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峡库区农田防护方案的提出与决策

吴忠祥

开县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资源富集,素有“金开县”之称,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小天府”。 三峡工程开县库区位于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淹没有一座县城和8个场镇,淹没总面积5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1万亩,被淹没耕地中绝大部分是沿河两岸台地,是全县农耕地的腹心地带,其中在200亩以上、位于海拔165米以上的平坝有厚坝镇的厚坝,丰东镇的水东坝、马桶坝,驷马乡的宝塔窝、驷马桥、李家院子、观音堂、向家坝,镇安镇的平桥坝,华山乡的周都坝,赵家镇的赵家场、姚家坝、梅池坝,马鞍乡的何家院子,东华乡的三皇庵等15片耕地,面积约2.2万亩,占全县淹没耕地总面积的43%,是三峡库区最集中、最成片的良田沃土。从1982年三峡工程论证开始,以开县库区防护为重点的三峡库区防护工程便宜成为三峡工程论证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历经18年的“大防护”、“小防护”方案的论证。

在三峡库区,那些依长江而居,吃长江水而生的人,因兴建三峡水库搬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开县人有些感情上不好接受:他们与长江“井水不犯河水”,偏偏回灌而进的长江水,将淹掉他们大面积的良田沃土,受淹人口达12万,相当于三峡工程湖北库区的全部被淹人口。

开县人在高喊“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的同时,心头割舍不下的是那大片大片繁衍生息的土地。“真是不到开县看一看,就不知道三峡移民有多难啊!”全国政协副主席、“老水利”钱正英面对开县风景如画的秀山丰田,感慨不已。

1995年1月16日,时任国务院三峡建委常务副主任郭树言从云阳来到开县,首次考察厚坝、白鹤、竹溪等地。是夜,他站在刘帅纪念馆阶梯俯瞰县城,深情地说:开县淹了太可惜啦!他说来开县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开县为三峡工程要牺牲那么大,二是没想到开县这么繁荣。郭树言立即指令随同一起到开县的三峡建委移民开发局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负责人:马上着手对开县淹没和移民情况重新作调查研究,以供国家最高层正确决策。

3月20日至29日,长江委组织20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开县,就小江流域大、小防护工程进行调研,先后到开县中心乡、跳蹬乡、鲤鱼塘、土龙洞和云阳县高阳镇小江大防护工程坝址踏勘,收集资料。

10月18日至21日,郭树言率国家移民开发局局长唐章锦、四川省副省长甘宇平、长江委副主任付秀堂、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袁国林等50人,组成小江大防护工程考察组来到开县,考察开县南门、赵家、渠口、中兴、临江及云阳县高阳镇的大防护坝址。21日,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陈鉴在开县向考察组通报《小江大防护工程规划设计报告》方案,并征求专家们的意见。该方案被开县人称之为“大防护”。

1996年8月,长江委又作出《长江三峡库区小江大防护工程规划补充专题研究汇总报告》,确定在小江下游的云阳县高阳镇粮站修建小江水利枢纽,将三峡水拒之于外,排抽小江水以“保开县”的目标。在开县境内的桃溪河、东河、南河、浦里河,分别修建鲤鱼塘水库、土龙洞水库、中兴水库、跳蹬水库,起防洪和拦沙作用。由小江水利枢纽和四座水库共同组成小江大防护工程体系。

小江水利枢纽工程由挡水坝、调蓄水库、抽排站及泄洪设施等组成。大坝建在云阳县高阳镇下游1公里处,距开县县城55.18公里,坝顶高程187.1米,最大坝高89.5米,坝顶长度464米;调节水库汛期限制水位147米至正常蓄水位152米间,有调蓄容积0.7亿立方米,以削减洪峰(调洪)。防护区淹没耕园地6.17万亩,迁移人口12.97万人,扣除调蓄水库损失后,可减少4.9万亩耕园地受淹,少迁移人口11.45万人。分别占三峡库区淹没耕园地的12.3%和13.6%;保护后,堤上游水库淹没耕地1.1043万亩,需迁移人口0.7094万人。

小江“大防护”方案的确立,开县人感激万分。但开县为了保护好美丽的家园,力求争取得到更加完善的方案……

早在1995年10月底到11月初,国务院三峡建委移民开发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有17名权威专家参加的“小江防护工程规划”专家级评审会。专家们认为:四座支流水库和小江枢纽的大防护工程方案在技术上没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是一个可供研究和比较的方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继续进行研究,尽快提出专题报告,以供决策。

会后第七天,时任总理李鹏和副总理邹家华来到小江坝址考察。

“开县的同志来了没有?”李鹏问。

开县县委书记、县长赶紧报告:“来了,总理!”

李鹏点点头,关切地问:“你们对‘大防护’方案有什么意见?”

开县县委书记张天雄首先发言。他没有直接回答总理的提问,而是说:“报告总理,我们认为这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解决开县移民问题的一种方案而已,我们认为还有其他方案。”

李鹏转头朝邹家华副总理笑笑,又饶有兴趣地问开县的同志:“你们快把其他方案说说。”

开县正副县长就赶紧将开县的地图铺开,然后在总理面前一番陈词:“大防护”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我们开县被淹的面积中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坝子,如果也能用筑坝的方法加以保护起来,这样对我们开县移民和未来建设将有极大好处。

李鹏总理频频点头后,陷入了思考。

一年过后, 1996年12月17日至21日,决定开县的移民问题和未来建设命运的会议再次召开。专家组认定:从开县实际出发和科学的、长远的角度考虑,“大防护”方案不宜采用,建议仍采用以移民为主,与“小防护”并举的方案来处理开县的问题,以达到尽量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和减少耕地被淹之目的。

“小防护”方案,使开县最富庶的15块坝子全部保留了下来。

“小防护”方案的论证历经了“15片防护”、“八片和七片防护”和“厚坝防护”三个阶段。

这要追溯到1987年11月,开县曾提出除赵家镇姚家坝外的14片耕地防护方案。1992年国家批准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后,长江委对开县库区农田防护作了深入论证。1997年10月,重庆市政府批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开县淹没处理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确定防护15片地块,涵盖8个乡镇50个村419个社,其中集镇4座、工矿企业39家、人口33635人、房屋125.63万平方米、耕园地19520亩,简称“15片防护工程”。

2000年12月,长江委设计院编制完成的《长江三峡库区开县农田防护工程可行性研究综合报告》,又提出防护推荐方案:驷马桥、平桥河坝、观音堂、李家院子、厚坝、三皇庵、何家院子、梅池坝等8片防护区采取低地后靠防护方案即工程防护,水东坝、马桶坝、宝塔窝、向家坝、周都坝、赵家场、姚家坝等7片防护区采取移民搬迁方案。

2001年5月18日至21日,国务院三建委在重庆市主持召开三峡库区开县农田防护工程可行性专家评估会议,专家组原则同意该推荐方案,其中7片防护区内的向家坝位于县城附近,由于防渗处理深度达到52米之深,选坝基础条件较差,建议采取局部防护方案,其余六片可以不防,但也可以在水库边缘,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填造部分农田。

2002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厚坝等8片防护区实施工程防护并采取“工业企业搬迁、低洼地后靠”的方案,7片防护区内的向家坝防护问题作进一步论证。将驷马桥、平桥河坝两片调整为城迁用地,原城迁用地作相应调减。

由于防护方案论证时间过长,在此过程中,开县政府对原批准实施的8片防护区内的部分移民采了集中组织外迁安置,新城区的几片防护区被回填用作县城建设用地,其移民也随同占地移民进行部分安置。为此,2004年11月,重庆市政府同意开县对厚坝实施农田防护方案,驷马桥、观音堂、李家院子、平桥河坝、何家院子、三皇庵、梅池坝采用移民方案,不予防护。至此,开县库区防护论证终于敲定。

2008年4月,历经18年艰辛努力和3年紧张建设,三峡库区惟一的农田防护工程——开县厚坝农田防护工程竣工。该工程包括防护堤、调蓄区、排水渠、排水闸、泵站等在内的农田防护工程。防护工程建成后,将有效保护5850亩耕地,生产安置移民6613人,有效增加了开县移民安置容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