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李志林:BATJX為什麼不願在A股上市?

李志林:BATJX為什麼不願在A股上市?

02.02李志林—忠言周評:BATJX為什麼不願在A股上市?

截止上週末,周線6連陽,市場還沉浸在結構輪動性行情的“牛氣”之中。但是,本週卻風雲突變,大盤連續大跌5天(週五尾市才翻紅),上證指數、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暴跌2.69%、5.46%、5.13%、6.27%。

對於大跌及其原因,有說是股災5.0版的,有說是非典型熊市的;又說是抱團取暖的機構集體出逃引起的,又說是傳言惹的禍。市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公眾號:李志林)看來,主要是A股市場監管層的理念、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出了問題所引發的市場恐懼所導致的。因此,有必要先從BATX為什麼不願在A股上市說開去。

1、為何監管層一再搖橄欖枝,小米還是去香港上市?

自從多年前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簡稱BATJ)到境外上市、大獲成功、併成為世界互聯網界的翹楚、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大機會之後,從上海兩屆主要領導,到A股的億萬投資者,直至證監會,都懊悔惋惜不已,不斷地進行追問和反思:

上海當初為什麼拒絕阿里巴巴註冊上海,逼他去了杭州創業、大展身手、一舉成名?

A股市場為什麼留不住BATJ這樣的世界一流新經濟企業?

為什麼在兩大交易所和證監會一再伸出橄欖枝,表示“要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但是,小米(簡稱X)最近還是拒絕A股,決定去香港上市?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

第一、A股新股發行制度僵化。

例如,A股上市規定有:同股同權,必須連續3年盈利5000萬元以上,要經過長達一年的輔導期,首發融資的規模不能太大等等。而BATJX顯然不夠這些資格,尤其是,有的企業上市前僅有微利,甚至虧損。

第二、A股新股定價制度對他們失去吸引力。

目前A股新股發行價均由監管層統一定為23倍左右的市盈率,上市公司基本沒有發言權,不能自主定價。這自然不會令BATJX滿意。

第三、A股重傳統週期性產業,輕新興產業。

這一兩年來,傳統週期性產業得到了監管層的大力倡導,大行其道。

從國家隊到保險基金、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乃至滬港通、深港通的北上資金,都清一色地重倉傳統週期性產業的銀行、保險、白酒、家電、醫藥、房地產、石化、鋼鐵、有色、煤炭、建築、建材類的股票。“以大為美”、“以週期為美、”以低為美“,以此引領A股,所以股價中樞越來越低。而對屬當今世界潮流的、國家大力提倡的新興產業的高科技股,則予以排斥、拋棄、打壓、歧視。

且不說當年處於草創階段、業績平平的阿里巴巴投奔上海時,曾受到從工商、稅務到市政府部門和領導的懷疑、質疑、冷落、給吃閉門羹,興許是因為當時人們的無知和思維僵化所造成的,那麼,即便在當前,整個A股市場依然是傳統週期產業股吃香,哪怕是賣熟食、賣蜜餞、賣醬油的股,都炒得老高,卻視高科技股為妖魔。億萬投資者都被教訓教育得老老實實,對高科技股避而遠之

再看股價,A股的最高價股是白酒股貴州茅臺,漲到800元,40倍市盈率,去年暴漲108%。國家隊曾大量持股到650元,而高科技股,最高的才100多元。

反觀美國股市,最高價股都是高科技股,股價扶搖直上,一飛沖天,來引領美股一年創60多次新高。如亞馬遜1390美元、谷歌1181美元、特斯拉349美元、Facebook193美元、蘋果167美元、微軟94美元、中國企業阿里巴巴206美元、京東50美元。在香港上市的騰訊476港幣(復權價2399港幣)。在A股這種市場投資環境和生態情況下,BATJX怎麼可能立足?他們在美國的股價,在A股怎麼肯能出現和維持?(不知道要被特停多少次!)

第四、A股監管層和機構對價值投資的理解發生了偏差。

目前,A股的監管層和機構向市場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就是與市盈率劃等號,市盈率越低,就越有投資價值.於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號召人們:去買市盈率最低的銀行股、白酒股、家電股等。國家隊和各類機構憑藉資金優勢,在低估值的價值股中,扎堆重倉、抱團取暖,造成指數虛漲,而多數股票暴跌不止,還美其名曰“這就是價值投資”。

誠然,低市盈率股一般是具有投資價值,可以投資。但是,也不能全然不顧多數銀行股的業績成長性只有2%—5%,還存在很多管理和資產隱患的事實,也不能引導整個市場對銀行股趨之若鶩,而用單一性投資取代多樣性投資。

相反,大批高科技股經過連續兩三年的下跌,擠泡沫,已跌到了30倍左右的市盈率(發行價就是23倍),仍然一再被打壓,跌跌不休。而A股的監管層還認為這非常合理。其實,30倍市盈率、年成長性30%以上的高科技股,與十幾倍市盈率、成長性只有百分之幾的銀行股,到底誰更有價值,完全是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或相得益彰的。

照唯市盈率論的邏輯,A股可以不要監管層,由國家發改委的物價司來領導股市即可。採用“公園裡的冬青樹一樣齊”的方法,像物價司、物價局對商品的核價那樣,按照市盈率,用電腦對3400多隻股票的“投資價值“排一個順序,然後要求投資者按圖索驥、照順序買股票。這還能算是股市嗎?能算價值投資嗎?

而美國、歐洲、香港股市所理解的“價值投資”,不僅包含市盈率標準,而且也包含高成長性,以及未來預期。所以,才會有美、歐、日、港股市中高科技股的股價遠高於傳統週期性產業股的股價的新常態,才會美歐股市的高科技股廣受投資者追捧、樂此不疲、長盛不衰,才會使美歐股市長達9年多的大牛市!才會令特朗普對他上任1年、美股大漲50%而自誇

本週,在政治局第三次學習會上,最高領導再次強調:“發展現代經濟體系,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作為經濟晴雨表的A股市場,理應響應高層領導的號召,向國際成熟股市看齊,大聲疾呼、理直氣壯地向廣大投資者宣傳新興產業高科技股的、高成長性的投資價值,增加包容性,提倡理性投資,藉以振興A股市場,更好地為現代經濟體系服務。但是,令人遺憾的是,A股至今仍然在強化對傳統週期性產業股的投資,強調唯市盈率論選股,將大批高科技股、高成長股被打壓到比2016年1月股災最低點還低的位置,30倍市盈率還在跌,廣大投資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蒙受嚴重的虧損。

試問,在一個只看靜態市盈率,卻不懂、也不注重、還要打壓新興產業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股的高成長性價值的A股市場,BATJX之類的優質新經濟企業,怎麼敢來上市,被埋沒價值,降低身價,自取其辱?小米繼續對A股說“不”,轉到香港,就是對A股監管層理念講話、光說不練的絕妙諷刺!

2、監管層上場踢球,符合市場法則嗎?

從本週一開始,A股市場大跌5天,與上週末監管層新聞發言人的一個講話有關。他公開提出:“證監會反對炒高價股,炒概念股,炒熱門股”,“將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嚴厲監管”。此話即出,令廣大投資者十分驚愕、恐慌,遂開始了殺跌割肉比賽,不僅使上證指數、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最大跌幅達到4.77%、7.81%、8.3%、7.7%,還使包括市盈率僅30倍左右的中小盤高成長股、高科技股在內的股票,出現大面積的“閃崩”,週三、週四、週五跌停個股多達158只、238只、63只。

照理,監管層就是市場的裁判員的角色,不應該上場“踢球”。對市場該買什麼股,不該買什麼股,不應指手劃腳,說三道四,尤其不能表態反對買什麼股。投資者買什麼股,有他們按照風險偏好,自主決定,監管層實不該越俎代庖。目前市場價值中樞被打亂,個股大面積閃崩,說到底,是監管層和各類機構的投資理念發生偏差、過於單一所致。

縱觀近期的資本市場,任性監管,過度監管,說到底就是被讚美聲衝昏了頭腦,好大喜功,只顧政績,不顧投資者利益,不切實際的運動式監管,時而還亂扣大帽子,就像往人群裡扔“炸彈”,嚇死膽小的, 市場資金便慌不擇路地出逃。

就說說監管層反對的“三炒”吧。

一反對“炒高價股”。請問,高價的標準是什麼?是100元、200元,還是800元、1000元?如果要說反對的話,首先應反對800元最高價的茅臺,但好像也沒見到有什麼行動。打擊的都是幾十元的高科技股、高成長股。再看美國、香港股市,幾百美元、幾千美元的高科技高價股比比皆是,常年的虧損股,股價也有400多美元,相比之下,A股的幾十元上百元的高科技股,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為什麼國際股市從來不反對高價股,3天漲20%不發異常波動公告,更不搞什麼特停,認為股價漲跌這是市場的行為、機會和風險由投資者自負,監管部門無權干涉,裁判員不該橫加指責,或為了某種意圖,或引導資金流向,幫某一類股,反對另一類股。

二是反對“炒概念股”。請問,A股市場漲得好的股票,哪個沒有概念?早年有浦東概念、國企扭虧概念、網絡概念、股改概念、四萬億投資概念、區域振興概念、自貿區概念等。近年有一帶一路概念、京津冀概念、PPP概念、雄安概念、大數據概念、鋰電池概念、漲價概念、人工智能概念、軍工概念、大上海世界級城市群概念、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自貿港概念等等。這些都是市場廣大投資者根據中央和政府領導人大力提倡而總結創造、約定俗成的,成為活躍市場的潤滑劑,何罪之有?這可以說是擁有1.3億投資者的中國股市的特色。美國、香港股市,其實也炒概念。作為監管層沒有理由反對,而應坦然面對。當然,投資者也不能炒虛概念,要落實到具體個股,必須注重業績和真正的成長性

三是反對“炒熱點”。任何國家股市,都有熱點,如這9年來美國大牛市中,熱點就是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生物醫藥、只能裝備。香港股市近年的熱點,就是騰訊的微信(有9億活躍用戶)、王者榮耀(1天賺1億),以及國企H股。而A股的熱點白酒股、銀行股、家電股、地產股、漲價股、醫藥股、供給側改革、360借殼、人工智能、大數據、股權轉讓、國資改革、混改、併購重組等等。這些熱點實際上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大力提倡的,從中國社會和經濟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只要在炒作過程中沒有違法違規,就不應該橫加指責,而應大力保護投資者的熱情。

正是由於監管層的這“三個反對”,導致本週股市的大跌。統計顯示,3450多隻股票中,將近一半、逾1700股跌破2638點,剔除2016年以來上市的近700只股票,剩餘的2800多隻股票中,有超過1600只股票最新價已經跌破了2016年1月27日的收盤價,佔當時股票數量的近六成。如果加上2016年上市後上市的股票,則有超過1700只股票跌破2638點時期水平。其中,近200只股票慘遭腰斬,千股跌超20%,另外還有數百隻股票跌幅超過10%。

“監管層上場踢球”,還表現在2016年8月出臺的史上最嚴的“重組新規”,其中最嚴厲的一條,就是反對“跨界購併”。那就等於說,落後的企業只能永遠“落後”,傳統的企業只能永遠“傳統”,週期的產業只能永遠“週期”,那怕是“四新”產業,也不允許對它們高跨界購併、併購重組,更不要說借殼上市了。殊不知,BATJX之類的“四新”企業,最擅長的就是搞“跨界購併”,如明明是互聯網企業,卻不斷地搞互聯網+,家家都不斷地跨界購併商業實體超市、大賣場、門市、商場、連鎖、新能源汽車、手機、金融、遊戲、影視、傳媒、房地產等搞跨界購併,這便對監管層又提出了一個難題!

如果以上這三個“反對炒”,以及反對“跨界購併”的政策取向不做重大調整的話,那麼,監管層極力希望通過改革發行制度,增加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將更多的BATJX之類優質企業引進A股,很可能會願望落空。因為像BATJX之類的公司,在境外股市都是被投資者“三炒”的、都是大搞“跨界購併”的!

3、信託去槓桿的謠言為何能“禍市”?

本週四的暴跌,很大程度是一些券商向客戶發微信,並且某券商的首席公開發文稱:“國家有關部門要求槓桿率為1:2的信託資管計劃,必須強行平倉,將槓桿降到1:1”。週四下午,滿市場還流傳一份三季報中有信託資管計劃列入十大股東的個股名單,直接導致了200多家個股,在下午2點以後直奔跌停或重挫。實際上這份名單很不準確,在四季報中,很多信託資管計劃早就沒有了!

儘管週四晚和週五一早,監管層予以澄清:“沒有一刀切的降槓桿計劃,今後若要實行,也會新老劃斷,有過渡性安排”。多家信託也紛紛表示:沒有收到過要求存量信託資管計劃降槓桿的文件。於是週五下午,四指數均由跌轉漲。

市場人士對此的共識是:首先,導致市場普遍性下跌、市值大幅縮水、投資者損失慘重的不實傳言“禍市”的危害性,遠勝於單隻個股的違規操作,因而監管部門對這種用不實傳言和謠言的行為,應該嚴厲查處,作為加強監管的重點。

其次,眼下最大的利空並非信託資管計劃,而是市場對於信託資管計劃未來如何處置的不確定性,監管層有必要就信託資管計劃在A股的總量、降槓桿的具體處理辦法、和時間安排,加強透明度,向市場有一個清楚的說明,以防止今後再謠言復燃,以訛傳訛。

本週四、五,五週均線(3465點)跌破了兩天,走勢險峻。好在週五收盤離五週均線只差3點。下週一大盤必須收復五週均線,才能避免回到空頭市場。

目前,大盤仍在5天、10天、20天均線壓制之下,但是在60天線(3381點)、半年線(3368點)、年線(3373點)之上,3380點處調整基本到位,仍維持著震盪上升的趨勢,人們不必過於悲觀。

預計在周線7連陽之後的大跳水,僅調整一週是不夠的(公眾號:李志林)。春節前的8個交易日,大盤還需要橫向震盪整理,繼續在3400點平臺補課(已收盤32天),以修復技術形態和投資者的信心。再續升勢,將在春節長假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