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張一鳴進來,這一招能否讓阿里京東當搬運工去?

昨夜收到一個問題邀請。“在深圳做互聯網的機會在哪裡”。考慮再三,還是在文章裡說吧,因為這是我保留很久的,自認顛覆人工智能運用的創意構思。今天藉此題發揮,篇幅可能很長,主要是針對專業人士。對普通人來說,從運用層面就一句話: 未來要先說服機器人,你才可能接觸客戶。

為什麼這樣說?其實頭條號作者已深有體會,你的文章不按頭條遊戲規則,不打動機器人,就難以得到推薦量。互動互粉中,經常討論哪些是有效互動哪些是無效互動,不就是為了打動機器人獲得與更多讀者見面的機會嗎?

下面開始主題吧,互聯網下一個應用風口在哪裡。

如果以電商角度,當前確實紅利期已過,利潤空間被巨頭收割。包括下一個風口智能應用,底層技術包括數據資源也被巨頭們佔有。電商做為互聯網的使用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無奈的說: 與時俱進。

至多加一句,靈活運用互聯網思維,把握互聯網底層功能進步,圍繞服務前置、參與感、互動體驗,站在消費者角度,重組電商服務與變現模式。

但以互聯網行業創業者角度而言,智能應用方興未艾,機會大把。張一鳴以智能推薦機制造就了今日頭條,就是很好的智能應用案例。

三年前我剛接觸頭條,就反覆琢磨其推薦基理。搞清讀者層面之後,瞬間有了諸多聯想。其中之一就是電商危機,甚至是淘寶天貓平臺危機。

當時新聞中看到百度在重投人工智能,我以為李彥宏也看到這點,準備做智能含音頻圖象搜索。甚至在朋友圈發出,未來很精彩,百度憑人工智能幹翻阿里巴巴的幻想文。現在看百度的研究方向,好象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的想法,重點來了。反向運用人工智能,利用其強大搜索比對學習功能,研發大數據庫大平臺支持更新學習的家庭智能管家,讓其成為消費端直通製造者的橋樑。

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今天,電商是以數百萬上千萬計,單體信息難以傳到目標客戶手裡,只好借用各平臺通道引流,獲客成本極高,利潤空間被收割。同時,平臺巨頭們也在爭奪:入口。新零售、無界零售、小程序,歸根到底不是為入口嗎?

為什麼要爭奪入口?顯而易見,沒有入口就沒有信息傳遞路徑,就沒有交流交易變現機會。

事實真如此,非要B2C的傳播入口嗎? 錯,馬雲劉強東,你們身在局中,自己把自己整暈乎了,再這樣下去,馬雲尚能依賴阿里雲支付寶,劉強東只能去當物流搬運工。

互聯網人總喜歡造概念,也不知入口一詞從何而來。他們可能要標榜用戶角度新思維,所以用了入口。本質上,他們擠的其實是出口,是運營主體面向用戶的傳播出口。

現實的本質,商家眾多電商眾多,聚成了紅海,誰能擠出來第一個跑到客戶面前,誰變現機會最大。所以大家都去擠出口。

但是,人工智能來了。天天高呼人工智能改變生活的人,卻用熱衷於爭奪入口擠出口的方式打自己的嘴巴。

我們做為消費者進淘寶天貓京東找商品,是用所需商品關鍵詞搜索,進入之後,以人的耐性與時間頂多翻同類3到4頁。加以不耐煩於頁面亂七八糟的鏈接,基本2頁之內就選定了商品。而同類電商實際可能有成千上萬家,被廣泛選購的僅僅就前幾頁的二三十家,所以才產生了頭部電商現象。

這是人工搜索的侷限性。如果換作阿法狗呢?!

假如我讓他幫我找一件T恤,只要給出條件,比如去旅遊用,與牛仔褲配,價格100元以下,三天內到等等。它會怎麼做?必然跑全網比對,才不管你在第幾頁,在天貓在京東,還是在製造廠的獨立網站裡。

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這樣?清楚沒?

非行內人也許會說,這還早不現實。錯,很可能就在明天!

大數據,深度學習,圖象識別已經達到的高度有目共睹。從智能應用產品看,今日頭條機器人可以當編輯,馬雲的臉譜識別傲視群雄,人工智能設計服飾品牌已面世數年,智能音響已進入千家萬戶。帶搜索功能升級版的智能管家還遠嗎?

智能管家接受主人指令,從末端向上遊反向搜索過濾有效信息,提報主人數種採購方案不可行嗎?

這樣,做為消費者,我就不用盯著屏幕翻找,只須小愛小貓送上來幾樣做定奪,豈不美滋滋?

而純中間商、純商業平臺還真杯具了。製造商設計師只要在自己的空間展示商品,宣揚主張就夠了。

同時,自媒體的春天也來了。呵呵,賣個關子,這裡不說為什麼,明眼人應該可以推理出來。

所以,巨頭們把大量資金投入搶入口,不如投於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不如去支持核心技術如芯片的研究,去做智能版的安卓微軟界面。

未來很精彩,說服人先說服機器,匠人匠心天下我有。

張一鳴進來,這一招能否讓阿里京東當搬運工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