到,连进攻张献忠收复湖广都没积极性。

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李自成在河南郏县大败孙传庭,接着十月攻入潼关,孙传庭战死,随后李自成占据陕西。在李自成占据陕西后,张献忠觉得李自成一统天下之势,在崇祯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放弃已经占据的湖广地区向西入川,左良玉乘机收复了张献忠放弃的武昌等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大顺军从西安出发开始东征。李自成这次东征势如破竹,一路进军尽快,除了宁武关之战明军基本没有大的抵抗。左良玉在张献忠入川收复武昌等地后,对李自成占据德安、襄阳等荆襄四郡发起一些袭扰,但让其北上是绝对没有胆量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廷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这次同时封赏了吴三桂、刘泽清、黄得功等几个明军中仅存的军头,期望他们用心勤王同李自成作战。然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就已经攻下北京,左良玉即使有心勤王这次也来不及。

当然,左良玉自己肯定不可能去和全盛时期的李自成作战。弘光政权期间,左良玉大军以清兵侧的名义进军南京,实际上很大一个因素也是害怕同南下的李自成作战。此时的李自成早就在和清军作战中丧失大部分部队,只剩一些残兵败将了,左良玉尚且畏之如虎。


仁勇校尉


左良玉成名于崇祯时期镇压农民军,多次大败张献忠,到了崇祯后期已经渐渐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对于上级的命令阴奉阳违。但是,随后他碰到了比张献忠更厉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击败,从此带着二十多万的部队龟缩在武昌。

李自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带领大顺军向北京进发,一路上势如破竹,沿途明军大多数投降了李自成,很快李自成就逼近了北京城。面对李自成的攻势,崇祯皇帝开始下令各地将军进京勤王,除了山海关外的吴三桂,在湖北的左良玉也是崇祯皇帝“求助”的主要对象。

崇祯皇帝下旨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并许诺如果成功击退李自成,将封他们父子二人世代镇守武昌。但是,左良玉已经在湖北等地领略到了李自成的厉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势头正劲,左良玉岂敢北上与其争锋。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缓兵之计,他拟定了一个进军计划,并上呈朝廷批准,结果公文还没批复,崇祯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

而在北京城破、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之后,左良玉的表现则更加可恶。

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退回陕西,却被清军两路夹击。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军阿济格部的追赶下,放弃了西安等根据地,经由河南如湖北,此时尚有十数万大军,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而镇守湖北武昌一带的正是宁南侯左良玉,崇祯皇帝自尽以后,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怎么会将这个落魄的藩王放在眼里,于是当弘光皇帝登基的诏书传到武昌时,左良玉竟然不想开读,摆明了就是不想承认弘光的合法性。虽然最终在湖广巡抚何腾蛟的劝导下勉强开读,但是这对君臣之间的隔阂就此种下了。

当李自成率军南下湖北时,左良玉不敢与之交战,但是又不能主动放弃驻地,正在两难之时,湖广巡按黄澍建议左良玉利用南京的“太子案”一事发难,打着为崇祯太子“正位”的借口,率所部兵马东下南京,企图恫吓弘光皇帝,逼迫其禅位给崇祯皇帝的“太子”,然而此时,这位“太子”的真实身份尚未得到核实。

由此可见,左良玉此举并非出于公义与忠心,而是出于一方面躲避大顺军锋芒,另一方面趁机以大军要挟把持朝政的目的。

为了阻止左良玉的东下,马士英建议调江北的黄得功和刘良佐到南京上游御敌,而此时江北的防守也是压力山大,因为多铎已经率大军逼近江苏北部,江北与南京的防守压力极大。此时,如果将三镇中的两镇调去上游,则相当于敞开胸怀迎接清兵。

没想到,左良玉在进军途中竟然病死了,失去了主心骨的左部虽然奉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作为主帅,但是毕竟士气大损,于是被黄得功等部击败。左梦庚率余部败走,而与此同时,多铎部已经攻克了南京、芜湖等地,与西边的阿济格部将左梦庚夹在中间,左梦庚谁都打不过,也不想南下,所以带着手下的二十万大军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为了一己私利,置大局与不顾,竟然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时候,率军攻打自己国家的首都,从而让清军坐收渔翁之利,导致了刚刚立国一年的弘光朝廷倒台,左良玉与马士英等人责无旁贷。再加上之前对崇祯皇帝的见死不救,可见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天涯看点历史号


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巨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贻忧,急则弃甲致溃。当时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明史》

《明史》高度概括了左良玉特点,政治上,依靠东林,养寇自重,成军阀,个性上,太善计较,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反应到军事上就是,令行不止,军纪涣散,自己被部下胁迫,这样的部队哪能打仗?不过因东林背景,他其实被美化了不少。

于不了解历史人而言,听闻湖广军阀左良玉第一印象,也许认为他为湖广军阀,其实他也是辽东将门之后!

明末,领军将领辽东背景多是有政治因素的,明朝末年,关于辽东局势,其实一直有路线斗争,朝堂之上也有二种观点。

第一种:放弃辽东,坚守长城一线,原因是辽人不可用,有军阀习俗,不好控制,这一派以熊廷弼、王在晋为首。

第二派说,以“辽人守辽土”,坚持辽人可用,这一派以孙承宗和袁崇焕为首。

最后在孙承宗力主下,“辽人守辽土”胜利,关宁锦防线诞生,在保护明朝数十年同时,负面作用也有,那就是明朝在辽东军事力量的军阀化。军阀化后果就是:竭天下饷,进退失据,尾大不掉,终成死局!

这话说的有点重,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大量军饷供给辽东造成结果就是其他地区军饷不足,最后反叛不断,然后李自成一路招降纳叛,成了明朝毁灭者。说辽东问题侧面表达意思就是,左良玉所作所为,其实和明朝辽东军阀一样,也用这套路忽悠明朝,最后让明朝大出血,他自己成了军阀。

那么左良玉为人如何,最后为何会如此就要说说他的生平了。

左良玉初登历史舞台,第一次漏脸就比较有意思,那时明朝积压不少关宁军军饷没发,于是有批军官和士兵闹事,这其中就有左良玉,当时他官职不过都司。(关于欠军饷,其实军饷分两种,粮饷和银饷,明朝基本不拖欠粮饷,只是确实没银子,才拖欠银饷)

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左良玉被一撸到底革职查办。

没办法的他就开始作奸犯科,拉拢几个同僚成了抢劫犯。有一次居然抢劫到军用物资上,这就是很大罪过了,于是只能逃啊。

这一逃就逃出了机会,原来走投无路跑到关内后,要吃饭,没办法,就跑去人贩子市场,在头上弄跟稻草,这意思就是,有人给饭吃他就跟随为奴,巧合幸运的是,当时东林党大佬户部尚书侯恂(侯方域爹)正好要买家丁,看到左良玉这家伙魁梧有力就买了下来。

被买下了之后的左良玉当然是跟着候大人混饭吃啊,不过他恶习不该,还是喜欢小偷小摸。

经常偷金银啥的,候大人家有矿也不在乎这,吧左良玉感动的,最后死心塌地跟东林党干。

在候大人收获了左良玉的忠心之后,属于左良玉的机会就来了。

崇祯四年皇太极攻击大凌河,战术明确“围点打援”大明也乖乖上套,于是无数援军支援大凌河,候大人就吧左良玉推荐给了总兵尤世威,这一去,就把他善于专研的本事发挥到极致。

明末辽东军的特色就是“边兵善走”。

意思就是擅长游击,敌进我退这手玩的66的,一看有危险马上逃,猾的和泥鳅一样,而那个时候皇太极目的也不是为了攻击而是围点打援,目的是消耗明朝的有生力量,在大凌河打了很长时间,战略目的达到就撤退了。

这就是左良玉运气好,在东林大佬侯恂和其他人运作下,一个只知道敌进我退的人,居然在战后成了战功第一!

然后,然后,左良玉就一路升上了总兵,就此一飞冲天!

成了总兵之后的左良玉,并没有在辽东待多久,而是被明朝派去对付农民军,就此开始了他挟寇自重的军阀生涯。

因为东林背景,左良玉是要啥有啥,银子没有给,粮食没有给!

而他要做的也很简单,不断扩军,不断打游击。

当然正仗也有,不过就是打不完农民军,因为农民军没了,他这军阀还需要存在吗?

如果要评价左良玉是谁的军队,准确的说,他不是明朝的军队,而是东林党的军队,因为只有他恩人户部尚书侯恂能指挥的动左良玉。

而左良玉和东林党做的最大恶事也是在所谓对抗农民军时期发生的。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兵进河南,朝廷派侯恂督师,恩人在前,左良玉不得不听调,于是他也率军剿匪,打来打去打不赢李自成。

东林党的黄澍当时镇守开封,他怕死或者说别的原因,居然下令崛堤,将黄河大堤给扒开了。

最后结果就是,农民军没死多少,黄河泛滥却淹死了百万人。然后这下令扒开黄河大堤的黄澍居然跑路了,临走之前,还抢劫了开封府,

在这我不得不说一句,真尼玛坑爹,这就是所谓正人君子东林党,最后这黄澍在侯恂刻意保护下居然屁事没有!

“黄澍倡决河之议,使汴百万生灵皆殒,罪在万世。”

这黄河一泛滥,农民军那兵源就更多了。无数没饭吃的都找李自成混饭吃,最后李自成兵力越来越多,然后就是进军北京被。

而东林大佬侯恂就更不要脸了,李自成一来就投降大顺,还当上了兵府大堂,也就是大顺政权的国防部长。

“凡受贼伪命诸臣,亲见其贴钦授衔于门者,开列于后;稍属风影,概不敢列……兵政府大堂侯恂,少堂杨士聪。”——《国难睹记》

写道这里我很有气,不过先说这人渣侯恂的后续我们再说左良玉当时在哪!

这人渣侯恂,将东林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投降李自成没多久,李自成就兵败逃跑了。侯恂也一路逃跑,他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投降过李自成,就没去南明,而是到处游荡,最后回老家隐居。在天下大势确定后,还让儿子侯方夏、侯方域参加清朝科举,让小儿子侯方策加入清军,混着混着儿子都升官了,他也因此得到了大清赏识,获得封赏!

只是这封赏,感觉有卖国求荣即视感,这侯恂还有东林党,他们就是无间道!

那么在左良玉恩公侯恂投降的时候,左良玉在干嘛,这就值得研究了。

按理说恩公有难他要帮忙啊。

可左良玉看名字是良人美玉,却从来不是好人而是一个精于计算的武夫而已。

这时候的他,因之前朱仙镇会战一败涂地,被李自成打怕了,一路逃跑退到襄阳,当李自成围攻开封时,面对朝廷无数求援,左良玉就是不动,反正打死也不进兵就是了。

当时李自成围攻开封,开封比较难打,再加黄河决口,农民军也有损失。

于是李自成想,要不捏软柿子打,于是又盯上了左良玉,就派军攻打逃到襄阳的左良玉,果不其然,这左良玉真不负所望。李自成大军一来,打一仗后,左良玉惨败,然后带着残军败将又跑了,这次派的更远,直接跑到武昌。

最后看武昌这地不错,钱多,左良玉就又玩起了挟寇自重戏码!

先敲诈驻藩武昌的楚王朱华奎,后来觉得钱不够又劫掠武昌。捞了无数钱财粮草后,他也不干正事而是带着钱又跑了,跑到更远的大后方九江,招兵买马20万以求自保!

左良玉这一撤退,就让张献忠找到机会,明末反王都是人精,一看武昌无人驻守,马上派军攻武昌,武昌被攻下不说,连楚王朱华奎一家也被张献忠给逼着跳了长江。

这就让崇祯大发雷霆了。

于是他就下诏让左良玉领军从九江出发攻打武昌张献忠,左良玉那时候也不敢太得罪崇祯,于是就派军和张献忠墨迹墨迹,不痛不痒意思了一下,一看打不赢,就撤退了。

张献忠拿下湖广之后,也没想在湖广多待,于是就派军西进跑四川了,左良玉猴精猴精的,一看张献忠进四川,马不停蹄就攻武昌,再次占领了湖广。

等左良玉趁张献忠进军四川机会占据湖广的时候,其实明朝已经快灭亡了。

当时李自成大军正在去北京的路上,面对大军压境,崇祯下诏天下勤王。

作为明朝将领,实际军阀的左良玉也收到了诏书,他看着这诏书又开始算计,去还是不去是个问题。于是他就算计来算计去。平衡来平衡去,最后给崇祯回复谈条件,说要这要那!

崇祯没办法全答应了,左良玉被封宁南伯,儿子左梦庚被封平贼将军,许诺世代镇守武昌。

得到这后,左良玉还是没出兵,为何!

除了他自己不想之外,其实他对自己手下的控制力也不足,他就算要进军北京,下面人也不敢跟李自成打啊。

然后,拖延日久就听到北京传来消息,崇祯挂树上了!

也就是说,左良玉在接到诏书后,权衡了几个月,要了无数封赐最后还是没有率军勤王,而是选择了作壁上观!

最后北京被攻陷,李自成当了皇帝,他又害怕了,觉得还是有靠山比较好,于是他又在部下胁迫下选择跟南明混,最后就是在南明朝廷那的无数勾心斗角,最后大家一起完球!

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在内斗中结束,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最后病死于九江舟中,随后左良玉子左梦庚率所部降清。

反正每次写明朝末年都有点郁闷,给我最大感觉就是,这尼玛那是一个朝廷,完全都是无间道,文臣和皇帝玩无间道卖国,武将和皇帝玩无间道也在卖国,最后卖来卖去,唯一能依靠的居然是流寇出生的李定国,真尼玛讽刺啊!


阿斗不傻


都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是不至于亡国的亡国之君,因为他勤于政事,不近美色,不贪图享乐,二十多岁就因为过于操劳而白了头发,是一位非常勤恳的好皇帝。只是因为听信了群臣的话,在军事方面做了误判,才落得亡国的下场。最后李自成闯入京城,崇祯帝亲自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最后在树上自缢而死,死前还说,让敌军随意处置我的尸体好了,只要不伤害我的子民。真是个凄凄惨惨戚戚的结局啊。然而,在明朝完全覆灭之前,左良玉手上其实还有最后的80万兵力,但最终他却选择了归顺清军,去攻打曾经的自己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其实,当时明朝末年,民间已经开始流行起抽大烟,军中也不例外。而且从崇祯元年开始,天下就已经有亡国的征兆,连年干旱,粮食不足,所以当时的军队,已经没有了什么战斗力,也没有了与大明共存亡的决心,很多人进军队就是想混口饭吃吃的,所以左良玉的80万大军,看似很多,战斗力却并不强。

再者,此时的左良玉已经连年征战十几年,不仅年老病重,而且眼见农民军和清军各有愈演愈烈之势,就丧失了平定中原的信心和决心。在朱仙镇一战中,左良玉向后方要军饷和补给都没得到,最后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战,让他彻底怕了李自成。

并且,左良玉成为左右国家存亡的关键完全是偶然,他原本只是总军一级,手下管理的很多都是俘虏,被当成主力实在是崇祯的无奈之举。左良玉身为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武将,本身就有不服管教的特点。此时要他突然承担起天下兴亡,难免力不从心而选择逃避。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左良玉在率军驻守陕州的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由于明朝国库亏空长期不发粮饷,导致许昌发生叛变暴动,左良玉的全家都被灭门了,仅仅留下一个也在参与战事的儿子幸免于难。此时的左良玉,中老年的年纪从一族之主突然变成身后空空的孤家寡人,难免把家族的灭亡怪罪于明王朝的不作为。而他的军事倾向,也在这之后很明显地发生变化,除了唯一的儿子,他似乎再也不在乎任何事,甚至连儿子也管不了了。最后攻打明军的行为,很可能是出于报复。

其实,很多后人都把明朝的灭亡怪到左良玉头上,这是不明智的。天下兴亡之际,作为一介匹夫,一军统领,却连自己的家族都保护不了,何以谈国家?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去看到更深刻的源头,而不是一味看表面。


历史云顶


甲申之变时,崇祯上吊殉国,左良玉在武昌。

尽管之前崇祯就向全国发出了勤王旨意,但眼看大厦将倾的军阀们没几个真的去拯救他们的君王,其中自然包括拥兵80万号称100万的左良玉。

在晚明的高级将领中,左良玉属于人品最差者之一。左良玉本是辽东前线的中下级军官,因为受到侯恂——也就是著名文人、李香君的男朋友侯方域的父亲——的赏识,很快升到高级将领行列。

左本人也有几分本事,他曾在松山战场表现不俗。后来调回关内与农民军作战,曾两次大败张献忠,并一箭射中张的肩膀。但在和李自成作战时,却不是李的对手。

左良玉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他明白,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保存自家实力是头等大事当左良玉还只是个中级官员时,他就以保存和发展自身实力为第一要义。当他驻守怀庆时,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因是生心,缓追养寇,多收降者以自重”。对上司的檄调,如果可能伤及自身利益,那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能不听就尽量不听。

所以,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崇祯孤城死守,他却在武昌稳坐不动了。

明末与农民军作战的官军,军纪大多很坏,而左良玉的军纪无疑是最坏的。烧杀抢掠简直如同家常便饭。左良玉被李自成从襄阳追赶到武昌时,向楚王索要二十万人的粮饷,楚王没有答应,他就纵兵大掠,放火烧城。

《三垣笔记》记载说,左军勒索老百姓财物时,常常把被勒索人用木板夹住,再用小火烧烤,稍胖一点的人,被烤得满地是油。至于在大街上公然奸污妇女,几乎是每入一座城池都会发生。当士兵们把抢来的妇女拖上船载走时,如果这些妇女望着岸上的家人哭泣,站在她们身后的左军士兵就会一刀砍掉她们的脑袋。

南明建国后,左良玉不满马士英把持朝政,以清君侧为名,率军顺江而下。但就在军至九江时,左良玉暴死,其子左梦庚降清。这支数量最庞大的明朝军队由此变身为清军。


聂作平


标准答案是:左良玉正在准备出兵前往救援崇祯的路上,嗯,路上......

而且,这个路还没开始走,原因很简单,他刚刚规划完该如何进军、从月到日到行军速度都进行了“详细”且周密的计划,并回复崇祯使者,让他回去禀告皇上,看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他将立刻启程进军勤王

如果说的直白点,就是左良玉压根儿就没想管朱由检的死活!

话说拥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左良玉左大将军,咋这么不上路子呢?


左同志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呢?为何手握重兵却毫无作为?

作为明末最能打的名将之一,左良玉亲眼见证了兄弟伙们的悲惨结局,卢象昇惨死、洪承畴投降、贺人龙被废、杨嗣昌被逼死,而辽东系名将吴三桂除了在边关溜达溜达,从来都没露脸过,这仗还怎么打?

原本,这些个能人的离去应该加强了左良玉同志的地位和重要性才是,可问题偏偏就出在这,这些个人是怎么废的?不都是崇祯玩废的么!他可不想成为下一个卢象昇、也不能变成贺人龙!

打定注意的左良玉,准备放崇祯的鸽子,但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表示“你爱咋地咋地,与我无关”吧,所以才出现了开篇所讲到的,左良玉在接到崇祯求救的密旨后,二话不说就拉着部下一起开会研究,无论是出兵时间还是行军速度、甚至说行走路线都做好了规划,好比今天要做旅游攻略一番,先从思想上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力求完美

结果也如左良玉所希望的那样,这封写好的计划还未送到京城,崇祯就被逼着跑到景山上一死了之了

不是左同志不努力,是局势太复杂,容易掉沟里

换句话说,如果左良玉喝点小酒,以国家兴衰为己任的想法涌上心头,夜里挑个灯看个剑啥的,会不会就决定大军进发了呢?

答案是,等他酒醒了一定会后悔,并且立刻放慢前进的速度,因为他害怕李自成!

说来有趣,明末的这些个名将,真的是各有特点,有的一根筋(卢象昇)、有的小心眼(杨嗣昌)、有的情商不够(孙传庭)、有的二杆子(曹文诏),而左良玉是个比较奇特的存在,他很能打也有过傲人的战绩,但他的问题是——抽风

如果说,他可以追着张献忠这种大佬级别的农民领袖抱头鼠窜,也可以被李自成打的丢盔弃甲、全军覆没。如若不是张献忠跟左良玉商量,以养寇自重为名达成协议侥幸躲过一劫,左良玉真能给张献忠擒了送到北京去!可到了李自成这儿,却是屡战屡败,死活就是打不赢

面对这样的老对手,左良玉是万万不敢造次的!毕竟无数次的失败已经摆在了面前,如果进京勤王再被李自成给削了,不但皇帝救不了、自己也得完蛋

赔本的买卖,左良玉一向不做,通过南明建立后他的表现,也能够表明

为国尽忠不该是武将的天职吗?左良玉就一点血性都没有吗?

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安危只能二选一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前赴后继、为国尽忠,但有的人却选择自保,毕竟人总是自私的,生命诚可贵嘛

至于左良玉,他应该也做过相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并最终得出了一个不太乐观的结论,那就是如果他选择勤王,无论结果是否理想,他都无法保证个人安危

明末将领中,左良玉所率部队纪律极差,烧杀掳掠不亚于农民军,如若不是因为用得着他,早就被拉到京城咔嚓了。那么他如果进京勤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如若战败,一如前文所讲,崇祯得挂,他也跑不了,再加上和李自成本来就有仇,弄不好一家人都得结伴上路;如果左良玉韩信附体、大败李自成呢?答案也是一样的,甚至说还要惨烈

狡兔死、走狗烹的老套路,我想他比谁都清除,何况他既不是狡猾的兔子、也不是中心的良犬、他只是个贪心狡诈的狐狸,李自成一旦被干掉或者元气大伤,大明算是保住了一半,自然要从内部开始整顿,弄不好还得满门抄斩

思前想后,左良玉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说冒着风险去拿身家性命赌一个为国尽忠的美名,不如手握重兵为自己谋划一个美好的未来!

明末之所以会是这种乱象,跟崇祯有莫大的关系,从搞倒魏忠贤的那一刻开始,明朝的权力制衡就彻底被打乱,皇帝这一支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至于崇祯后期,文官难以制约、武将难以制衡,虽然自己个干着急,却无法挽救大明的危局

多次自毁长城的行为,也断送了崇祯最后的希望,无论是卢象昇的孤立无援、力战而死;还是孙传庭被逼出战,败亡潼关,或者说再早一些的袁崇焕,同样都是间接或直接死于崇祯之手

待到恍然大悟之时,也已为时已晚,无可奈何的崇祯,也只能在景山自缢之前,以血为墨,发出“文臣人人皆可杀”和“诸臣误朕”的感慨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左良玉在哪其实不重要了,所以我也先说说明朝这最后一个汉人朝代。至于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里有许多说法,有人说明亡于崇祯,有人说明亡于天启,有人说说明亡于嘉靖,也有人说明始亡于万历,更有人追究根源,说明亡于土木堡之战。就我个人而言,除了明亡于崇祯,其他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史学家统计,明末朝廷军队依然是全世界战斗力最强的。奈何气数已尽。第一崇祯登基之初,有个人妖早已祸害百姓多年,民怨沸腾。崇祯在位期间,西北大旱,三年无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随处可见,朝廷赈灾银两从上到下被点点克扣,到了地方几乎全无,饿殍遍地,瘟疫盛行。

第二,崇祯真的很倒霉,在位第二年听了大臣的意见为了减少朝廷开支,削减驿站,驿卒李自成失业。

第三,朝廷无钱。军需无法持续供给,导致军中多生变乱,军心不稳。

第四,官官相斗。朝中文臣互斗也就罢了,偏偏要拉上在前线的将士。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没一个落得好下场。

左良玉在明朝历史中充其量是个小丑,很厉害,但并不能改变历史走向,包括袁崇焕也是一样。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前有于谦张居正之类,后有孙承宗,杨嗣昌。并且需要注意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左良玉勤不勤王,明一定会亡,崇祯必然不会苟活。


南城逗比


对于明朝南方的大臣,入关后的多尔衮曾经公开发布谴责这些人坐视崇祯殉国的诏书:

“尔南方诸臣向佐明朝,崇祯皇帝有难,天阙焚毁;国破君亡,不遣一兵、不发一矢,不识流寇一面,如鼠藏穴:其罪一也。”

包括史可法等南方大臣,对于北京城被围,无人派军靖王。因此也不必过于苛责左良玉。明朝南方大臣大多数都不团结。崇祯自杀,清军入关后,南明刚建立,内部争权夺利就出来了。首先是各自拥立不同的皇子为帝,消耗资源,各自为战。

南明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都失败在内部不团结,没有一个高威望的人物来主持大局。大臣之间勾心斗角,将军杀百姓勇猛,对敌只有投降。

左良玉只是一个典型。尤其是左良玉在清军南下的情形下,依然发军攻打金陵,导致两淮无人防守、江南人心惶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