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搬”出窮窩開富門

向民貴 王必早 張建輝 謝宏麗 石轉英

4月2日,筆者一行走進瀘溪縣武溪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武水花園,一幢幢高聳的樓房整齊美觀,一條條寬敞的道路四通八達。

“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你看,這房子多敞亮,周圍環境好,出門又方便,今年春節我們就是在新房子裡度過的……”76歲的貧困戶楊順華高興地說。這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換窮貌成效其中的一個喜人鏡頭。

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瀘溪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組合拳”,使貧困村民搬出窮窩開啟了致富大門。

搬得出——

從“不願搬”變“樂意搬”

“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不花一分一釐,不用一磚一瓦,就住上了漂亮的新房。”貧困戶楊德宣告訴筆者。老家高大坪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貧困村,交通不便,飲水不保,土地貧瘠,靠天吃飯……

“以前總是捨不得老房子,捨不得老屋場,現在我想通了,搬下來才能脫貧致富,我現在是越住越順心,越住越歡喜啊。”楊德宣逢人便笑眯眯地說:“現在趕上好時代,過上幸福新生活。”

為確保貧困山區群眾如期脫貧,瀘溪縣把易地扶貧搬遷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規劃、尊重群眾意願、靈活選擇地點、實行梯度安置”的工作思路,把易地搬遷與城鄉建設、園區建設、產業發展、旅遊文化、新農村建設深度融合,精心編制了《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確立了以武溪鎮、浦市鎮、洗溪鎮為集中安置點進行選址,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督查重點內容,實施領導推動、部門聯動和監管考核機制,按月調度、按季考核,確保工程穩步有序推進。截至目前,該縣共整合資金3.88億元,全面完成“十三五”省定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縣1702戶6620人易地搬遷貧困戶已全部入住新房。

穩得住——

從“莊稼漢”變“車間工”

“噠噠噠……”3月4日湘西富麗民族服裝有限公司扶貧車間裡縫紉機聲響個不停,60餘名婦女正在忙碌地操作著縫紉機。32歲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徐富燕滿臉欣喜地說:“現在‘家門口’上班,很近很好,每月工資能拿3000多元,工作既穩定,還能照料家裡,很滿足。”

湘西富麗民族服裝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省級服裝生產資質的企業,2016年入駐瀘溪縣武溪工業園,2017年該公司積極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投資150萬元新建了“扶貧車間”,目前吸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62人就近就業。

為加快易地搬遷貧困戶脫貧步伐,該縣發改部門積極協調,先後在入駐的湖南百億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中港鋁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中,新建了“扶貧車間”。位於4A級景區的浦市古鎮印家橋安置區的“扶貧車間”於2018年12月投入運營使用,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27個。如今,設在安置小區的附近的工廠企業中,該縣共建有“扶貧車間”6個,810多名搬遷貧困群眾實現了就近就業,並免費開展技能培訓1300多人次。

“有了產業保障,才能長效脫貧。”該縣發改局局長張峰介紹,瀘溪縣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遊則遊方式,通過資金入股、資產折股等舉措,與企業聯姻辦扶貧車間、與景區聯手做旅遊服務、與社區聯合發展產業,把“扶貧車間”建在“家門口”,採取工業園就業培訓及“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扶貧”模式,篩選培育一批有脫貧能力、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參與結對幫扶,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好業、能脫貧、不返貧。

奔小康——

從“山村人”變“城裡人”

“跟黨走迎來溫馨小康,遷新居告別窮鄉僻壤。”

“苗嶺搬遷住新居,笑臉迎春添異彩。”

新春除夕那天,浦市鎮印家橋社區集中安置區的貧困戶們紛紛將喜遷新居的對聯張貼在門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從今往後都要換個新活法,也和城裡人一樣了!”易地扶貧搬遷戶康茂和說道。

“是啊,現在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你看,我們的小區健身廣場、衛生室樣樣都有!”飯後,小區裡大家圍坐在一起暢談。2018年,該縣在浦市鎮印家橋社區集中安置區成立管理委員會,配備管務人員8名,管委會設立為民辦事處、圖書角、警務區等保障群眾安居樂業。

為解決貧困群眾後顧之憂,讓他們安居安心,瀘溪縣推行“1+N”模式,即在扶貧搬遷安置區成立管委會,新建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最大程度方便群眾就醫、就學,讓貧困群眾搬得放心、住得順心、過得舒心。

進城有書讀,就醫更方便,安居又樂業,小康能同步。瀘溪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貧困群眾從窮窩中挪出,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湘西網-團結報)

(向民貴 王必早 張建輝 謝宏麗 石轉英)

(楊賢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