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志林:不是說好搞價值投資的嘛,怎麼又變了?

李志林:不是說好搞價值投資的嘛,怎麼又變了?

03.03忠言周評:不是說好搞價值投資的嘛,怎麼又變了?

今年頭兩個月的股市交易過去了。最高3587點,最低3062點,振幅525點,比去年全年的振幅還要大。似乎把全年的上影線和下影線都畫好了!

更有意思的是,1月份,滿市場還都在叫“價值投資”,但是,在2月上旬的暴跌後,市場輿論的關鍵詞突然變成了“新經濟獨角獸”,轉而崇尚成長性投資。

許多投資者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說好搞價值投資的嘛,怎麼這麼快就變了?再次,我談一點對變化緣由的看法。

1、去年市場為何只炒大盤股?

記得前些年有一個家喻戶曉的電視廣告,兩個動畫式的老頭老太邊跳邊唱:“今年過節不送禮啊,送禮只送腦白金”。如果把這個廣告修改一下,複製到去年的股市,就變成了:“今年炒股不炒別的,要炒只炒大盤股”。

為什麼去年廣大投資者都對“二八”現象或“一九”現象表示強烈的反感,不斷提出質疑,認為這是違背重要會議提出的“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平衡”的觀點,應該注重市場的和諧發展。但是,從監管層到兩個交易所,再到權威媒體,都眾口一詞地稱:“大盤股的市盈率最低,所以,只有大盤藍籌股和白馬股才有投資價值。”

市場對此不買賬。於是,監管層就採取了行政手段和輿論工具,公開主張“嚴禁跨界購併,從嚴資產重組,不允許借殼上市”,“反對炒小、炒新、炒差”,“反對炒高價股、炒概念股、炒熱點股”。如若市場有違,就採用窗口指導、問詢函、異常波動公告、特停核查等措施,對中小盤股的反彈進行堅決打壓,而對連續五六個,十來個,甚至二三十個跌停,卻不聞不問,視而不見。甚至還有輿論反覆宣稱:中小盤股要向港股的仙股看齊,直至跌倒幾角幾分幾里,嚇得人們紛紛割肉中小盤股,導致它們一跌再跌,股價普遍打二至五折,慘不忍睹

而那廂邊,以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這“三面紅旗”為代表的大盤股、白馬股,卻猶如小盤股,扶搖直上,節節創新高,連工行、建行都創出了歷史新高。遂帶動了上證50、滬深300、上證指數這三個大盤股指數,儼然像大牛市。

於是,千百萬投資者終於按耐不住,下決心忍痛割肉中小盤成長股了,並於元旦過後的1月份,蜂擁而入大盤股,到高位去追漲。

真好比是,逐千千萬萬的投資者如魚雀,將他們從中小盤股驅趕到大盤股裡去。

難道這真的是“價值投資”嗎?非也!

為什麼這些大盤股在香港的H股股價比A股打7—8折,高叫價值投資的機構、滬股通、深股通的投資者,香港的外資,為何不去買H股?為什麼要把中石油炒到了9.58元,市盈率高達239倍?再有,既然是價值投資,就應該中長線持有,為什麼去年到今年1月,各路機構在大盤股中抱團取暖,鎖定籌碼,利用資金優勢,把大盤股儼然變成莊股來炒?這還算是價值投資嗎?

那麼,去年惡炒大盤股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在我(公眾號:李志林)看來,無非是三個:一是利用指數虛漲,去年以每週發行10-12家新股的罕見擴容大躍進,共發行新股438只,過會率90%以上。二是為某支“特殊隊伍”的2萬億救市資金的獲利退場鳴鑼開道。三是製造上證50、滬深300和上證指數收年陽線的虛假繁榮,為邀功、領賞、晉級服務,僅此而已。

謂予不信,就想一想,為何2月上旬暴跌以來,持續了2年的護盤資金不見蹤影了?

2、惡炒大盤股造成了什麼後果?

去年一年,我幾乎在每一篇評論中,都抨擊“二八”“一九”現象,認為:歷史上惡炒大盤股從來都沒有好下場,如2012年12月—2013年3月,惡炒後發生暴跌,大盤指數不僅跌回起點,而且擊穿2000點,到1849點。

只因為筆者人微言輕,再多的忠言,也成了人家的耳邊風。

終於,自1月29日起,當整個市場對炒大盤股、白馬股達到高度一致、甚至瘋狂的時候,風雲突變,暴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生了。

在2月上旬短短几天內,A股便發生了斷崖式狂瀉:上證50從3202點—2724點,跌幅15%;滬深300從4403點—4006點,跌幅9.01%;上證指數從3587點—3062點,跌幅14.63%。而原本已經一跌再跌的中小板、創業板,也跟著恐慌性殺跌,中小板綜從11552點—9931點,跌幅15%;創業板指從1852點—1571點,跌幅15.17%。

短期內直線下落式的暴跌,終於驚醒了整個市場,包括高層。尤其是把惡炒大盤股所造成的一些列嚴重後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一是把“買大盤股是價值投資”的畫皮扒得精光,從上證50、滬深300和上證指數的巨大跌幅,以及工行跌17.24%、建行跌19.12%、中行跌15.4%、農行跌17.18%、交行跌14.63%、招行跌19.09%、中國平安跌23.47%、中國人壽跌24.67%,中信證券跌25.4%、中石油跌18.58%、中石化跌21.46%。

人們終於醒悟到,惡炒大盤股絕不是價值投資,而是打著“價值”旗號的投機炒作;不是中長線投資,而是短線撈一把就走;不是為了穩定股市,而是瘋狂地割追漲的中小投資者的“韭菜”。經此折騰,廣大投資者,尤其吃了“正反耳光”的投資者,再也不相信“買大盤股是價值投資”的謊言了。

二是信託資管前兩年買入的股票,大多是股性好、股價高的中小創股票。而今,已大面積地跌破了強行平倉線。只是因為監管層規定券商不準強行平倉,所以危機才沒有爆發。

三是97%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都用股權質押融資。其中125家公司的質押比例超過50%,許多大股東的股票,數百家公司質壓比例超過30%。這些股早已跌破了強行平倉線。要不是監管層不準券商給予強行平倉,數百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被消滅了!

四是央企改革股、地方國資改革股,大量跌成了“白菜價”。尤其是地方國資股普遍只有4--9元,已跌破了股災最低點的水準,並已遠低於其真實的淨資產和重置企業的成本,造成了國有資產和股權的大大貶值。這已嚴重地干擾了國務院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推進混改和國資改革的進程。惡炒大盤股導致的資金大轉移,所造的這個“孽”,危害實在太大!

五是由於二級市場新興產業高成長股都跌得一地雞毛,無法吸引BATL之類的新經濟藍籌股來A股上市,如小米繼續去香港上市。

這五大惡果已經明晃晃地擺到了政府高層的面前,若不妥善解決,很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在就是資金已經順利推出的前提下,為了解決這A股市場的困境,監管層必然會做政策調整,對中小盤股的活躍網開一面,引導中小盤成長股啟動一波反彈行情。

3、二月下旬政策為何突然轉向新經濟股?

——A股危機的癥結所在。上述低二、三、四、五個惡果,都牽連到中小盤股、高科技股、高成長股。所以,為了化解危機,必須打出新經濟的旗幟,才能力挽狂瀾、四兩撥千斤。

——去年年底的政治局會議已經定調。要從數量型增長轉變到高質量發展;要把創新動能、發展新興產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戰略;要把發展新技術、新產能、新業態、新模式。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必須對此作出積極的反應。

——監管層對今年股市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不再提加大直接融資比例;不再搞低質量的擴容大躍進,如今年前兩個月只發新股25家,已經連續2周沒有公佈新股發行額度;把新股發行註冊制的授權推遲2年;從證監會,到交易所,再到新華社,都反覆強調對像BATJ之類的新經濟、新藍籌企業的上市,要增強包容性和適應性;本週監管層更是強調要讓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四大新經濟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儘快在A股上市,或通過併購重組上市。

——更重要的是,從政府有高層到監管層再到權威媒體,終於對“價值投資”理念做了糾偏。已經認識到:價值投資不只有低市盈率的傳統產業的大盤股,還包括新興產業的市盈率略高的高成長股。二者都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發展新經濟股、高成長股,更是當務之急。

我認為,股市政策的這一重大轉向,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戰略。

試看美國股市過去9年牛市中,都是由高科技股領漲的,美國股市的十大權重股中,長期據第一位的石油股埃克森美孚,已從第1位退到了第10位。相反,新經濟股如蘋果、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等,市值均在其之上。

而A股剛剛有了借殼上市的360,有望進上證50的前十大權重股。走綠色通道將與3月份上市的富士康,也有望進入前十大權重股。目前市場已列出了28家、57家、125家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名單。可以試想,用不到一兩年,新經濟藍籌股、“獨角獸”公司,將魚貫而入A股,在上證50成分股中唱主角。那將對廣大投資者帶來多大的投資機會啊!

李志林:不是說好搞價值投資的嘛,怎麼又變了?

4、市場風格是否已經轉換?

人們的思維弊端和惰性,總是習慣於將過去的和現在正在發生的現象和事實,加以凝固化,視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用以推導未來,因為,這是爭議最小、外界最容易接受、最容易作出的一種判斷。

不妨去看下今年1月份出籠的各路機構研究報告,以及網站、報刊和自媒體的各種輿論,無不認為,2018年股市的熱點和格局仍然是價值投資,是“炒大、炒白(白馬)”。但是這種觀點僅流行了不到1個月,就被市場“打臉”了。

我(公眾號:李志林)按照“逆向思維”和“當強和弱達到極致後,必然會朝相反方向轉化”的辯證法原理,認為:要成為股市贏家,必須逆千百萬人、甚至逆億萬人的行為而動。

因此,我在去年年底12月22日、29日,1月5日三篇展望2018年股市的周評中,都提出了“市場風格將轉換”和“格局更新”的問題,認為2018年股市,新興產業股、新經濟藍籌股更有機會,並提出“二八”現象和“一九”現象,至少要演變成“五五”現象和“六四”現象。而今,這個預言真正變成現實。還是用數據來說話!

先看從1月底的高點到本週五的收盤指數的漲跌幅:上證50從3202點—2864點,跌幅10.55%;滬深300從4433點—4016點,跌幅9.4%;中證500從6398點—6056點,跌幅5.4%;中證1000從7060點—6632點,跌幅6.06%;上證綜指從3587點—3254點,跌幅9.28%;深成指從11633點—10856點,跌幅6.67%;中小板綜從11461點—10902點,跌幅4.87%;創業板指從1852點—1772點,跌幅4.31%。可以看到,越是大盤股的幾個指數跌幅就越大,越是小盤股的幾個指數跌幅就越小。

再看春節後7天的各指數反彈強弱:上證50從2871點—2864點,跌0.24%;滬深300從3966點—4016點,漲0.5%;中證500從5754點—6050點,漲5.25%;中證1000從6230點—6632點,漲6.46%;上證指數從3199點—3254點,漲1.72%;深成指從10431點—10856點,漲4.08%;中小板綜從10391點—10902點,漲4.92%;創業板從1646點—1772點,漲7.66%。可見,越四大盤股的幾個指數,反彈力度就越小,越是小盤股的幾個指數,反彈的力度就越大,中小創和中證1000指數,大大跑贏了上證50和滬深300.。

再看這7天的滬深兩市的個股漲跌比,1310:50,1758:120;820:419,1016:801;1252:47,1839:64;530:716,1016:829;468:727,945:899;1033:225,1611:224;406:866,558:1302。7天中,沒有一天出現“二八”現象,而基本是“七三”現象。個股大幅度跑贏大盤,中小盤股大幅度跑贏大盤股,相當多的投資者的資金卡幾乎天天都收陽線。

這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市場風格確實轉換了,由去年的“唯大、唯白”,轉變成“大和白”歇息、搭臺,中小盤股、成長股、高科技股、併購重組股、超跌股、未經炒作業績大幅增漲的二線藍籌股唱主角,全面跑贏大盤股、白馬股、週期股、金融股和大盤指數。

這就是我長期來一直夢寐以求的“大盤股搭臺,成長股唱戲”的慢牛格局,是億萬投資者都喜聞樂見的理想的中國股市。這樣的股市才是真正健康的、穩定的、有前途的。回應本為標題中許多人發出的“怎麼又變了”的疑問,我認為,這種變,變得好,變得及時變得更合乎民心、民意!

上證指數在2月份收出了5.86%的月陰線之後,本週又收出了1.06%的周陰線,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均收出了1.82%、2.74%、6.24%的周陽線。

上證指數走勢最弱,不僅收在了五週均線3266點之下,而且本週四還補了春節後首日3203點—3234點的跳空缺口4點。如果下週不能返上五週均線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去補盡3203點缺口。

不過,近日A股走勢仍算比較強,週四在隔夜美股大跌380點情況下,四指數仍然頑強翻紅或大漲。週五在隔夜美股又大跌420點,港股大跌460點的情況下,A股依然是以小陰線收盤。

近期A股對外圍股市獨立性相對較強,一方面因為近期已提前連續調整,另一方面是A股至今仍處在金融危機前的半山腰,而外圍股市均早已數十次創出歷史新高,處於不同的階段。再一方面,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A股是全球股市的估值窪地,外圍股市的下跌,正好為資金迴流A股創造條件。

由於股市政策轉向,今年股市的上影線就是頂,也意味著,靠目前市場機構的資金,是無力通過拉昇大盤股去攻克國家隊留下的“頭部”的。

今年股市最大的機會,是在新經濟股、新興產業股、高科技股、高成長股、被錯殺的超跌股、國改股、併購重組股(含基本面改觀的ST股)、業績大幅增長的二線藍籌股、中盤股。如近期在大盤藍籌股普遍調整時,業績大增的化工板塊等漲勢較好。

為了避免被外圍股市的大幅波動打得措手不及,人們可以用控制倉位的方法,規避風險,以具備大跌時及時抄底的能力。同時,搶反彈時,要勤做波段,各級積累一定漲幅後,要快進快出,落袋為安,積小勝為大勝,切不可戀戰。

李志林:不是說好搞價值投資的嘛,怎麼又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