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中國金融》|劉明康 李偉:新制造業的金融服務

導讀:

提升金融服務新制造業水平,重點是從法制、規則、標準和機制入手,藉助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營造公平透明、開放創新、穩定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中国金融》|刘明康 李伟:新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作者|劉明康 李偉「劉明康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李偉單位為中國銀保監會國際部」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期

新制造業概況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基礎。以18世紀中後期蒸汽機發明為開端,製造業的關鍵驅動力先後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等數次迭代變革。直至近一時期,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並與3D打印、先進材料、先進機器人、自動化等先進製造技術深度交叉融合,引領製造業發展跨入新的智能化時代。

放眼全球市場,傳統制造業的三大壓力讓各國製造企業的日子都不輕鬆。一是市場壓力。製造業准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多樣化與個性化的用戶需求難被滿足,交貨期變短、庫存變大等讓企業不斷承載各種應變的壓力。二是成本壓力。原材料、勞動力、運營管理的成本上漲持續擠壓著企業狹窄的利潤空間。三是資源與環境壓力。相對短缺的資源與持續加大的環境壓力矛盾日益突出,高素質、綜合性人才資源缺乏進一步制約了企業的持續發展。

新一輪數字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發展,通過轉變生產模式,賦予了製造業應對上述壓力的新能力。大數據、人工智能覆蓋生產全流程,靈活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實現產品多樣化和定製化;物聯網、預測性維護保證順利生產,縮短生產週期,提高生產效率;供應鏈智能化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創造比較優勢;先進材料、增材製造、智能機器人、清潔生產技術進一步打破製造資源和技術工藝的約束,並協助企業滿足安全生產和節能環保等法規。新技術貫穿於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等全部環節和活動,促進了生產方式從傳統產品製造向提供產品與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的轉變。

相較於傳統制造業,產業融合是新制造的重要趨勢。新制造業技術上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行業上則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即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服務化。按需製造是新制造服務化的主要特點。通過供需鏈各環節的互聯互通,以往大批量、規模化生產模式轉向定製化、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和適應性迭代與升級製造能力的建設,都可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數據驅動是按需製造和持續服務的核心。產品數據、運營數據、價值鏈數據以及各種外部數據,被應用於市場預測、產品設計、智能製造、合作生產、精準營銷和售後服務各個階段,奠定了按需製造和持續服務的基礎。標準是新制造變革的基石。從技術研發和實施、大數據採用到生產和服務協同、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相關的市場重整和退出,無不有賴於與時俱進和透明一致的行業標準。

在行業轉型升級處於關鍵十字路口之際,製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2013年,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率先提出“工業4.0”戰略,此後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紛紛擬定了本國的新制造業戰略或相關法規,旨在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爭奪製造業新格局中的領導地位。

新制造業的金融服務難點

製造業轉型升級離不開金融的創新與支持。新制造業的發展,既無法迴避金融服務傳統制造業的老問題,又在新業態環境下面臨一系列的新挑戰。

  • 金融服務製造業的老問題

製造業融資難是一個普遍性、長期性問題。製造業自身特點有其制約因素。傳統制造業准入門檻較低,大量企業的產品處在低端區域,而市場競爭激烈,在各種因素影響下,行業整體面臨競爭秩序混亂、經營困難、能耗大、效益低、產能過剩、創新能力差等問題。在此情況下,製造業的不良貸款率水平普遍高於其他行業。2018年,中國製造業不良貸款率平均約9%,同期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僅為1.8%左右。國際上,2008~2018年,投資級別的製造業企業債務違約率高達4.44%,高出同期企業貸款1.6%的違約率。信貸質量不高直接制約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意願。加之信用體系、信息披露體系及融資擔保體系等不健全,製造業融資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推高了融資交易成本。此外,製造業融資具有典型的順週期性。經濟上行,企業發展良好,銀行放款增加;經濟下行,企業風險加大,銀行貸款自然收緊,出現所謂的“惜貸”“壓貸”“斷貸”“抽貸”等現象。

金融業服務長期以來也存在多種不適應新制造業需求的因素。目前以全球來看,製造業企業的融資需求有五分之四仍以傳統的信用證、保函、託收、抵押及第三方擔保貸款為主,缺乏開展新技術金融服務手段的能力和相應的治理機制。

間接融資的資源配置作用在製造業風險較高的背景下很難得到發揮,存在著潛在的損益不對等。企業發展良好,銀行的最大收益只是利息;而企業經營不善,銀行潛在的最大損失是全部貸款。在間接融資佔比較大的經濟體中,該問題更加突出。

在製造業投資回報率較低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有限的信貸資源及資本市場的資金容易流向其他非製造業領域。以中國為例,中國的製造業貸款佔比近年來持續下降,其中一個因素便是房地產行業的吸金效應。2008~2017年十年間,中國的製造業貸款年均增長5.8%,個人住房貸款年均增長近20%。直至2012年,製造業貸款比重尚佔優勢地位,而到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已近乎是製造業貸款的3倍。客戶方面,中國金融機構大多更加重視擁有更好財務狀況與信用支撐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資源很難傾斜於中小規模且以民營資本為主的製造業企業。此外,國際上的人才流向趨勢側面揭示了製造業的吸引力難以支撐其持續發展。據統計,全球五分之四的理工科大學生畢業後都離開了自己的專業領域,轉向其他行業謀求職業發展。

  • 金融服務新制造業的新挑戰

金融業與新制造業深入融合,帶來新的市場競爭格局和新的監管挑戰。產業融合是新制造業的重要趨勢。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介入,金融機構將創新產品服務,覆蓋製造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營銷和售後服務整個環節,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另一方面,憑藉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增進對上下游企業及客戶的瞭解,新制造業也可做到像當下互聯網企業一樣,提供覆蓋其業務相關的各個環節的金融服務,而金融業及其市場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二者都需要有顛覆性的革新。同時,新制造業的互聯網化及未來的物聯網化,以及持續性的生產服務,也給公共政策以及行業和金融監管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數據信息的開放共享存在阻力和風險。數據驅動是新制造的核心,數據只有開放流動,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全面的企業數據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完善信用評價體系、開發精準產品、降低成本、提升服務、管控風險;金融機構的信息則可幫助企業更加了解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促進創新與競爭。然而,正如歐盟實施《支付服務指令2》(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PSD2)那樣,市場推進數據信息開放共享面臨諸多阻力,包括商業利益顧慮、系統建設成本、流程再造複雜性、數據質量與合規壓力等。此外,實現信息開放共享既使製造商變成服務商,也會帶來技術、制度和文化層面多重挑戰和風險,比如產品的所有權模糊化,工廠變成了技術公司,產品接近於服務而不再是單純的商品,萬一服務中斷,許多全球性的產品性能也將終止,所引發的安全、隱私和商業機密隱患甚至國家治理和安全問題不可小覷。

行業標準尚未確立。回顧歷史上每一輪產業升級,行業標準都為行業變革鋪平了道路。提升金融服務新制造業的水平,需要在信息技術、數據管理、產品服務、運營管理、風險防控等方面樹立明確的標準和規範,才能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據整合應用、平臺資源共享,實現跨界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融合。明確標準規則,從政府主導型到產業主導型過渡,是一個重要的變革。在此過程中,社會團體標準化活動是正確的方向,也符合國際標準化實踐,符合國際標準制定機構的通行做法。關鍵是要遵循公開透明的國際規範,確保所有類型企業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平等參與及公平對待。在健全標準體系的同時,要避免標準本身在解釋上的模糊化、不確定性,以及在具體落實中存在的差異化問題。

適應新業態發展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不足。產融結合首先需要跨學科和跨行業知識的融合,而人才是推動金融服務新制造業的重要支撐。一方面,人才資源在總量和結構上難以滿足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的高質量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服務專業領域的合格人才缺口大,既懂製造又懂金融的複合型人才緊缺。另一方面,人才的教育培養體系也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教育內容上,前沿科技領域和交叉學科建設不足,校企供需脫軌。培養方式上,對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或流於形式,或僅在少數發達區域和院校得到執行。人才持續發展上,技能培訓和認證體系有待完善,人才待遇和職業發展通道尚需拓展,終身學習與專業精神的社會文化有待建立。

應對建議

提升金融服務新制造業水平,解決老問題、應對新挑戰,重點是從法制、規則、標準和機制入手,藉助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營造公平透明、開放創新、穩定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主動擁抱數字化革命,加大數據技術利用。金融機構要加大對數字銀行、數字保險的技術研發投入,圍繞產業鏈部署資金鍊,通過金融科技和服務場景的技術優勢來創新產品服務,優化信貸結構,努力降低信息不對稱成本,緩解制造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開放透明、公平可信、去中介化、易於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融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接企業生產系統及上下游產業鏈,構建交易信用和全面風險管理方案,降低風險評估成本,豐富創新融資手段,提升資金交易效率和安全性,以降低融資成本。監管部門需加強大數據應用、提升數據質量,並改革傳統的信息基礎設施,強化現代數字化公共服務和監管科技應用的能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管控行業風險的水平。

金融機構、製造企業和政府部門合力推進數據信息共享。金融機構與製造企業需加深數據開放共享和信息融合利用,加強平臺整合、業務合作與人員交流,儘可能消除信息孤島,減少社會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政府部門需利用自身中心化機構和公信力的優勢,為市場經營提供便捷可靠的信息支持,增強金融機構與企業間數據自由流動,傳遞信用價值。目前,不少國家都在加快數字身份認證體系建設,政府部門可以此工作為發力點,推進金融業與製造業信息融合。

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供給。推進多元化金融體系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相關改革。財政部門要朝推進有利於長期資本形成和有利於金融不良資產處置低成本化的方向努力,以促進資金向新制造業領域的流動。稅收制度在這方面的完善和細化工作包括養老金稅收遞延、資本利得稅和所得稅的具體安排,圍繞支持新制造業技術創新和發展的投資基金,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快速化和低成本化,稅收制度設計要進一步體現稅收中性的政策考量,同時對於全社會慈善捐贈,用更大的力度進行稅收抵扣。實行有扶有控的差異化信貸政策和風險監控指標,引導增加對新制造業中長期融資;加強資金管理,防止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騰出信貸規模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機構需要積極行動,從製造業客戶需求調研、產品設計、盡職調查到後續跟蹤等各個方面都要更加深入製造企業一線,增強對行業和企業的認知,進而提供更滿足企業需求、更符合風險收益的金融服務。在使用新技術手段實現有效風控的基礎上,創新抵質押融資的新方法,對原有信用擔保、債務鏈閉環融資、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資產管理、債轉股等金融服務方式進行顛覆性改造,改善資本和信貸資源的有效配置,以適應科技創新週期長、投入大、不確定性高等特點,並通過資本力量和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盡職免責機制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於新制造業的發展,同時增強金融服務製造業的內生動力。緊跟國家政策方向,支持推動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推動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

監管部門提高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完善政務信息和行業數據系統平臺,擴大可公開的官方數據和信息範圍,及時完整披露行業所需信息。建立公開完整、及時更新的政策法規檔案,發佈形式直觀、易看易懂的辦事指南和流程規範。政策的制定發佈要廣泛聽取各類市場機構的意見,包括製造企業、金融科技公司和外資金融機構等利益相關方。面向市場建立常設便捷、運行有效的諮詢溝通渠道,完善信息公開和政策解釋機制,及時瞭解並回應機構的關切。

明確標準規則,完善法律服務。監管部門需推進法規制度建設,儘快出臺金融業數據標準和信息科技系統管理等相關法規,為行業創新發展提供製度基礎。完善個人擔保機制和抵押品收回、違約及其法律救濟等方面的法規建設。加強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方合作,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尊重市場主體及契約當事人的共同意願,放開國際法和國際仲裁的適用範圍,適當引入外國律師事務所及其他法律服務提供者,提高我國創新領域中依法治理的能力。

營造開放創新的市場環境。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市場對各類資本開放,著力解決金融業務准入標準的“玻璃門”問題;全面優化准入審批事項辦理流程,減少審批事項,再造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鼓勵創新,包容新興機構類型和業務方式,採取監管沙盒試點,建立試錯容錯機制。

維護公平競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公平處理國企與民企、內資與外資、大型金融機構與中小型金融機構的關係,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減少窗口指導,避免引發市場不公平。對於試點機構和試點業務,不要排斥考慮中小機構和外資機構。擴大政府採購協定中的地域範圍和採購項目範圍,如納入金融服務業、會計審計服務業和管理諮詢服務業。

構建面向未來的良好人才環境。在人才培養上,優化教學內容,發展符合科技變革趨勢的新時代文化,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懂得處理人與科技、人與環境關係的新一代人才。在人才流動上,建立系統配套、有效銜接的人才計劃體系,對創新創造性人才靈活安排崗位及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吸納國內外高層次專業人才,在出入境便利、戶籍、子女教育和個稅優惠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在人才評價上,發揮既懂製造又懂金融的複合型人才作用,優化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容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人才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