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国小国,面积仅是赵国的八分之一,为何能够睥睨中原500年?

导读: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孕育出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烙印在大地上的“几”字,犹如中华民族的脊梁,撑起了一部历史大剧的恢弘舞台。

从春秋早期开始,在黄河的中下游,一个原始小国开始出现,并在今后的500年间纵横决荡,甚至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兴衰更替。岁月流逝,往事如烟,曾经的辉煌与苦难都已掩埋在浩瀚的历史中,只有一个名字流传千年仍被人铭记——中山国。

战国小国,面积仅是赵国的八分之一,为何能够睥睨中原500年?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回到1978年,当时中国著名的考古专家郭沫若先生已经病入膏肓,可当他听说考古队在河北平山发现了中山王墓之后,他立刻挣扎着坐起来,让人将带有“中山”字样的拓片拿来给他看。

寻找失落千年的中山国,是郭沫若先生追寻一生的梦。从1968年满城汉墓发现开始,“中山王”的封号,就勾起了郭沫若的无限兴趣。之后十年间,他一直在搜寻关于先秦中山国的蛛丝马迹,可惜岁月湮灭了一切,只留下零星的史料和遗迹,不时的提醒着人们:两千年前,在黄河中下游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个繁荣一时的国家……

战国小国,面积仅是赵国的八分之一,为何能够睥睨中原500年?

白狄何者?中山何地?

在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将周边的少数民族分为四部,称为“戎狄蛮夷”,也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四夷。这种称呼有两种意思:

第一是鄙视,在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前,中原地区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无贬义,但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这种称呼才演变成道德礼仪底下的代指。

第二指方位,在史书中,四夷分别指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狄,广布黄河流域,因地处中原之北,又称北狄,而白狄就是狄人的分支。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正在为博宠妃褒姒一笑而戏耍各地诸侯,在北方一个名叫鲜虞的部落开始走进历史,开启了500年的传奇之路。鲜虞作为白狄的一支,虽然走上了历史舞台,但被白狄压制。

战国小国,面积仅是赵国的八分之一,为何能够睥睨中原500年?

公元前555年,白狄在历史上初露锋芒,当时他们从北方的晋陕之地走来,游走于中原王朝的北方,不过在强大的晋国面前,新生的白狄显得不堪一击,仅仅十余年就销声匿迹了。可仅仅过去20年,蛰伏200多年的鲜虞却横空出世,东出太行,竟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因都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中山之疆域“方圆五百里”,实际控制地相当于现在石家庄、保定全境,邢台、衡水一部分。

北方白狄小国,面积仅为赵国八分之一,何以能够睥睨中原五霸七雄?

“天下之脊”太行山,南北绵延400公里,山势险峻,深谷纵横,沟通东西,西可出关陇高原,东进可控华北平原,退可入千里草原,南下可与中原群雄争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小国,面积仅是赵国的八分之一,为何能够睥睨中原500年?

中山国雄踞太行,占据冀州中部,处于关陇西土、鲁中东夷、草原朔漠和中原诸夏四大文化圈之间,是各族交流、争夺的焦点。谁占据这里,就可以居高临下,轻松获得占据华北平原的优势。背靠太行,坐拥华北,就能有机会与中原王朝一争高低。

中山国虽小,却在地形上占据绝对优势。西切入太行腹地,易守难攻,东控冀州平原,唐河、大沙河、滹沱河、槐河水系密布,土地肥沃,稻麦飘香。

怪不得史学家曾经赞叹:“中山之地,倚太行屏障,凭众河带襟,西瞻秦晋高原,东瞰齐鲁泰沂,南俯赵之邯郸,北望燕之幽蓟,集天地灵秀,收四方通利。 ”

战国小国,面积仅是赵国的八分之一,为何能够睥睨中原500年?

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扩张、打压下,天下诸侯尽灭,唯有中山国独存200年,犹如一座孤岛,揳入中原雄国燕赵齐间,闪耀在北方面向中原的前沿。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赵武灵王所灭,虽然国灭,但“中山”之名早已落地生根,仅仅百余年之后,再次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公元前154年,汉武帝封哥哥刘胜为王,国号袭用中山之名,位置就在古中山国之地。从此之后,跨越千年,中山一直作为府名沿用,直到明朝。

从零星的史料中,学者拼凑出了中山国立国200年的历程:立国、斗晋、降魏、崛兴、称王、伐燕、抗赵、衰亡,经历三起三落。中山,作为北方小国,在豪强林立的春秋战国,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