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理財不再保本保息,錢放哪裡安全?

理財對於每個人來說風險越來越大了。

從去年開始貿易戰+降槓桿以來,資本市場沒有顯著提升,一系列財務造假企業卻紛紛浮現,原本躺著10幾億現金的企業發不出幾千萬的分紅;素以高淨值門檻的私募基金也陸續逾期,本來是高大上的企業融資幕後卻是造假和推諉;而我們熟悉的網貸,一面是監管不斷推進的平臺“良退”,一面是項目逾期引發的平臺危機。

一時間,似乎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保息了,就連銀行,包商銀行、錦州銀行也接連被同業監管。

這一切,看起來似乎是天意?是趨勢?

或許是人定的,國內的金融市場一直都受政策法規影響,過去,各類資產為了口碑,往往都宣揚著“保本保息”的運作,而今,無論是股市、私募還是網貸市場,全部都是違約所導致,起因都是去年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禁止資管保本息”。

這還只是新規的一小部分,新規涉及的內容非常寬泛,你絕大多數的理財投資都會受其影響。

理財不再保本保息,錢放哪裡安全?

不保本保息了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最開始你接觸的網貸就不保本保息,你還會考慮嗎?

估計很多人會考慮更成熟的公募基金或銀行理財品種,而高淨值的朋友會去考慮信託、私募品種,畢竟這些產品收益比網貸低不了多少。

在網貸行業如日中天之時,平臺所宣揚的安全性就是通過一個“風險準備金機制”,不論項目是否逾期,都可以保障用戶可以安全拿到本息,這也使得很多用戶認為只要平臺安全,項目其實就安全。同樣,銀行理財和信託,這種現象就更明顯了,銀行理財,除了個別虛假宣傳外(就壓根不是銀行理財),可以說是幾乎全兜底。不僅是銀行理財,過去很多資管產品都有這樣“兜底”的潛規則,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信託行業,因為信託牌照稀少的關係,信託機構為了愛惜“羽毛”,即便踩雷也要保證完全兌付,畢竟一家打臉的話是在打行業的臉啊!

不過以後這種“兜底”的兌付方式,就都會被禁止。

打破剛兌後,銀行選擇的是把資管業務剝離出來,單獨成立理財子公司,而其他已經在做資管業務的機構,也需要把產品淨值化呈現。

理財不再保本保息,錢放哪裡安全?

啥是淨值化?

在過去,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都有預期收益率,比如銀行一般就是4%-5%,網貸產品就是8%-10%,而新規要求按產品淨值或真實收益來展示,也就告訴我們,每天的收益狀況可能都有變化,一個產品的組合投資,如果A逾期了,B、C、D正常還款,你能拿到的錢可能就會降到本金的80%,因為逾期虧的錢與收益核算下來還不能覆蓋本金,如果過段時間,A又還款了,產品估算價值可能是103%,回到了正收益。

市場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公募基金,每一個公募基金都有一個淨值,這個淨值就是公募基金每日運營的體現,最開始的淨值,都是1。

理財不再保本保息,錢放哪裡安全?

哪裡安全

雖然從政策上對投資人來說沒有了相應的本息保護,但從風險溢價帶來的收益來說反而更多了,一方面,個人投資者雖然需要自我面對產品風險,但同樣過去賺取收益利差的不透明性消失了,產品組合是多少收益,投資者就拿多少收益;另一方面,各家機構為了提高聲譽,銀行、券商、信託等資管機構也勢必會加強市場調研能力,銀行理財產品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房市場”。

遊戲規則變了,也不能直接存銀行,不買理財了吧,其實從目前來看,可以替代保本保息的產品也不算少,僅從固定收益品種上來說,各大銀行推出的智慧存款、逆回購、可轉債都是新的選擇。

當然,到了“非保本保息”的階段,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首先,優先選擇投研能力強的資管機構,大家最近可能都有聽說陸金所代銷的資管項目又出現逾期了,而這也不是其第一次出現逾期情況,我們並沒打算抹黑的意思,這件事在某種角度上給我們投資人提了醒,在選擇投資品種的時候,儘量選擇相對負責、風控嚴格的代銷機構,而一個優秀的資管機構,很重要的一點也體現在投研能力上。

其次,查看理財的產品說明書,資管新規禁止保本保息的同時也要求了理財產品對產品投向透明化,理財產品投向往往就體現在了產品說明書裡面,比如招商銀行的“聚益生金“產品,其產品說明說就明確了投向範圍,包括銀行存款、債券逆回購、債券資產等等,底層資產的風險判斷,是我們重點要考慮的。

通常來說,像貨幣基金、短期理財,仍然是較低風險的投資品;主要投資股票類的權益類產品,仍然風險較高;

最後,注意“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們在選擇資產品類或者同一資產時,這個方法都同樣適用,比如固定收益類和權益資產類,我們就應該分別配置,就在出借網貸的同時,定投基金、購買股票等等,當然,在同一資產內,也不要僅購買一個產品,以避免“黑天鵝”的發生。

更多金融趨勢分析、投資技巧講解、理財知識,理財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亞洲財經商學院”

想深入瞭解“股權投資項目”“債權投資項目”

,可以私信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