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代中國繼承了哪些對你我生活影響很大傳統文化?

clancy1201


現代中國繼承了哪些對你我生活影響很大的傳統文化,這個問題,除了社會管理體制和國家發展戰略決策不斷深化外。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有相當部分深受傳統文化影響著你我的生活,甚至永遠不會改變。

特別在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和傳統文化娛樂很明顯。並佔據了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很大部分,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並帶來幸福快樂。為此,用現代中國流行傳統通俗易懂的俗話和古詩句,分別來加以說明。

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

①“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遭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一傳統語句也無時無刻地影響到現代社會的每個人生活和工作。在社會上人與人的交往中,不會亂為,更不會惡為。

②“順世者昌,逆世者亡”在個人與社會關係層面上,雖然沒有傳統的“三綱五常”那樣嚴緊規矩,但是,人們都有自我道德修養和自覺地遵守社會管理的法律法規。否則,受法律制裁,嚴重犯者定懲處!

③“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勞艱辛。為自己求生存,儘自己的責任和努力。

直到如今,也同樣地反應了廣大人民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堅定信心以及勤勞致富熱情。勞動光榮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肯定,積極投入到勞動致富中去!

④“你我相識皆有緣,面帶笑容結人緣,佈施歡喜種善緣,你對我錯相惜緣”這句傳統佛經教語,自古以來,反應人們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精神。

當今社會倡導和諧社會,每個人都懂“多個朋友,多條路”的道理,在居住的小區中“以鄰為伴,以鄰為善”形成新風尚。講客氣和諧文明話,互相幫助隨處可見,這也有著中國文化傳統美德至深影響。

二,傳統文化的家庭責任

①“三十而立”這一傳統文化語句,就是人在三十歲之前,必定成家立業,才是人生重要起點,也是傳宗接代的理念。

而今,現在的人們都一樣,年輕人的追求結婚,父母著急操辦。為此,三十歲之前大多也就結婚成家生子,除非有特殊情況,也會千方百計解決。

②“養子不教父之過”還有“養子不讀書,猶如在養豬”,這句傳統的俗話,反應古代社會家庭教育重要性和文化知識的追求,盡顯家庭光耀。

如今的社會也深受影響,隨著當今社會不斷髮展進步,更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督促子女上學讀書,找出息改變人生命運。

③講究孝道是中國文化優良傳統,古訓“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就是說“孝”是人倫之理,立人之本。民間也有句俗話“子不善爺,如畜牲”,“孝”乃是禮儀之幫,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孝敬父母,也越來越重視,也是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孝敬父母在任何社會,都是一個重要內容,每個社會中的人們深知,不孝敬父母,家庭就不會有和諧,並會遭到全社會的指責,深知不和諧的家庭人員在社會上混,是混不下去的,也難有發展前途。

三,傳統的文化娛樂

①傳統詩句“每逄佳節倍思親”,自古以來形成,過大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加看重傳統的節日,歡聚娛樂一場。

“過大年大團圓,正月初一要拜年”,這傳統俗話就是,大年三十家人團圓見了面。但是,初一大早起來還要同自己長輩拜年送上祝福。這也是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經久不衰而現代更加作興。

②傳統的親情來往也是自古以來影響著人們。有句古俗話“親情來往好似鋸,扯來又拉去”,為此,現代人們也很作興家庭慶典活動。把親戚朋友請來歡聚一堂,拉近了親情之距離,又帶來了快樂,如:生日,祝壽,婚慶,狀元慶等。這也是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所在。

③傳統俗話“死者為大”,也影響著現代社會辦喪事。凡是親戚間有人去世了,並不用請。所有親戚朋友知道後互相轉告,自覺地送上祭祀品參加葬禮,使親情間更加團結起來,這也是自古以來形成了規矩。

綜上所述

以上就是,以傳統文化形成的俗話和詩句,說明繼承了傳統文化並影響著現代人們的生活。只是引用了其中幾句,還有更多的教育人們,啟迪人們的傳統文化俗話和詩篇,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當今社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就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果。但是,傳統文化在民間還是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更加傳承發揚。

總而言之,

現代社會倡導孔子和老子思想形成的“仁義道德”教育,更會使人們在生活中產生積極的更大影響。不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依然經久不衰,對構建穩定和諧社會有很大的促進,更會大揚光大!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節日、古文、古詩、樂曲、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都是傳統文化,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漢字和書法就是深刻的傳統文化,“道”字,是由“走”字偏旁和一個“首”字組成的。古人造字也真是奇妙的很,“走”字代表的是動,是行走,是經歷閱歷;“首”字代表的是頭,是頭腦,是思索思考。一個人只有經歷了行萬里路,並一路上閱人無數,他才可能會成為一個得“道”高人。

琴棋書畫,中國風,包括現在流行的中式裝修,都是傳統文化的影響。孔子,老子的文化精神,仁義禮智信,孝道,禮法,傳承著每一代中國人。《詩經》講:人應該時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報,不用求,自然就會有了。《易經》第一章說: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多餘的福報,傳給子孫。

國學的基本精神是道、禮、和三字。順天性而行即為道,各行其道即為禮,各得其所即為和,最終歸結為一個“中”。中華文化是以中庸精神為核心的禮樂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就是弘揚中庸精神。





釋俗子


文化繼承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我們就從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說起:《大學》對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孔子的思想主要在《論語》,而《大學》對《論語》的繼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學》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價值觀及責任感,重視個人在國家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重在個人對國家社會實踐的參與精神,與儒家積極的入世觀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

第二,《大學》強調重視個人倫理與社會的政治關係,完善和發展了儒家倫理思想。比如:“一人貪戾,一國作亂”,這對激發每個人的修養有其現實的積極意義,也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大學》強調家庭與社會的關係,認為治家才能治國,“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以此突出:“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的思想,徹底豐富了孔子儒家社會學的內容。這一偉大的觀點,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即是現在也有其借鑑的現實意義。

總之,《大學》對孔子儒家思想作了重要的繼承

和發展,在中國思想社會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開心71972637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華夏兒女更是不斷的繼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我們的生活和精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

儒——仁義理信智

由孔子創立,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經典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

佛——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佛家文化以慈悲為懷,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道法自然,從人生,社會,自然的角度出發,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現實意義

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中流砥柱,為我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不斷提供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不斷的促進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的繼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春夏秋冬L


1、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特性,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沒有中華文化,就不成其為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只有牢牢站穩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立場,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

2、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文化發展長河的內在延伸,對於中華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建設與鞏固;社會的道德建設和價值觀建設;吸取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

3、圍繞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依託中華文化的智慧,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和中國價值的“中國方案”。中華文明賦予我們的世界觀和以此處理複雜事變的能力,是支撐這個大文明數千年發展的內在力量。



留香好茶


傳統的易經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學文化對我們影響深遠,"佛家開智、道家修身、儒家為人"一直是中國人行事的一個標準,當然好的傳統文化我們還是要繼承的,如"仁、義、禮、智、信",人不可無德、無智、無禮;諸子百家、孔、孟、老、莊更是博大精深,多學多聞也能讓我們修身開智,傳統智慧一直影響著國人!


福善易學講堂


中國道家文化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積澱豐厚,影響深遠,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道家思想提倡的是一種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尊崇的是天地萬物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在對中國傳統繪畫、文學、思維方式、法律等各方面的影響,佔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

一, 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整個宇宙的普遍規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必須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則才能到達和諧。首先認為,色彩不是本質,僅起炫耀眼目“五色令人目盲”的作用,“色”和“華”作為表象與“腹”和“實”作為本質形成明確的對立。對於“素”與“玄”二種無彩色高度重視。文人們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投入山水繪畫創作中,便選擇了更本質的墨白,即水墨。中國畫水墨山水的興起,道家美學的影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莊子發揮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宇宙的最高實體,是事物本源、本質和規律的總稱。“道”是無限的、永恆的、必然的和穩定的。在“道”的關照下,一切可感知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暫時的、偶然的和流變的。但是,形而上的“道”又是藉助形而下的“器”得以顯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悟道”,但這個“悟道”的過程卻要通過“味象”即通過對具體的事物的觀察與思考,才能涉向精神的彼岸。自然景觀就是“道”的映像,山水的存在意義是“以形媚道”,因此山水畫的審美意義同樣體現在對“道”的傳達上,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對一時一地的自然景觀的簡單再現,創作必須體現出藝術家的主體意識,即創造過程不單是技藝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以神法道”的精神昇華過程,正是基於這種創作宗旨,形成了中國傳統繪畫在形神關係上的特有觀念。畫家認識到“情無景不發,景不情不活”的道理,將畫中滲透純真的情感,才能獲得神韻。

二, 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

老莊認為素樸最美,所謂“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確立“自然”“素樸”為最高審美原則。老子說“無言”,莊子說“得意忘言”,使得文學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

人總是在自然中,人感情的喜怒哀樂也是與自然運動變遷相輔相成的。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的輝煌,詩歌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流。中國文人的抒情對象更多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其創作空間是“天地大美,四時明法“的框架內,寫的總是:乘風破浪、江山如畫、春花秋月、飄絮落紅……中國詩的最高境界就是:敏銳的洞察力與捕捉自然與人在剎那間的交流。

“獨愴然而涕下”是因為“念天地之悠悠”;必須要“抬頭望”過了“明月”才能“低頭思故鄉”;是“大江東去,浪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而“問君能有幾多愁”,也必須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中國的詩歌裡。

三、 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

道家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顯著貢獻主要在於相反相成的辯證思維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無為”方法論。所謂辯證的思維模式體現在對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有深刻把握。這種所謂模式可以使人在看問題時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學的絕對化,避免固執、僵化和教條主義。

“無為”既是一種思想主張,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思維模式。“無為”的方法教會人們在看待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要善於順其自然,不要蠻幹、硬幹,要學會換個角度想問題,退一步想問題,要善於因勢利導,以柔克剛,以退為進。這種所謂方式構成了中國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道家思想對中國法律的影響

法律理念需要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準則。道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道法自然”的理念。’道家以自然界理法為萬能,以道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變,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認為,在人類創造的各種秩序文明產生之前,整個宇宙就已經按照一種永恆而明智的秩序在運轉了。這種秩序的本質,是一種超越了一切人類理性的先驗的自然理性——道。在道家的觀念裡,“道”是關於正義的基本的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是一切人定法的基礎和本源。所有人定法都必須受制於它,服從於它,並從它那裡獲得力量源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由此,道家形成了“自然法”至上的觀念,“道”儼然成了統領一切秩序、支配一切秩序的“至尊法則”,“道法自然”也就成為道家法律思想的精髓和最高準則,成為其闡述一切法律哲理的出發點。

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道家提倡的“無為”和“自然”,對君主的絕對權威和國家強制力提出了挑戰,具有樸素的反專制和反對法律一元化的因素。事實上,道家已經注意到民間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範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範,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道家的“無為”限制了君主手中“無限”的政治資源,要求統治者信賴和依靠人民自我調整、自我正化的力量,並給予民間的政治智慧以充分的發展空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白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家的觀念推翻了統治者自上而下“賞賜”法律與民的運行順位,而對民“自均”、“自正”、“自定”的自下而上推動社會和諧的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











道藝2


中通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

比如,家文化。一個家庭,對於中國人來說有些非凡的意義。

俗話說

“哪好都不如自己家好!”

“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家和萬事興”等等。

家是個人情感的依託,在生活中,家作為飲食起居的場所,親情血緣的紐帶,具有極高的地位。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治理國家上的基礎。“家”對中國人來說太重要了。懂了家的文化,就懂了中國人。

“舍小家而為大家!”

“一家不圓萬家圓!”

這是今年說的最多和心裡想的最多的話。中國人常來都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愛家情懷。在今年的全國疫情發生之後,國家一聲號令,所有中國人,都為了這場突來的戰役,做好了準備,做出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行動。

這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是個以家為大的民族。這給每一位中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根深蒂固,雷打不動!中國加油!



小張老師


筷子,中文。

見微知著,傳統文化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更可貴的是,我們的筷子和中文是與時俱進,不斷髮展的傳統文化。

這類文化的實用性、廣泛性,根本不需要辯駁。

我們文化自信的資本太多了,生活中俯拾皆是。

跑去找那些藝術形式或者文學形式,我覺得你們簡直是騎驢找驢,不自知且不自信。



賴床的國寶


這個問題複雜了,也不是簡單的寫點東西就能理順清楚的,再說我們一直在傳承發揚我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並且無時無刻不受影響。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要說繼承了那些是不準確的,只能說我們拋卻了那些不合時代的傳統文化更準確一些!

什麼是傳統:

傳統,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在有階級的社會里,傳統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積極的傳統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後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阻礙作用。

如果簡單的理解就是關於一個國家或者文明體系的“總成”都在傳統的涵蓋影響之下運行。

現在我們對我們自己中國的認識和理解基本上和世界對中國的認知處於相似的階段,也就是說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龐大的國家體卻同時具備了一個單獨的世界體系所能擁有的全部要素。

記得有一個國外研究中國的專家說過類似的內容:中國其實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體系。

這從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和歷史傳承中都可以分析出來。

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龐大的文明體系生存傳承了數千年,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其實許多人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許多人其實疏忽了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體系在很早的時代便已經穩定和成熟,並具有強大的成長性和適應性。

即便現代國家的雛形在歐洲啟蒙以來所有的國家元素的成型不過一二百年,但是如果對照現代國家體系和中國古代自秦以來的王朝體制就會發現,現代國家的大多數元素在秦始皇時代便在中華大地形成了制度並逐漸開始成熟起來。

文字,語言,律法,執行制度等等在古代中國王朝範圍內很早就是成熟的存在。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以中國古代龐大的疆域所擁有的治理能力來說,古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比一些現代國家的治理能力還要超出一籌。

也就是說中國自古很早就已經是一個有序的社會體系。

而這其中關鍵的因素就是必須有一個成熟的文化體系來保持整個王朝的穩定和發展,而這其實就歸功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慣性作用力在潛移默化的主導著秩序的走向。

我們都知道中國很早便確立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教化體系,但道家等學說同樣精彩紛呈的積極參與文明秩序的構建。

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厚重深沉,至於說那些傳統文化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可以簡單列舉兩種影響最深刻的。

第一種:孝,這是作為一個傳統中國人都會自然不自然的去秉承的行為準則。關於孝的文化和先哲訓語舉不勝舉,不比贅述。

百善孝為先,也就是說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居百善之首,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典型的“秩序”屬性表現,孝不僅僅包含親情,血脈,贍養和品德的問題,其內在的影響是遵從和守護,也就是說深受孝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天然的具有服從的紀律性和守護的責任性文化烙印.

從一個小家的角度我們懂得孝敬父母,敬愛長輩,甚至長幼的權威幅度大小都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那麼這種影響放大到宗族和天下的高度,就是尊敬先輩,尊重權威,上下有序,這就是倫理範疇上的秩序井然引導著整個社會體系的穩定和傳承。

孝文化之所以為百善之長,主要在於其完整的的貫穿每個人的一生歲月,從出生到老去,孝關乎每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可以說每個中國人在孝文化的薰陶中既是主動者也是受動者。這也是迄今為止最穩固的中國傳統和文化之一。

簡單的說就是孝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中第一重的道德秩序,就是倫理有序,家國有秩。現代社會孝文化的繼承並沒有太大的缺失。

第二種:忠,這是當今時代最為尷尬的傳統文化之一。

古人講究的“忠孝仁義”到如今已經被現代生活衝擊的七零八落,特別是中華文化中與孝文化幾乎並重的“忠”文化,以前凡與“忠”掛鉤的概念和行為都是備受敬重和推崇的,到如今發展到幾乎人人嫌棄“忠”這個字。

這與西學漸進以來西方的自由主義和講究個體的思潮有很深的關係,同時也是因為往往與“忠”有關的文化幾乎都與帝王將相密不可分,而這往往被認為是封建陳舊思想的糟粕。

其實古代傳統文化講究的“忠”十分複雜,並非是僅僅把對帝王的忠誠當做忠的全部來解讀,其實“忠”文化的至高大義可以是對於整個天下黎民百姓的忠誠和維護,像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這裡主要泛指的是對整個王朝和國家的忠誠維護。這是一種不二的擔當精神。就像我們常聽的那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其實“忠”文化的精髓在於責任,專注,守護和感恩,這些是一個文明社會有序穩定的陽光傳承,忠誠往高裡說要忠於國家和民族,往小處說要忠於責任,忠於本心,忠於道德的約束。

現代社會把“忠”文化那種“愚忠”或者說呆板的階級屬性以偏概全的當做了“忠”的全部從而予以抨擊,卻忽視了“忠”文化中秩序良善的有利傳承部分。

以前中國人無論是修德,立身,齊家,平天下一直以來講究“從一而終”,這其實是從秩序的角度傳承和維護文明的穩定發展。

看看現在中國社會的形態萬象往往能發現很多不和諧,這就是背離了曾經的優良文化傳統卻遲遲找不到替代所導致的混亂所致。最近幾十年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文化傳統的秉承卻不盡如人意。

比如家庭的建設,離婚率節節攀升,家庭的不穩定超越了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時代。

公司員工跳槽如喝水,毫無忠誠度可言,一切以利益為先。

這些亂象其實到最後受傷的是身處其境的每一個人,也就是說失去傳統文化的守護,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而每一個人可能都反受其害。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所有人都是利益相關者,忠誠和不忠誠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一個員工可以不停的跳槽,可當這個人如果成功以後想要創業當老闆同樣會遇到不停的跳槽員工,那麼到時候他就會知道一個忠誠可信的員工對公司的穩定發展有多麼重要。


“忠孝”的傳統文化至今是對中國社會影響最深刻的,現階段“忠”文化的傳統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是負居多,也就是說我們缺失了太多“忠”文化的精髓指引。

“孝”文化至今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畢竟家國天下觀的中華文明史傳承了幾千年,而“孝”確實是每一個人無法迴避的現實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孝”文化的主動者和受益者,所以“孝”文化在中國幾乎無可動搖。

關於文化自信,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所擁有的文化底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文明無法匹敵的存在。

就像西方文明所倡導的自由,權利和平等這種思潮,中國古代先賢們都討論了無數次,經書記載不勝凡幾,可以說這種西方文化中對個人自由權利的放大和追逐在中國古代早就被先哲們所發現並完善,這些東西都是老祖宗玩膩了的東西。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這些話那一句不是富含中國文化的自由精神,鬥爭精神和以人為本的精神?

朱元璋以乞丐之身最終一統天下,西方文明的歷史上有這麼強大的乞丐皇帝嗎?這隻有中華文化的傳統精髓才能塑造出朱元璋來。

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斥著對權威的敬重但同樣具有極強的抗爭精神,兩者相輔相成組成了中國歷史前進的波濤洶湧。

還有像法治和德治這種國家治理體系的對比,許多人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以文章教化萬民,以仁德統御萬邦,也就是說中國自古以來主要是以“德治”代替“法治”。因此在現代社會才被稱為迂腐和落後,認為“德治”遠不如“法治”,但是這根本就沒有考慮歷史的背景和環境的作用對一個王朝統治的影響。

中國自秦始皇時代就開始真正大一統的王朝之路,國家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在古代交通落後,信息不通暢的背景下,一個王朝想要高效有力的掌控整個天下的態勢基本是不現實的,而天下需要穩定發展,這種情況就需要用教化治理萬民。

以德育民,開化天下,其實就是用文化道德的力量不斷的約束王朝每一個人的行為準則,讓人自己從內心深處獲得道德感悟並自然而然的去遵循社會道德價值觀,長此以往,文化道德的烙印不斷加持,就形成了文化傳統,這種德化治理的最重要基礎就是讓人自己不自然的約束自己,哪怕天高皇帝遠,只要文化的力量能夠覆蓋之處,王朝的統治力就會深入人心。關鍵是這種道德治理模式無視生產技術的落後,也無視空間距離的遠近,只要德化入人心,整個社會的秩序形態就是穩定而堅韌的。所以“德治”在古代是最高效穩固的治理辦法,但中國古代同樣沒有放棄“法治”,每一個王朝幾乎都有自己的基本律法,只不過古代中國疆域寬廣,“法治”的力量無法高效穩固的傳輸。

“法治”的基礎是遵循和監督,監督是很重要的,沒有監督的“法治”還是“人治”,但是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的範圍和生產技術決定“法治”監督不及時,最終歸為“人治”,既然如此只能從“人”的角度去改善治理,提高整個王朝的每一個人的道德遵從肯定比“法治”更持久穩定。

你看現代國家形態的誕生,或者說現代法治國家的誕生,其前提要麼是國家小,要麼是人類的生產技術獲得高效提升,也就是說法治的基礎是迅疾有效的監督管理,國家小當然好管理,國家如果大的話必須要有技術支撐來實現法治的過程。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現代最早確立的法治國家是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其體量較小,法治運轉比較通暢,再比如美國的誕生,美國基本與工業革命一起成長,所以雖然美國面積廣大,但有工業技術支撐才能夠較好的執行法治管理。

如果像美國這麼大的國家,沒有工業技術的支撐,沒有迅疾的信息傳輸和交通的便利妄談法治就是痴人說夢。

所以說中國自古以來都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發展,文化自信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有人會說中國一直這麼強大為什麼近代屢屢遭受外敵欺辱!這牽扯文明的基礎層次的高度問題,非隻言片語所能明瞭。只說一句,就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漢字的層次太高,用同樣的時間以漢字為基礎的文明進化到科技道路的難度遠遠大於字母文明,但漢字一旦獲得科技進化爆發的能量遠遠超過字母文明,也就是說在漢字的學習和理解上我們的文明力量積蓄還是不足,漢字平臺太高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