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耕讀詩禮,家國情懷:對客家精神的一點探索

客家人的形成歷史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和事件,從五胡亂華到明末、歷經上千年。但從比較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的閩西、贛南、粵北、湘南等地區是最為集中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這一帶的客家人目前大部分都在本地生活了20代至30代的中原後裔。按族譜記載和時間推算遷徙時間大致從宋末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朝初年,在這一百來年時間裡因各種原因遷徙至現在的這些崇山峻嶺之中。按每代20年的規律計算,也可大致推算出閩贛粵湘山區的客家人都是宋室南渡之後遷入當地。其中記載非常明確的有不少,正史記載的如傅以南。傅以南作為文天祥部主要的抗元組織者之一,在汀州、贛州一帶抗元,並取得了南宋抗元的最後一次勝利,之後,文天祥被俘,南宋小皇帝和約二十萬軍民(主要是民)在崖山以身殉國。因交通不變,信息阻隔原因,傅氏家族和一部分南宋遺民一直遺留閩西,等待南宋皇帝的反攻命令,記載傅以南去世時曾有遺言,王師來時,將寶藏挖出,共舉義兵,恢復中原。

從各類客家人的記載和傳承可以得出比較確切的結論,這些人都是在歷經戰亂,國破家亡之際逃難到閩粵贛湘山區的。可以推斷他們大部為士大夫或軍人,因為普通的平民是很難在蒙古人的鐵蹄下逃出來的,即使逃出來,也不可能跑太遠,在逃難路上,糧食或者可以吃的東西都會被搶劫一空,後來者也就是速度比較慢(沒有馬或代步牲畜的窮苦百姓)的人是很難獲得可以生存之食物的。所以可以推斷逃難到閩粵贛湘一帶的客家人應該士大夫居多,也就是有文化或有一定社會資源的大家族。可以想象一下在那個光戶籍簿上的漢人就被殺死四分之三的情況下,在宋這個崇尚文人的朝代能逃出來的應該不是一般人,不是精英也是苦大仇深的命大之人。像李清照這樣拉著文物跟著皇帝難逃的不在少數。小百姓如果不是被殺也只能在原籍當牛做馬。

在閩粵贛湘的客家人中,他們歷盡艱辛,奔波南來,好不容易逃脫生死,對國難和逃亡有刻骨銘心的切膚之痛。深深銘刻著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悲楚,而作為生存下來的這小部分人,是有文化和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最少有在刀光劍影下生存的本事。這也是他們在這些山區可以立足,並將自己的故鄉記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物質和精神前提。一個擁有美好家園,幸福過日的大家庭,突然之間妻離子散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並被迫背井離鄉,再也回不去,這是一個血淋淋的真實人間地獄。他們在經歷這些,逐漸安定下來後,痛定思痛,定會不斷地去尋求如何記住這些恥辱和如何重新恢復家園,讓悲痛不再重演。也因此而深刻體會家與國的關係。國將不存,家在何處?只有滅亡!這應該是最為痛楚的反思和結論。這應該是客家祖輩都念念不忘的為國精神,他們用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訴後人,有國才有家,國破了,家也就完了。在中國的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巨大的人口傷亡,但在外族入侵時尤為嚴重,突厥、契丹、蒙古,滿清入侵尤為嚴重,幾乎是趕盡殺絕,不留活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滅亡的民族不少都是因為外族入侵而滅絕的。像蒙古徵西夏,直接屠城,一個不留。

因為過於慘痛,所以先人想盡一切辦法希望血淋淋的事實能夠警醒後人,這也就在任何一個細節,只要有可能的地方都記錄這些殘酷的歷史和教訓。讓後人知道,這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是隨時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有時間哀嚎就直接奪走一切的殘酷現實。

客家人中,對自家財物的標識,最為典型。可以作為在遷徙之初,對所有物作標記的一種標識,這是對故土的懷念情懷。並在逐漸的本土化中,始終得以流傳銘記。幾乎所有客家人都會在姓名前加上自己的郡望名稱,也就是自己的故鄉所在。如渤海吳某某、雁門童氏某某、譙國曹某某、彭城錢某某、清河張某某。只要是需要備名的物品,哪怕是最小的一個小傢俱,都會扣上這個前綴。這種傳承歷經幾百年,可謂一絕。小時候我爺爺就是讓我這麼寫的,可惜這種傳承在這十來年少了很多,如今只有在老物件上能看到了。

從目前的各類客家家族來看,他們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說重視教育、祭祖、宗祠、家規以及各類以家族為組織單位的鄉村紀念活動。這些應該不是偶然,相對北方而言,客家傳承的漢族傳統要多很多,畢竟北方漢人是在外族強勢下融合的。從這些相似中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強調合作、鼓勵競爭。比如說游龍燈或走故事,一般都是按房來分的,房內是合作關係,房與房之間是競爭關係。通過這些活動加強內部的各種溝通協作,並鼓勵相互比較,這樣可以更有動力促進發展。在建築方面,不管是圍籠屋、土樓、還是九廳十八井都是聚族而居,以家族為中心,兄弟鬩於牆,外御其辱。這也是客家多大宅,村落以某一姓氏為主的原因。

在另一方面,各項活動或者禮儀都建立在家族基礎上,具有強烈的家國認同理念。掃墓、祭祖自不必說,各類祖祠的活動都具有嚴肅排外性。走進祖祠,就完全是按輩分和禮儀程序走,不管你官大財多,外人就是外人,長輩就是長輩。這無形中教育客家人,一家人需要團結一心,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某個家庭的事情,而是共同的信仰。客家人的家國情懷無處不在。他們開荒拓野,不只是為了生存,更為重建家園,恢復夢中的故土;他們詩禮傳家,不只是為了考取功名,而是具有強烈的為國圖強意識。這種國破家亡、奮發圖強的烙印深深刻在客家人的祖輩行為中,一代一代傳承而變成了各種對應的活動和規章。

經歷了苦難、艱辛、生死存亡的客家人,深刻認識到生存、發展、文化、修養和團結對於國家的意義。

耕,是為了生存;讀,是為了發展;詩,是為了傳承,禮,是為了團結一心。家國一體,沒有國家強盛,哪來平安家園。歷經磨難的先人,為客家和中國文化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讓後人薪火銘記。

下文是本文作者之前的一個小作,望能拋磚引玉。

謹為客家精神--耕讀詩禮,家國情懷--獻上

2016年2月1日

心中原,身南渡,崖山後,家何處?豐鎬沮水,都做了土;

思故園,唯詩書,國安在?客身苦!東西二京,竟是他都。

嘆如今,夢裡回鄉卻他鄉,濤頭開路非歸路。

兒孫呀,國破家難在,崇文且尚武;家亡心不泯,詩禮多耕讀。

暫安家,且忍辱,祖訓書牆牖;

和親友,睦宗族,薪火祭圖譜。

玉帶河,靠山虎,廣廈家,碧波湖,泮水當庭,蛟龍飛舞。

千頃田,萬鍾祿,斗山峙,當朝疏,五代同堂,棟樑中樞。

歆以禮,五湖四海天下客,家國繁榮奉香燭。

慰先人,祖命傳萬代,男孝兼女淑;族規義千秋,謙恭更相助,

儉修身,勤養德,米麥無重數;

經南洋,略亞歐,巍巍華夏起宏圖。

叩首叩首三叩首,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